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透又看得远者prevail. ppt.cc/flUmLx ppt.cc/fqtgqx ppt.cc/fZsXUx ppt.cc/fhWnZx ppt.cc/fnrkVx ppt.cc/f2CBVx
ppt.cc/fuhP4x ppt.cc/fVjECx ppt.cc/fEnHsx ppt.cc/fRZTnx ppt.cc/fSZ3cx ppt.cc/fLOuCx ppt.cc/fE9Nux ppt.cc/fL5Kyx ppt.cc/f71Yqx tecmint.com linuxcool.com linux.die.net linux.it.net.cn ostechnix.com unix.com ubuntugeek.com runoob.com man.linuxde.net ppt.cc/fwpCex ppt.cc/fxcLIx ppt.cc/foX6Ux linuxprobe.com linuxtechi.com howtoforge.com linuxstory.org systutorials.com ghacks.net linuxopsys.com ppt.cc/ffAGfx ppt.cc/fJbezx ppt.cc/fNIQDx ppt.cc/fCSllx ppt.cc/fybDVx ppt.cc/fIMQxx ppt.cc/fKlBax
Pages
Thursday, 31 March 2022
弹簧刀无人机显神威 俄再折一将
有消息称,3月28日,俄少将亚历山大•尼基塔•马泽平在指挥部遭乌军无人机袭击身亡,如果这个消息得到确认的话, 那么这将是战场上俄军折的第八将。当然,这种消息,俄方肯定还是不置可否,更不会让这位多半不可能出来露面的将军露面反驳乌方。
很显然,这位将军没有冲锋陷阵深入前线,也不是俄军的防护做的不好,而是无人机太过狡猾难以侦测防御,以至于逃过俄军的防空系统。
而据称乌军使用的无人机,就是败灯亲自承诺提供给乌克兰100套的弹簧刀巡飞弹(也可以称为无人机)。弹簧刀分300和600两种型号,300型斩首高价值人物,600型打击坦克装甲车。
与标枪和大名鼎鼎的地狱火不同的是,弹簧刀可以发射之后修改作战目标,而且可以在目标附近上空盘旋40分钟,等目标出现后再以自杀方式扑向目标,形同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人组织的自杀式神风敢死队。这种模式,就像草原上盘旋等待捕捉食物的老鹰,一击而中。
弹簧刀巡飞弹因为其飞行时间长,不像反坦克导弹那样发射之后给发射者逃离的时间短,所以这是一款极为适合斩首又给足发射者逃生时间的利器。
俄将军损失比例为什么如此之高?其实,不仅仅是无人机真的能百发百中,即便是美军也没有这种百发百中的本事。按照《华盛顿邮报》的说法,俄军非常依赖智能手机和“一按通”式无线电等不安全的民用通讯设备,众所周知,这极容易泄密。
而俄军缺乏远距离协调通讯作战的现代化作战能力,需要依靠乌克兰的通讯设施进行战场联络,如果俄军攻击乌克兰通讯基础设施,会连带导致自己也无法使用安全通讯线路,一旦将其摧毁,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乌克兰,同样是瞎子。凡事有利弊,俄军在战场通讯系统上的短板,需要用自己的高价值将军来弥补。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一直到现在,乌克兰的通讯设施一直完好无损,泽连斯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频频露面。
在现代战争中,依赖对方的通讯设施来进行战场联络,几乎就是直接曝光自己的所在位置,不迎接定点精确斩首都不可能。当然,以乌军的战场通讯和情报信息搜集能力,即便俄军存在以上种种弊端,如果没有外援它也没辙。而北约和瑞典等国的侦察机持续不断的在乌克兰边境飞行,当然是在为乌克兰提供战场情报支援。而美国副防长也亲自证实了给乌克兰提供战场情报支持。
其实暴露将军们的位置,还有俄军手机使用问题,著名的网红车臣部队,更是把这场战争的现场打卡直播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以往车臣人的骁勇善战不见了,但通过网络直播展示的网红效应,却着实让人怀疑这支借来的兵的战斗力如何。
事实上,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始,美帝进行的历次战争之初就会以精确制导武器把敌人的通信系统和防空雷达指挥中心等战略目标摧毁,让对方变成笼子瞎子,使得对方指挥系统瘫痪,无法向部队下达作战指令,然后再用地面部队去扫荡。
俄军在开战第一天的作战方式,也是这种打法,这恐怕是许多观察家认为乌克兰抵抗不了100个小时的原因。可惜,看着容易学着难,相同的方式,因为自身实力的问题,产生效果也不尽相同。俄军缺乏价格高昂的精确制导武器,虽然动辄声称摧毁了乌克兰几千个军事目标,但直到现在,乌克兰的通讯指挥系统都完好,而乌克兰防空系统的大部分依然完好,逼得俄军战机只能低空飞行,成为毒刺导弹的靶子。
身膺军机重任的乌克兰防长,还抽空去伦敦做了个访问,至于泽连斯基,则频频亮相于各个欧美国家的议会争取援助,为乌克兰赢得更多道义和物质支持。相比俄军各个将军深入前线的紧锣密鼓,乌克兰高层反倒举重若轻,泰然自若,比大破苻坚百万大军的谢安还从容。其实,不懂军事,从常识出发就能明白,一个公司的高层如果天天忙得鸡飞狗跳,干一些文员基层办公人员的事儿,那么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就可想而知,反而高层不插手细节事务,员工各司其职,这种公司的管理水平绝对是刚刚的。
