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28 April 2016

关于留学生自干五

关于留学生自干五的问题,当下的研究可能过于强调留学生来到海外之后的生活状态和社交方式对价值观的塑造了,而忽视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留学生这个样本本身的偏差问题。
这和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有关。以提交申请并进行筛选为程序的录取过程,加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使得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参与课外活动的多寡与活跃度,成为美国高校筛选申请者的一个权重比例非常大的标准。对美国的高中或本科生都如此,何况录取的无形标准要高很多的国际生。
这样的原则或许可以排除掉一些只会死读书而缺乏生活能力的‌‌“书呆子‌‌”。但问题是,在中国的中学和高校里,能够获得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必然是‌‌“听话‌‌”、‌‌“守规矩‌‌”、‌‌“乖巧‌‌”,而具有小粉红倾向的孩子(中国这种一元化的教育体制,也几乎没有学生可以绕开学校自行参加的校外活动)。而真正有思想、有个性、特立独行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会受排挤、受冷落,被逐渐边缘化,这些资源有限的课外活动,自然更不可能落在他们的头上。
这方面我自己的经历过于惨痛了,以至于我申请美国的学校的进程不顺利到三年申三年不中的境况。参加学校活动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哪怕至少中学的时候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然并卵。既然只有又红又专的孩子才有机会得到官方活动的青睐,而这些活动在北美高校招生办的眼中如此重要,那么被美国大学录取的中国高中或本科毕业生中自干五的高比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用某人的话说,就是‌‌“党员群体集中着这个社会最优秀的人‌‌”,恐怕至少美国佬是同意这一点的。本是强调独立发展的教育体系,却挑选出最循规蹈矩、最无怀疑精神,也最八面玲珑的一批候选人,也是足够讽刺。
因此结论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人主动挑选了小粉红来自己的学校读书,本就是自干五来留学,而不是留学之后变成了自干五。
---------

哦,原来如此,终于明白海外留学生自干五怎么这么多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