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18大如何传言漫天,李克强入常始终没有异议。一介布衣的他是如何步入中共高层?除了胡锦涛的提携,有人把李克强的成功归为七位“恩师”的指点,不过“性格决定命运”,对比薄熙来之流,李克强有其脱颖而出的深层因素。
中学停课的五年“私塾”
1955年7月1日,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市,父亲李奉三曾任凤阳县县长,蚌埠市中级法院院长,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从有实权的法院院长到虚职的地方志副主任,人们看到了李父仕途的不顺和对学问的喜好。
文 革时李克强刚进入合肥八中,学校停课后只好辍学在家,那时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去拜访同住在安徽省大院的省文史馆馆员李诚。李诚是1906年出生的桐城派嫡 传弟子、国学大师。李奉三把李诚戏称为“太史公”,非常敬佩。他常与李诚谈文论道、作诗唱和,其乐融融,一旁的少年李克强也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李诚决定将 天赋过人的李克强收为门生,精心栽培。
每天李克强都会去李诚家学习一小时的国学。除了说文解字,还有治学方法以及古今逸事。年老体弱、视力不好的李诚经常仔细地给李克强开出读书目录,要他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还有《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之类的书单。
这些对初学者来说当然起点是高的,但李诚说:读书人眼界一定要开阔,要能看到大场面,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李克强的进步很快,李诚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此子日后必当大任”。尽管“停课闹革命”了五年,李克强却在这五年接受了同龄人难以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薰陶。
李诚教导李克强不止是国学知识,还言传身教,他常用孔夫子的话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李诚告诫李克强,“人可一日三餐无食,不可一日不读书,不然与行尸走肉何异?”要有“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
李 诚研究范围很广,从经、史、子、集、图、志、佛学,还包括历史地理,特别是军事地理。1977年正在写作《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李诚,刚写到一半时就悄然 离世了,那时的李克强正在农村当知青,得知这一噩耗,悲伤不已。20年后,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可惜在网路上查不到 他是如何具体评价恩师的,他称他是“真正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
从农村到北大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 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但也穷得出名。1974年3月,李克强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贫瘠乡村当知青。由于水土不服,他一度全身皮肤溃烂,不过他照样劳 动,经常是带着干粮和咸菜在地里干一整天的活,晚上回来挑灯夜读。两年后他加入了中共,不久当上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7年底,李克 强以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570万幸运儿中的一员。他回忆说:“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 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 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 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从这些措辞中人们不难看出李克强 的谨慎性格,无论多么向往北大,他也要稳妥地保证自己离开农村。
宪政学家龚祥瑞的得意门生
北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
龚祥瑞早年专治政治学,曾赴英国深造,对西方政制法治有亲身体味,兼具政治学与法学的素养。
聪明的李克强很快成为龚祥瑞的得意门生。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
在大学期间,李克强写出了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资讯及控制》,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问题,同时他翻译了《英国宪法史纲》,作为法律系教学参考书。李还以第一译者的身份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式》,该书一版再版。
翻译此书时,李克强遇有一词弄不通,恰好去校外参加一次会议,与古语言学家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季请教。季羡林当即做了回答,并当天返回北大查询资料,第二天再向李克强详细解释了这个词的由来及多种含义。据称,季羡林的严谨治学态度让李克强感触颇多。
马石江的十多次劝说生效了
1982年1月李克强大学毕业。他在北大数千名毕业生中被评为27名优秀毕业生之一。当时很多同学赴美或赴法留学,李克强也准备留学美国,但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担任北大共青团书记,领导学校近万名共青团员。
在马的反覆动员下,李选择了留校。
此前,李曾是北大法律系团支部书记,随后,李克强在北大创办了团校,就跟中共的党校一样培训团干部。
王照华的点将 与萧灼基、厉以宁的点拨
当 上北大团委书记后,李克强保持求学时的锐气,虽然在北大莘莘学子中受到欢迎,但在1980年代校外其他行业的团干部中,常常显得很“另类”。那时的李克强 经常公开对一些重大政治、社会议题发表思想相当解放的独立看法,招致其他领域的团干部的非议。于是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全国共青团11大代 表时,这名北大团委书记落选了。
尽管李克强本人似乎并不太介意,但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照华着急了,他出面点将干预,让李克强列席了团11大,并有被选举权。
于是李克强被选为17人的团中央常委之一,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是王兆国,胡锦涛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由于结识了胡锦涛,李克强进入了政坛快车道。不久李被调到团中央工作,由燕园来到了前门东大街10号楼。1985年,年仅30岁的李克强被增补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希望工程”的早期的重要管理制度的出台都是他亲自督办。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还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在职硕士,1988年他的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1995年李克强拿到博士学位,导师是经济学家厉以宁。
在 厉以宁的诸多著作中,有一本叫《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作者署名是厉以宁、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这是把后面三位在职博士以前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书的,据 说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渐渐变成了正在实施的政策,有人因此称赞其水准高,不过也有人质疑,假如中国经济政策就是建立在一群硕士论文基础上的,是否太浅薄了 呢?
