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17 November 2014

漢人與牛肉

蒙古、新疆等地回蒙族的糧食,基本上是以肉食為主,因為從地理的結構來看,那些地帶不適合農耕,而行游牧逐水草而居,所以畜肉產量相對地比農產品豐富,是主要的卡路里來源。
  漢族的生活以平原和丘陵地的農耕為主,這種經濟形態較容易養活人口。秦漢以後的中國,只要維持上百年沒有戰爭或水旱災,人口很快就激增到土地生產力不 勝負荷的程度。人口一達到飽和點,土地就會被極度開發運用,產生與河道爭地、圍湖耕作的情形。土地過度開發的結果是:「開山開到頂,殺人血滿井」,因為已經達到土地運用的極點,人口所需要的糧食,超過土地所能生產供養的程度,自然會有飢饉。強悍者起而聚眾成匪,殺燒擄掠,官匪交戰殺人無數。若壓得下就罷, 壓不下就改朝換代,朱元璋不就是從飢餓的小和尚,搶殺出天下的嗎?
  中國的經濟幾乎都沒跳出馬爾薩斯陷阱:糧食產量跟不上人口增加量,一旦超過負荷,就靠天災人禍來平衡。靠農業技術的突破來增加糧食,當然是解決的方 式,但還是跟不上人口在承平時期的激增速度。在這個基本限制之下,只好在既定的農技水準之下,讓每個單位(畝或甲)的土地,生產最大數量的卡路里,來養活 眾多的人口。
  若以精耕的方式種稻,而且在江南地區能兩熟的話,每畝地所能生產的卡路里,一定高於以同面積的土地,種牧草養牛羊所得的肉類卡路里數量。牛羊需要活動 面積,也不能一年兩熟,要獲取十萬卡路里的熱量,種稻米要比養牛羊省地。在龐大的糧食壓力下,種稻麥尚且不足以養活眾生,哪有餘地去養牲畜來當作食物?
  在稻麥與畜牧爭地的情況下,漢民族自然缺乏肉類蛋白質的來源,只能靠植物性的蛋白質來補充:豆類及其加工品,如豆漿、豆腐。但肉類還是人體所需,所以 自然會去開發不佔耕地的肉類資源:雞鴨與豬。雞鴨養在屋院,吃五穀與田地的蟲螺;豬養在房舍邊的圈內,利用人類剩餘的糧食。總而言之,雞鴨豬和人類是共生 的關係:人以剩餘的糧食與不佔耕地的空間養它們,它們以動物性蛋白質回報。
  以這種形態生產的肉量,當然不足以供應一般家庭的每人每天所需,所以會去開發另一類不佔耕地的肉類來源:狗、蛇、蛙、鼠、魚、蝦。可是魚蝦也不是各地 都有的天賜糧食,要有河湖才行。我大概是在胡適的《四十自述》裡看到他說,安徽績溪的平常家庭一年吃不到幾次肉,有人用木頭雕成魚形放在菜盤內,挾菜時順 便碰一下木魚,表示沾到肉類。不知實情如何,但這已淒慘地顯示強烈的肉類飢渴症。
  中原地區體積最大的肉類來源是牛馬。中原與華南並不產馬,漢武帝時尚且要到大宛買馬,馬匹是戰爭與國防的工具,自然不是一般的肉類來源;牛則是耕種的工具,在漢文化裡通常以感恩的訴求來禁吃牛肉。但一旦牛馬死了,最後大都還是祭了五臟廟。
  雖然說因為畜穀爭地,而使得肉類缺乏,但是富有家庭還是有能力消費得起,多以不與五穀爭地的雞鴨豬魚為主。因為如果富室嗜吃牛肉,在承平時期會引起社 會性的示範效果,中等家庭也仿效的話,就會有一部份的耕地被挪作畜養肉食用的牛。一旦發生水旱災(而這是常有的事),糧食供應必缺,要把養牛的耕地轉種五 穀已來不及。所以這不是市場供需的問題,而是維持社會均衡的必要禁忌。
  所以若民間有吃牛肉的習慣,一旦遇到糧食欠缺,就會有更多的窮苦人家餓死(因為糧價暴漲而無隔宿之糧),所以就用更根本的道德性訴求,切斷民間對牛肉 的需求:牛隻耕田養活我們,不可忘恩負義吃它。這種道德訴求納入宗教後,有效地壓抑牛肉的需求。富有家庭就算有能力有機會,也不敢輕易吃牛肉,以免遭議 論。這樣的文化禁忌,有效阻擋畜穀爭地的機會。
