Total Pageviews

Sunday 18 March 2012

"川军团血战到底"与300万川军出川抗战

刚看了"川军团血战到底"第3集,看到川军独立团林团长率领手下士兵宣读誓言:“男儿立志出临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处处有青山”,对此诗好奇,上网搜了一下,原来是改编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316首: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

这部连续剧不错,以前的“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也很不错。难得共匪的电视台拍了几部
正面描述国军抗日的电视剧,可惜数量太少。
--------------------------------------------------------
在八年抗战中,300万国民党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谨以此文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川人。
一、300万川军出川抗战
8月25日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缗抗战。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在欢送出川抗敌将士。
"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颇有易水送别之慨,少城公园内数万军民泪如雨下、掌声如雷。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川军伤亡64万余人。
新津县的爱国模范、72岁高龄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将4个儿子中的3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家六口人的生活。
" 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 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于,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 忘本分!"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5万名优秀知识分子当兵,飞赴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
二、川军伤亡64万余人
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一时的。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终年仅48岁。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川军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
川 军中广大将士"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催人泪下的动人事例举不胜举。抗战八年中,川军为挽救国家危亡与日寇鏖战,牺牲巨大。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 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
三、后方民众共赴国难
八 年抗战岁月漫漫,由于四川这个"大后方"是"陪都"所在地,所以负担巨大。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30%以上。战时粮食奇缺,全川 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万般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生产,支援前方。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穿的军衣等,当时主要是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川江上赤裸上身的航运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
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的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四川各地献金总额为5亿多元。这些钱,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的血!这笔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日本人深知"中国大后方"四川的重要,对四川的轰炸前后持续了6年多时间,四川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灾难。从记事起,"跑警报"这三个字就是父辈嘴巴头常唠叨又很有恐怖味道的名词!
抗战后期,盟军加大配合中国空军作战的力度,从1943年12月起在成都周围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温江、德阳等地,新修或扩建轰炸、驱逐机场,工程浩大艰巨,共动员民工150万人参加。
就 是这些衣衫褴褛忍饥忍饿的民工们,流血流汗,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的原始工具,在半年时间里就修建好各个机场。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 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八幡霎时变成火梅。这是从中国第1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土。到这一年底,从成都附 近各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计投下炸弹3623吨,令日本法西斯胆寒。
四、抗战精神永垂青史
当年300万川 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 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长期为成都市民敬仰。
幼时常听父辈讲传说:有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单薄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 圆的小摊子前,看来是又冷又饿,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那个赴国难牺牲 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了!消息传开,百姓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 汤圆,到铜像前祭奠。这哪是传说?这是四川民众对出川抗战牺牲将士的深切悼念啊!
---------------------------------------------------------------------------------------------
 抗战初期,话说22 集团军,本是四川成都的部队,原来有6 个师,孙震带了41 和45 两个军,4 个师的人马于1937年出川,支援华北作战.

1937年9月1日,川军凭着一股抗战的热情,穿着单衣就出发了.他们沿川陕大道徒步行军1400 余公里,走了50 多天,到山西时,已经是冰天雪地的寒冬了,还没有领到棉衣,甚至连一张山西地图都没有,就在阳泉和日军打了起来.这一仗打了10天,死伤惨重. 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当时悲壮的情境了,那么就请您看看这张照片吧,只有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提供一些联想: 他的脚上穿着草鞋,身上用草绳系着2件单薄的外衣御寒,他是个年轻的士兵,他阵亡了,如同当年来自成都的千千万万个的川娃儿一样.

接着说,川军在阳泉被打散了之后 ,补给不济,粮草缺乏,万般无奈之下,沿途遇到晋军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擅自补充,为此,阎锡山大为光火,赶他们出山西.

川军往东走,进了程潜的战区,申请给养,又遭拒绝.

就在这个走投无路,报国无门的时候,白崇禧问李宗仁,"川军你要不要?"

李宗仁说,"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连草人都管用,他们总比草人强吧,给我吧."

22集团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满怀感激的来到了山东,并在后来的徐州之役,台儿庄战役中,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抗战历史上壮烈的一篇.

比如,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上将,死守滕县时,手里只有7个连的兵力,加上一些零散部队,总共不过2000 余人.这时候,四川成都的父老乡亲们组成了一个慰问团,千里迢迢赶来探望他们这群背井离乡的川娃子们,并留下一面旗子,上写:天府子弟,抗日报国  8个大字.

