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7 August 2012

地方政府天量投资,钱从何来

尽管中央政府对于08年的4万亿讳莫如深,但并不妨碍地方在“稳增长”大旗下拉开新一轮大投资的序幕。7月末,长沙市公布了重大项目计划的具体内容,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3748亿元。此外,另有155个一般项目,总投资4544亿元。长沙之后,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贵州《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或于8月份公布,计划投资居然是2至3万亿元。广州再抛2000亿投资计划,着手研究建设第二机场。广东省也公布了今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80项,总投资289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00亿元。而早在今年3月湖北省更是提出了12万亿的规模投资。
在中国的银行系统正为08年大规模刺激引致的2万亿至3万亿元地方政府坏账而发愁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地方政府哪来的这么多钱来投资?
首先要说的一件事情是,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10.7万亿元,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渣打银行估计,中国最终将会有高达8至9万亿元的债务最终将无法被偿还。换句话说,中国潜在的债务违约规模甚至可能超过美国2008年危机期间的7000亿美元的纾困方案规模。
而面对着地方财政的大窟窿,中央政府直接叫停了地方自主发债权,7月6日,全国人大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地方政府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关闸。
《预算法修正案》的通过使得地方政府在兑现新版4万亿大投资时,可选的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窄。从土地出让金方面说,在上半年一日趋紧的地产调控政策之下,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热情和频率明显下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6525.98亿元,同比下降38%。不少城市土地甚至出现了流拍、流标等现象。土地出让金的大幅减小代表着 “土地财政”时代的落幕。但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土地出让金仍然会成为地方财政的一枚支柱。但过于倚重卖地来融资的地方政府,很难想象不会继续打出调控的擦边球。这对于抑制房价上涨的决策层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而银行贷款方面。有南京市某银行负责人表示,已经被市领导轮番“谈心”了。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的多贷款。作为经济领域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银行业对于我国目前的地方负债状况不可能不了解。但迫于地方政府压力,也很可能再牵扯到更多的利益问题,银行趟这浑水可能性并不低。但年初之时,国内银行业已经被迫延期了巨量的地方债务,早在一年前,银监会更是提出要求,要银行审慎开展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这样露骨的要求之下,显然也是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颇有忌讳。但无论怎么说,银行或多或少都会卷入到新一轮的大投资中来。地方债务的高筑,其下是银行业危如累卵的债务风险。一旦国内经济出现不可逆的大幅度下滑,引发的债务违约将连锁式的摧毁现有的银行体系。
另一方面,地方债被叫停之后,地方政府的融资想必一定程度上会“从地上转入地下”——既然自己不能发,便要借助地方国企的力量,这几乎是一定的。政府为企业债作担保,进行融资的先例并非个案。与地方政府直接发债不同,担保企业债无论是明着来还是暗着搞,其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将企业也拖入了地方融资的窟窿里。
早在10年时银行系统便有近24%的贷款因为地方债务的恶化而无法收回。加之上面提到的今年的债务延期,地方政府在债务问题上的压力并不小于其喊破天的投资计划。
可见地方政府的大量投资只会导致两个困局:一是引发现有银行体系连锁式的债务违约,另一个是将地方企业拖入融资的困境。
我们必须要提出来,比不作为更要命的是乱作为,地方政府背着天量债务实施的大投资计划,其资金能否到位放置一边不谈,即便是投资统统落实,对于国内经济体系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PPI的连续回落,通缩的忧虑四起,若只是为了稳增长而照搬了08年的作法,进一步毫无规划的投资和即将迎来的新一轮产能扩张将把中国经济拖入更深的泥潭。而当下的经济环境较之08年之时已经大为不同,经济环境的趋冷,使得项目投资的风险激增,一旦地方项目因为各种可测或不可测的风险而进入烂尾状态,地方债务的连锁反应将会猛烈而长久地相应,之于国内经济,其危害不言而喻。

---------------------------------------------------------------------------------------------------------------------
何清涟 :地方版4万亿,“稳增长”旗号下的新一轮掠夺

最近,中国经济最热闹的话题就是地方版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出台。从其功能来说,当然是中央2.0版刺激经济计划的替代品。