28日,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称,俄军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从未向民用设施开火,造成民用基础设施损毁的责任应该由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分子承担。嗯,一切都是乌克兰的错,捷克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一起都得向希魔道歉。
在被问及是否可以想象不得不向北约国家派遣部队的情况时,佩斯科夫说,“如果他们没有迫使我们这样做,我们不能考虑这一点。也不想考虑这一点。”他重点提到核武问题,“没有人考虑使用核武器,甚至连这个想法都没有。”
其实,佩斯科夫关于俄是否入侵北约其他国家和核武这番话不是无的放矢。英国《每日邮报》26日称,拜登正在放弃他“改变美国长期以来核战略”的竞选誓言,转而接受现有政策,即保留美国在“遭到严重非核战略攻击”的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3月27日,拜登公布了5.8万亿美元的2023财年预算案, 军费比上年度增加4%,高达8133亿美元,其中“三位一体”核威慑能力也将得到344亿美元,这几乎是俄军费一半还多。众所周知,俄罗斯的核武库和美帝相当,美帝的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要想维护这么庞大的核武库,至少需要相当的军费才可以,事实上,俄罗斯武器的质量先不说,但从外销价格而言,价格并不比美帝低多少。核武方面,更不会便宜到哪里去,这意味着,俄要想维持和美帝一样的核威慑,一半的军费要投入其中。关键是,俄罗斯真有那么多钱投给核武吗?如果没有那么充足的军费维护,那些一向用来敲打欧美的核威慑,真那么可靠吗?
之前这位发言人和俄罗斯政府信誓旦旦俄罗斯没有入侵乌克兰的计划,还顺便嘲讽美帝的情报舆论战失败,现在这位一说不考虑向北约“派遣”俄军,估计那些东欧国家都得纷纷要求美帝派兵保护,另外也会增加军费买武器,反正美帝的军火商会大赚一笔。
最新的消息是,荷兰,比利时分别驱逐了17名、21名俄外交官,现在对欧洲各国而言,驱逐外交官这种并不常见的不友好行动反倒是对俄罗斯的正常行动。
当地时间29日,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天面对面谈判已结束,会议大概持续了3个小时。谈判之前,泽连斯基再次强调了他和普京之间举行直接会晤的重要性,而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乌克兰在谈判中的首要事项,而且不容妥协。这给这次谈判将会再次无果而终做了铺垫。
因为俄罗斯认为,让乌克兰接受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乌东地区独立,不再提给乌克兰去什么去军事化和纳粹化,已经给足了乌方面子,识相的,你们赶紧签字才是上策。
很明显,双方在事关乌克兰领土完整问题上达成共识的距离,比火星到地球还要远,所以寄希望于这类谈判能达成什么成果,并不现实。
在俄乌双方战事最激烈的马里乌波尔,被俄方点名要消灭的乌克兰纳粹组织亚速营的参谋长博格丹•克罗捷维奇上尉通过社交媒体称,马里乌波尔如此重要,乌克兰军队必须坚守下去,这座城市有足够的重要性值得保卫,不能让大炮和飞机决定马里乌波尔的胜负。“这场战争是一场考验毅力和勇气的战争,我认为我们必须打赢它,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你不能不战而让出我们的一块土地,因为它会助长敌人的气焰,他就不会去进行任何谈判。”
很显然,这位亚速营指挥官明白他们的坚守和拒绝总统的撤离命令,并不仅仅是维护军人的荣誉,也是在谈判桌上为祖国赢得尊严.
linux-inject
Tool for injecting a shared object into a Linux process.
- Provides the Linux equivalent of using - CreateRemoteThread()on Windows to inject a DLL into a running process
- Performs injection using - ptrace()rather than- LD_PRELOAD, since the target process is already running at the time of injection
- Supports x86, x86_64, and ARM 
- Does not require the target process to have been built with - -ldlflag, because it loads the shared object using- __libc_dlopen_mode()from libc rather than- dlopen()from libdl
Caveat about ptrace()
- On many Linux distributions, the kernel is configured by default to prevent any process from calling - ptrace()on another process that it did not create (e.g. via- fork()).
- This is a security feature meant to prevent exactly the kind of mischief that this tool causes. 
