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30 March 2017

硅谷旅行攻略

3 月 5 日 - 10 日,我参加了 Boolan 组织的硅谷旅行团,然后在硅谷渡过了难忘的 5 天时间。以上是我的游览的主要地图。我们住在旧金山机场附近,然后游览的地方主要有机场北边的旧金山市区,以及机场南边的硅谷区域。这次时间太紧张,没能自驾游览西边的一号公路。
这次游览对于我个人来说帮助巨大,因为我以前总是带着一种膜拜的眼光在看待硅谷发生的一切,这次亲自到硅谷参观,包括和很多以前的同事或朋友聊天,我感受到了更加真实的硅谷。这个真实的硅谷有着令人称奇的地方,但同时也有着各种问题,它让我能够用一种更加客观的心态来看待硅谷,这个全球的计算机产业中心。
下面我选择一些印象比较深的点来分享我的感受。

破旧的基础设施

第一天到了旧金山机场,我就感受到了基础设施的差距,旧金山机场的手机 4G 信号非常不稳定,我用两个手机分别使用 AT&T 和 T-Mobile 的网络,速度都非常慢,有一些区域甚至显示无网络。我分析了一下,觉得是因为美国人居住得比较稀疏,手机网络要覆盖全部区域的话,不太经济。
所以如果你查 T-Mobile 的网络覆盖图的话(下图),你就会发现,连一号公路和优胜美地这些重要景点,T-Mobile 都是没有信号的。

接着,在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这条编号为 101 的公路让人感觉非常破旧。之后的游览我们多次经过这条公路,可以说这条公路对于硅谷的交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路上却随处可以见到一些损坏待修补的路面。旧金山的地铁也很差,轨道在运行时,常常伴随着刺耳的轨道与车轮的摩擦声。
和一些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觉得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美国政府没有钱,加上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年代比较早,如果没有大问题,比较难以有动力修复。
  2. 美国的土地都在私人手里,有一些公路要扩宽或调整的话,需要从私人手里买,比较麻烦。
所以硅谷的公路,地铁以及手机网络和北京比起来,那是相当逊色的。川普号称上台后会大力搞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我是美国人,我应该会挺喜欢这个政策。

基于信用的社会体系

美国的整个社会都构建在一套信用体系上,很多规则都没有人监督,全靠自觉。
比如坐火车买车票,整个火车乘车区域是开放式的,火车站台上有自动售票的机器,你自己选择从哪儿坐到哪儿,然后刷卡购票。车上没有检票的列车员,如果你不买票,根本就没有人管你。下图是我们坐火车(Caltrain)时,自觉购买的单程车票。

又比如停车交费,你需要自己购买停车时间,如果不买,基本上也是没有人查你的。各种游览景点的门票,买完票后你就可以自己进去参观了,同样没有检票和查票的人。公路上的十字路口,大多数也没有摄像头,你如果闯了红灯,其实也没有人管你。高速公路上的限速,实际上也是没有测速仪的,全靠自觉。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是美国人道德水平很高,其实我觉得不是,我觉得美国能够构建起这样的信用体系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过提高违法成本,使得大家从经济角度认为,违法是不值得的。比如如果碰巧被发现逃票,那么这条不良信用记录将跟随你很多年。而美国的很多经济行为都是需要使用信用卡的,如果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信用卡的使用就会受限,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另外,高额的罚款也会让你觉得逃票不值得,比如逃一次票的罚款是逃票额的 1000 倍,你还敢逃吗?超速如果万一被警察看到,除了罚款,可能会直接坐牢。
当然,建立出上面的信用体系,也需要严格的执法。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使得上面的规则最终在执行的时候不会有人走后门。

科技中心与创新文化

行走在硅谷,还是能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气息,Google 所在的山景城区域,时不时就能看到 Google 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下图是我抓拍到的自动驾驶汽车,在我拍的时候,里面的工作人员还向我挥手致意。

