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6

华裔曾比黑人还受歧视,如今却在美国成为人生赢家

 2005年5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华裔博物馆里展示的一份移民文件.

过去两百多年间,美国总是被视为“机会之地”。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出身有多卑微,在美国都有可能成功。美国这块磁铁吸引了无数人——包括前赴后继的亚洲人。即使到了今天,大洋彼岸的亚洲人仍然络绎不绝地漂洋过海,寻找美国梦。

亚洲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美国取得了非凡成就。皮尤研究中心说,“亚裔美国人是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人数增长最快的种族群体”。

如果告诉那些还未动身的亚洲人——“亚裔美国人是美国梦的最佳代言人”,他们恐怕会按耐不住自己的冲动想直接游过太平洋。

在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亚裔美国人也是人们的羡慕对象:2015年,亚裔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全美第一,比第二名白人多出1万多美元,比垫底的黑人多出整整一倍;2015年,美国出生的25岁以上的亚裔,有55%拥有学士及学士以上的学位。相比之下,白人这一数据不到40%,而黑人和拉丁裔更是只在20%左右徘徊。

可是在羡慕之余,我们对亚裔美国人又有太多的误解。是不是所有亚裔都这么出色?华裔是不是最厉害?亚裔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勤奋刻苦?是因为亚洲文化对家庭传统的重视?是因为亚洲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得先回到100多年前。

即便被歧视,也要去美国

亚洲移民最早来到美国,主要是受到了加州淘金热的召唤。第一批踏上美国土地的亚洲移民是华人。他们不是什么商人和银行家,只是普通的甚至是贫困的、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华人劳工。

这些华人在美国农田、铁路等地方找活干,生活简朴,极其能吃苦,能够接受一般美国人无法接受的微薄薪水,再加上文化不同,因此也逐渐被美国人视为竞争对手。

华人随后遭遇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严重歧视。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在《美国种族简史》里提到:那些试图淘金的华人,都被西部淘金营地的白人赶跑了;1871年,加州洛杉矶,一伙白人歹徒一夜射杀绞死了17名华人;1885年怀俄明州一个煤矿,华人劳工因为罢工遭到屠杀;同样在1885年,加州一个华人社区,因为不堪暴力威胁与骚扰被迫搬家。

除了这种明目张胆的暴力袭击,美国政府还让华人伤透了心。1882年《排华法案》出炉,美国移民的大门基本上彻底对华人关闭,这项法案一直到1943年才废除

华人的悲惨遭遇基本是亚洲移民的缩影,日本人在1907年也享受到了类似待遇——美日政府通过《君子协定》,开始严格限制赴美的日本移民。

当时的法律宗旨就是赶走低端亚洲人口,欢迎高素质以及有钱的亚洲移民携妻儿来美国定居。讽刺的是,至少在加州,政府可从来没对黑人这么审查过。于是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只能藏在火车车厢里,躲在船里,义无反顾地从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牙买加进入美国。

在美国本土,被逼无奈的亚洲移民也只能退缩到美国社会的小角落里,继续谋生。华人在唐人街之类的聚集区开起了中餐馆、洗衣店。就算是这样,法律的骚扰也在继续。在19世纪的旧金山,如果华人洗衣店不用轻便马车把洗好的衣服送还给顾客,就得征收更高的执照费。

而在1941年底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美国将境内数以万计的日本移民暂时转移到了军事拘留营,某种程度摧毁了他们的生计以及积累的财富。

包括托马斯·索维尔在内的众多学者,都认为二战结束前亚洲移民的境况实际上没有比黑人好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情况下遭遇了其他种族群体从未经历过的歧视。

教育很重要,父母更重要

曾经被视为落后的、不受待见的亚洲移民,曾经长期遭受毫不掩饰的歧视与暴力的亚洲移民,却上升到如今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地位,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奇迹?

1960年代开始,《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将亚裔美国人描述为“模范少数族裔”,认为亚裔美国人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亚洲文化与价值观,也就是“勤奋工作、家庭稳定、重视教育”。

不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两位社会学教授有不同意见。珍妮弗·李(Jennifer Lee)和周敏(Min Zhou)的研究发现,文化确实很重要,但不是以人们想象的那种方式在影响亚裔美国人。

二战后,美国本土种族主义普遍退潮。到了1965年,美国又通过了《移民与国籍法案》,亚洲移民恢复了他们的赴美征程这时候的亚洲移民,和19世纪亚洲移民有着本质区别。二战后的亚洲移民虽然也有低技术劳工,也有没受过教育的农民,但同时更多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术人才