先介绍一下中央2.0版刺激经济计划为何无疾而终。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一直在悄悄推进的中央级2.0版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曝光,发改委1至5月批项目9000个左右,此举遭到国内各方激烈批评。由于2009版5万亿刺激经济留下的恶果太多,诸如产能过剩、导致经济结构更加扭曲、造成巨大的地方债务泥潭,由此引起的高通胀与高房价让百姓“买单”等等,中央政府无辞可辩,只好刹车。一些已获批准的项目因为无资金投入,也暂时偃旗息鼓,其中在发改委门前亲吻公文而彰显大名、据说投资达700亿的湛江钢铁项目,在6月份轰轰烈烈开工,但目前又归于沉寂。这个经两级地方政府斡旋与奔走34年而获审批的项目,看来暂时搁浅。

既然从中央政府的口袋里掏不出钱,多年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囊中吃紧,各地政府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媒体报道,在“稳增长”口号下,中国地方版超4万亿投资计划有如井喷,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7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打响了全国刺激经济政策的第一枪,下发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26条新政内容涉及清费减税、扩大投资、调整结构、科技创新、要素保障、营造氛围等六个方面。紧接着湖南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左右。据说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拟于8月份公布。

近两年地方政府遭遇财政困局,规模如此宏大的投资,地方政府的资金从何筹来?当然不可能用财政收入投资,因为雄心勃勃的贵州省2011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330亿元,长沙市2011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也只有668.11亿元,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想法筹钱。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筹措如此多的资金,无非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二是发行地方债券;三是招商引资。但仔细分析这三种途径,都不具备现实可行性。而且这种筹措资金的方式,也是2009版刺激经济计划的老招数,2009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融资平台,总共投入据说20万亿已经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发行地方债券目前还只限上海、广州、深圳等少数几地,至于招商引资,目前正好是外资相继撤离,国内资金外流也很严重,据外汇管理局数据,第二季度境内流出资金高达714亿美元。

从后果来看,今年地方版的4万亿只会是穿新鞋,走老路,带来性质相同但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扭曲产业结构,加剧通胀等。近十余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货币化,据渣打银行前些时发布的报告,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存量高达13.8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货币大国。

中国到底超发了多少以下数据可供参考:1、中国货币发行增速远远快于GDP增速,近十年中国的M2增速平均是18%,而GDP是9.5%;2、截止2011年底,中国M2与GDP比值为1.89倍。其结果是“票子毛了”,人民币购买力快速下降,中国陷入持续的高通胀状态,中国人民以居于世界低水平行列的收入,却承受着高物价与全世界最高的房价。

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比经济下滑更危险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稳增长”旗号的掩护下,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并让全国人民分摊通胀后果。

中国经济无论从资源配置、经济结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社会分配等各方面来说,都称得上“病入膏肓”,依靠加大政府投资,连短期效益都已经不容易取得。在此情况下,要想让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政府还是应减少干预,以引导为主,给企业减税,扶持公平竞争环境(完全竞争市场),这样才能让企业这一市场主体获得活力,使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动力。只有这样,北京政府才能让欧美等国愿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2、改善收入分配,涵育本国民众的消费能力。中国人的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布极不均衡。基尼系数早已经超过0.47,今年中国有个有官方背景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也承认中国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个社会总收入的57%。在社会成员当中有70%左右仅能维持温饱型生活,85%%的社会成员终生劳碌就为一套房,所谓内需是无法拉动的。因此中国的消费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7%。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虽然显示消费拉动6.2个百分点,达到了自1994年以来最强劲的状态,但这消费却不是“居民消费”在增加,而是“政府消费”在上升,政府消费在消费总额中占了30%左右。

总的来看,地方版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无异于饮鸩止渴,于国于民均有害,唯一的获利者群体是数量不小的各地参与项目的官员: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所有公共投资都象一架生产贿赂的巨大机器。2009年政府投入天量货币刺激经济之举,造就了动辄数亿乃至几十亿的巨贪。

理解这一点,就理解为何2009年刺激经济的恶劣后果还未消化,各地政府又踊跃推出地方版4万亿,因为那是贪官们的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