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unday 10 July 2016

中国主权网络关键技术标准ipv9横空出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3号,公告批准643项行业标准,包括电子行业标准132项、通信行业标准67项。在这一堆枯燥繁缛 的编号和名称中,人们很难了解并注意到,公告附件所列序号529-532号标准SJ/T 11603-2016、SJ/T 11604-2016、SJ/T 11605-2016、SJ/T 11606-2016,竟然是“十进制网络与英特网两种网络互联互通”的技术要求、实施要求、解析架构和标识格式!

十进制网络是根据中国知名发明家谢建平为发明人和专利权人的《采用全数字码给上网的计算机分配地址的方法》,基于0-9十进制算法的IPV9协议,即主要由IPV9地址协议、报头协议、过渡期协议和数字域名规范等构成的十进制网络系统。

2001年9月11日,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信科函〔2001〕96号通知,“决定成立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是我国十进制网络应用领域 负责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技术组织,”授权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V9报头、地址和基于IPV9协议的数字域名技术标准。谢建 平为工作组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中广有线信息网络 公司、航天信息股份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市信息化办技术中心、总参和总装备部所属机构等30余家单位为工作组成员。追溯到上世纪谢建平等研发、申 请专利的砥砺过程,真可谓“二十年磨一剑”!

英特网专指美国拥有知识产权和控制主权的Internet,也译成“因特网”。近些年来,却常常被瞒天过海地称为“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甚至有院士桂冠的社会公众人物,面对记者的询问斯文扫地,强词夺理地说,中国人就是将Internet翻译成“互联网”。明明是有毒的“癞蛤蟆”,非说成同吃害虫的“青蛙”是一家,睁眼说瞎话,不辩好赖。

十进制网络(IPV9)与英特网是各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有权、支配权和管控权的可以相互平等制衡的两张网络。这两张网络各有自主研制的母根服务器,不是一个娘;各有不同字母命名的13个主根服务器,IPV9是N-Z,英特网是A-M,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各有自主的顶级域名及其解析系统,IPV9是 .CHN,英特网是 .COM,各为其主,各司其职;等等。请注意,只有两张各自主权平等、技术可以制衡的网络互联互通,世界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严格地说,应该是“互连网”,不是泛泛地主权联合,而是毫不含糊地实现技术的相互连接。

2014年,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外函〔2014〕46号文件正式确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正式发布的未来网络国际标准中《命名与寻址》和《安全》等核心部分都由中国专家主导,中国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在 这两个技术报告中,谢建平、刘亚东、张庆松等中国专家成功嵌入了基于谢建平主持的IPV9专利技术的全新框架网络结构设计上的许多核心技术思想,掌握了未 来网络发展趋势的核心影响力,为中国未来网络/IPV9后续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新的网络空间,提供了主权网络与信息安全新的强大技术助力 和保障。

2016年6月26日,中俄元首发表《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将共同倡导推动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反对侵犯他国网络主权的行为。7月5日,工信部在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十多年后,几经周折,终于出台四项涉及IPV9技术的十进制网络标准,再一次向国人、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创新主权信息网络的决心和信心!

这是一个巧合的重要日子。7月7日,是中国爆发全面抗日战争、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重要纪念日。7月10日,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将强敌赶过三八线,迫使美国侵略军坐下来谈判的重要日子

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说,中国掌握了上述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制和运行了自主根域名服务器,必将实现由租借 .COM、.CN到安全使用自主 .CHN网络的转换,实现相对IPV4和IPV6的网络主权转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权网络的互连,实现引领世界走向未来网络/网际网络的必要平滑过渡, 进而彻底改变中国在信息网络主权和安全方面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与美国主权网Internet相比,中国主权网络将为中国和世界未来数十年的网络互连发展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更加可靠、安全的技术保障和丰富的域名资源。

相信所有的爱国有识之士,都会为中国主权网络关键技术出台大声喝彩、欢欣鼓舞!

那些竭力鼓噪美国主权网如何如何美好者们,是不是该有些自知之明了?!