- You can temporarily disable it until the next reboot using the following command: - echo 0 | sudo tee /proc/sys/kernel/yama/ptrace_scope
Compiling
- Simply running - makeshould automatically select and build for the correct architecture, but if this fails (or you would like to select the target manually), run one of the following make commands:- arm: - make arm
- x86: - make x86
- x86_64: - make x86_64
 
Usage
./inject [-n process-name] [-p pid] [library-to-inject]
Sample
- In one terminal, start up the sample target app, which simply outputs "sleeping..." each second: - ./sample-target
- In another terminal, inject sample-library.so into the target app: - ./inject -n sample-target sample-library.so
- The output should look something like this: 
- First terminal: - $ ./sample-target sleeping... sleeping... I just got loaded sleeping... sleeping...
- Second terminal: - $ ./inject -n sample-target sample-library.so targeting process "sample-target" with pid 31490 library "sample-library.so" successfully injected $
- If the injection fails, make sure your machine is configured to allow processes to - ptrace()other processes that they did not create. See the "Caveat about- ptrace()" section above.
- You can verify that the injection was successful by checking - /proc/[pid]/maps:- $ cat /proc/$(pgrep sample-target)/maps [...] 7f37d5cc6000-7f37d5cc7000 r-xp 00000000 ca:01 267321 /home/ubuntu/linux-inject/sample-library.so 7f37d5cc7000-7f37d5ec6000 ---p 00001000 ca:01 267321 /home/ubuntu/linux-inject/sample-library.so 7f37d5ec6000-7f37d5ec7000 r--p 00000000 ca:01 267321 /home/ubuntu/linux-inject/sample-library.so 7f37d5ec7000-7f37d5ec8000 rw-p 00001000 ca:01 267321 /home/ubuntu/linux-inject/sample-library.so [...]
- You can also attach - gdbto the target app and run- info sharedlibraryto see what shared libraries the process currently has loaded:- $ gdb -p $(pgrep sample-target) [...] (gdb) info sharedlibrary From To Syms Read Shared Object Library 0x00007f37d628ded0 0x00007f37d628e9ce Yes /lib/x86_64-linux-gnu/libdl.so.2 0x00007f37d5ee74a0 0x00007f37d602c583 Yes /lib/x86_64-linux-gnu/libc.so.6 0x00007f37d6491ae0 0x00007f37d64ac4e0 Yes /lib64/ld-linux-x86-64.so.2 0x00007f37d5cc6670 0x00007f37d5cc67b9 Yes /home/ubuntu/linux-inject/sample-library.so (gdb)
Compatibility
- The x86 and x86_64 versions work on Ubuntu 14.04.02 x86_64. 
- The x86 and x86_64 versions work on Arch x86_64. 
- The ARM version works on Arch on both armv6 and armv7. 
- None of the versions seem to work on Debian. - __libc_dlopen_mode()in Debian's libc does not load shared libraries in the same manner as Arch's and Ubuntu's versions do. I tested this on both x86_64 and armv6.
TODOs / Known Issues
- Better support for targeting multi-thread/multi-process apps 
- I seem to get crashes when trying to inject into larger applications 
-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 Support both ARM and Thumb mode 
- Currently only supports ARM mode 
- Should just be a matter of checking LSB of PC and acting accordingly 
- Do better checking to verify that the specified shared object has actually been injected into the target process 
- Check - /proc/[pid]/mapsrather than just looking at the return value of- __libc_dlopen_mode()
- Support more distros 
- Currently only working on Ubuntu and Arch for certain architectures 
- See "Compatibility" section above 
- Possibly support more architectures? 
- 64-bit ARM 
- MIPS 
hex-works
Web based HTML5 Hex editor using AngularJS, Canvas and material designHTML5 online hex editor, using Canvas for rendering and AngularJS.
http://hex-works.com/
Using some code from https://github.com/mikach/hex-editor, but rewritten renedering engine from scratch.
To start development, you will need NodeJS > 6.0
clone repository, install required libraries
cd hex-works
npm install
npm install -g webpack-dev-server
To start development server, run
webpack-dev-server
editor will be live at localhost:8000
frm https://github.com/michbil/hex-works
美公布第3批中概股预定摘牌名单 百度爱奇艺在列
美国宣布新一批中企“预定摘牌名单”,中概股集体暴跌。
美国当地时间3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百度、
是普京自己不要面子
拜登总统一句让普京颜面扫地的话,引起轩然大波。白宫忙不迭灭火,哈斯警告普京将“拒绝妥协或升级。”欧盟领导颇有微词,英《金融时报》称此为美国处理俄乌冲突的“转折点”。可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实在有些夸大。面对乌克兰满目疮痍,流离失所,尸横遍野惨状,总统不过说句人话,让战争罪犯滚蛋,代表世界人民心愿!拜登坚不'道歉'有种,有理!
