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5 September 2013

鲁迅作品与主旋律不一致的原因就是鲁迅说话太直白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初一教材仅存的唯一一篇鲁迅作品《风筝》也被删除了。其余多个版本的 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此,凤城初中的薛老师解释说,“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 调不一致”。(9月3日《齐鲁晚报》)
薛老师的解释很有代表性,基本上道出了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删除的原因。至于其他理由,诸如晦涩难懂啦,行文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啦,等等,都不是主 要原因。09年这个时候,坊间也一度就教材大量删除鲁迅作品引发过一场争议,主张删除的也给出了类似的理由,即与“时代发展有隔阂”。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鲁迅作品怎么会与“时代发展有隔膜”,“与社会主旋律不一致”,难道现今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人人都成道德完人了?可活生 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尽管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很复杂,尤其是腐败现象异常严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注 意。再说今人,尽管比鲁迅所处时代的国民富多了,但道德水准却一点不比那时的人们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非但没消除,反而大有“发展壮大“的趋势。
举凡鲁迅笔下出现过的人物,如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小D,王胡,祥林嫂,华老栓父子,以及众多看客,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不但没绝迹,还 非常生动地活跃在当今的社会舞台。换句话说,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今人尤须发扬鲁迅的批判精神,针砭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国民 劣根性。
那些认为鲁迅文章与主旋律不一致的人恰恰犯了个认识错误,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热情讴歌新时代以及英雄模范、道德楷模的文章才符合主旋律,如若不 然,像鲁迅那样,再用匕首投枪狠刺社会的阴暗面和揭露人性的丑陋,就会视为与新时代过不去,存心捣乱,因而就要以不符合主旋律的名义予以围剿。表现在语文 教材修订上,就是逐年减少鲁迅的文章,免得中学生的心灵被先生的思想所毒害。说穿了,就是要求学生抛弃鲁迅的批判精神和斗争精神,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此种认识大错特错。宣传工作需要讲主旋律,但主旋律从来不是单维度的,只许歌颂,不准批判。那种死抱住主旋律不放,一门心思提倡歌功颂德的人,本身 就是阿Q式的人,以虚幻的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假装看不到社会的阴暗面,蒙起脸来大唱赞歌。这种人貌似在维护社会稳定,其实是讳疾忌医,不准别人揭示社 会的弊病和人的病痛,结果只会助长社会的恶势力,催化人性中的不道德因子,害人害己害社会。
凡是稍懂一点鲁迅的人都知道,先生一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和社会批判,旨归就在“立人”,即造就别一样的人生,建设别一样的社会,让中国和中国人变 得更好。这样的目标与当今中国政府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又怎么会得出先生的作品“与主旋律不一致”的观点呢?难道在他们眼里,只有杨朔写的散文《荔枝蜜》 《茶花赋》《雪浪花》等这类马屁文章才符合主旋律吗?
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应保持多少比例,该不该删,这些问题可以讨论,但千万不要以“与主旋律不一致”的名义去删除,因为这样的指导思想很可怕,它无疑是在晓谕老师,不要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从而误导学生,新时代不必再读鲁迅,鲁迅已经过时了。
最后,我要申述一点,就社会批判的价值而言,迄今为止,无人能超越鲁迅,所以说,鲁迅并没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让中学生接触一点先生的批判精神没什么不好,拜托,别再删鲁迅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