延伸阅读一:

IPV9历史真相大白,误国误民的院士们应该承担责任

作者:张庆松博士

2004年,中国有关部门高调宣布,研制成功了全新框架的新一代网络IPV9。消息发布后,震撼了全世界,但也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持续十年的风波。一 派观点认为:IPV9是美国IETF在1994年发布的两个“愚人节笑话”,IPV9是一个让中国丢脸的国际大笑话。方舟子、沈阳甚至一些院士将IPV9 核心技术发明者谢建平称为“骗子”,要求工信部撤消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网络恶名给IPV9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IPV9真是愚人节笑话吗?这是为IPV9正名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历史学家张庆松博士率领的一个海外学者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摸清了IPV9的来龙去脉,揭开了IPV9历史之谜。使得IPV9反对者宣扬的“愚人节笑话”论彻底破产。

原来,早在1991年美国英特网研究者就预测,第一代英特网地址长度不够,容量有限,预期在21世纪初地址就会耗尽。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第二代英特网,以增加地址资源。

于是,IAB(美国英特网架构委员会)在1991年开始推动下一代英特网的技术方案研发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后,IAB选定了一套名为TUBA的方案,并赋予其一个新协议号IPV7。(就是后来的IPV9)。

当IAB把这个方案交给了IETF后,却遭到了反对。反对的最主要原因,TUBA是基于ISO的标准体系,而且是与ISO/IEC JTC1/SC6联合研发的,美国没有绝对控制权。

IETF决定自己举办一次技术方案征集活动,并成立了下一代英特网研究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征集到了四个方案,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是IPV6和 TUBA。IETF制定了一个方案评估标准,这个标准提出了一些规则性指标,如要求方案基于IETF的架构等等,这明显地是排斥TUBA技术。在技术指标 上,工程师们基本认为TUBA的技术性能优于IPV6。但是,IETF最终还是选了IPV6。

选定IPV6的公开理由是:方案比较简单,可以按时提供新的地址资源。而TUBA(IPV7)则太复杂,耗时较长,无法保证研发成功,也无法有足够 的时间来应对IPV4地址耗尽的危机。所以,IPV7被排除了。但有很多人认为,TUBA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因素(是ISO的技术基础)。因此很多主张 TUBA的专家对其失败耿耿于怀。近几年美国英特网的元老John Day教授就曾经多次在ISO公开指责IPV6是浪费了20年时间。

有趣的是,在竞争失败后,TUBA工作组最终发布的声明是“进入冬眠”,而不是解散。而且,TUBA还被重新分配了协议号,也就是后来的IPV9。这个协议号至今仍然有效。

也许是为了防止其他团体继续研发IPV9,IETF故意发布了两个愚人节笑话,而且还把原来的IPV7改成了IPV9。这就导致许多人误认为IPV9根本不存在,是笑话的原因。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IPV9确实是IETF没有研发完成而放弃的技术。

2,IPV9相对IPV6而言有许多技术优越性。

3,IPV9不是IETF的技术,而是ISO的技术。

4,IPV9输给IPV6的原因不是技术差,而是政治原因和技术研发和实现过于艰难。

IPV9的 真相大白了,可是中国十进制网络由于中国一些院士们制造的“愚人节笑话论”耽搁了整整十年。可惜啊。这是多么宝贵的时间啊!就在这十年中,西方国家展开了 全新框架的未来网络研究。使得中国的遥遥领先地位受到挑战。这是中国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难道没有人承担责任吗?

更可恶的是,现在那些崇洋媚外鼓吹引进IPV6的专家们摇身一变又成了未来网络的专家,而且企图鱼目混珠,把IPV6同未来网络混为一谈,有的还主张中国应该继续等待引进西方的未来网络技术。还能让这些专家继续误国误民吗?

那些诬蔑IPV9为愚人节笑话的人不应该受到谴责吗?不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吗?还能让这些学霸继续诬蔑扼杀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吗?

公理何在?天理何在?党纪何在?国法何在?

鉴于中国IPV9蒙受多年的不白之冤,而且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国际承认,中国政府应该公开为IPV9正名,应该给IPV9发明者授予国家奖励。这是中国未来网络建设的重要一步。

国际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会

2013年7月27日



延伸阅读二:

美国因特网元老痛批IPv6耽误世人20年

美国因特网元老痛批IPv6耽误世人20年 - 张庆松博士创建的博客 - 国际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会的博客

一,前言

2004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公布自主创新的新一代网络体系核心技术IPv9研发成功后,中国国内一批因引进国外因特网技术而成名,把持网络话语权, 并以 继续推动下一代因特网(IPv6)的引进为己任的权威专家们组织力量对IPv9大肆挞伐并全力封杀。在此过程中,这些专家还取得国外所谓“因特网之父”们 的配合,欺负世人不明真相,公然污蔑IPv9是愚人节笑话。从而给IPv9的推广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与此同时,这些专家大肆鼓吹IPv6,将其说成中 国网络领先世界、带动科技创新、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希望,企图使其成为国内新一代网络的唯一选择。

