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25 September 2012

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几乎为0

 (中国这种粗放式经济体只不过是个“巨大的组装车间”,huge assembly workshop而已。没有生产某些原材料比如半导体的技术,因此根本离不开日本生产的半导体原料。中国这种粗放式经济体就因为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而洋洋自得,真是丢人现眼。)

日经中文网-cn.nikkei.com 村山宏:中国全境发生了反日游行,游行中“抵制日货”的口号非常显眼。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甚至有人呼吁,美国苹果公司的新款智能手机”iPhone5″的“众多部件是日本生产的,不要购买苹果手机”。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9月13日的记者会称:“中国消费者以理性方式表达立场和想法是他们的权利,对此表示理解”,网络上呼吁抵制日本产品的声音不断增多。抵制的矛头甚至指向了在中国极具人气的iPhone手机。
据称,iPhone5大量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液晶面板以及电容器等日本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主要由日本东芝、尔必达存储器、日本显示器公 司、村田制作所以及TDK提供。获知这些信息的中国消费者在网络上呼吁,“不要购买iPhone手机,要购买三星和中国厂商的智能手机”。
不过,中国消费者即使转为购买三星和中国企业的产品,也很难完全排除日本零部件。因为三星也绝非与日本企业的产品毫无关系。据说三星在面板原材料方面采用了日本住友化学等日本企业的产品,在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生产领域则使用了尼康等日本企业的设备。
此外,虽然中国的便携终端厂商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的是台湾企业的零部件,但在台湾的零部件上,作为半导体基础的晶圆以及作为面板基础的玻璃大部分也是 由日本企业生产的。在东亚已经形成了由日本企业提供原材料,韩国与台湾生产半导体等中间产品,然后在中国大陆组装成最终产品的分工体系。如果将日本企业的 产品从分工网络中剔除,那么任何企业都将无法进行生产。
随着代工生产的普及,单纯抵制日本产品已经越来越难。中国家电巨头TCL目前为东芝、索尼以及松下代工生产产品。因抵制日本产品而遭受伤害的不仅限 于日本企业,还有可能波及中国企业。因优衣库品牌而广为人知的日本迅销公司等服装相关企业也委托中国的服装工厂进行代工,如果迅销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就难 以避免对中国工厂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日本的汽车厂商在中国销售的大部分产品也都由中国国内的工厂生产。日产汽车除了在武汉、郑州拥有工厂之外,还计划在大连建设新工厂。大连市属 于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日产的项目对包括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内的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将非常巨大。如果中国民众持续抵制日系车,中国开发内陆地区和振兴东 北的计划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普及节能型汽车,但在节能领域,如果中国排除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和日产的电动汽车,技术转移预计也很难推进。
令人意外的是,中日经济的联系甚至已经扩大到粮食领域。中国谷物的进口量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大豆,中国国内消费的7成以上依靠进口。大豆可供生产 食用油,而豆粕还可用作饲料。中国长期从美国进口大豆,但由于考虑到美国旱灾的影响,最近已经开始扩大进口巴西大豆。在巴西,参与大豆生产、收购和出口等 一系列业务的正是日本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以及丸红等日本商社。丸红表示“本公司出口的巴西大豆的95%均销售到了中国”。
丸红还与中国的中储粮油脂、山东六和集团联手拓展饲料合资业务。同时,三菱商事去年与中粮集团签署了每年最多500万吨的大豆供给协议。中国的消费 者或许不会因为是日本企业提供的,就拒绝食用油和利用大豆豆粕饲养的猪肉吧。如果没有日本企业的合作,中国有可能因大豆供应不足而导致粮食价格出现通货膨 胀。
通过市场网络,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已经形成了松散的经济区。如果市场网络因政治层面的摩擦而受到影响,所有相关国家和地域均将蒙受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如今,各国关系已经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在2005年和2010年的反日游行中,虽然也曾经有人呼吁抵制日本产品,但并未长期持续下去。而在日本,虽然也曾一度发生拒绝使用中国产品的“拒买中国货”,但日本民众最终明白,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上述运动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了。
如果理性地考虑问题,那么破坏市场网络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东亚各国曾凭借智慧避免了政治上的分歧,并通过市场相互联系,进而不断成长。此次,东亚的经济网络是否能再一次跨越政治上的危机,继续维持繁荣呢?
-------------------------------------------------------------