122师不负所寄,他们确确实实做到了.敌强己弱,1938年3月17日,城破.王铭章率部队与顽敌展开近身肉搏的巷战,当天下午,王铭章不幸身中数弹,举枪自杀.122师的将士们,并没有因为指挥官阵亡而手软,他们继续与日军战斗,又苦撑了2 天,直到19日,全师自参谋以下,一共阵亡1800余人.
---------------------------------------------------------------------------------------------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
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这是川军著名将领饶国华上将牺牲后,蒋中正为他写下的挽联。

    川军出川抗战,岂是一个悲壮可以形容的。看着一幅幅照片我已经很难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我的敬仰和悲痛。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些为赴民族大义、为报国难家仇而前仆后继的无名英雄。


    这面川军死旗的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军将士中有22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60万川军。川军在十二年的抗战中共歼敌175万人,占抗战总歼敌人数的75%,而川军被俘人数却是国军中最少的,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不到总人数的1%,而阵亡比例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17万将士全部几乎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后在栆宜会战中,川军付出了20余万士兵阵亡的代价歼灭日军4万精锐。

    在抗战中阵亡的国军上将中,除张自忠外,全部为川军将领,如李家钰、王铭章、饶国华等。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有4名壮烈殉国,一线战斗部队中没有一名团一级指挥官被俘,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

    四川(包括西康省)是在抗战中为全国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国军中尚有战斗力的部队40%均为川军,实际战斗人员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而提供纯劳力的壮丁占了全国壮丁1/5以上,其阵亡将士亦居全国之冠。


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会战中。虽然26师装备奇差,(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但该师官兵就是英勇顽强地鏖战了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护抗战的七十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六百多人!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也在淞沪抗日前线立下大功。10月15日,804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被认为是川军勇于临危受命,誓死卫国的突出代表……

为了抗战救国,川人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不仅如此,川人还担负起了“大后方”的建设重任。虽然轰炸频仍,但工厂不停工,工人们加班加点为前线赶制被服和武器弹药。藏匿山中的工厂更是夜以继日地不停运转,每到夜晚,厂房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隆。为打通抗战交通线,四川200多万民工担起了川陕、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军基地的赶修任务。他们自带干粮和工具,衣衫褴褛,风雨无阻,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90天建成6个机场,为飞虎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援。

    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名衣衫单薄褴褛的军人走到成都一个城门洞边的小食摊前,他好象走了很长的路,满面尘土,又冷又饿,就着摊上的汤圆大吃起来......突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军人消失了......人们终于恍然大悟:那是当年出川抗战阵亡川军士兵的鬼魂,他仍然是那样的又冷又饿,不远千里回来吃家乡的汤圆啊!由于这个传说,后来每年冬天,都有不少成都市民自发地用汤圆祭奠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川军将士。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军队:戴斗笠、扛土枪、背大刀、打绑腿,毅然决然的投身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他们真正体现了军人的使命和荣誉!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他们体内火一样的激情被唤醒,他们无视敌我实力的悬殊而奋勇前行,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宁可战至最后一人而决不后退!他们就是——川军!
-------------------------------------------------------------------------
 川军出川抗日:烂丘八摇身变虎狼之师

1940年8月,范绍增部在太湖沿线与日军发生激战。范绍增来到前线,与穿草鞋、背斗笠的川军官兵共勉说:“弟兄们,明天就要打仗了,本人叫伙房杀了几口肥猪,犒劳大家。不过,老子先把丑话讲在前头,到时候哪个畏缩不前,在小日本面前丢人现眼,莫怪老子翻脸不认人!”
           
