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 July 2012

台湾国防大学报告:析論中東「阿拉伯之春」的衝擊與影響

提  要
導於2010年12月中旬,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n)市警因取締一名在首都突尼斯無照
販售水果的失業大學生,引發一連串警民抗爭,並擴大為反政府與爭取自由民主的浪
潮,非洲媒體把此次事件稱為「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又稱「阿拉伯之
春」(The Arab Spring),對中東區域及世界都造成重大衝擊及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
中東將同時存在著和平、衝突與抗爭;如何因應解決這個新賽局的衝突而導向和平,
則不僅是美國必須面對的21世紀國際政治重大課題,也是中東各國尋求自由民主潮流
應努力的課題,更是兩岸未來尋求建立可資期待和平環境所需借鏡的課題。
關鍵詞: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

壹、前 言

導於2010年12月中旬,北非突尼西亞
(Tunisian)市警因取締一名在首都突尼斯無
照販售水果的失業大學生,引發一連串警民
抗爭,並擴大為反政府與爭取自由民主的浪
潮,肇致總統班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
於2011年1月14日被迫逃亡沙烏地阿拉伯。
非洲媒體把此次事件稱為「茉莉花革命」
(Jasmine Revolution),1
影響所及竟如末路狂
花,一瀉千里。整個阿拉伯世界已有埃及、
約旦、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蘇丹、沙
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阿曼、摩洛哥、葉
門、巴林、利比亞等國群起抗爭不斷,美國
中東最忠實的盟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早已
於2011年2月11日在內外壓力下被迫交出政
權,但國內情勢迄今仍呈混亂;2
伊朗更是趁
亂派遣兩艘軍艦穿越蘇伊士運河,並試圖拉
攏埃及新政權,以凸顯其在中東的地位與角
色;而利比亞政府自2011年初,頻頻對示威
群眾的血腥鎮壓行為,迫使聯合國安理會於3
月18日通過了1973號決議案,3
對利比亞「採
取所有必要手段」執行禁航區行動。
以美英法為主的聯軍更於3月20日對
利比亞政府軍啟動一項「奧德賽黎明」
(Operation Odyssey Dawn)的空襲行動,使利
比亞境內處於政府軍與反抗軍對峙達半年之
久,直到8月19日一項由北約聯合反抗軍號稱
「美人魚軍事行動」(Mermaid military action)
,4
突破格達費政府軍的最後據點的黎波里,
終使以鐵腕統治利比亞42年的格達費政權土
崩瓦解。5
歸結這場革命所及,整個中東阿
拉伯22個國家,竟然除了卡達、阿拉伯聯合
大公國、科威特3個國家外,幾無倖免於這
波抗爭的風潮。事實上,由於其波及的範圍
與影響,已非原肇始地突尼西亞的國花「茉
莉花」所能涵蓋其始因;因此,從2011年4
月以後無論是《時代週刊》(Time)或《經濟
學人》(The Economist)都正式以「阿拉伯之
春」(The Arab Spring)之名取代了「茉莉花
革命」這個辭彙。6
本文針對這場「阿拉伯
之春」對中東追求民主化的原因、變化及其
對世界與我國將可能產生的影響,提出以下
的觀察研究。


貳、中東地緣與文明

一、中東國家分布

英國地緣戰略學家麥金德(Holford John
Mckinder)曾說:「中東(Middle East)是世界
樞機地理的一個『世界島』,是歐、亞、非
三大洲的屋脊7
。」但也因為如此,中東要
域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之地。

傳統上,中東是一個地理、政治、歷史
以及文化的綜合性概念,不僅被用來指一系
列政治國家,也被用作「一種社會和文明的
文化名稱」。因此,中東範圍的劃定有很大
的伸縮性。狹義上的中東指埃及以東的18個
國家和地區。他們是:阿富汗、伊朗、土耳
其、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
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卡
塔爾、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
門、塞浦路斯、埃及。
廣義上的中東,除了這18個國家和地
區之外還要加上北非的5國,他們是:摩洛
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茅利塔
尼亞。8
另外,「20世紀國際政治辭典」對「
中東」做了幾個不同範圍的界定,分別為阿
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北非和西亞的所有回教
國家;以阿衝突和波斯灣安全有關的國家,
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
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阿曼、卡
達、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阿聯大公國、
葉門及近東(Near East)。9
國內部分研究阿拉伯學者,則認為今
日阿拉伯國家應該有22個,分布在亞、非兩
洲。在亞洲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國家有12
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巴林、卡達、聯合
大公國、阿曼、葉門、約旦、巴勒斯坦、黎
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科威特;而在非洲
的阿拉伯國家有10個:他們是索馬利亞、吉
布提、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
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葛摩共和
國。10