  漢民族不吃牛肉的原因,還有其他詮釋,我是以肉穀爭地的角度來看。這讓我聯想起,為什麼回教徒不吃豬肉。宗教性的解說是:豬是骯髒的動物,宗教典籍上 禁吃四蹄和不分蹄的動物,而豬正好符合這種分類。我對不吃豬肉有另一種見解,曾經和人類學者討論過,但他們不同意我的猜測。1984年左右,我到北非突尼 西亞旅行一週,體會到沙漠生活的困難,也自以為是地理解到,為什麼阿拉伯人不吃豬肉,以及為何會容許多妻制。
  大部份的阿拉伯人在歷史上是游牧的,在沙漠裡最缺的是水與樹林,所以燃料也必然稀少。我們都知道牛肉生食對人體無害(牛排館供應血淋淋的牛排),而豬 肉若不煮熟,很容易致病(醫學上很容易解說)。在燃料缺乏的地區,以阿拉伯人的烹調習慣(肉類很少切丁切片),豬肉大概引起過不少麻煩。
  一方面豬肉容易致病,所以被歸類為骯髒的動物,二方面游牧民族在遷徙時,豬隻的速度太慢而且不易管理,所以在教育不夠普及、醫學尚不足以理解細菌的時 代,為了避免豬隻對人群的危害,最根本有效的方式,就是用宗教的規定來禁絕。所以我猜測,宗教和文化上的禁忌,通常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對應的約制背景。相對 地,豬在西洋文化的觀念裡,則是可愛的動物,卡通造型也從未醜化過它們。
  另一項也是旅行時的領悟,同時也不擬與人爭辯的議題是:為什麼阿拉伯社會容許多妻制?聽說現在法律已經禁止,但它的社會根源是什麼?我的看法是:這是 游牧民族的必要設計,道理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男孩的夭折率大於女孩,所以自然人口中的女性會稍多於男性(約105比100)。
游牧民族一旦碰到戰爭,男性的死亡率通常高於女性,死傷的通常是中壯年男子,男女比例更是失衡。支撐族群的壯丁若突然減少,那些老弱婦孺由誰負責?我猜測 多妻制的起源,並不是鼓勵齊人之福,而是每個男子有義務,要負擔一位以上婦女及其子女的生計。後來有人能娶四位老婆,那是因為傳統文化已能容忍富足者的誇 耀。
  再回來談中國的糧食問題。春秋之前的戰爭,是貴族性的(百姓無資格參軍),以制服對方為目的。戰國中後期,商鞅在西方的秦國提倡軍功,尤重首功(殺敵取首級),之後在幾次東征中,採取了殲滅型的戰爭。以長平或馬陵之戰為例,都是殺人無數血流漂杵的消滅性戰爭。
  為什麼會改變形態?從前的戰俘可以當奴隸,而現在秦國的農業已相當發達,不缺乏勞動力,戰俘成為消耗糧食的負擔,自然沒必要保留。況且消滅敵國的壯 丁,是接收該國最簡潔的方式。大概從那時起,中國對人權的概念有了很大轉變。究其根本的考慮,糧食與人口之間的緊張性,應是主因之一。不知道是李鵬或江澤 民說的:美國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一直有意見,其實洋人不瞭解,在中國只要不餓死人,就夠保障人權了。
  西洋人說中國人是:陸上走的除了車子,天空飛的除了飛機,海裡游的除了潛水艇,全吃。可見糧食對漢民族的壓力有多大。現在是牛排館到處可見,我們對牛 肉的觀點改變了。有人說那是澳州牛,也不幫我們耕田,所以不必有心理負擔。這些都是解除文化禁忌的說辭,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牛肉和我們的基本糧食 來源,沒有競爭性的關係。
-----------------
 "人口所需要的糧食,超過土地所能生產供養的程度,自然會有飢饉。強悍者起而聚眾成匪,殺燒擄掠,官匪交戰殺人無數。若壓得下就罷, 壓不下就改朝換代"

都是为了利益,都是为了找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