川军抗日的功绩是无法抹杀的

就以武汉会战中南岸战场为例,1938年5月以后,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在担负固守长江南岸,掩护炮兵腰击敌舰、布放漂雷、阻断日军长江航运,策应保卫大武汉作战的艰巨任务中,取得了很大战绩,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参战老战士岳星明回忆:“据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8月到1941年底,川军击沉和击伤敌各类船舰约2000余艘。敌人心惊胆战,一方面派出大批部队进行扫荡,一方面被迫靠长江北岸夜间航行……”

攻克“马当要塞”更是抗战史册上一项光辉战绩。1940年10月11日,时任二十一军军长的陈万仞部奇袭马当要塞,不但攻占了马当最高峰,日军矶田守备队一部被歼殆尽,川军还焚烧了日军的弹药库汽油库各一所,缴获粮仓一所,战马50匹,其他战利品无数。12日攻占马当要塞后,又以塞内的日军大炮向长江中停泊和往来的日本船舰开炮,击沉击伤多艘,完成了腰击日舰,控制长江的任务,阻断敌人长江航运数天之久。而且,从攻占马当最高峰到炮兵开始射击,攻击部队未伤一人,被认为是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受到各方称赞……

陈万仞二十一军的功勋,并不只见于历史资料。四川著名抗战文物收藏家樊建川收藏到一只孤品瓷杯,上面画有“钟馗打鬼图”,只不过此鬼为日本鬼子。瓷杯上的诗句是:“紫面蓝袍鬓插花,驱邪降福仰卿家,而今到处妖魔厉,切莫宽容放纵他!”署名万仞。

万仞即二十一军军长陈万仞,瓷杯为景德镇名匠王大凡制。当年制作的这种瓷杯流行于世,无疑从另一侧面证实当时川军的抗战勋劳!

武汉会战中,就连才出川不久的二十九集团军也作战英勇。1938年9月,日寇的一支海军沿长江西犯。该集团军四十四军一四九师王泽浚令四四七旅旅长孙黼阻击。该旅八九三团在黄柏城附近的九狼山与日寇登陆的海军陆战队一个大队遭遇,激战通夜……川军士兵用四川土制的“麻花手榴弹”,炸得日寇人仰马翻,纷纷向军舰逃跑。扔下的皮背包和呢大衣,全部为川军缴获。这一仗,四四七旅阵亡营长周道昌、伤亡连长以下官兵200多人。但打死了日寇指挥登陆的大队长,生擒了曹长荒木重知注等人,缴获军用品500多件。

当时有个川军小兵叫孙能,人称“小精灵”,高兴地编歌唱道:“大头菜(指麻花手榴弹,形似四川的大头莱),真好吃!日本鬼子吃不了!不是肚子来胀破(指日寇被炸死),就是双脚忙跪到!”

日军曹长荒木重知注被生擒时,双脚跪地,双手把他的三八式轻机枪举过头顶,哀叫“大大的顶好”!但他一下火线就蛮横起来,见人弄他的三八式轻机枪,他就乱跳乱叫:“我的!我的不准!”他又嚷:“米西!米西!”川军士兵晓得他想吃饭,就把大家正在吃的锣锅饭给他吃。他又嚷:“不卫生!不卫生!面包的好!”原来他入伍前,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学生,学过华语,能讲几句夹生的中国话。后来把他送到重庆,他还告了川军一状,说虐待他……该部川军后来还以“虐待俘虏”被记过处分。

1939年5月1日,川军刘雨卿部在二十九军军长陈安宝率领下反攻南昌。该师攻占南昌机场,击毁敌机三架,毙敌甚众。但全师官兵伤亡三分之一,刘雨卿负重伤,军长陈安宝阵亡……

川军以前被嘲为“只知内战”、“不堪一击”、“双枪将”(鸦片烟枪加老套筒)……为什么出川抗战却成为屡挫强敌、战功卓著的忠勇之师呢?

最主要的是异国疯狂侵略激发了川军官兵上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保卫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他们人人“自认是黄帝子孙,抱牺牲决心抗战到底,喋血疆场义无反顾”!

如邓锡侯为总司令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从北道出川后,官兵们说:“今天的抗战,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所无的。如果战胜,则是国家之福,如果战而不胜,将国亡家破,子子孙孙,都要做人家的奴隶牛马!”所以“由成都至宝鸡1800多里路,跋山涉水,要走一个多月。沿途除了少数患病士兵过后赶到外,竟没有逃亡的!”

当他们到达山西前线时,北国冰天雪地而川军士兵仍然是单衣、草履,粮食又接济不上。加以敌情不明地形不熟,每人只背了一杆步枪和两个手榴弹,要在敌人的飞机大炮下浴血苦战,困难之多,不难想象……但官兵们毫不畏惧,“一谈到打日本鬼子,都是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不怕敌人飞机大炮如何厉害,伤亡如何大,但是没有一个官兵屈膝投降敌人的”。

第二十军杨森部从贵州出发前,所有军官都留下了遗嘱,表示誓不生还的决心。士兵们有的说:“这次打仗是为了子子孙孙的生存!”有的说:“我们几千里路从家乡跑出来,无非是要尽国民的责任,不使敌人长驱直入!”也有的说:“为了抗日,杀日本鬼子,我们吃些苦也愿意的。如果是内战,哼,对不起,老子早就不干了!”