二、中東歷史文明

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早
在數千年前就在這裡就曾經孕育了輝煌燦爛
的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並且成為猶太
教(Juda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和伊斯蘭
教(Islam)世界三大教的發源地,阿拉伯帝國
和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在中世紀都
是世界文明東方代表性的國家,對整個世界
文明發展均產生深遠的影響。11
然而,在歷史上,中東始終是一充滿矛
盾,戰爭和動亂多於和平穩定的地區。優越
的地理條件、石油資產和宗教文化因素確定
了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
位,並因此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對象,也是
世界強權、霸權主義和擴張勢力激烈較量的
競技場。12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鄂圖曼帝國崩潰,
英、法、德、意等國勢力再次深入中東地
區。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少數國家通
過民族主義運動,相繼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控
制成為獨立國家外,中東地區大部分阿拉伯
國家相繼被英、法等國納入其殖民體系或
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中東石
油的發現和產量的不斷提高,中東再度成為
美、蘇等大國政、軍實力競顯的場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地區局勢激
烈動盪,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不斷發生,成
為名符其實的世界衝突熱點地區。據統計,
截至2003年,戰後中東地區爆發了40多次較
大規模的戰爭和武裝衝突,其中大規模的戰
爭有7次,即5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和波灣
戰爭,13
「以阿」衝突和巴勒斯坦問題更成
了中東問題的代名詞。14


參、中東國家衝突分析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以阿」衝
突不斷發生;截至80年代由埃及總統沙達
特(Anwar al-Sadat)倡導中東和平協議,「以
阿」間和平進程方得啟動。然而這種和平卻
相當短暫;1991年及2003年兩次波灣戰爭並
未為中東和平進程帶來突破,阿拉伯世界對
美國在2003年及2007年大力推動的「中東和
平路線圖」(Middle East Peace Roadmap)及「
新中東和平計畫」(The new Middle East peace
plan)始終無法認同;而2010年這場「阿拉伯
之春」更為中東各國追求自由民主浪潮,吹
皺一池春水,除導致西方聯軍於2011年3月
20日起對利比亞採取自2003年進攻伊拉克以
來,對阿拉伯世界所進行最大一場代號「奧
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把原本侷限於阿拉
伯半島的衝突,延伸至北非的中東地區;並
導致夙有「中東瘋狗」稱號的格達費終於敗
亡途中被反抗軍格斃身亡,15
利比亞臨時政
府「全國過渡委員會」雖也於2011年10月31
日在聯軍的支持下誕生,但中東局勢更趨複
雜的新戲碼,一般國際關係觀察家對此區域
未來是否就此趨向平靜,並未抱以過度的樂
觀,16
反覺的一場新恐怖主義的幽靈有可能
降臨戰後的利比亞,將使西方國家無法品嚐
戰爭勝利的果實滋味。
西方著名政治學者杭亭頓( S a m u e l
Huntington)在1993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
的重建》一書中,雖預言冷戰結束後,世界
將面臨基督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衝突,17

顯然未能提出解決之道。中東國家如伊朗、
敘利亞及利比亞,歷來是中東地區主張強
硬反以色列的國家,在穆斯林的中東地區,
形成阿拉伯民族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壁
壘分明,自然形塑東西文明衝突與威脅的情
境。而利比亞格達費40年來大力倡導和援

助反西方、提倡大非洲主義,18
包括資助恐
怖組織、企圖發展核武、協助非洲反親西方
革命,更令西方國家頭疼不已。睽視這場中
東「阿拉伯之春」浪潮,波濤翻湧不歇,多
少揭示了當今世界任何重大改變導致對西方
國家利益過度衝擊及損失,都有可能促使美
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任何國家採取干預的行
動。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自2009年就任以
來,對中東各國態度,一改前任總統布希
政府的「強硬先制」手段,改採取「以和為
貴」的外交政策,但仍難避免西方強權的整
體利益而發動戰爭;至少,目前擺在以美國
為首的西方國家眼前,而無法立即獲得解決
的難題,就有以下幾個困境:

