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3 March 2012

桃花江 作曲:黎锦光


我国流行歌曲史上元勋级的大家-湖南黎氏八兄弟之一:黎锦光
-------------------------------------------------------------------------------------------------------------





我听得人家说(说什么)
桃花江是美人窝
桃花千万朵也比不上美人多(不错嘛)
我认不错我每天都到那桃花林里头坐
来来往往的我都看见过(全都好看吗)
好那身材瘦一点儿的偏偏瘦的那么好(怎么好)
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多美多娇(那些肥的呢)
那些肥一点儿的肥的多么的沉多么的均多么的俊俏多么的仁(啊哈)
你爱了瘦的娇你丢了肥的巧
你爱了肥的巧你丢了瘦的娇
你到底怎么样的选你怎么样的挑
哦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
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哟)
不瘦也不肥我百年成匹配
好桃花江是美人窝
你不爱旁人就只爱了我
好桃花江是美人窝
你比那旁人美得多
好桃花江是美人窝
桃花千万朵也比不上美人多
我听得人家道(道什么)
桃花江是美人巢
桃花颜色好也比不上美人娇(真好)
果然美妙我每天坐在那桃花林里瞧
来来往往可不知多少(有人介绍吗)
有我今天认识这一堆明天认识那一帮(那怎么办呢)
每天成群接队笑笑谈谈游游玩玩无牵无挂(谁最中意呢)
自从认识了你我立刻中了意
我成了心生了恋爱动了情(啊哈)
我在那右边走你在那左边行
我在那前面行你在那后面跟
我看你准是爱了我你准是动了情
哦我也不知道我也不能了
我一看见你我灵魂天上飘(哟)
爱情火燃烧我全身融化了
好桃花江是美人巢
我不是美人你也爱上了
好桃花江是美人巢
因为你是美人我才爱上了
好桃花江是美人巢
桃花颜色好也比不上美人娇
唉,民国时期的流行曲哪是现在的歌曲比得上的。
------------------------------------------------------------------
这里居住的是黎氏一家。黎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举人。
黎葆堂之子松安,晚清秀才。葆堂妻黄赓,是一个性格坚毅聪慧,自立精神极强的
女子,靠自学达到能看书填词的学力。

    黎松安夫妇有八个儿子,老大黎锦熙,老二黎锦晖,老三黎锦耀,老四黎绵纾,老
五黎锦炯,老六黎锦明,老七黎锦光,老八黎锦扬都是近代颇有名气的人物。
    
     松安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惨败,他
曾经发 表过慷慨激昂的言论,抨击当权者的腐朽无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和科学技
术,船坚炮利,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侵略。他们夫妇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
清末民初,由于时代潮流的推动,黎松安辞官不做,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特
意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能掺用“新学”的教
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
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从教育的方式来看,社会上的家庭教育可
以粗略地划分为溺爱、放任型,控制、管制型和教育、修养型等。黎松安夫妇的家
庭教育方式属于教育、修养型。

    首先,他们注意用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
情操和献身事业的顽强精神。其次,他们对子女不溺爱,不放任自流,尽管家庭比较殷
实,也不为子女设置舒适的环境。

    再次,他们对子女既严格要求,又不“控制”、“管制”得太死,而是放手让他们
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新的知识,自由地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报刊,参加各种有益的
课外活动,促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良好的家教,使黎氏兄弟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在事业的选择上,一旦经过深思熟虑而确定下来后,则不管成
功还是失败,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奋斗下去,有着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
止”的精神。黎氏兄弟接受新事物快,有着较新鲜活泼的思 想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五四”以来的文化科学界都有他们作出的或大或小的贡献。
  