和事佬马克龙最照顾普京面子。他警告拜登不要“拱火”,还幻想通过外交手段撤军,“我们不能在言语或行动上升级。”他的外交忙碌总是笑话,战前多次谒拜克宫,龟缩在长条桌后苦口婆心,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仍幻想与虎谋皮。德国人的能源命门握在普京手里,“政权更迭”的话更讲不出口。世界给普京太多面子,他就是不自重,自不量力,动不动拿核武晃得人心惊胆战。给他颜色就开染行,是时候给他颜色瞧瞧了!
拜登总统不是没给足普京面子。战前他警告,普京要入侵乌克兰,后果严重。欧盟痴痴地祷告,中国指责“挑拨离间”,连则连斯基都不相信,抱一丝幻想。拜登的忠言真没那么大威力,朋友不敢信,敌人不理睬。要是普京真把他的劝诫当回事,就不会有乌克兰的惨遭蹂躏。跟强盗讲道理,是秀才遇到兵,只有自取其辱。
普京那驴粪蛋般的面子,是他自己给戳穿的。乌克兰人民的宝血,涂抹住他那狰狞的面孔。这个世界的领导们,除了习近平,还有谁原意在G20与他为伍?感谢乌克兰人民,冒灭国大风险,承自由之精神,仅个把月光景,将假彼得大帝拉下神坛,彻底沦为大号版的“金三胖”,贻笑大方。
先说他克格勃的脸面,没地方挂。作战计划,应该是顶层设计,机密中的机密,却被拜登了如指掌。机事不密则害成。克格勃的保密在哪里?通信保密更是糟糕,民用电话上战场,淘宝对讲机派用场,八大将军共赴黄泉,士兵成了绿头苍蝇。偷偷摸摸换内裤,头顶四处是无人机。
再说后勤保障,抗美援朝再现。坦克开进城,进警察局借油;士兵吃过期的压缩干粮,差点喝雪水啃树皮;民工运输大队摆长蛇阵蠕动,新世纪的“胡志明小道”。害得乌克兰人民俘虏一个小青年,勒紧裤带,首先还得面包伺候!俘虏们对普京的喊话:“给我们送吃的。”
至于统筹应对,更一塌糊涂。他压根就视乌克兰如空气,国际制裁如游戏,傲视地球。本以为大炮一响,坦克一冲,电闪雷鸣,则连斯基魂飞胆丧,国际社会默认退让。结果坦克群成了棺材堆,外汇储备进北冰洋,股市腰斩,卢布成为尿布,导弹库空空荡荡。
说好斩首泽连斯基,擒贼先擒王,却没美国人的技工,和地狱火导弹。乌克兰演员天天明目张胆秀视频,发推特,世界各国网巡演说,就是锁不住其位置。暗杀队派了一拨又一拨,前仆后继,有去无回。急中生智招些车臣敢死队,望着基辅方向,浩浩荡荡拍马赶路,可半路上就给截杀,而且是一锅端,片甲不留。
他最装门面的莫过于生化武器和核讹诈,始终在一级戒备状态,听得雷声响,毛毛雨都不敢下。别说拜登斩钉截铁说“不怕”,连不更政事,年少张狂的马斯克同志,隔三岔五,在推特上叫板,打得普帝耳光“啪啪”响:我俩单挑决斗,以乌克兰为赌注,你敢放核弹,我星链去导航,专捡无人区玩。跟马同志玩理想和技术,普大帝可能会拿核弹当炮竹,玩进自己裤裆里。难怪核武发言人拉夫罗夫昨天自降调门,不敢拿第三次世界大战说事了。
连上帝都不愿给普京面子。普京保镖出身的佐罗托夫将军,临战前祈求上帝,跑到国教牧首基里尔那里,讨圣母显灵图,“这张图讲保护俄罗斯军队加速取得胜利。”俄国的随军牧师,有密不示人的绝技:战前开光。俄国人打仗,粮草未动,法术先行。牧师为士兵祈福,十字高挂。炮弹开光,舰船开光,坦克开光,飞机大炮皆是光芒万丈!可一心杀人,神如何能喜悦?结果悲惨了,开光的将军死翘翘,士兵鬼哭狼嚎;导弹炸不响,飞机倒栽葱,坦克烧光光!
战场上的普京,输得只剩裤衩,白晃晃在世界面前裸奔,大帝的新装掉进乌克兰大平原春日的淤泥中,污染得一塌糊涂!地球人个个都能当他的军事高参!沦为笑柄的大帝只有转战谈判桌,竭力抓紧最后一块遮羞布,为坍塌的帝国留几分可怜的尊严感。他的最后面子是:承认克里米亚归俄,东部两小国独立。可谓终点回到起点,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战犯求和,还恬不知耻,北极熊的胃口还在!难道就这样让乌克兰的血白流,几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整个世界经济恐慌,物价飞涨,人心惶惶,难道普京依旧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逍遥自在?天理难容,公义何处?