一、伊朗核武問題未獲解決

起於2007年9月的伊朗核武危機,雖因
2007年12月3日一份美國國家情報首長辦公
室公布《國家情報評估》(Nation Intelligence
Estimate),認為伊朗發展的濃縮鈾並無立即
威脅的報告,使美國原訂的強硬軍事政策延
宕至今;19
且自2008年7月以來,伊朗總統
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ud Ahmadinejad)屢
屢昭告世人,伊朗絕不會因發展核武而引發
戰爭;加上美國繼任總統歐巴馬的「以和為
貴」外交政策;使美國先前可能對伊朗採行
立即的強硬軍事政策大為降低。
2008年7月一場全球金融風暴,更使美
伊核武危機可能導致的軍事攻擊行動驟然緩
和;美伊並於2008年10月就核問題舉行了
雙邊「閉門會議」;但2009年9月25日美國
總統歐巴馬與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沙柯
吉突聯合指控伊朗,然伊朗並無停頓核能發
展跡象;隨後國際原子能總署理事會會議於
2009年11月27日,要求伊朗核武發展須遵循
1970年《核武不擴散條約》的規範,20
伊朗
反於2009年12月提出有條件發展的「鈾交換
協議」,惟得不到西方國家正面回應,索性
於2010年1月2日強勢提出「最後通牒」,更
於2010年4月22日迄25日在波斯灣與荷姆茲
海峽水域舉行「偉大先知五號」大規模軍事
演習,21
以因應來自「他國」的可能軍事威
脅,2011年2月15日更成功將載有測試太空
艙的新型火箭「探險家四型」(Kavoshgar-4)
發射進入太空,令西方強權憂心伊朗的太空
企圖與核彈發展有關;22
這一連串的情勢演
變到伊朗於2011年2月22日,利用埃及混亂
之際,派艦穿越蘇伊士運河突顯其在中東的
地位而引發地區緊張,引人側目;對美國而
言,伊朗核武問題仍是美國終須面對的一場
夢魘。

二、「以、巴」衝突未能消解

從2008年12月底到2009年1月初,以色
列對巴勒斯坦哈瑪斯所占據的加薩走廊(Gaza
Strip)發動「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
,造成數千人傷亡,23
後雖因國際組織強力
介入而中止攻擊行動,然此舉已使「以、
巴」衝突的仇恨更加深化。
而2009年2月10日舉行的以色列國會改
選結果,是由僅獲得27席的右派聯合黨的納
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聯合極右派
的「以色列家園黨」組成新政府,24
而無論
是聯合黨的納坦雅胡或「以色列黨」的黨魁
李柏曼(Avigdor Liebermna),渠等對抗巴勒
斯坦哈瑪斯的態度則屬一致:「不是你死就
是我亡」。此現況將使以、巴的仇恨無法消
解,而這也正是國際社會尋求中東和平的最
大障礙。迄今這股「阿拉伯之春」風潮更吹
向位於以色列北方鄰境最具軍事威脅的敘利
亞,25
是否導引雙方重整結合中東各國勢力
以為對峙力量,值得關注。
三、東西方文明衝突加劇
兩次波灣戰爭早已激起中東乃至全世
界穆斯林的反美怒潮,此次中東「阿拉伯之
春」導致阿拉伯國家紛紛因追求自由民主而
與政府的抗爭活動中,美國採取了相當克制
的作為,連此次攻擊利比亞的「奧德賽黎
明」軍事行動,都由法、英為首的北約組織
率先領軍實施攻擊,就是避免激化整個伊斯
蘭世界對美國為首西方強權的仇恨;但利比
亞格達費卻把這場戰爭形容為,歐美在對穆
斯林展開一場「十字軍」的侵略戰爭,26