     黎锦熙领导的同盟会。1916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提倡国语统
一,言文一致,推广白话文,普及普通话,后来他又认为汉字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
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他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
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1918年以后,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学作
家,创作了一大批彻底 反封建的白话文学作品,封建卫道士们在惊恐中却说白话文
学作品虽有“文学”,却无“文法”,有“文”无“法”终是无以为“文”。1920年,
黎锦熙在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首创讲授“国文文法”用大量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
“法”,而且其“法”缜密,足以指导为“文”。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着国语文
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1920年,他和“国
语研究会”的同人共同努力,促成旧中国教育部下令全国废除小学“读经”,并以
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实行了言文一致。1925年,旧国教育部再次议决读小学《孝经》。
黎锦熙无比激愤,当即公开上书教育部总长反对“读经”,同年发动苏、浙、皖三
省部分师范学校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以示坚决反对封建文化。1922年,他和另
外十四人组成“汉字省体委员会”,1935年,三百多个简化汉字终于问世了。
      
     黎锦熙历任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师院等国文系教授、主任,
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北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
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届委员。在七十年的教学实
践研究工作中,他进行了广而深的学术探讨。他在语言、文字、训诂、语法、修辞、
文学、史地、教育、哲学、拂学和目录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著述,据不完全统计
约有四百余种,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并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
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黎锦晖接触家乡的民间音乐。1916年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团的活动。此后十多年间,
创作儿童歌舞剧十二部和儿童表演歌曲二十四首,音乐一般喜爱选用民歌小调和戏曲
曲牌等加以改编。1926年,他帮助田汉将“南国电影剧社”改为“南国社”,将原有
的电影一个部门,改为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和电影等五个部门。1929年创办
“明月歌舞剧社”,带领黎明晖(大侄女,当时有无声电影小明星之称)、王人美
和黎莉莉(干女儿) 等演员赴东南亚各国演出《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葡
萄仙子》和《三蝴蝶》等节目,向侨胞介绍祖国 的艺术,普及国语,促进他们和祖
国的语言交流。当然,他也编演过一些不太好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
江》等,当时就受到聂耳等的批判。但是,他的大部分创作是积极健康的,尤其是
他的代表作《小小画家》(根据其六弟黎锦明短篇小说《小画家》改编),讽刺了
陈旧迂腐的读经教育,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解放后,他一直在电影戏剧界工作。


     黎锦耀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抗战期间回湘潭,为发
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解放后,任湖南省工
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年迈六旬,不顾家人劝阻,还自告奋勇接受中央有关
部门交给的任务,带领一班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岛的矿藏考察
工地。
           
    黎绵纾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解
放后在湖南省民政厅任过职,后来又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局局长。1954年调北京,在人
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年病逝。