给普京最后的面子,就是对乌克兰的犯罪,对世界的不公。泽连斯基回他软钉子:交全民公决,乌克兰的尊严和平独立由英雄的人民决断,谁也不能出卖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权利!让战犯逃遁,让公义缺位,永远不是新世纪的格调。
上帝已经让普京疯狂,难道不让他灭亡?还世界一个清凉,让独裁们统统陪葬!(哈哈,这话说得解气)
伏尔加河——从“亚洲的河”变成“俄罗斯的河”
一一张广翔
吉林大学教授 东北亚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
1550年前后,俄罗斯还是一个较大的“未开化”国家,位于伏尔加河支流奥卡河以南,由居住在广大森林地带的大约650万人口构成。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他们大多属于东斯拉夫民族,也就是俄罗斯人。然而,从1550年以后,经过大约三个半世纪,到19世纪末,俄罗斯成为一个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极冻原地区到中亚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的巨大多民族帝国。俄罗斯人占帝国人口的比重大约为50%。毋庸赘言,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沙皇政府的殖民政策。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中部滔滔绵延的大河。这是一条长约3530公里的河流,从莫斯科西北瓦尔代丘陵中的小型沼泽发源,向南流经平原与森林,并最终汇入里海。这条河常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河伏尔加”,俄罗斯人甚至还常常在嘴里念叨“伏尔加就是俄罗斯”。可是,直到16世纪中叶,伏尔加河仍然可以说是一条“亚洲的河”。
因为,在伏尔加河中游,存在着一个继承了曾经统治俄罗斯的钦察汗国(又译:金帐汗国,是蒙古人西征后,在俄罗斯当地建立的国家)的国家-喀山汗国(以及阿斯特拉罕汗国)。16世纪中叶,俄罗斯政府的军队灭亡喀山汗国后,伏尔加河才首次成为“俄罗斯的河”。如此一来,俄罗斯开启了向东方扩展的历史。俄罗斯人开始了从伏尔加河到乌拉尔山,进而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丰饶的南西伯利亚的殖民活动。在俄罗斯的殖民活动中,他们用手段挑起草原民族之间的矛盾,使他们自相混战,或者巧妙施计让这些草原民族的首领顺从并臣服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俄罗斯把这些草原民族编入自己的帝国。同时,为保护帝国心脏部位以及在新国土上居住的俄罗斯人免受游牧民族攻击,俄罗斯还构筑了一条长长的军事防线。
注入里海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俄罗斯人冲破茂密的森林,走进中亚的草原地带。
俄罗斯的“殖民”一般有着如下步骤和顺序。首先,他们会把“武装入殖者”作为先遣队派往目的地,当先遣队初步站稳脚跟后,国家会把新开拓的土地分配给贵族以及一些身份较低的“入殖者”。为耕作丰饶的新领地,贵族们把自己位于中央区域原有领地上的农奴强行迁徙到新领地。另外,因为这些新领土肥沃且无主地很多,非法逃亡的农奴也有不少人奔向这些新领土。就如同我们上面描述的那样,16、17世纪里,俄罗斯人在森林和干草原地带开展了殖民活动。其后的18、19世纪,他们不断地在西西伯利亚、南乌拉尔、伏尔加下游地区、北高加索重复着同样的殖民活动。
俄罗斯农民向边境地区的迁徙与政府向南、向东拓展疆土的政策是相互依存的。往边区迁徙的农民需要政府的保护,而政府也可以从这些农民那里获得税收与兵员,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我们所熟知的“哥萨克”原本就是向南部边疆迁徙的逃亡农民。随着他们的迁徙,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河口附近形成很多新的城镇。哥萨克放弃了原来的农耕生活,转而吸取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新建的城镇里过着自治的生活。善于骑马和航海的哥萨克人的主要生计就是从事掠夺性的远征活动。
俄罗斯人在进行殖民活动的同时,对干草原上的原住游牧民采取了定居化、非游牧化的政策。他们剥夺游牧民族喂养牛羊家畜的牧草地,游牧民要么顺从地成为定居居民,要么被赶出牧草地。游牧民原本就对俄罗斯的非游牧化政策不那么顺从,再加上俄罗斯政府强制性地让他们改信东正教,所以游牧民的反抗运动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些反抗并不能动摇俄罗斯的殖民活动。鉴于反抗,俄罗斯承认了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游牧民族在其所生活的“民族地域”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俄罗斯以这种方式把游牧民族统合到自己的帝国体系中。
战争与“俄罗斯帝国”的诞生