胡锦涛苦心拉拔李克强
1998年6月,李克强出任河南省委副书记,44岁时成为当时中共最年轻的省长。2004年12月底,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在工业大省历练。2007年10月22日,52岁的李克强跃升进入中共政治局常委,成为最年轻的副总理。
据 说,胡锦涛从一开始就把李克强按照总理人选来培养。在中共政治圈内,无论是庶民派还是利益集团都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才是中共执政合法性存在的最根本的保 证和基础,找一个能力太低的太子党或江派很可能会让共产党翻船,必须找一个真正懂经济的、有能力的人当总理,也成了各派的共识,而江派和太子党却偏偏没有 这种人才,所以李克强接位温家宝,才能够成为各派妥协的结果。香港媒体评论说,胡锦涛处处帮助李克强,全国人大2010年2月26日通过首部“国防动员法”,明确规定由中共国务院及中共中央军委管辖全国国防动员工作,意味着原本属于中共体系的国务院未来将在涉及军队的国防事务上拥有更大的权力。
观 察家认为,这是鉴于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总理温家宝调动军队救灾不灵而在体制上做出的转变。然而因为中共“党指挥枪”的观念非常强,其中出现的难题完全 可以通过“加强沟通”来解决,而不需要在体制上作出改变,何况这个改变会引来是否“军队国家化”的联想。为何胡锦涛还是签署了此法规呢?有人分析,这是胡 锦涛想让李克强能从习近平手中分享部分军权的“良苦用心”。
薄熙来PK李克强懂中国政治的人常说,中国的变革不会因为胡锦涛、李克强这样的保守官员引起,而靠的是薄熙来、刘源那样“冲锋陷阵”的人,破局的一定是薄熙来这样的具有政治野心的人。
早在2007年,薄熙来就利用其控制的媒体攻击习近平,称他平庸无能。看无法改变习的王储地位,薄熙来就把矛头对准了李克强。2009年4月在博讯网上出现了一篇公开挺薄贬李的文章:〈挥洒自如的薄熙来与“伴食丞相”李克强〉。
文 章称:“李克强行事低调到了令人不可理解的地步,套用电视剧里警察的话说,凡走过必留痕迹,他正好相反,凡走过必不留痕迹。从在北大上学时开始,一直到当 上副总理,几乎没有任何他的讲话、观点、文章,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他的性格特点即是比较弱,听话;不轻易表达看法,只想自己的事,缺乏感召力和个 人魅力。”这位署名大翌的北大校友把李克强说得一无是处。称他“有何政绩哪?老实说一片空白,……平时视察接见,频频露面,默默无语,从不表态,如纸糊泥 塑一般。”
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展现
不过,对比薄熙来的骄横跋扈,李克强的低调态度让他能在中共的恶斗中存活下来,否则他可能早就像胡耀邦、赵紫阳那样被废了。
而薄熙来可谓真正共产党教育出来的“红色后代”,为了夺权,可以毫无顾忌的杀人;为了挣钱,甚至摘取活人器官来做器官移植,海内外大量证据显示,大连就是第一个活摘flg学员的地方,谷开来和薄熙来是这一罪恶的主使。
1978 年3月当李克强结束知青生活半年多后,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用盖红手印的方式,率先冒死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引发了中国局势的大变动。没想到震惊全国 的“小岗村手印事件”在相隔34年后的2012年、当李克强已是政治局常委时,类似的为flg呼吁的“300手印事件”让他再次看到了民众心底无法被权势 压制的良知呼吁。
李诚曾教导李克强要具有大眼光,“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flg问题真是考验李克强是否真是具有大眼光,是否尊重中华传统的最好观测点。
如果人们能肯定薄熙来是中共党文化培养的“杰作”,那李克强是否能体现当年李诚所教予他的中华传统文化,那就很难说了。至少李克强也是中共的党徒之一,在退党大潮席卷中国的今日,每个中国人都在为自己的明天选择位置,何去何从,人们还在拭目以待.