然而,真金不怕火炼,骗局早迟会被揭穿的。IPv9通过八年的国际交流,成功使得其核心技术构想获得国际标准组织的承认和接纳,有望成为未来网络国 际标 准的核心要素。而IPv6则已经在国际上身败名裂,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际标准组织的批判,被排斥在未来网络标准之外。2015年完成的中国科学院 报告也明确指出,IPv6对中国网络安全威胁巨大。

为了彻底揭露IPv6的缺陷和隐患,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将在2016年继续组织对IPv6的研究和批判。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批海内外历史 学 家,专门收集IPv6批判历史资料。本文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但同时也是美国因特网元老对IPv6的批判,这位元老还对IPv9当年被美国IETF扼杀而 深表惋惜。

我们希望,这些文章会使中国大众从另一个侧面了解IPv6和IPv9之争的真相。这些真相长期以来被掩盖,现在是消除迷雾,水落石出的时候了。

二,背景

自1995年美国IETF确立IPv6为“下一代因特网协议”(Next Generation IP Protocol,IPng)以来,20年已经过去了。纵观全球,IPv6在全球部署非常缓慢,除了少数人口众多,第一代因特网IPv4地址供不应求而万 般无奈上马IPv6的国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视IPv6为鸡肋。据很多实际管理网络设施的专家们反映,由于IPv6没有什么应用,即使装上了设备,也基本 是当摆设。

一位因特网元老级专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约翰戴先生(JohnDay)在访谈中指出,IPv6是一条错误的技术路线,其设计目标主要以解决地址短 缺这个 问题,却忽略了因特网架构方面的致命缺陷。以至于20年来,因特网工程师们把焦点放在如何推动IPv6上,却没有花精力研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因特网的核心 隐患。所以,IPv6误导了世人,整整浪费了20年的宝贵时光。

约翰戴教授对IPv6直言不讳的批判,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组织力量,对约翰戴教授的一篇访谈中关于IPv6的部门进行了摘要翻译,供研究者和决策者们参考。

三,约翰戴教授的资历

约翰戴先生是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历史学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网络协议开发方面的杰出贡献。下面是其英文简历中的描述:

John Day has been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of computer networks since 1970 when 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transportand upper layer protocols for the ARPANet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Mr. Day has developed and designed protocolsfor everything from the data link layer to the application layer.

Mr. Day has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researchon distributed databases developing one of two fundamental algorithms in theupdating of multiple copies. He also did work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supercomputers and was a member of a team in writing 3 operating systems. Mr. Day was in charge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OSI Reference Model, Naming and Addressing and upper layer architecture and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s Name SpaceResearch Group. He has been a majorcontribu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working inthe area since 1984 defining the fundamental architecture currently prevalentand designing high performance implementations, and fielded a network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mid-80’s that was 10 years ahead of comparable systems. Mr. Day was also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of the Utilities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electric, gas, and waterutilities; and in the design and deployment of field trials for variousutilities, which included wireless subsystems. Developed plans for building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s) in various parts of Europe, the Americas, andthe Middle East, including all from initial business case development andfunding to backbone design, service definition, deployment of infrastructure,and ISP operations. Recently Mr. Day hasbeen turning his attention to radically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s that scaleindefinitely.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Member ofthe ARPANet Network Working Group (1973-76) responsible for upper layerprotocols.

Memberof the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ask Force (1976) thatdeveloped library protocols that are still in use today.

Instrumentalin the work on the Formal Description of Protocols:

Chair of theIFIP WG6.1 subgroup (1977-80)

Rapporteurfor Formal Description Techniques in ISO TC97/SC21/WG1 (1978-82).

Rapporteurand editor for OSI Reference Model and OSI Naming and Addressing working groups(1982-96).

Editor, ISO8650rev, Application Control Service Element, 1988 – 1996.

Head of USDelegation, ISO JTC1/SC21/WG1, 1980 – 1992.

Editor,Revision of ISO 13239-1999, HDLC, 1995-1999.

Chaired USstandards body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OSIarchitecture, formal description, and conformance standards activities.

Member ofthe Task Force on Research Networking of the Federal Coordinating Council on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commending directions for researchnetworking for the 1990+ timeframe.

Member, NameSpace Research Group of the IRTF charged with solving fundamental problems withthe addressing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Member,National Task Force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6-78, developingthe pre-cursor to Z39.

AdvisoryCurator, Jay A. Levenson, ed., Encompassing the Globe: Portugal and the World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4 Jun – 16 Sep 2007.