彼得(注:17世纪末,彼得大帝亲政。近代俄罗斯作为欧洲国家的一员,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增强自己的发言权。虽然在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前,俄罗斯已经显露出这样的倾向,但真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一员并具有强力发言权的决定性人物还是彼得大帝。)的对外政策继承自摄政索菲亚,政府将战略目标锁定于来自南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亚速远征也体现了这种外交政策,虽然战争的目标较之前有所控制,但俄罗斯也首次创建了第一支海军舰队“亚速舰队”。然而,单靠俄罗斯自身的力量,也只能取得这些成果而已。要想进一步压制奥斯曼帝国,需要向欧洲寻求战略上的盟友,派遣大使团的外交目的便是试探在欧洲结成反奥斯曼同盟的可能性。不过,事与愿违,此时的欧洲正处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前夜,没有国家对反奥斯曼同盟感兴趣。
彼得时代的北欧 北方战争前夜,瑞典是环绕波罗的海的大国
在从维也纳回国的途中,彼得接到消息,莫斯科起义业已平定。回国的路上,彼得与波兰国王奥古斯都进行了秘密会晤,此外还向哥本哈根派出密使。俄罗斯、波兰和丹麦都曾在与瑞典的战争中沦丧国土,三国在这一点上有着相同的过去。于是,三国间便结成了对瑞典的军事同盟,即所谓“北方同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英雄古斯塔夫·阿道夫领导瑞典后,瑞典成为军事大国,是握有波罗的海制海权的“波罗的海帝国”。除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外,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也领有大片土地。1679年,年仅十五岁的幼主卡尔十二世即瑞典王位。俄、波、丹三国看准这次机会,掀起了收复失地的战争。就这样,俄罗斯皇帝彼得的注意力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把矛头由南方的土耳其转向了北方的瑞典。
1700年8月,在等待与奥斯曼帝国正式停战之时,俄罗斯便断然对瑞典宣战。俄罗斯宣战之时,进攻丹麦的瑞典大军在卡尔十二世的统率下,已经使丹麦退出战争。虽然很年轻,但卡尔十二世却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据说他是古代亚历山大大帝狂热的崇拜者。面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卡尔十二世率领大军经由波罗的海,在贝尔瑙登陆,突袭了正对瑞典要塞纳尔瓦进行围笼作战的俄罗斯军队。虽然俄军的规模远超瑞军,但由于俄军是仓促间拼凑编列的,士兵的训练也很不充分,因此在瑞典军队强势攻击下,大批俄军士兵毙命,炮兵部队也丧失殆尽。大战刚刚开始,彼得便吃了败仗。也有观点认为,彼得并未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不管如何,总之因亚速远征而名满天下的彼得,因这场战役的失败而声望扫地。如果卡尔十二世乘胜追击,那么近代的大国俄罗斯可能将不复存在。
历史往往让人意外,卡尔并没有乘胜追击俄罗斯,而是剑指波兰。为什么瑞军没有继续攻击俄罗斯,原因也许有两个,一是卡尔认为纳尔瓦之战后,俄罗斯已是穷途末路,随时可以收拾;另一种可能是卡尔忌惮俄罗斯严寒的冬天。但真正的原因究竟如何,我们现在仍然无据可考。总之,从结果来看,这一次卡尔失算了。瑞典虽然最终成功地更换了波兰国王,并在波兰树立了一个傀儡政权,但与波兰的战争却耗费了七年之久。这七年时间给了彼得充裕的时间来重整军备与战时体制。
《战场上的彼得大帝》 决定北方战争胜利的波尔塔瓦之战中的彼得大帝
1706年8月,卡尔在波兰国王的出生地萨克森停留,而瑞典大军也终于整装完备开始向莫斯科进发。在接近俄罗斯边境时,卡尔的军队突然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态。彼得早已预先将边境一带付之一炬,大片区域化作焦土。由于俄罗斯采取焦土作战的方针,瑞典军队想在当地征调军粮的算盘落空。另外,南下的瑞军补给部队在莱斯纳亚村附近遭俄军拦截消灭。不过,彼得这边也传来一个坏消息,彼得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耳朵听错了。俄罗斯合并乌克兰后,很多事情进展得都很顺利,乌克兰理应不会出什么乱子。然而就是这个让彼得很放心的乌克兰,其首领马泽帕突然叛变。马泽帕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借助瑞典的力量试图让乌克兰再次获得独立。彼得迅速派出其左膀右臂缅希科夫应对乌克兰的变故。反乱最终得以控制在最小规模。跟着马泽帕站到瑞典一方的兵力总计不过数千人而已。
俄瑞两军的决战之地在乌克兰要塞波尔塔瓦。卡尔的军队由于长途跋涉,车马劳顿,疲惫不堪,而俄军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对。俄军不仅在规模上超过瑞典,在装备与训练上也远居优势。1709年6月28日,两军展开决战。傍晚时分,胜负已定。瑞典军队全面溃败,几乎遭到全歼。卡尔与马泽帕在慌忙中狼狈地渡过顿涅亚浦耳河,逃往奥斯曼帝国。波尔塔瓦之战是决定俄罗斯在北方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转折之战。