在使全球穆斯林同仇敵愾,共同對抗來自基
督教國家的攻擊。
事實上,「阿拉伯之春」在深層意義
上,所顯示的乃是泛伊斯蘭主義已在阿拉伯
世界趨向凝聚和快速發展,茉莉花革命可
說打亂了舊的親西方勢力。西方透過控制
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約旦
等國而宰制阿拉伯世界的舊秩序,必將讓位
給泛伊斯蘭主義的兩大新興勢力。這兩大勢
力分別是以伊朗為中心的什葉派聖戰組織勢
力,除了伊朗本身外,他還包括了黎巴嫩的
「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瑪斯」,伊拉
克、約旦、波灣國家巴林、以及沙烏地阿拉
伯的部分地區等;另一股勢力則是賓拉登所
興起的「蓋達」組織,其以葉門為中心,在
2010年成立了「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將
勢力擴及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利比亞,
甚至非洲的索馬利亞、肯亞及坦尚尼亞等地
區,連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都相為呼應。27
而這股泛伊斯蘭主義是否因這場「阿拉伯之
春」,促使中東反美勢力得以凝聚,而讓東
西方文化對峙情勢更趨升高,的確對未來的
中東和平投下了更難以預測的變數。
四、石油飆漲催化資源掠奪
中東「阿拉伯之春」自肇發以來,影響
所及全世界,主要因素實在是此區域係世界
主要石油蘊藏及生產區,其因抗爭造成石油
價格波動已牽動世界經濟復甦變數;而最具
指標性國家,除已因此事件導致政權更替的
埃及外,當屬伊朗、利比亞及沙烏地阿拉伯
這三個國家。居世界第二石油生產量的伊朗
自2008年5月以來,即頻頻試射超過2,000公
里遠距的新式彈道飛彈級火箭,對以色列造
成莫大威脅,2011年2月22日派艦穿越蘇伊
士運河,更令以色列如芒刺在背。事實上,
以色列早於2008年6月初,即在地中海東岸
與希臘舉行了包含一百餘架F-15和F-16戰鬥
機的大規模聯合軍演,而演訓的飛行距離超
過1148公里,正是從以色列到伊朗中部納坦
茲市(Natanz)附近鈾濃縮廠的大約距離,28

次區域內諸國抗爭革命行動,是否造成利益
衝突而掀起石油資源風暴猶待後續觀察。
無可諱言,截至2008年的世紀金融風
暴前,全球化仍是21世紀初的大趨勢,而經
濟更是全球化影響的第一步;29
據世界經濟
合作組織測算,油價每上漲10美元,世界經
濟增長就下降0.25%。30
從2010年12月受「
阿拉伯之春」革命影響,迄自2011年3月西
方聯軍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使利比亞生產原
油從日產160萬桶,降至不及40萬桶,倫敦
北海布蘭特原油於2011年3月一度飆至近120
美元高價,31
雖然於8月,因美國債務風暴
導致全球性經濟疏緩及利比亞政情有利油田
復產,而暫使石油價格挫跌到一桶85美元上
下,但旋又回升至115美元。32
事實上,只要
石油仍是國際資源之所需,其價格起伏仍將
影響國際經融與秩序;且如「阿拉伯之春」
影響激化到目前位居全世界出口原油及產量
第一的沙烏地阿拉伯,33
則不但將擴散北非
蘇丹、阿爾及利亞及波灣6個產油國的石油
生產量;亦可能間接引爆中東其它地區的衝
突,則不但2008年5月因石油飆漲肇生全球
經濟危機的歷史將再度面臨重演,因經濟危
機而引發似2011年9月「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社會階級衝突運動,34
恐亦
將層出不窮。


肆、對國際恐怖組織活動的影響

1968年,國際間因受民族解放運動、
西方國家共產思想影響與控制,及阿拉伯國
家於1967年的中東「六日戰爭」中敗給了以
色列,從此國際間便出現了暗殺、爆炸、綁
架、劫機、炸機等恐怖活動高潮。直後,類
似的恐怖活動更是愈演愈烈;據統計,1968

到1969年間,全世界共發生的恐怖事件達6千
多起。而在往後的12年中,共有近4千人因恐
怖活動無辜喪生。此後,國際上就以1968年
作為現代恐怖主義的起點,而中東自此成為
恐怖主義的代名詞。35
據美國國務院及聯合國2009年公布的資
料,全球最主要的恐怖組織有127個;其中
蓋達組織(AI Qaeda)、哈馬斯(Hamas)、阿布
薩耶夫(Abu Sayyaf)、奧姆真理教(Aum Shinri
Kyo)、埃塔(ETA)和塔米爾虎組織(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LTTE)是最經常引起世
人關注的6個恐怖組織(如表1);雖說日本
奧姆真理教、斯里蘭卡塔米爾虎組織及蓋達
組織都已受到重挫,但對國際的恐怖活動及
氛圍仍有影響(如表2)。
此次西方聯軍雖在中東「阿拉伯之春」
中,雖一舉解決了長期與西方為敵的格達
費,但是否應驗如他生前所誓言:中東地中
海將變成恐怖組織與活動的戰場,成為回教
世界與西方國家進行一場永難終止的消耗戰
爭,尚在未知之數。若然,則對中東區域的
穩定與和平都將造成重大的影響。