1955年7月1日,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市,父亲李奉三曾任凤阳县县长,蚌埠市中级法院院长,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从有实权的法院院长到虚职的地方志副主任,人们看到了李父仕途的不顺和对学问的喜好。
文 革时李克强刚进入合肥八中,学校停课后只好辍学在家,那时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去拜访同住在安徽省大院的省文史馆馆员李诚。李诚是1906年出生的桐城派嫡 传弟子、国学大师。李奉三把李诚戏称为“太史公”,非常敬佩。他常与李诚谈文论道、作诗唱和,其乐融融,一旁的少年李克强也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李诚决定将 天赋过人的李克强收为门生,精心栽培。
每天李克强都会去李诚家学习一小时的国学。除了说文解字,还有治学方法以及古今逸事。年老体弱、视力不好的李诚经常仔细地给李克强开出读书目录,要他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还有《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之类的书单。
这些对初学者来说当然起点是高的,但李诚说:读书人眼界一定要开阔,要能看到大场面,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李克强的进步很快,李诚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此子日后必当大任”。尽管“停课闹革命”了五年,李克强却在这五年接受了同龄人难以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薰陶。
李诚教导李克强不止是国学知识,还言传身教,他常用孔夫子的话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李诚告诫李克强,“人可一日三餐无食,不可一日不读书,不然与行尸走肉何异?”要有“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
李 诚研究范围很广,从经、史、子、集、图、志、佛学,还包括历史地理,特别是军事地理。1977年正在写作《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李诚,刚写到一半时就悄然 离世了,那时的李克强正在农村当知青,得知这一噩耗,悲伤不已。20年后,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可惜在网路上查不到 他是如何具体评价恩师的,他称他是“真正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
从农村到北大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 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但也穷得出名。1974年3月,李克强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贫瘠乡村当知青。由于水土不服,他一度全身皮肤溃烂,不过他照样劳 动,经常是带着干粮和咸菜在地里干一整天的活,晚上回来挑灯夜读。两年后他加入了中共,不久当上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7年底,李克 强以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570万幸运儿中的一员。他回忆说:“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 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 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 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从这些措辞中人们不难看出李克强 的谨慎性格,无论多么向往北大,他也要稳妥地保证自己离开农村。
宪政学家龚祥瑞的得意门生
北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
龚祥瑞早年专治政治学,曾赴英国深造,对西方政制法治有亲身体味,兼具政治学与法学的素养。
聪明的李克强很快成为龚祥瑞的得意门生。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
在大学期间,李克强写出了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资讯及控制》,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问题,同时他翻译了《英国宪法史纲》,作为法律系教学参考书。李还以第一译者的身份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式》,该书一版再版。
翻译此书时,李克强遇有一词弄不通,恰好去校外参加一次会议,与古语言学家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季请教。季羡林当即做了回答,并当天返回北大查询资料,第二天再向李克强详细解释了这个词的由来及多种含义。据称,季羡林的严谨治学态度让李克强感触颇多。
马石江的十多次劝说生效了
1982年1月李克强大学毕业。他在北大数千名毕业生中被评为27名优秀毕业生之一。当时很多同学赴美或赴法留学,李克强也准备留学美国,但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担任北大共青团书记,领导学校近万名共青团员。
在马的反覆动员下,李选择了留校。
此前,李曾是北大法律系团支部书记,随后,李克强在北大创办了团校,就跟中共的党校一样培训团干部。
王照华的点将 与萧灼基、厉以宁的点拨
当 上北大团委书记后,李克强保持求学时的锐气,虽然在北大莘莘学子中受到欢迎,但在1980年代校外其他行业的团干部中,常常显得很“另类”。那时的李克强 经常公开对一些重大政治、社会议题发表思想相当解放的独立看法,招致其他领域的团干部的非议。于是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全国共青团11大代 表时,这名北大团委书记落选了。
尽管李克强本人似乎并不太介意,但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照华着急了,他出面点将干预,让李克强列席了团11大,并有被选举权。
于是李克强被选为17人的团中央常委之一,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是王兆国,胡锦涛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由于结识了胡锦涛,李克强进入了政坛快车道。不久李被调到团中央工作,由燕园来到了前门东大街10号楼。1985年,年仅30岁的李克强被增补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希望工程”的早期的重要管理制度的出台都是他亲自督办。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还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在职硕士,1988年他的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1995年李克强拿到博士学位,导师是经济学家厉以宁。
在 厉以宁的诸多著作中,有一本叫《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作者署名是厉以宁、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这是把后面三位在职博士以前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书的,据 说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渐渐变成了正在实施的政策,有人因此称赞其水准高,不过也有人质疑,假如中国经济政策就是建立在一群硕士论文基础上的,是否太浅薄了 呢?