简而言之,戴教授的网络资历是非常资深的,他是美国因特网前身ARPANET的创始元老之一(据说美国发放的第一批11个因特网电子邮件地址中有一 个就是他的),他还是ISO的OSI架构的起草人之一。他还是IETF的RFC 520,RFC 728,RFC 731和RFC732的主要贡献者。因此,戴教授属于名副其实的因特网元老之一。

四,摘译

2010年10月,明尼苏达大学信息技术历史研究所和查尔斯-芭芘基学院(Charles Babbage Institute)公布了一份口述历史文件(OH422)。这份文件是对约翰戴教授的访谈,主要分两个内容,前半部分是他的读书经历,后半部分是他在开 发ISO的OSI架构协议等网络协议标准开发方面的经历。我们摘要翻译访谈中关于IPv6和IPv9的相关内容。

1,关于架构的重要性:戴教授:“根据我的研发结果,如果一个网络的架构设计很合理,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全球唯一】地址”。

2,关于因特网结构性缺陷。戴教授:路由表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网络的沉重负担,这个问题几乎要使人们疯狂。这个问题早在1992年就被提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如果1992年的【IPv9方案】CLNP被采纳,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此段为编译)。

3,IPv6批判:戴教授:“IPv6 根本就是一个对时间的完全和过度的浪费。这有两个理由。第一,不需要IPv6的所谓全球唯一地址,第二,早在1992年我们就有了【对现存问题的】正确答 案,可是没有被采纳。如果在1992年就采用CLNP方案【译者注:CNLP是ISO的标准,是1992年IPv9方案的核心内容】,现在我们谈的这些问 题也就不会存在了,我们就已经解决这些问题并继续前进了。我们也就不会需要考虑我现在所说的这些激烈的变革了。”

4,对新网络体系开发者的忠告。戴教授:ISO的OSI架构的失败是一个教训。反动派(Old Guards)的阻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接受这个教训。当你开发一个新体系的时候,不要邀请那些反动派参加你们的工作。也许你们希望表现出理 性,表现善意。不必!不可!因为那样他们将会将项目稀释到死,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利益包袱而会努力维持现状。把他们拉下马。这是唯一的出路。

五,参考资料

约翰戴教授对IPv6的批判可以在他的专著”Patterns ofNetwork Architecture:A Return to the Fundamentals”(PrenticeHall, 2008)中看到更详细的论述。

戴教授的简历可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Day_%28computer_scientist%29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香港)

2016年1月18日


延伸阅读三:

设计新架构 超越因特网

美网络元老出专著,痛批因特网面临危机

设计新架构 超越因特网:美网络元老出专著痛批因特网面临危机 - 张庆松博士创建的博客 - 国际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会的博客

一,前言

2016年1月18日,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香港)发表了通讯IWS-G16001,摘要地翻译介绍了美国一家口述历史研究机构在 2010年对美国因特网元老,网络架构设计师也是历史学家的约翰戴教授(JohnDay)的采访,其中对IPv6提出了尖锐的批判。翻译者并且指出,约翰 戴教授的专著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

由于约翰戴教授在网络界的资深经历和中文媒体中非常罕见因特网元老批判Ipv6的观点,我们决定继续提供戴教授观点的更多翻译和介绍。

二,专著的概况

约翰戴教授的专著书名是“Patterns in Network Architecture:A Return to Fundamentals”,(网络架构模型:回归基础)。书的出版日期是2008年1月,国际书刊号ISBN-13: 978-0137063383,ISBN-10: 0137063385。

据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指出,因特网开拓者之一的约翰戴教授的专著为如何解决网络架构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穿透历史的迷雾,他使得我们可以从最早 的ARPANET到现在的因特网经验中找到一个设计网络的新观念。在此过程中,他也展示了社会经济的力量如何阻碍了进展,并导致了现在的网络危机。

专著从论述网络的七个基本问题着手,这些问题从一开始就出现并困扰着因特网的前身ARPANET,而且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答案。专著回顾了几十年的 答案寻找过程,涵盖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在此过程中,他揭露有更好的协议模型被因特网开发者们故意忽略了,这些模型本来可以简化设计和部署,而且可以解决 连接与无连接这两大主张之间的矛盾,可以在一套协议中保留这两大主张的优点。专著的一个重点是对命名和寻址模型的核心挑战及其对顶层架构影响的深入思考。 专著并且提出了超越因特网,重新设计一个更简单,更有威力的新型网络架构的思路。

约翰戴教授的专著指出,现在的因特网机制过于复杂,产生众多的问题如多宿主问题,移动性问题,组播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简化网络架构的方法解决。在新的架构下,现在面临的路由表过于庞大的燃眉之急将不再存在。

