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9 August 2017

中国应该封杀ICO融资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开售币)是一种虚拟货币融资方式,正在成为席卷中国的金融风潮。ICO到底有多火?根据媒体统计的最新项目收益来看,截至8月25日,NEO(原小蚁股)自去年9月完成ICO并上线交易以来,涨幅已经高达282倍,排名第二的量子链(QTUM)的涨幅也已将近100%。这样的涨幅让ICO如火如荼,从原本属于极小众的投资圈开始向大众投资者群体蔓延。
数字货币首次公开众筹(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而来的币种,以公开募集的形式发放虚拟代币,投资人认购虚拟代币参与投资开发或运营的某个项目。该幕资形式无需发审委过会,投资者认购一定一定数量的代币便可在数字货币交易网站上进行实时交易,这种非算法类ICO币也称竞争币或者山寨币。投资收益则取决于认购的虚拟代币是否会升值。类似小蚁股、游乐币这样的山寨币还有非常非常多。除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等算法币,其他可以参与交易的ICO币种已达41类之多,可以交易的山寨币有点点币、黑暗币、未来币、世界币、维理币、暗网币、谷壳币、猴宝币、企鹅币、幸运币、招财币等等。
众多的ICO币种让人眼花缭乱,同一类币种可任意选择不同数字货币交易所公开交易。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利用ICO进行融资的规模达到了13亿美元,仅7月一个月内就融资近6亿美元,有些疯狂的项目甚至半小时或者几分钟就能筹集上亿元。一位数字资产圈的从业内人士称,“身边的朋友都在做ICO,一夜之间融了几千万,这个市场太疯狂!”
据称,从香港、北京到伦敦,一些成功的金融家正放弃自己的高薪职业,投身到目前最火热的金融工具之一的ICO当中。香港某金融业人士所在的规模5000万美元的对冲基金已经支持了大约20笔ICO。最大的ICO项目筹资达2亿美元,超过了香港今年以来约3100万美元的平均IPO规模。业内人士称,ICO不同于传统金融业,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壁垒,想象空间巨大。
由于没有门槛、缺乏监管,在ICO市场中存在众多散户,这些散户的进入也让ICO市场鱼龙混杂,诈骗、圈钱、想做事这三类ICO发行群体在市场中积聚。如果作为要想了解其具体的价值多加了解具体的项目,投资者需要考虑某一项目的区块链是否开放与公开,代码是否已经发布,独立审计的过程是否已经开始。因为通常ICO代币上线大型加密货币交易所都需要经历独立审计的过程,并不是所有项目都会有上述举动,也不是所有项目代币最终都能上线交易所。
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ICO正在成为一种正在迅速膨大的类金融泡沫。在当前资本过剩的时代,ICO名义上是在为项目募集数字货币资金,但在本质上,ICO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向非特定公众进行的集资;二是相比于比特币等建立在算法基础上的数字货币,ICO所交易的虚拟货币毫无门槛与约束。据某ICO投资人称,因为没有监管,目前市场上90%的ICO项目都不靠谱,质量鱼龙混杂,生拉硬扯,把一个原本没有融资能力的项目加一个区块链的外衣来圈钱。一些初级投资人表示,“根本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在参与了宣讲会,看到一些PPT资料后,在ICO投资热潮中就投身其中。
安邦咨询的研究人员认为,ICO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具有了危险的迹象,它在资本过剩的大背景下,已经对非特定社会公众产生了影响。我们在跟踪研究比特币之后,曾建议中国央行暂时封杀比特币,因为它已经在中国演变成一个地下金融领域。如今ICO的崛起则更是有了远超比特币的势头,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变成又一种“公开的”地下金融,央行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控。因此,我们建议国内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封杀,在监管、法规体系没有准备好将ICO纳入之前,暂时不允许其发展。
我们也注意到,有国内媒体报道,中国有关监管部门可能对ICO采取行动,甚至不排除直接取缔的可能。媒体从多位监管人士处获悉上述消息,是否取缔的方案正在研讨之中,央行、证监会均参与其中。这一行动的法律依据来自1998年颁布的国务院3号令《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当前的中国流动性泛滥,并不缺少这一类衍生品级别的所谓“金融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各类关系型社交软件的普遍化,使得各类非法圈钱的创新项目的滋长十分便利而迅猛。在需要维持经济与金融稳定的中国,面对这类创新一定要稳健,既要避免发生传统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也要未雨绸缪地杜绝新型的金融风险发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