“尼斯塔德和平”与帝国的诞生
瑞典虽然在波尔塔瓦之战中败北,但北方战争并未结束。卡尔在此后五年中,停留在奥斯曼领地内的班德尔,近乎执拗地鼓动奥斯曼苏丹向俄罗斯开战。也因此,彼得大帝的俄军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瑞典最终还是未能挽回败局。1714年,瑞典海军在汉科湾海战中败给了年轻的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年底,长期在外的国王卡尔回到国内。然而由于经年征战,国内的经济已凋敝不堪。1718年年底,卡尔在靠近挪威的要塞遭流弹击中而殒命。这枚子弹不是从正面打入的,而是击中了卡尔的背部,因此内部犯案的说法很有说服力,不过真伪已难以分辨。俄军大胜的战局下,不仅原先的同盟军再次加入战斗,普鲁士也加入了进来。连战连捷的俄罗斯军队最终登陆瑞典本土,直接对瑞典展开攻击。和平谈判终于开始。
1721年8月末,在芬兰南部港口小镇尼斯塔德,交战双方签订和约。除“瑞典领波美兰尼亚”外,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的领土全数尽失,“波罗的海帝国”也从此解体。俄罗斯获得了波罗的海三国,也就是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及英格里亚,因此确保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通过这场战争,俄罗斯成为了东北欧的强国,也成了一个霸权国家。
祝贺和约签订的庆典在俄罗斯持续了一个月。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将首都由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而元老院也把“国父”“大帝”乃至“皇帝”的称号送给了彼得。“皇帝”“帝国”的称呼原本是有着历史由来的,在欧洲只有神圣罗马帝国才拥有这些称号。因此,欧洲大国并没有立刻接受俄罗斯的这些新称号。然而,欧洲国家的承认却也只是个时间问题。随着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言分量逐渐增加,“俄罗斯帝国”这个名号也最终固定下来。因此,自1721年开始,俄罗斯进入“帝政时期”。
引入征兵制
彼得时代最大的北方战争持续二十多年之久,其他战争亦是延绵不断。17世纪的整个欧洲也都处于战争的阴霾之下,和平倒是例外之事。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对彼得时期战争与改革的关系曾论述道:“战争是彼得改革的原动力”,“战争决定着改革的顺序,改革的速度与方式源自战争。改革措施因应着战争的需要被一项一项地推出”。这样的见解固然正确,但彼得统治后期的改革却是明显带有计划性的,因而并不能说彼得的改革全都是应战之举。虽然如此,就军事改革而言,我们仍不能忽略当时的战争因素。
1705年2月,在纳尔瓦遭遇军事上的失败后不久,彼得向全国所有乡村发布征兵令。征兵令规定,“每二十户中征用一名适于服役的单身丁口”加入军队充当士兵。俄国的征兵制由此诞生。同年12月,又以相同的标准再次征兵。翌年10月,取消单身与已婚之别,一律纳入征兵范围。此后,俄国基本上每年都进行征兵。直到在波尔塔瓦会战取得胜利后,征兵的条件才稍有缓和。1713年1月,将征兵人数由“二十户征一”减为“四十户征一”,翌年2月又降低为“七十五户征一”。然而征兵并不顺利,每次征兵都需要“箭头一般地”催促各村完成征兵人数。彼得统治期间,平均每年从全国的村庄征用约两万兵丁,而前期这一数字则高达三万。
最初,服兵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期限。一旦从征入伍,就意味着与村庄、家庭永久的分离。农民因此对征兵十分忌惮,然而每个村又必须有人应征服役。当时的村庄是如何决定人选的呢?抽签是最为公平的方法,估计很难说这一方法没被各个村庄所使用。但不久,大多数村庄逐渐采用让村中的“懒人”和“酒鬼”入伍的惩罚式方法来决定服兵役的人选。这是当时俄国农村特有的现象。俄国农民需向贵族和修道院等领主缴纳田赋,也要向国家缴纳租税,而村庄对田赋与租税的缴纳是负有连带责任的,也就是说,如若有人滞纳税赋,所欠份额要么由整个村庄集体补齐,要么由有能力的农民代缴补齐。在这种体制下,贫困的人或者劳动能力低的人成了整个村庄的负累。所谓“懒人”“酒鬼”,仅仅是一种荒谬的空口之言。因为如果让富裕的农民服兵役,会降低整个村庄的经济实力,而领主对此也并不支持,所以国家的兵役重担基本都推给了赤贫的农民。就这样,贫困的村民仅仅获得了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便被村庄除名。
贵族的军役义务
指挥农民士兵的将校的情况又如何呢?将校无一例外全都由贵族担任,不过在彼得时代,军中的贵族不再像以往那样悠闲。如前所述,17世纪的贵族在战争、远征和过境警备时才“骑着马、带着仆从、全副武装”随军出行,除此之外的时间里,贵族们仍可在一定条件下到自己的封地生活。然而,彼得的战争不再允许贵族们像以往那般悠闲。
从北方战争之始到波尔塔瓦战役期间,俄国采取许多措施,最大限度地动员青年贵族和可以从征的贵族加入军队。1711年,俄国设立元老院,“补任官署”因此撤废,其职权被移交给元老院附属的纹章局。新的机构对贵族的服役情况进行统计,并实施审查。另外,1714年,为强化贵族的土地所有权,俄国引入“一子继承制”,而“下赐封地”体系也同时终结。此后,贵族在享受俸禄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永久服务国家的义务。最终,俄国颁布《官阶表》(1722年),以服役期限和功绩对贵族施行分级。