    黎锦炯设计院总工程师。他于1921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读书。1927年
毕业后,他在京奉铁路先后当过见习工程师、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在三十年代的
中国,重要的铁路大多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重要的铁路桥梁,都是外国桥梁专家承
担设计和修建的。当时,我国要修建京奉铁路的滦河大桥,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
造,费用很高。他很不服气,提出由他主持设计,大桥标准和质量可以高于比利时
的设计,造价也低得多。经过艰苦努力,他与中国其他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
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滦河铁 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升官发财,他根本不
在乎这个,只是说:这是件扬眉吐气的痛快事。
        不久,日军占领了滦河一带,桥梁工厂的一些工人被捕押到日本宪兵队。
他挺身而出,保释被捕工人,被日寇宪兵队关押。出狱后,他拖着一家大小八口来
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教授。北京沦陷后,他家里生活更艰难了,小孩捡
煤核,买不起一双布鞋就自己纳鞋底,连一个结婚戒指也送进了当铺。就在这时,
伪建设总署督办、老同学殷同带着委任状找上门来。殷同给他“极宽的条件,只拿
干薪不上班,薪金超过当教授的许多倍。殷同以为他在生活上已陷入绝境,用这样
优厚的待遇一定要以将他拖下泥坑。不料,他当着殷同的面,把委任状撕毁,把这
位“大人物”兼“老同学”轰出了大门。抗战胜利后,他在党组织的保护下到了晋
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投入了党的怀抱。因为四十天就主持修复了北平到张家口之
间的康庄铁路大桥,为解放区争了气,党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师”的荣誉称
号。他担任解放区铁路局的副局长兼工程师时,聂荣臻、贺龙和几位纵队司令员曾
当面问他:“铁路能保证军运吗?”他坚决地回答:“军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
里!”建国后,他在铁道部负责设计领导工作,为修铁路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全国每一条新修的铁路都凝结了他的心血。1965年,他把考虑了很久的修筑西藏铁
路的设计计划写出来,一份上报铁道部党委,一份呈报周总理,一份送给陈毅同志,
他是多么希望计划能早日批下来啊!没想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诬为“走资
派”、“党内反动学术权威”,并进了“牛棚”。1971年,他从干校初步落实政策回到北京,
一条腿断了,身体衰弱了,他还是想搞西藏铁路,又多次表示他年龄虽大,也要到西藏去拚拚老命。
1981年虽然四度入院医病,他知道生的日子不多了,在一次昏迷醒过来后还说:
“没有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不久,他逝世了。留下的遗嘱是“丧事从简”。
补发的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黎锦明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他接爱了文学研
究会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为苦难的人生而写,写人生的苦难”。1924年开始创作,
他的第一篇作品《小画家》控诉了陈腐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1925年,在
“五卅”后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以《甲寅》周刊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运动中,
他配合斗争的需要写下了一系列作品。1926年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的高潮中,他
到了我国农民运动最早兴起的地方海丰,从事农运区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化妆从海丰逃出,转乘海轮回到上海。此时他的思想日
益激进,言论日益激烈,遂写成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地反映党领导下的
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得到鲁迅先生的充分肯定,
        并为之作序《〈尘影〉题辞》。他同鲁迅先生的来往是很多的,光《鲁迅
日记》记载的就有二十多次。往来中,鲁迅先生曾为他的创作集写过序言,发过评
论文字,更多的是传授创作上的经验、体会,帮助修改文章,给了他不少的教育和
帮助。1928年赴河南任郑州《朝金报》副刊编辑,不久因《尘影》一书的被告发,
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几乎被枪毙。出狱后,先后任过北平中国大学讲师、保定
河北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教授。1936年“七七”事变后回到湖南,在家乡从事教育
工作和抗战宣传工作,曾给茅盾在香港主办的《文艺阵地》和郁达夫在新加坡主办
的《星洲日报》等报刊写过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1952年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
次年被选为省政府委员。黎锦明共有短篇小说集十一个,共九十多篇,中篇小说四
部,世界短篇小说翻译集一个,论文集三个,还有一些剧本。他是三十年代左翼作
家联盟的成员,是一个为鲁迅先生称赞的“湘中作家”。
          