二十军从贵州出发,步行奔赴前线时,“每天几乎要翻山越岭地走一百里以上的山路,晚上又要自己打草鞋。一天只吃一顿干饭和一顿稀饭,有时只吃到一顿饭”……官兵虽感疲乏,但杀敌心切,日夜兼程。由贵阳到长沙,一般要走59天,但这次“竟于14天中全部到达”,刚到武汉就踏上了驰援淞沪的征途……

许多旧川军将领,此时也都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军人的荣誉感。外号“范哈儿”的范绍增(电视剧《哈儿师长》的原型人物),就是最典型的。

他原是袍哥出身的土匪,被“招安”后在刘湘手下当过师长。抗战后被蒋介石委任为第八十八军军长。范绍增在四川招兵编成一个整师,于1939年3月从四川合川县出发,加入第三战区序列,到达江西弋阳布防。

1940年8月,范绍增部在太湖沿线与日军发生激战。范绍增来到前线,与穿草鞋、背斗笠的川军官兵共勉说:“弟兄们,明天就要打仗了,本人叫伙房杀了几口肥猪,犒劳大家。不过,老子先把丑话讲在前头,到时候哪个畏缩不前,在小日本面前丢人现眼,莫怪老子翻脸不认人!”第二天,范绍增亲自督战,出动1.2万川军,击溃清乡扫荡的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日军数百人!

1941年1月中旬,日军发动冬季扫荡,猛攻太湖。八十八军前锋不支,放弃阵地后退,被范绍增与副军长罗君彤阻住去路。范绍增高吼:“王铭章师长固守滕县以身殉国,何其壮烈!我们如果丢城失地,有何面目回四川见父老乡亲?”

范绍增亲率部队,连续三天两夜与日军激战,多次拼刺刀肉搏,终于在春节前夕将日军全线击溃,恢复原有阵地,还俘获日军迫降的一架飞机,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胜利!

这年秋天,华东许多中央军失利,未完成“双十反攻计划”,唯独范绍增部收复了余杭县城,获军政部明令嘉奖……当地民众敲锣打鼓,抬着鸡鸭鱼肉在一百多里长的防线上慰问八十八军部队,还召开各界人士劳军大会,请范军长到会讲话。

范绍增昂头挺胸、大声武气地说:“这次打败日本鬼子,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我们要是没有乡亲们帮忙给部队带路、送饭、送水、送子弹,是打不赢的。请大家看倒,下次八十八军还要把仗打得更好,保护好老百姓。如果说过的话没有做到,你们朝我范绍增脸上吐口水,我范绍增揩都不揩!”他的讲话引来雷鸣般的掌声。

范绍增多次对军官们说,部队要打好仗,就要得到老百姓拥护,还必须纪律严明。他经常突然在开饭时间跑到连队,和士兵蹲在一起吃饭。若发现菜饭不好,就当众把连长、司务长喊来大骂:“你们这些狗日的,士兵伙食不弄好,他们有啥子力气打好仗?打不好仗,咋个对得起老百姓?今后再叫我抓倒,老子枪毙你们!”

八十八军因功不可没,不久升为甲种军。全军正高兴之际,范绍增却因不是蒋介石嫡系,奉命升为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明升暗降,失却兵权。他在失望中离开部队,称病回四川,到重庆“范庄”做寓公去了……

高级将领抗日救国热情高涨,下级广大士兵更是以死报国。

1941年3月18日,第二十三集团军的陈鸣谦部奉命布雷时,搜索排士兵庞德贤和日军巡查队狭路相逢。他要战友回部队报急,自己却被敌人抓住,要把他带走。他大骂鬼子。日军残暴地挖掉了他的眼睛、割去他的鼻子和舌头,终至悲壮而死……

又如李家钰四十七军,也出现不少英勇献身的烈士。1944年5月13日云梦山之战,第一○四师三一○团八连李连长,与敌激战到最后一人,身受数伤坚不退却,仍怒骂杀敌。一个日军军官使用战刀从背后把他拦腰劈为两段……