约翰戴教授专著的结论很鲜明:因特网是个未完成的示范,继承了更多DOS的传统,而不是Unix。过去30年因特网始终是一个贴创口贴(打补丁)的过程,而不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早就应该让网络回到基础问题研究,从根上(结构上)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约翰戴教授指出新网络架构的设计应该重视并遵循如下原则:

l 在模型中采纳那些能够整合冲突的设计理念的网络协议

l 使得网络结构的设计和部署更为简化

l 认识到联网实际上是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ing communication,IPC)

l 采用分布式进程间通信模型

l 使得网络地址的结构拓扑设计能够将路由变成本地化行为

l 考虑到目前的全球唯一地址根本没有必要,新网络架构应该使得私有地址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l 重新调整多宿主,单播和组播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更好的移动性能

l 认识到现有因特网更像DOS,而我们需要的是使得网络更像Unix

下面是专著的目录

Preface: The Seven Unanswered Questions xiii

Chapter 1: Foundations for Network Architecture 1

Chapter 2: Protocol Elements 23

Chapter 3: Patterns in Protocols 57

Chapter 4: Stalking the Upper-Layer Architecture 97

Chapter 5: Naming and Addressing 141

Chapter 6: Divining Layers 185

Chapter 7: The Network IPC Model 235

Chapter 8: Making Addresses Topological 283

Chapter 9: Multihoming, Multicast, and Mobility 317

Chapter 10: Backing Out of a Blind Alley 351

Appendix A: Outline for Gedanken Experiment on SeparatingMechanism and Policy 385

Bibliography 389

Index 399

三,意义

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的JonCrowcroft在国际协议杂志(International Protocol Journal Volume 11 No.1)上发过一篇对约翰戴教授专著的书评。他说,当一个网络元老级的人物写书并出版时,人们很少会引起兴趣【因为往往是过时的老生常谈】。可这次却大 不一样。这位作者的专业资历和他书中讨论的主题确实非常及时的,因为现在全球范围内对于重新设计网络架构,从而取代或者升级因特网的兴趣正在爆发性增长。

Crowcroft还指出,约翰戴教授批评网络研究者(特别是大学里的学术研究者)总是迷恋于不断地发现所谓的“新技巧”【也就是新的补丁】,但很 少做出努力来把这些新技巧整合为一套系统规则,从而使其可以经受更长时间的考验和使用。而约翰戴教授提出的回归基础的网络研究方针可能会使得整个一代的研 究者和工程师们失去工作和资助,因为他们将迷失方向,只能等待新机会。

四,结论

约翰戴教授的这本专著值得网络研究人员,架构分析师,体系设计师和工程人员阅读,对那些怀疑是否有必要使用空杯设计的方法重新设计网络架构的人员来 说会解决他们的许多问题,也会对本中心所参与的未来网络架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中华公网,未来网络和十进制网络(含IPv9)的研究者们能够与这本专 著引起共鸣,还应该寻求互相合作的机会。

我们还认为,回归基础的方针并不会使得一代工程师们失去工作,因为他们很快就会被新型架构设计网络的优越性所吸引,而且在新网络的研究中找到大显身手的空间。

随后,本中心将摘要翻译戴教授专著中对下一代因特网IPv6和IETF的无情批判。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香港)

2016年1月28日


延伸阅读四:

IPV9技术解秘

IETF如何使用愚人节笑话对中国实施战略欺骗?

自2014年中国宣布研发成功新一代互联网(真正的基于平等互联原则上的)IPV9之后,便引发了“IPV9是愚人节笑话”的争论。这一争论持续了 近十年之久,对中国部署实施IPV9制造了巨大的舆论障碍。在2011年4月1日,国际智慧学会发布了一系列证据,证明了IPV9确实存在版本号,而且确 实由美国IETF研发并放弃,并公布了大量的技术文献历史资料。使得愚人节笑话论彻底破产。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IETF确实在1994年4月1日抛出两篇技术文献,用愚人节笑话的形式公布了IPV9的一些技术特点。有分析认为,IETF 是用这个方法,给其放弃的但是性能优越的IPV9(TUBA技术)贴上一个愚人节笑话的标签,防止有人继续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进行研究。因此,愚人节笑话可 以说是一个战略欺骗。这个战略欺骗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中国。

下面,我们公布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可以充分显示IETF是如何用“愚人节笑话”来抹黑中国IPV9并误导中国公众的。

背景情况:中国工信部在2001年批准成立了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IPV9就是这个工作组开发的一个关键技术。

事件发生在2001年的4月17日。一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名叫王辉(Wang Hui)的中国人在IETF的电子邮件讨论网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内容是“我偶然发现了一个IPV9的新协议编号。我不知道什么是IPv9。IPV9和 IPV6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位给我一个提供这方面信息的地址链接?”