      黎锦光(1907─1993),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为我国流行歌曲史上元勋级的大家。
 原名锦颢,字履劬,出生于湖南湘潭,(最奇妙的是,黎锦光还曾是毛泽东的学生,
和他的大哥黎锦熙因此结起了隔代师生缘呢!)他是作曲家黎锦晖的七弟,黎锦光发
表作品时除署真实姓名外,最常使用的笔名是李七牛,黎/李谐音,七者称锦光在家
排行老七,牛者乃其属牛也。有时又署金玉谷、金钢、金流、巾光、田珠、银珠、
农樵….等。金钢、巾光,意即锦光也。黎锦光的音乐艺术生涯,是在其二哥黎锦晖
帮带下起步的。1925年,他自湖南岳麓山高等工专附中毕业后考进大学,  1926年,
进黄埔军校学习,  1927年9月他到上海进入二哥黎锦晖任团长的中华歌舞团(“明
月歌舞团”的前身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姚敏都在
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他在歌舞团的经历除了使他能
接触到民间小调外,也能较深入地了解西洋流行歌曲。于融会贯通中,黎锦光遂成
为“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直至歌舞团停办,他一直随着黎锦晖走南闯北巡回
演出,他的第一任太太就是明月歌舞团出身的影星白虹,后来两人情感渐疏,才萌
生变化,于结婚十年后终告仳离, (离婚后黎锦光又结了一次婚,但时间未久,结
果又以离婚闻。)中国电影业的有声片时代,开始于民国二十年,1939年,他进百代
唱片公司当音乐编辑,并为上海各电影公司作曲。长达10年之久。民国三十一年,
汪伪政权的中央宣传部将新华、艺华、国华三华于以合并,总称中华电影公司,从
民国三十一年到三十四年三年多的时间首中,共制片四百余部,上海渝陷时期,电
影界热法拍制抗日现实题材的作品,乃大量摄制取材于历史通俗故事的古装影片。
每部影片中皆有大量的歌曲,这就是当时所流行的所谓古装爱情歌唱片。这些歌唱
片的插曲有许多就是黎锦光的作品,(譬如周旋主演的「西厢记」。其中最知名<拷
杠>一曲的词曲就皆为黎锦光一手包瓣。)他总共为上海很多名演员写过百数十首歌
曲,连早期的作品如《满场飞》、《清流映明月》、《针线本相连》等,也都成为
流行名曲。黎锦光写曲快速,工作效率极高,而且又多又好, 民国三十年代,李香
兰唱的「夜来香」,周璇唱的「钟山春」、「凯旋歌」、「少年的我」、「春之晨」、
「晚曲」、「香格里拉」、「好时光」等,风靡全国,膻炙人口。这些歌曲均出自
黎锦光之手。它如「三笑」、「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隐身女侠j、
「啼笑姻缘」、「落金扇」、「合同记」、「李阿毛与东方朔」…..等古装片中之
插曲,如《夜来香》、《香格里拉》、《拷红》、《采摈榔》、《五月的风》、
《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歌曲,
量多质高,脍炙人口,亦皆属黎锦光所作。黎锦光作品的风格多姿多彩,既有具浓
郁民间风味的《拷红》、《采摈榔》,又有现代风尚的《夜来香》和《香格里拉》,
流传海内外,至今仍在盛唱不衰。其中「夜来香」一曲之词/曲均出自黎锦光之手,
此曲深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的激赏,将歌词译成日文,流行于扶桑。这首歌的原
主唱人李香兰在一九八一年时曾邀黎锦光访问日本,由于李香兰曾任日本国会议员,
他的到访因而受到如同国宾一般的礼遇。我国之流行歌曲流行至国外者,除了黎锦
光的这首「夜来香」(《春江遗恨》插曲)之外,尚有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三
星伴月》插曲
)都被译成日文,再就是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天涯歌女》
插曲)及姚敏的「第二春」(《恋之火》插曲)《夜来香》是继陈歌辛的《玫瑰、玫瑰
我爱你》之后,在国外最有影响的作品。他与陈歌辛是中国流行乐坛成熟期的两个
最杰出的代表,分别被誉为“歌王”与“歌仙”。晚年的黎锦光仍继续在上海唱片
公司工作,除导演了二千作首戏曲、歌曲的唱片和音带,还编写过《接过雷锋的枪》
等管乐曲和《送我一支玫瑰花》等轻音乐群众歌曲。
1993年方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去
世。

 
    黎锦扬赴美耶鲁大学学习。旅美四十多年,写过《花鼓歌》等九部小说,有的曾被
好莱坞公司和百老汇歌剧院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粉碎“四人帮”后,多次回国,致
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为中美合拍电影出力。一个人的成才,与家庭环境的影响,父
母的教育和兄弟之间的促进,包括智力的开发,体力的发展,都有着很大关系。有
人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从黎氏八兄弟的成长和他们在事业
上的成就,也可见一斑。

----------------------------------------------------------------------
中国现代八位黎姓兄弟的合称,祖籍湖南省湘潭县。他们是:老大——黎锦熙,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曾领导《中国大辞典》编纂工作, 出版了《国语辞典》、《汉语辞典》等辞书十余种。老二——黎锦晖,杰出音乐家,中国新歌剧、通俗歌曲、儿童歌舞剧的开拓者。老三——黎锦曜,著名采矿专 家,曾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老四——黎锦纾,著名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老五——黎锦炯(亮),著名铁道和桥梁专家,参与设计和修建 中国北方首座大型铁路桥滦河大桥,曾在铁道部负责设计领导工作。老六——黎锦明,著名作家。老七——黎锦光(国荃),作曲家,作品有唱遍亚洲的《夜来 香》,任过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任首席指挥。老八——黎锦扬,享誉国际文坛的美籍华裔作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