由此一来,彼得赋予了贵族们为国家服务的义务,特别是军役义务。贵族们不得不终身服役,直到因患病或负伤而离开战斗序列为止。彼得所立法律几乎没有考虑贵族的退役、休假,他们不能再像父祖那样居住于自己的庄园。休假只能在战争之后通过每个人的申请才可获得批准,期限也仅有四个月、六个月或十二个月。完全退役的条件只有两种,一种是获得“陆军参事会认可的医师的证明或者敕令”,另外一种是死亡。
从户头税到人头税
人头税是彼得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其创设也是与战争密切关联的。波尔塔瓦战役的前一年,亦即1708年,彼得发布谕旨,对全国的家族人口进行普查。俄国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征收“户头税”,当时户是征税的基本单位。前文所讲述的征兵也是以户为单位课征的。征兵依据的户籍簿是1678—1679年全国普查时编订的。此后约三十年间,俄国没有实施全国普查。在此期间,全国的户数增加颇多,政府希望统计新的户数,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因为长期化的战争早已让国库见了底。
新普查共花费三年时间,结果却让政府大失所望。总户数由795万变为635.5万,减少了20%。虽然一些地区的户数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地区是减少的,占全国总户数三分之一的中央区莫斯科州更是减少24%。
不过,政府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户籍总数之所以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派出的普查官收受贿赂,在统计簿册上填写了较少的数字;二是农民为避免国家的征税,很多家庭拆除了自己居住的小屋并聚集到大家族之中。俄国农民居住的“原木屋”构造极其简单,推倒这些屋子并非难事。国家在前一次普查中就已经知晓统计数据的不实。因此,国家没有采用新的统计结果,依然使用三十年前的旧簿册向农民课税。
五年后,政府再次尝试在全国进行普查,这次普查被称为“郡长调查”。然而,普查尚在进行之中,便发现很多数据并不理想,因此这次普查没有进行到底便半途而废。政府发现这次普查已然存在与过去相同的不正之风。当时的俄国地方行政非常粗陋,不仅人手不足,而且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网络,单靠威吓性的指令并不能显著奏效,因而对农民的课税不得不再次回到使用旧簿册的老路上来。但不久之后,俄国从法国得到启发,创设了一种从根本上革除过去纰漏的新税制。新税制以人作为征税的单位,户不再作为征税的单位。这种新税制便是人头税。
1718年11月,彼得发布谕旨:“所有的人都要登记(限期一年),要如实申告某村某处有多少名男子。”翌年1月,元老院以敕令的形式公布了人口普查的实施办法,要点只有一条,即农村的所有男子都应纳入统计,包括新生儿与老人,因为将户头税转为人头税是本次调查的目的所在。然而调查进行得并不顺利,除了在预计之内的不正之风与隐匿现象,俄国传统的“家奴”、逃离本籍的逃亡农民、流浪汉以及“自由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使得本次调查迁延日久。最终,耗费了两年的时间才得到了四百万人口的数字。
常备军的必要性
彼得的税制改革不单是一场为改变课税单位而进行的改革,这一税制改革最初是作为军事税而被考虑设计的。尼斯塔德和平条约签订后,北方战争结束。俄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严峻。以往那样在战争结束后便解散军队的做法是无比危险的,因此彼得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常备军的必要性。维持军队每年大约需要耗费四百万卢布,而战争中征收的很多临时税在战后失去了“战争需要”的正当理由,因此彼得迈开了废除所有临时税并以人头税代替户头税的改革步伐。
课税金额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彼得的做法还算合情合理。最初,他将四百万卢布的总税额平摊到四百万丁口的人头上,每人课税一卢布。一年后,随着丁籍调查的深入,全国丁口总数达到了五百万,并最终达到五百四十万。与此相应,每个丁口所需缴纳的税额也降为八十戈比,进而降至七十四戈比。历史学家博格斯洛夫斯基在其未完的著作中对彼得每天的活动有着详尽的记述,书中他对这场税制改革评论道:“改革者并不是为国家经济考虑的财政家,而是一位仅仅对数字进行操弄的算术家。”1724年,俄国开始对每位男子征收七十四戈比的人头税。过去,一些历史学家强调新税带来的重负,而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与此相反的见解。无论如何,人头税的设立给俄国财政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一改革是出于战争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军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