这封信得到了一个回音。一位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IETF成员希里哈里回信说“你去看RFC1306和1307吧。这两份文件都是在4月1日 愚人节那天发布的。希望你会因此而明白IPV9是怎么回事?”这份回答给出的强烈暗示是,“IPV9是愚人节笑话。”这个回答的问题在于,只提供了愚人节 笑话的两份文件,却没有给出其他非常多的真实的IPV9技术文件。这是一种明显的误导行为。

结论:IETF不但制造了愚人节笑话的烟幕,以掩盖IPV9的技术本质,还采取了主动欺骗手段,来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愚人节笑话上去。当然,希里 哈里本人并不能代表IETF,但是他的电子邮件是发在IETF网站上的,也没有看到IETF出面澄清,因此IETF的关系是无法撇清的。

IETF网站上的对话截屏

IPV9解秘(2): IETF如何使用愚人节笑话对中国实施战略欺骗 - 张庆松博士创建的博客 - 国际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会的博客

国际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

2013年9月3日


延伸阅读五:

IPV9愚人节笑话真相调查系列报告之证据篇

证据第一号: IPV9版本号客观存在

证据号: IPV9 –EV001

证据类型: 网页拍照图片

来源: 美国IANA(负责互联网号码资源分配的机构)

地址: http://www.iana.org/assignments/version-numbers/version-numbers.xml

取证日期: 2011-4-1

内容:

IPV9 EV001

证据第1号:IPV9版本号客观存在

来源:美国IANA网站

http://www.iana.org/assignments/version-numbers/version-numbers.xml

取证日期:2011-04-01

证据内容说明:

该证据为从美国负责互联网号码分配(包括IP 版本号码)的机构IANA网站上记录现有IP协议版本号码的网页上拍照取得的图片。该图片反映了至今为止IANA所正式登记和分配的IP版本号。其中标明,最新的一次更新发生在2007年6月27日。

该证据表明,IPV9确实为IANA所承认并正式颁布的IP版本号码,该号码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可以通过公开途径获得相关内容。

证据表明,IPV9在IETF的原始技术名称为“TUBA”,是“基于更长地址格式的TCP和UDP协议”,原始技术文件是IETF1347(1992年)。关于该技术文件的更多内容将在以后陆续公布。

证据的意义:

1,IPV9第1号证据EV001表明,由沈阳、方舟子和中国国内少数工程院院士及网络权威专家等人所散布的“IPV9是愚人节笑话”的言论是一个 彻头彻尾的谎言。IPV9不是一个笑话,而是有正式版本号的协议,有具体的技术背景。在所谓的“愚人节笑话”的IETF1606和IETF1607发布的 两年之前,IPV9的原始技术文件TUBA就已经被IETF公布。

2,在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上所刊登的所谓个别IETF专家的“IETF从来没有承认过IPV9”的言论也是一个谎言,是为了故意误导中国互联网研发路线的重大决策而实行的一种战略欺骗。证据表明,IPV9是经过IETF正式认可并且颁布了版本号码的技术。

本证据是由许多关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向的海外专家们共同努力,经过三年研究,而发掘出来的破解IPV9身世之谜的系列证据之一。更多的证据将陆续公布。

发布者:

IPV9海外之友会

IPV9国际促进会

美国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中心

2011年4月1日星期五

证据第2号: IETF承认IPV9为实验性协议

证据号: IPV9 –EV002

证据类型: 网页拍照图片

来源: 美国IETF

取证日期: 2011-4-5

证据概述:

本证据包含ABC三张网页拍照图片,分别名为IPV9 EV002-A,IPV9 EV002-B,IPV9 EV002-C。三份证据都是从美国IETF网站上直接拍照取得,取证日期为2011年4月5日,所以反映了最新状态。

IPV9 EV002-A和IPV9 EV002-B为同一份文件内不同部分分别拍照图片,原文地址为:http://www.rfc-editor.org/rfcxx00.html。

IPV9 EV002-C是相关内容的另一个网页拍照图片,地址为:http://apps.ietf.org/rfc/explist.html。

本证据的内容主要反映IPV9技术协议在IETF技术文档中的地位和定性问题.