表1 現今世界主要恐怖組織表
組織名稱 創始人 簡介
蓋達組織
(AI Qaeda)
奧薩馬.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此為全球最大的恐怖組織網。創始人賓拉登於1955年出
生於沙烏地阿拉伯。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賓拉
登參加阿富汗聖戰組織,展開反對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
戰爭,從此步入「聖戰」的道路。1991年波灣戰爭,更
激發了賓拉登反美、反西方的恐怖報復行動。
哈馬斯
(Hamas)
謝赫.阿哈馬德.亞辛
(Sheikh Ahmed Yassin)
以色列建國後,占領大片巴勒斯坦領土,巴勒斯坦人亞
辛遂於1987年12月9日成立「哈馬斯」組織,一方面組
織被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進行反以色列遊行、示威和罷
工等抗議活動,另一方面則展開武裝鬥爭,具有濃厚的
恐怖主義色彩。
阿布薩耶夫
(Abu Sayyaf)
阿布杜拉加克.阿布巴卡
爾.簡加拉尼(Abduragak
Abubakar Janjalani)
成立於1970年代,是一個最激進的武裝組織之一。創
立的目的是企圖在菲律賓南部諸島上成立一個獨立的國
家,從菲律賓分離出去。
奧姆真理教
(Aum Shinri Kyo)
麻原彰晃(Shoko Asahara)
1955年麻原彰晃出身在日本貧困家庭,他先天局部失
明。1984年在東京開設一家練習「瑜珈功」的道場,此
為奧姆真理教的前身。1986年因出版「超人能力秘密開
發法」而聞名,1995年在東京地鐵系統施放沙林神經性
毒氣。
埃塔(ETA)
伊格納西亞.格雷西亞.
阿爾瓜伊
成立於1958年,是西班牙一個地方性激進民族組織。其
目標是爭取民族獨立,建立巴斯克主權國家。
塔米爾虎組織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LTTE)
普拉巴卡蘭(Velupillai
Prabhakaran)
成立於1976年,是斯里蘭卡政府最頭疼的反政府力量,
目標是建立獨立的泰米爾國家。據統計,塔米爾虎組織
最高兵力達1,0000餘人,既有陸上作戰部隊,又有海上
作戰部隊;塔米爾之虎創辦人普拉巴卡蘭父子於2009年
5月被斯里蘭卡政府軍消滅。
資料來源: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2009〞。
作者自行整理製作。





表2 當代重大恐怖攻擊事件
事件 主使者 訴求
峇里島爆炸案
(印尼,2002)
伊斯蘭祈禱團
為在東南亞建立泛伊斯蘭教國家,以激進手段
達成訴求。
莫斯科爆炸案
(俄羅斯,2003)
黑寡婦組織 宣示車臣獨立及反抗俄羅斯的恐怖活動
馬德里爆炸案
(西班牙,2004)
摩洛哥伊斯蘭戰鬥團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倫敦地鐵爆炸案
(英國,2005)
歐洲聖戰組織基地小組和蓋
達組織歐洲分支
針對英國出兵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報復行動。
摩加迪沙國際機場爆炸案
(索馬里,2006)
「伊斯蘭法院理事會」組織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卡班達拉納克機場爆炸案
(斯里蘭卡,2007)
塔米爾之虎組織 針對反制斯里蘭卡政府軍之攻擊行動。
孟買連環恐怖攻擊事件
(印度,2008)
疑似為巴基斯坦解放組織虔
誠軍所訓練的槍手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雅加達爆炸案
(印尼,2009)
伊斯蘭祈禱團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巴格達教堂人質劫持事件
(伊拉克,2010年)
基地蓋達組織
此事件造成37人死亡,56人受傷,係針對反制
親美政府軍。
喀布爾爆炸案
(阿富汗,2011年)
塔利班組織
顯示塔利班組織有能力在阿富汗境內發動大型
恐怖爆炸行動,以加速美國撤軍時程訴求。
資料來源: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2009"。
許韋婷、黃品維等著,《圖解簡明世界局勢》(臺北:邦城文化有限公司,2010年12月),頁98。
作者自行整理製作。




