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11 November 2013

民工记与相互尊重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上 海的外来人口大约将近九百万,而这里面外地来沪打工的农民工又占了多数。我访谈的第一位打工者就是住宿旅馆的清洁工人。简单聊了几句,得知是江苏人,全家 都在上海打工,做的是类似的工作。问及有无在上海落户的打算,对方直接笑了起来,直言“这不是我们待的地方,哪里买得起房子”,“根本不可能拿到户口,” “以后还是会回去”。但究竟何时才会回去,其实自己也“不知道”,现在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后来又访谈了不少人,令我比较惊异的,是无论对方什么职业,什 么年龄,原籍何处,得到的答案竟然都惊人的雷同:自己无法在上海落户,早晚还是要回老家去,现在飘在上海无非就是希望能挣点钱而已。
旅 馆不远处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作为商业区整体的一部分,超市旁边就是一片规模可观的餐饮区。这对我这样的旅客来说简直是妙不可言,有时候需要买些日用品, 出门几分钟就是这家超市,然后顺路也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当然选择这里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可以很方便地近距离观察这些以外来打工者为劳动力主体的地方。 就研究方法而言,去跟他们直接面谈采访,说实在的,已经谈不出什么新鲜话题,所有人的故事总结起来也就是那么几句话。但是近距离观察这些外来者的工作,却 能看到一些为人所忽视的东西。
中国当代的社会关系,简单而言,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这一点在大城市 居民和外来打工者之间更为明显。每次午餐或者晚餐的时候,我总是会用一点时间观察这些打工者如何与顾客互动。非常简单,就是纯粹的钞票关系,一手交钱,一 手交货。前后断断续续观察了一个星期,没有见到任何一名顾客对服务员表示过礼貌意义上的感谢,而服务员也从来都是应付差事,脸色从来没有好看过。我自己在 美国多家餐馆打过工,对里面的情况了解不少,也结识过不少各个国家的打工者,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很开心,没见过像国内服务业打工者的这种郁闷心 态。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又有什么关系?” 但其实我们需要明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包括这些外来的打工者。而且人与人之间能否互相尊重,也能从深层次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关系内 核。在美国社会里,一个人的身份无法从种族、肤色、语言、住址等特征被判断。一个美国公民可以是任何肤色,甚至从来不会讲一句英语。但是中国社会是完全不 同的,社会阶层间等级分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判断出谁是城市里的外来工,尤其是农民工,因为他们的经历和身份就写在自己的脸上,他们对于城市的畏惧、愤 懑与无奈也都显而易见。在现实中只需通过一点简单的观察,就能知道,很多时候那些打工者水平低劣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一种反 抗行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一个人与人之间缺乏互相尊重的社会,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付出着各种各样看不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