这些事例举不胜举。川军官兵从上到下都满怀杀敌报国一腔热血,怀着“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的决心,所以川军“临战之勇,奋斗之烈,较国内任何部分军队亦无愧色”。

出川抗战纪律严明

川军出川后军纪严明,和打内战时的“烂军队”迥然不同,赢得各地民众的爱戴和支援。

邓锡侯等川军将领出川时反复告诫官兵:“这回到距四川很远的地方,去对日寇作战,时时刻刻要亲近民众,爱护民众,要和民众打成一片,得着民众的帮助,才容易打胜仗。”官兵们“很了解这种意思,确能遵守纪律,从成都到宝鸡,沿途鸡犬不惊,很受民众的欢迎……”

后来二十二集团军增援太原途中,当地人民不但“问路就带路”,而且深夜涉水过潇河时,“因水深过膝,寒冷刺骨,四川人有些吃不消,一时过不去,老乡们就主动地往来扶掖或背负,使部队顺利地过了河”。由太原外围南下时,“徒步行军约周余,全赖晋中人民的供应和支持,才到达赵城、洪洞集结”。

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和民众关系融洽,蒋介石也特电嘉奖说:“该集团军纪律严明,人民爱戴,转战各地,备著辛劳。特电嘉奖!”

川军在这方面深受八路军、新四军的影响。如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就仿效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一个“四大纪律,十四大注意”。四大纪律是:“决心英勇抗日,服从长官命令,不要人民东西,坚固国军团体”;十四大注意是:“逢人宣传,说话和气,爱惜武器,不当散兵,整洁驻地,买物公平,借物送还,损物赔偿,不乱拉屎,远让汽车,不嫖不赌,自己洗衣,负伤守纪,负伤交枪。”还规定部队在早晚点名时要集体诵读。

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也深受八路军的影响。认识到“离开民众,要想打胜仗,是绝对办不到的”,因而十分注意军队纪律和群众关系。“ 师行所至,抚劳闾阎,力惩骚扰”。1938年春节期间,四十七军军部有一个军官强奸民妇,李查实后立即下令将其“就地枪决”,受到群众称赞。在长治作战时,“官兵宁愿饿死,不愿掠夺,深为民众所景仰”。驻军河南时,当地发生蝗灾,李家钰下令抽出人力协助民众治蝗,并节约军粮,救济灾民……“故尤得民众助力”。

川军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在江西前线,也曾发生过守卫覆血山的李营在敌人进攻时“未受命即行退却”,结果营长被枪决。一个机枪连长“违命拉”,也被枪决……

正因为军纪严明,所以川军在作战过程中,到处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援,救助伤员、运送军粮、弹药,提供消息等等。

第二十三集团军的陈万仞部驻防繁昌时,也因为待老百姓“如弟兄,买东西给价,分文不少,借东西原璧归还,说话平和,老百姓知道川军可亲,便纷纷为川军服务”。川军的吃饭、烤火、住房子、向导、抬伤兵,全由老百姓自动供应……妇女也不怕兵了,为川军缝补衣服,洗涤一切……

一个渔民因接应梅梗江岸布雷被困的川军,该部旅长要奖赏他十元钱表示感谢时,渔民说:“谁要你的钱!你们川军几千里外来到皖南,为了打鬼子成千上万的官兵都牺牲了……你们用鲜血保卫我们,这种小事情是我们分内的事,我不是为了钱来的。”

在长期内战中被人瞧不起的“烂丘八”、视之如虎狼的川军,在远离故乡万里之外的战场,能得到民众如此厚爱和支持,令他们深深感动。川军官兵常这样说:“能得民众这样爱戴,可说是死而无憾了!”

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评论王铭章滕县血战的文章说:“王师长每到一个地方,即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在这次滕县血战的时候,许多老百姓给了我军以极大的精神上物质上及其他种种的帮助……这一次滕城血战与王师长之殉国,又再一次证明这一真理:只有爱民的军队,方能得到人民的爱护,也只有得到人民爱护的军队,方能取得对敌的真正胜利!”

摘自:《川人大抗战》  作者: 郑光路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作者:郑光路)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2c2b270100mnj9.html
http://blog.sina.com.cn/cjtxzdd("川军团血战到底"官方博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