证据内容说明:

IPV9 EV002-A图片说明:

本证据是美国IETF所设立的一个网页的拍照记录。这个网页的题目是“官方的互联网协议标准”,是IETF设立的一个动态网页(经常更新修订),记 录了IETF目前维持和承认的关于互联网标准、协议号和工作文件(包括实验性和历史性技术文档)等的目录和工作状态。那些被宣布失效和被取代的技术文件号码被排除出目录之外。

文件表明,最新的更新时间是2011年4月5日,标志着文件内的内容是最近的状态。

文件表明:文件类型中存在着一个“实验性技术文档”的类别。

IPV9 EV002-B图片说明:

本证据是IPV9 EV002-A文档细节内容的局部,是从“实验性技术文档”一栏中检索出来的。其中表明内容为Use of ISO CLNP in TUBA Environments 的CLNP-TUBA技术文本RFC1561是属于IETF的“实验性技术文档”。

IPV9 EV002-C图片说明:

本证据是A和B的佐证,内容为IETF为其“实验性技术文档”单独建立的一个网页,其中不但有IPV9 EV002-B中RFC1561的CLNP-TUBA的文档,更指出了该文件是在1993年12月就已经公布。

证据的解读:

本证据的主要意义是要解决IPV9在IETF协议文档中的官方地位问题。也就是要解决IETF是如何给IPV9相关技术文档定性的。是如中国教育与 计算机科研网上所宣称的 IPV9只是愚人节笑话呢?还是IETF从来没有承认过IPV9,或者是IPV9已经被IETF彻底放弃了呢?

IPV9历史第2号证据的三张图片表明,IETF从1993年开始而且至今都将IPV9(CLNP-TUBA)列为“实验性技术文档”。所谓“实验 性技术文档”应该是指在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探索路线中产生的技术文档,这些文档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标准化的全部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得到批准成为正式的互联网 标准。但由于这些技术文档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后将提供该文件被参考引用的证据),所以也就作为有价值的技术文档登记在IETF的官方互联网技术文档 目录中。

这说明,以TUBA为原始技术名称的IPV9协议,不但以1992年产生的RFC1347技术文档获得了IETF颁布的官方IP协议版本号,而且还以1993年底的RFC1561文件获得IETF官方承认的“实验性技术文档”的地位。这两个地位至今仍然有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官方的“互联网协议标准”目录中(IPV9 EV002-A),没有RFC1606和RFC1607的记录。这是因为这两篇文档是不是属于“实验性技术文档”,而属于信息性文档资料,而信息性文档是不具备资格成为“官方互联网协议标准”的。

证据的意义:

IPV9历史第2号证据的三张图片说明:

1,IPV9不但拥有IETF正式颁布的IP协议版本号,而且其技术文档资也被IETF承认为“实验性技术文档”。中国教育与计算机科研网上所刊载 的IETF著名专家认为“IETF从来没有承认IPV9”的言论是一个谎言,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是用故意和恶意的欺骗来误导中国互联网发展路线的错误行 为。

2,沈阳和中国少数工程院院士及网络权威专家以RFC1606和RFC1607为“愚人节笑话”为由,诬蔑中国IPV9是愚人节笑话的产物,宣称 IPV9闹了国际笑话,诬蔑中国IPV9发明人是“骗子”等,这是完全错误的行为。无论RFC1606和RFC1607是否为“笑话”,其并不代表 IPV9的全部内容,也不代表IPV9没有真正的技术基础和IETF正式承认的技术文档地位。用RFC1606和RFC1607来批判IPV9,而不顾其 正式的技术文档如RFC1347和RFC1561等的客观存在,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是不作调查研究就胡乱挥大棒的主观主义行为。这种行为对中国互联 网自主创新产生了恶劣的干扰和阻碍作用

3,IPV9属于“实验性技术文档”的地位,符合中国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长期来对于IPV9身世的说明。IPV9源头确实是IETF实验性研究,但没有完成,中国发明家继续了这个实验,并取得了突破性发明,才使得这个技术趋于成熟和实用。

结论:

IPV9历史证据第2号说明,IPV9确实是IETF研究过,而且形成技术文献(如RFC1561),至今还被IETF承认为“实验性技术文档”的地位。这个事实证明了中国IPV9发明人对于IPV9身世的说明,也进一步促使了“IPV9是愚人节笑话论”的破产。

本证据是由许多关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向的海外专家们共同努力,经过三年研究,而发掘出来的破解IPV9身世之谜的系列证据之二。更多的证据将陆续公布。

发布者:

IPV9海外之友会

IPV9国际促进会

美国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中心

延伸阅读六:


IPv4资源将枯竭 专家呼吁试点IPv9

来源: IT商业新闻网(北京)   文章发布时间:2011年

互联网IP地址资源面临枯竭,主流观点力挺IPv4向IPv6全面转换,王汝林提出疑问,已有15年发展史的IPv6并未上马说明其缺陷的存在,中国人发明的IPv9应当得到与IPv6试点对比的机会。

