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8 November 2014

美国的再工业化

美国在过去十年中,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用60%的制造业人口获得了比2000年更高的制造业产出 – 这才是制造业job减少的主要原因 – 资本总是血淋淋的么?这个道道,联储的经济学家们早有类似结论, 只不过媒体选择性的不说而已,媒体需要一个目标来指责。另一个不那么直接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份额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把整个市场做大并且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和低成本把持了这些市场。从这个角度而言,全世界得感谢中国。(这个有辅助证据,不在这里赘述)

我们再深挖一下制造业职位的丢失。图四 美国制造业工作流失,按主要行业分类,2000- 2007。( 注:接下来2007-2009 还有一波大规模流失,但09年以后基本稳定下来。我懒得画图了。)从本图可以看出来,工作流失的大户依次是 纺织/制衣,电脑,冶金,汽车,造纸,化学,家具。毫无疑问,很大一部分工作去了中国。这些行业大体有分为三类:

1. 劳动力密集: 如纺织,家具,以及某种意义上电脑.

2. 能源/环境密集:如冶金, 化学, 造纸

3. 美国人自己玩死的: 如汽车

好了,历史交代完毕。重要的是要往前看,美国的再工业化究竟是不是很多人说的肥皂泡呢? 如上所述,既然美国资本家用2/3的劳动力生产了比原来更多的附加值,那为什么再工业化?我认为主要是两点:

1.) 国际竞争的角度。美国目前依然占据食物链的上游,但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只有经济体提供足够庞大的中下游产业,才有可能有资源长期孕育发展高端产业,不管是从市场培育的角度还是技术发展的角度。这个现象,在华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相反,一个公司如果听任对手在低端市场中做大,蚕食中游市场,那么他的高端市场迟早要被干掉。放到国家竞争上是一个道理,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是产生天才的土壤。美国的精英阶层不用说,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2.)财政平衡的角度。失去制造业的工作,目前而言影响最大的是原来的中产群体。而庞大稳定的中产是美国稳定的基石。产业工人丢掉工作,美国财政还得养起来,慢慢这些人就废掉了,成为国家的长期负担。这就是为什么Janet yellen 对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结构性下降忧心忡忡的缘故。从这两点而言,奥巴马提出复兴制造业,是对症下药,非常具有远见卓实。

目前美国的再工业化,有如下几个有利条件和鲜明特点:

1.)中美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在飞速减小。BCG估计的小时工资差距从2006年的17美元降到2014年的7 美元。当然,有人会说BCG就是个Joke,数据是垃圾。我无法反驳,只能引用一则旧闻,克莱斯勒的jeep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tier1 new hire赚$14一个小时。各位有知道的说说上汽的工人赚多少?

话说回来,尽管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在减小,有些产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永久的失去了。典型的就是纺织和制衣业,以及某种程度上电脑生产。所以美国的再工业化绝无可能是个全面开花的过程。

2.)美国再工业化是一个依托能源产业的过程。如果说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是一个有利条件的话,能源格局的变化将是美国再工业化的直接动力。天然气和石油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对美国这样拥有技术能力的国家而言。

首先,在天然气产量大增的情况下,美国享有世界上最便宜的天然气价格和工业用电价格。
德国2012年的价格约 6.31 pence/kwh, 而美国才4.03 pence/kwh。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用电约RMB 80 cents/kwh。至于日本,那里一贯是个很贵的地方,福岛电站事故以后更加严重。 注意到由于汇率变动的关系,工业用电的价格绝对值是经常变动,但总的对比趋势不变。据欧盟2014年自己的估计,欧盟的平均工业电价是美国的2倍 , 比中国还高20%。

有研究认真地网友会说,电价只是成本的一小部分,I cannot care less. 这个反驳有一定道理。所以一个推论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的目标行业之一,应该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才能从低价能源中获得足够的利润来吸引再投资。

需要申明的是,即便是能源密集型企业,电费成本也不过总成本的10%左右, 但是在制造业中5%的成本节省是一个巨大数字 。

其次,除了电价以外,天然气是石化企业的直接原料, 美国享有全世界最便宜的天然气,并通过影响乙烯价格,传导到各行各业。

可以想见石化及其下游产业将会在原材料上面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关于这个方向可以写的更详细一些。但一来我不是学化工出生,自己没有第一手感性认识;剪刀加浆糊又没有必要。所以暂时就写到这里。Again, 钓丝吐漕,不要要求太高)。

3)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正在向有利于再工业化的方向转化。奥巴马任上干了几件不错的事情(声明,我本人是保守派, 对奥巴马很多挑动族群的言论极度反感)。 第一,他借势美国能源复兴,坚决避免了美国陷入战争泥潭,避免了财政上的无底洞; 第二,他重整了美国的汽车工业,为通用减轻了工会的福利负担,并遗留了巨额的tax asset. 通过通用汽车的重整,他又赢得了足够的政治资产,使得强制降低油耗成为了可能;第三:前不久奥巴马政府提高发电企业的排放标准,显然是要为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供动力。这个措施,进一步为美国的TPP提供了外围的优势。至于大家常说的医疗改革,我认为奥巴马没有触及灵魂。在供,需,和保险这三个医疗的基本支点上只是动了保险,没有触及最根本的供需关系,具体效果难说。

当然,衡量奥巴马再工业化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风向标:那就是美国的企业税。美国的企业税约35%,属全世界最高的之一,可能和伟大的党领导下的国企税率差不多。所以美国企业有大量的现金留在海外。如果奥巴马能降低企业税,使得这些现金流回美国投资的话,那么他是为美国再工业化真正做了实事,但我估计民主党内阻力很大。

4。),美国的科技仍然是世界的一流水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不可低估。上个星期出差去了波士顿,抽空到Kendall Square走了走。从地铁站出来的时候,地铁站的自动门上写着”Amazon is Hiring at Kendall square”. 站在Cambridge, 方圆二十mile之内有若干家世界级的制药公司的总部/研发中心(具体自己数),然后google, amazon, microsoft等一大票企业在Harvard/MIT抢人才;站在这里,能感觉到空气中的活力。新技术这块我暂时不在说了,留到下一章再讲。

总结一下,美国的再工业化将会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过程。 一个支点在于高端的新技术新产业,奋力的保持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另一个支点是相对中间端的产业,目标是维持自己并挤压竞争对手。这个方向将是依托能源工业,以石化产业为突破口,并惠及上下游产业的过程。能源,石化,汽车,冶金等重工业将会是主要受益者。美国的再工业化在地理上也是一个地域再平衡的过程,南方诸州由于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会成为再平衡的直接受益者。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绝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路途中的挑战也相当多,主要是政策和人才方面的挑战。但我想至少美国的再工业化应该是一个undergoing的过程,也决不是一个蒙人的肥皂泡。中国的GDP业已超过了美国,这对美国的知识阶层也是一个警钟。当年在波士顿念书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白宫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之一)几次在课堂上说,中国GDP超过美国将会是一个意义深远的wake-up call. 我希望看到这样的效果。这个世界要有竞争才有活力,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