另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阿拉伯之春」
,是否間接導引於2011年5月2日,美國以海
豹特遣突擊隊實施「斬首行動」,在巴基斯
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Islamabad)北方小鎮阿
伯特(Abbottabad),狙殺了2001年發動「911
事件」策動者奧薩瑪.賓拉登(Usamah bin
Mohammad bin Awad bin Laden)的肇因,在國
際上亦引起廣泛討論。以中東新聞見長的倫
敦《每日電訊報》,就認為美國此舉對國際
恐怖主義活動恐有推波助瀾之嫌。事實上,
屬蓋達恐怖組織的「基地」已於2011年6月
間,推舉埃及的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
接替賓拉登出任該組織的領導人,並宣稱隨
時準備接續率領世界各國超過15億伊斯蘭信
徒,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進行「聖戰」的
革命。36


伍、對兩岸及美中臺間戰略影響

2010年這場「阿拉伯之春」,導發中
東國家一連串追求自由民主的行動,截至目
前有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葉門政權更
替,敘利亞國內群眾反政府示威等行動。分
析這場革命所造成的紊亂政經環境,不但對
日後東西方關係產生巨大衝擊,對兩岸及美
中臺間戰略趨勢亦將造成影響。

一、西風東漸,中國大陸首當其衝

「阿拉伯之春」西風東漸,自然影響
到亞洲各國,尤其以社會集權專政崛起於世
界的中國大陸最具感染力。一則網站流傳文
章,竟也號召了數以千計的中國各地民眾於
2011年2月20日在北京、上海、天津及廣州
等13個城市的市中心廣場集會,以「遍地開
花」方式高喊「我們要食物,我們要工作,
我們要住房,我們要公平」口號,爭取改善
民生、司法獨立、結束一黨專政和開放新聞
自由;而同年2月27日更擴及23個集會城市,
並呼籲民眾「不用槍,不用砲,只要每週定
時到;不用喊,不用鬧,只要看到便衣笑」
,37
似乎準備發動一場長期的「微笑革命」
,以呼應中東「阿拉伯之春」追求民主的風
潮。儘管此兩場抗議皆以「抗爭未動亂」收
場,但中共當局卻為此如臨大敵,除增派各
地軍警戒備兵力,並強制驅離抗議群眾。
事實上,中共早已嚴格限縮北非和中
東「阿拉伯之春」群眾示威抗議活動的媒體
報導,並嚴控網路搜尋關鍵字。中共國家主
席胡錦濤早於2月20日的中共中央黨校會議
上,首度指示加強網路監控,並警告此事件
正考驗當局的控制能力。胡錦濤雖未提及網
路觸發的抗爭動亂,卻強調中國大陸境內,
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資訊網路管理,提高
對國內約4億5千萬人「虛擬社會」的管理水
準,以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38
中共一方
面為加大社會控制,於2011年度公安經費
編列了超過5千億人民幣,接近國防預算6千
多億;39
另一方面在胡錦濤默許下,由溫家
寶配合發表談政改議題為社會問題,期能降
溫。40
顯見「阿拉伯之春」引發人民追求自
由、民主的後續效力,已相當程度衝擊中共
的政情局勢。

二、中共深化對「全球反恐戰略」的運用

自「911事件」後,由於美國急需中共
聯手反恐之需求,使得中共原本應該替代前
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假想敵,一變反成為美
國全球性反恐聯盟的重要夥伴。反恐戰略使
中共與美國關係達到1972年簽訂「上海公
報」以來迄今最友好的程度;41
中共並以「
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
全觀」作為其制定反恐政策、開展國際反恐
合作的指導原則。中共在反恐作為上,除確
立專職反恐機構,成立應急指揮體系,明確
賦予反恐任務及強化反恐防暴演練,並積極
透過「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海合作
組織」(SCO)、「東協區域論壇」(ARF)等組
織,在「平等合作,雙向互利」基礎上,強
化同美國、俄羅斯和北約、歐盟的反恐多邊
國際合作;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更於
2011年9月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公開呼籲,
加強國際集體合作有助於有效抵制恐怖主義
威脅。42
臺灣境內長久以來因並無重大恐怖攻擊
或傷害事件,且非國際間主要恐怖主義組織
之常見或優先攻擊目標,遂於民國98年將原
國防戰略由「預防戰爭」、「國土防衛」、「
反恐制變」,調整為「預防戰爭」、「國土防
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及「區域
穩定」。43
然而,審視當前國際恐怖主義受
到中東「阿拉伯之春」影響催化下,臺灣恐
仍難以完全脫離全球反恐戰略之一環;換言
之,臺灣不能因恐怖主義於目前安全威脅不
大,乃輕視或忽略其背後蘊藏全球反恐戰略
的意涵。