胡锦涛苦心拉拔李克强
1998年6月,李克强出任河南省委副书记,44岁时成为当时中共最年轻的省长。2004年12月底,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在工业大省历练。2007年10月22日,52岁的李克强跃升进入中共政治局常委,成为最年轻的副总理。
据 说,胡锦涛从一开始就把李克强按照总理人选来培养。在中共政治圈内,无论是庶民派还是利益集团都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才是中共执政合法性存在的最根本的保 证和基础,找一个能力太低的太子党或江派很可能会让共产党翻船,必须找一个真正懂经济的、有能力的人当总理,也成了各派的共识,而江派和太子党却偏偏没有 这种人才,所以李克强接位温家宝,才能够成为各派妥协的结果。香港媒体评论说,胡锦涛处处帮助李克强,全国人大2010年2月26日通过首部“国防动员法”,明确规定由中共国务院及中共中央军委管辖全国国防动员工作,意味着原本属于中共体系的国务院未来将在涉及军队的国防事务上拥有更大的权力。
观 察家认为,这是鉴于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总理温家宝调动军队救灾不灵而在体制上做出的转变。然而因为中共“党指挥枪”的观念非常强,其中出现的难题完全 可以通过“加强沟通”来解决,而不需要在体制上作出改变,何况这个改变会引来是否“军队国家化”的联想。为何胡锦涛还是签署了此法规呢?有人分析,这是胡 锦涛想让李克强能从习近平手中分享部分军权的“良苦用心”。
薄熙来PK李克强懂中国政治的人常说,中国的变革不会因为胡锦涛、李克强这样的保守官员引起,而靠的是薄熙来、刘源那样“冲锋陷阵”的人,破局的一定是薄熙来这样的具有政治野心的人。
早在2007年,薄熙来就利用其控制的媒体攻击习近平,称他平庸无能。看无法改变习的王储地位,薄熙来就把矛头对准了李克强。2009年4月在博讯网上出现了一篇公开挺薄贬李的文章:〈挥洒自如的薄熙来与“伴食丞相”李克强〉。
文 章称:“李克强行事低调到了令人不可理解的地步,套用电视剧里警察的话说,凡走过必留痕迹,他正好相反,凡走过必不留痕迹。从在北大上学时开始,一直到当 上副总理,几乎没有任何他的讲话、观点、文章,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他的性格特点即是比较弱,听话;不轻易表达看法,只想自己的事,缺乏感召力和个 人魅力。”这位署名大翌的北大校友把李克强说得一无是处。称他“有何政绩哪?老实说一片空白,……平时视察接见,频频露面,默默无语,从不表态,如纸糊泥 塑一般。”
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展现
不过,对比薄熙来的骄横跋扈,李克强的低调态度让他能在中共的恶斗中存活下来,否则他可能早就像胡耀邦、赵紫阳那样被废了。
而薄熙来可谓真正共产党教育出来的“红色后代”,为了夺权,可以毫无顾忌的杀人;为了挣钱,甚至摘取活人器官来做器官移植,海内外大量证据显示,大连就是第一个活摘flg学员的地方,谷开来和薄熙来是这一罪恶的主使。
1978 年3月当李克强结束知青生活半年多后,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用盖红手印的方式,率先冒死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引发了中国局势的大变动。没想到震惊全国 的“小岗村手印事件”在相隔34年后的2012年、当李克强已是政治局常委时,类似的为flg呼吁的“300手印事件”让他再次看到了民众心底无法被权势 压制的良知呼吁。
李诚曾教导李克强要具有大眼光,“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flg问题真是考验李克强是否真是具有大眼光,是否尊重中华传统的最好观测点。
如果人们能肯定薄熙来是中共党文化培养的“杰作”,那李克强是否能体现当年李诚所教予他的中华传统文化,那就很难说了。至少李克强也是中共的党徒之一,在退党大潮席卷中国的今日,每个中国人都在为自己的明天选择位置,何去何从,人们还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