珍妮弗·李和周敏教授把重点放在了华人移民以及越南难民的子女身上,如今他们分别是美国第一和第四大亚裔群体。在加州洛杉矶,这些1.5代移民(不在美国出生,12岁之前来到美国)和2代移民(在美国出生)在学校表现优异。不为人所知的是,他们的父母在当年投向美国怀抱时,就拥有无与伦比的教育优势。

1.5代和2代华人移民的父亲,有61%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42%的母亲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越南难民后代略逊一筹,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分别有32%和16%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

二战后来到美国的亚洲移民,受教育程度不仅远远超过母国的平均水平,也在美国平均水平之上。那种认为“亚裔原本处在不利地位,靠教育扭转了劣势”的看法是错误的,这时候亚洲移民已经站到了一个很高的教育起点上。

所以美国的亚洲移民家庭容易出超级优秀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研究已经证实,学霸父母的孩子往往也是学霸。一个反例就是西班牙的华人移民,他们不是高学历,只是普通人。西班牙的华人二代移民,有40%只期望自己上到中学十年级。西班牙华人后代不靠教育,靠的是从商。

那怎么解释那些来自贫穷或工薪家庭的亚洲移民后代,也能上美国常春藤名校?

上述受过良好教育的亚洲移民先辈,一手打造了课外教育体系,他们的子女可以从课后辅导班、大学预科课程、暑期训练营等有形资源中提升学业水平,也可以从口口相传的高中排名、名牌大学申请经验等无形资源中获益匪浅。课外教育体系向整个亚裔社区开放,即使你的家庭以刷盘子为生,也能接触到这些资源。

一代亚洲移民既相信美国社会能够向上流动,又担心子女可能遭到种族歧视,摸索出了一条可以遵循的成功之路——他们教育孩子在中学时加倍努力,尽可能成绩拿A,被名牌大学录取,毕业后专注科学、工程、医学和法律这四个领域。亚裔在美国发明的成功模式,你不能从亚洲移民的母国文化中找到


美国布鲁斯金学会也说,亚裔在教育上的成就解释起来很简单,也很枯燥:那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住在好学校旁边。特别是东亚移民,即使是穷人,也要不惜一切代价住进好学区。美国政策制定者一定喜欢这个结论,因为他们只需专注提升整体学校的水平就行了,不用关注虚无缥缈的“亚洲文化”。

美国梦的代言人

如果教育真的是亚洲移民成功的唯一秘笈,那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教育固然重要,但假如没有美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亚洲移民绝无可能仅靠教育就改变人生。

布朗大学经济学家纳桑尼尔希尔格(Nathaniel Hilger)解释了亚洲移民的收入是怎么赶上并且超过白人的。在1940年,加州出生的亚裔收入要低于加州出生的黑人,更低于白人。但是到了1970年,亚裔的收入开始与白人持平。到了1980年,加州出生的亚裔的收入全面超过了白人。许多亚裔家庭当然穷尽所有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但教育投资带来的个人收入增长只是皮毛。

希尔格教授接着发现,美国社会对亚裔的歧视突然消失了。在1940年的加州,拥有同样文凭的亚裔、黑人,工资要比相同条件下的白人低得多。就算亚裔上了大学,赚的钱也远远比不上白人大学生。

但是到了1980年,黑人依然止步不前,亚裔则彻底甩开了黑人,并消灭了与白人之间的差距。比如在1980年,一个辍学的亚裔高中生和一个辍学的白人高中生,几乎拿着同样的薪水。同样辍学的黑人高中生,薪水就惨不忍睹。

亚裔开始被当做白人一样来看待(经济上),不是因为亚裔天生骄傲,黑人天生下贱。上文已经提到,1940年后,来到美国的亚洲移民——特别是华人、日本人,平均受教育程度碾压黑人,这使得亚洲移民的技能水平也在黑人之上。

由于经历了几个世代的奴役与歧视,黑人技能水平低下,更多地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统计歧视”,雇主不招黑人也没什么损失。

而亚洲移民过去经历的大多是美国人对他们的刻板偏见,也叫“品味歧视”。随着美国种族歧视问题逐渐好转,雇主再以肤色为由拒绝合格的亚洲移民,再给亚洲移民开出不合理的低工资,是非常不明智的。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你不要有能力的员工,别人就会抢着要。


亚裔终于有机会能和真正的美国人平起平坐,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应得的收获。如果下次有人大谈什么儒家文化是亚洲移民成功的关键,你就能一笑置之了。

尽管亚裔还面对各种各样隐性歧视,但亚裔美国人确实是美国梦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