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专家王汝林

【IT商业新闻网讯】(记者 吴雨)1月26日消息,我国知名实战型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专家王汝林昨日表示,IPv6未必是IPv4资源枯竭的必然解决方案,上海科研人员发明的IPv9,在包括互联网和物联网方面的应用都已有成果,可以进行试点使用。

1月19日,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已到2.78亿,预计 IANA(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在2011年2月将IPv4地址资源最终分发完毕。

对此,业界主流观点认为,应当加紧IPv4向IPv6全面转换。IPv6将原来的32位地址转换到128位地址,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可以解决互联网IP地址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

不过,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评估专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移动商务专家咨询委副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汝林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王汝林介绍说,IPv6的替代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中科院支持的IPv6,另一种则是上海民间组织主导的IPv9。

据悉,目前已有一些系统和设备厂商开始支持IPv6。但分析指出,要实现从IPv4到IPv6的顺利转换,还存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王汝林则认为,IPv6在国外已经有15年的发展历史,但并没有上马,可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现在因为IPv4资源枯竭而被迫上马。王汝林指出,IPv4向IPv6转换的过程中,IPv6和IPv4两种网络同时存在,必然面临安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IPv6虽然号称“能给世界上的每粒沙子分配地址”。但地址资源掌握在他国手中,我国实际能分得的地址数量尚未可知。事实上,IPv4虽然可以为网络分配约42亿个IP地址,但美国占据了地址总量的74%,而我国分到使用权的地址数不到美国公开地址的10%。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现行游戏规则下,我国无法设立根域名服务器,对互联网这片虚拟疆土只有租用使用权,而没有最终管理权。有专家担心,如果发生特 殊情况,这种使用权就有被剥夺的隐患。原信息产业部(现更名工信部)官员曾指出:“从国家安全角度讲,IPv6虽然解决了IP地址问题,但没有解决自主知 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如果IPv9能投入使用,上述信息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据王汝林介绍,IPv9在包括互联网和物联网方面的应用,都已有成果。他认为,IPv9和IPv6的优劣,只有试验对比才能得知,因此,IPv9应当得到试点的机会。

王汝林最后呼吁说,专家们应当将IPv9客观地介绍给IT界,让中国信息产业多一种选择。

延伸阅读:什么是IP? 什么是IPv4? 什么是IPv6?什么是IPv9?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 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IPv4中规定IP地址长度为32,即有2^32-1个地址;而IPv6中IP地址的长度为 128,即有2^128-1个地址。

IPv9协议是指0-9 阿拉伯数字网络作虚拟IP地址,并将十进制作为文本的表示方法,即一种便于找到网上用户的使用方法;为提高效率和方便终端用户,其中有一部分地址可直接作 域名使用;同时,由于采用了将原有计算机网、有线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的业务进行分类编码,因此,又称“新一代安全可靠信息综合网协议”。

据介绍,IPv4和IPv6都采用十六进制技术,而IPV9采用十进制技术,能分配的地址量是IPV6的8倍。

IPv9协议的主要特点

由于IPv9在IPv4基础上扩展,同时吸取了IPv6经历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IPv6的弱点,因而IPV9有以下特点:

1.采用了定长不定位的方法,可以减少网络开销,就像电话一样可以不定长使用。

2.采用特定的加密机制。加密算法控制权掌握在我国手中,因此网络特别安全。

3.采用了绝对码类和长流码的TCP/D/IP协议,解决了声音和图象在分组交换电路传输的矛盾。

4.可以直接将IP地址当成域名使用,特别适合E164,使用于手机和家庭上网。

5.有紧急类别可以解决在战争和国家紧急情况下的线路畅通。

6.由于实现点对点线路,因此对用户的隐私权加强了。

7.特别适合无线网络传输。

方舟子曾对IPV9声讨笔伐

著名“科学打假专家”方舟子曾对IPV9声讨笔伐,认为所谓的“IPV9是基于愚人节的国际笑话”,缺少科学依据,不能成为科学研究项目,政府不应该支持。

IPv9所依据的,确实是1994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美国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发布的两份文件,文件中也确实带有科学幻想的色彩,描 述的是若干年以后一种新的互联网协议的产生以及其在未来时代中的应用。如方舟子文中说,“其发明人声称,这个技术依据的是美国互联网标准组织 IETF发布的互联网协议第9版(简称IPv9)RFC编号1606的文件。”

对此,有专家认为,尽管IPV9确实是起源于一个愚人节当天发布的带有科幻色彩的文件,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IPv9的根据。该文件事实上蕴涵着科技 人员的假设性理论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对未来互联网络新架构的一种理想性愿望和构想,而中国人发明的IPv9将这个构想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