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货泛滥有许多原因,不能忽视的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了标准制订权。
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在两会期间表示,车轮式舌战6部门后,结果令人失望。
这位全国人大常委希望得到一个关于汽油标准的答案。中国汽车、轻型车、重型车的排放标准于2005年下达,但和国Ⅳ排放标准配套的汽油油品标准 2011年5月1日才出台,比汽车标准晚了6年,而且过渡期是3年,时间长到近乎荒唐,节能减排形同虚设。近些年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疑似成品油导致车辆故障 事件,从河南到海南,使用劣质油的车主深受其害。标准各地不同,出现歧视性政策,去年当年7月1日,符合国Ⅳ标准的车开始投放市场。只有北京、上海等大城 市可以供应符合国Ⅳ标准的油,其它地方没有。
柴油也是一样。汪纪戎说,按照2009年制定的车用柴油国Ⅲ标准的规定,应该是2011年7月1日开始,全国供应新标准柴油,油品里面的含硫量标准 为350个ppm(浓度单位,百万分之一),但从去年7月1日之后,一直到去年年底,只是在大城市有此等油品供应,其它地方供应的柴油,还是国Ⅱ标准 (2000ppm),含硫量高出新标准近6倍。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提出建议的汪纪戎得到应有的礼遇。6个部门回复汪纪戎的建议,今年2月29号,由质检总局、环保部、能源局、财政部、中石油、中 石化6家单位派员和汪纪戎对话,各派一个司局干部,带了几个处长。可惜,礼遇仅止于礼遇,而非真正的制度性推进,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新标准推向全国的统 一日期。
建议的好处是查清楚了高标准油无法出台的根源。国家的油品标准由国标委委托燃油和润滑油技术委员会制定,在这个委员会中,中石油、中石化的专家占了 绝大多数。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在最后说明这个品质的油在什么时候供应市场,一旦油品企业反对,说到时候我生产不出来,这个标准根本出不来。
垄断标准是劣质品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油品市场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专家们参与其中,在标准制订过程中一言九鼎,如果没有主要企业首肯,标准就无法出台。
同样的标准制订过程在乳业标准制订中已提前演练。有媒体披露,新的乳业标准“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 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原本应由卫生部负责制定的乳业国标,竟然最终由几个乳业集团“切蛋糕”,自行制定,草案中最重要的几个标准都不见了!以至于乳业标准被“誉为”“全球最 低”。
从表面上看,倾听各方意见的标准制订过程公平而公正。2010年9月通过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 订工作。卫生部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目前担任副秘书长以上领导职务的14人当中,9人来自卫生部及其下属 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人来自农业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有1人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1人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食品安全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是中国消费品安全信誉滑向危机边缘的开始。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 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药监局等部门,以及中国疾控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 会等单位,成立协调小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乳业审评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副所长王竹天担任。协调小组负责议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专家组负责提出乳品安全标准,此外还设立了秘书处,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据介绍,在此期间,近600人次参加了各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研究 与讨论。
2010年2月,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召开各分委员会会议,审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经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
如此庞大的团队,却没有得出受公众认可的标准。诡异的是,数百人参加标准制订过程,却谁也不知道具体的起草单位和个人,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灭菌乳等乳品标准及政府公告中,对如此关键的信息没有具体介绍。
公众惟一能够了解到的是,标准制订后引发混战,不仅社会舆论对标准之低哗然,连参加标准制订的专家也分成了不同的派别。有专家“立足本土”,表示目 前的标准是因地制宜,考虑到奶源分散、散养占据绝大多数的结果,制订标准不能好高骛远,而另一些专家则暗示标准制订过程被主要利益集团绑架。
执行目前标准的结果是,食品安全比添加三聚氰胺有所进步,但大大节约了乳制品企业的冷链运输等成本,也就相应提升了乳制品企业的利润。
权贵企业的权力不容忽视,不论是国有垄断巨头,还是民企大型企业,在某些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一言九鼎。权贵之手不仅伸向暴利行业,还伸向了标准制订 权。结论令人沮丧,汪纪戎表示,从汽油标准的兜圈子过程中,认清了一个事实,除非国务院或者发改委下决心改变,否则,面对铁板一块的利益结构,谁都无能为 力。垄断的标准制订权成为劣货最大的保护伞。
既然无法筛选出安全食品,消费者自动分成两类,拥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宁可舍近求远,所谓中国内需的提升成为一句空话,提升的是国外的乳品企业的产量;没有消费能力的人则只看价格,因为国内产品高价与低价并不能够成为区分质量的标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花冤枉钱?
劣币驱逐良币,有什么奇怪的呢?没有公平的标准,市场化的价格激励机制也无法起到作用,劣币必然泛滥成灾,直到消费者用脚投票群起抗争。
--------------------------------------------------------
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共匪统治下的中国不是适合平头百姓居住的国家。 所以有能力的人大多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