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撰稿:日经中文网9月18日刊登我的《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一文激怒了很多读者。读者估计是对没有日本生产的原材料、部件和制造 装置,市场相互关联的东亚经济就无法成立的结论觉得窝火。那就让我们再来重新考虑一下抵制日货的可行性。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笔者的话或许刺耳,但还请大 家耐心看下去。
如果想要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在全球经济时代,一条龙生产的经济结构虽然效率非常低,但理论上并非不可行。如此一来,中国就可以不受其他国家企业和政府的干扰,按照自身的国情来发展经济。
上次我在文章里指出,在购买智能手机时,无论买的是美国苹果、韩国三星,还是中国国内企业的哪一款产品,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 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首先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半导体企业。只要建立起半导体产业,原材料企业和制造装置企业就会应运而生。中国从几 十年前就开始高呼培育半导体企业,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培养出一家能够与韩国三星、台湾积体电路制造(TSMC)相媲美的世界顶尖级半导体企业。
半导体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长年的研究开发。而且,这些努力并不一定立竿见影。倘若对经济形势和市场 动向做出误判,转眼之间就会蒙受巨额亏损。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能够果断做出决策的领导,以及能够应对灵活变化的企业组织。中国之所以没有培育起半导体产 业,原因就是没有具备以上条件。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如果满脑子只想着马上赚钱,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资金很少会投向半导体 之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盈利的烫手山芋。公司组织也是以僵化的官僚掌控的国有企业为主,欠缺根据世界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品能力。如果希望实现智能手机部 件的国产化,首先就要丢掉短期盈利的想法。并且向研究开发注入大量的资金。向海外企业派遣人才,培养经受过严峻市场环境考验的经营指导者。
在文章中笔者还提到把日系汽车完全赶出中国市场同样困难。这是因为很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日系车看中的是品质和油耗。怎样才能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品质 呢?对于这一点,强化零部件产业同样必不可少。汽车产业尤其需要提升中小企业的水平。日系汽车的好并不是好在设计上,而是好在零部件的品质上。
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年轻的时候,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制造生产螺丝时使用的“螺纹切削工具”的日本企业。那是一家员工还不到 100人的小企业。制造螺纹切削工具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本的中小企业以制造为豪,把全身心都扑到了金属和机械 的加工之中。而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而反观中国,资金都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因为贷款困难,很容易就会倒闭。如此一来,就 积累不到技术。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采取措施协助他们进行经营。这样的话,汽车和机械产业就会越来越强,零部件品质终有一天会超越日本。
笔者还写道中国面临谷物短缺,正在借助日本商社的力量从巴西进口大豆。其实,笔者在听闻这桩业务的形式之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中国企业不 直接向巴西的农户购买大豆,而是要委托日本商社?如果直接向农户购买大豆,还能省下无谓的成本。日本商社方面给出的回答简单明了,“巴西的农户不一定有钱 就卖。如果没有跟农户以及当地的收购商建立密切的信赖关系,他们就不会卖”。日本商社的员工在巴西的土地上奔波,挨家挨户访问农户和收购商,深化了与对方 的关系。而卖给中国的大豆,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收集而来。
日本商社能够打入巴西农业还有一个原因——日裔。在巴西,长期从事农业的不少是来自日本的移民。在过去,贫穷的日裔移民以佃户的身份,在咖啡豆农场 里默默干着人人嫌弃的重活。努力终究会得到回报,依靠存下的血汗钱成为农场主的日裔开始涌现。并且发挥农场主的力量,把在日本种植的大豆引进了巴西,在巴 西推广开来。巴西人非常尊敬日裔为农业做出的贡献。日本商社都表示“日裔的声誉为收集谷物带来的便利不可估量”。这与其他国家来到巴西的移民无视农业,投 机取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日本的材料产业和零部件产业之所以强大,绝不是因为科学技术领先。日本人踏实地做着大家都能做到的事,不计较钱财,自豪地制造着每一样产品。小企业 会听取客户的要求,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进,争取使品质达到世界第一。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每天都在做着改进。日本企业依靠的既不是华丽的技术革新,也不是美国 式的创新型经营改革。而是通过好品质逐渐为世界所熟知,吸引全世界的企业使用日本的零部件、材料和机械。最后才带来利润。
当然,日本人也有不少缺点,以及历史上的污点。从企业经营来看,夏普、索尼等大型家电企业因为组织过于庞大,业务转换的速度变得极其缓慢。小规模时 代的创造力也在逐渐丧失。甚至失去了像三星、鸿海等韩国、台湾企业那样强大的经营领导能力。尽管如此,日本经济却依然屹立不倒,这是因为日本企业也保留着 优点。那就是不受眼前利益的蒙蔽,通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培育果实的性格。三星和鸿海都是通过与这样的日本企业合作,学会了对待制造的态度,最终赢得了超越日 本企业的实力。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来说,在今后重要的应该不再是量变,而是质变。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 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但质变没有窍门,就算抵制日本企业也无济于事。就像三星和鸿海 一样,日本企业身上应该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日本人和日本企业的缺点,也必须要加以研究,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汲取教训。
如果我是中国人,或许会这样说:“走上街头呼吁抵制日货未尝不可,但让我们更加踏实地工作吧。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超过所有日货。如此一来,日货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中国市场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