三、影響美中臺「競爭性合作」關係

此次「阿拉伯之春」對中共產生的影
響,因近十年其選擇正確的經濟路線,要造
成百姓集體抗爭而導致中共政權土崩瓦解
的機率畢竟不高,且美國對現階段中共經
濟崛起,有助於世界金融體系完整的期盼日
益殷切;此時,自然不希望中共政權節外
生枝,造成美國在亞太安全戰略上過重的負
荷;這從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麥當諾(Denis
McDonough),日前公開說明歐巴馬政府外
交政策目標時表示,44
美國正嘗試與中共建
立「競爭性合作」(Competitive cooperation)
關係的立場;以及近日歐巴馬要求美國媒體
避免宣染中國大陸的「阿拉伯之春」效應,
顯見美國對美中關係並無意受此事件影響而
有所突變。
2011年3月10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萊
波及美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長柏格斯(Ronald
Burgess)在國會分別表示,美國將對兩岸採取
「競爭性合作」的態度,以維持臺海兩岸因
簽訂ECFA而日漸改善的關係;但也都指出中
共在臺灣對岸部署的強大軍備並不會因此而
改變,誠如美國國際專家奈伊(Joseph S. Nye
Jr.)所言,兼具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巧實力」
(Smart power),將成為美中臺未來競合的策
略趨勢,而「阿拉伯之春」效力的發酵如過
度影響中國大陸,是否會牽動現階段美中臺
「競爭性合作」的戰略趨勢,值得注意。

四、民主將成為美國審度兩岸關係的關鍵

檢視2011年1月18日到21日的美中「歐
胡峰會」,惹出中共最不滿意的就是民主議
題,不僅會談前後,美國人權團體一路為中
共抵制劉曉波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大肆抗議,
逼得美國在聯合聲明中,都要明白指出人權
是美國在國際關係中永不偏廢的中心價值,
顯然受到「阿拉伯之春」引爆中東如骨牌似
的要求民主而向政府發動抗爭潮流的影響。
觀察美國在這波中東追求民主浪潮所表現的
高度關切,隱然顯示在美國盟友中,屢屢因
民主與自由而為舉世欣羨的臺灣,將成為美
國昭告世人,推動民主與自由的典範。未來
可以預知,民主與自由將是美國審度兩岸關
係的關鍵。

陸、結 語

在複雜多變的中東地區,美國所扮演的
角色至為重要。美國總統歐巴馬目前所面臨
的難題,正是如何維持中東各國追求自由民
主與衝擊世界石油經濟的均勢困境。此次「
阿拉伯之春」效力所及,不但對中東區域及
國際間的關係造成衝擊,對兩岸國際戰略趨
勢亦間接造成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東
的「阿拉伯之春」將同時影響國際間和平、
衝突和抗爭的國際關係與現況;如何因應解
決這個嶄新賽局的衝突而導向和平,則不僅
是美國必須面對的21世紀國際政治重大議
題,也是中東各國尋求自由民主潮流應努力
的目標,更是兩岸未來尋求建立可資期待和
平環境所需借鏡的課題。
收件:100年08月30日
修正:100年12月08日
接受:100年12月15日


作者简介:

程富陽上校,政戰學校73年班、約旦
陸院87年班、約旦戰院92年班、約旦塔
穆爾大學軍事行政教育碩士、國防大學戰
研所碩士98年班;研究領域:中東國際事
務;曾任連、營輔導長、旅處長、聯兵旅
主任、軍團組長、國防大學主任教官;現
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學中心主任。


原文载于中华民国国防部:
http://www.mnd.gov.tw/Upload/201203/018-02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