参观硅谷的互联网公司,也能感觉到满满的鼓励创新的黑客文化。就拿街名来说,苹果的大楼前面的街名叫 Infinite Loop,嗯,这个程序员代码没写好的时候都会遇到:死循环。Facebook 前面的街名叫 1 Hacker Way。
Facebook 的厕所小便池前面,有一个黑客周报,会贴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小工具教程或小技巧。我那天去参观的时候,刚好介绍了一个提高 Code Review 提 Comment 的小工具,非常有用。
类似的细节还有挺多,能感觉到大家的想法是很开放的。我感觉这代表着一种黑客精神,就是不拘一格,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鼓励创新和开放的文化。

移民国家文化

我在硅谷的几天游玩时间中,见到了各种地方的移民,特别是打 Uber 的时候,开 Uber 的很多人都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大家其实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在交流的时候,虽然我们的英语算不上特别流利,但是当地人无法由此判断我们是不是居民。他们甚至聊天的时候会问我们是在这里上学还是工作。
硅谷同样有华人比较密集的区域,在旧金山还有唐人街,我和 tinyfool 在唐人街尝试用中文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甚至还跑到唐人街的银行,用中文询问办国外的银行帐号的各种问题,服务员可以用流利的中文回答我们。
比较搞笑的是,我们在唐人街还看到了有人转让铺面,转让信息上面赫然几个中文大字「旺铺转让」让我和 tinyfool 忍俊不禁.

华人工程师的就业

硅谷科技公司里面的华人工程师非常高,说几个例子:
  1. 我在 Google 的食堂和一个朋友吃饭,座位旁边也坐了3个人,开始吃饭后,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在用中文聊天。
  2. 朋友带我参观 Google 的办公室,走到他的座位附近时,刚好看到两个人正在用中文讨论技术细节。
  3. 在 Airbnb 吃饭时,Angela 给我们说,Airbnb 的华人员工有将近一半了,可见华人工程师之多。
  4. 在 Facebook 和朋友合影时,随便抓了一个旁边路过的员工帮忙照相,人家直接就说:“好啊,我也是中国人”。
所以有时候我想,同样华人给硅谷科技公司的贡献可能不亚于印度人,虽然印度人很多能做到很高的职位。
在和不少朋友沟通交流后,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享华人工程师的就业:融入度和升职空间。
在融入度上,我明显感受到在美国留学然后留在硅谷的同学,更加容易融入美国人民的生活,这可能是大学环境能够使得他们认识更多的外国朋友,从而形成比较好的社交圈子。而如果是工作之后移民到美国工作,由于社交圈子都集中在公司内部,加上美国人喜欢将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那么就很难交到足够多的、相互合得来的外国朋友了。通常工作之后的移民也会拖家带口,这会使得他们周末的时间更多是和家人度过,从而进一步减弱他们扩大社交圈的可能。不过刚刚提到,硅谷的华人非常多,所以即便你没有融入,你也可以拥有一个相当大的华人社交圈子,你也可以活得很自在。如果恰好和你工作搭档的是华人,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能一天都不怎么说英文。
在升职空间上,我能感觉到华人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瓶颈。这可能都不是语言的原因,更可能是文化的原因。中国人的文化教育通常都比较偏向于让大家更加内敛,多替别人着想。而美国的文化可能更加强调自我,强调表达。华人工程师可以在一开始展示出非常扎实的技术实力,但是在更高的职位上,更多需要的是表达沟通。这方面融入度高的华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而要完全适应美国人的文化,确实需要不少时间的努力。

物价、消费能力、房价

硅谷的物价大概是:吃一顿早餐 10$,聚餐人均 35$,打车 10 公里左右的 10$ - 20$,太远的不太敢打。
硅谷的房价涨得很厉害,一个位置好一些的 Single Family 在 100 万美元以上。便宜的一些 Town House,也在 70 万美元左右。
加州税很重,算上交的养老金,到手只剩 55%。10 万美元的年薪,每月到手 4000 多(100000*0.55/12=4583)。租房一个房间就得 1000 - 2000 了,其实生活成本不低。
一个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刚毕业拿硅谷 10 万美元的年薪,如果他放弃来国内,应该可以拿到 BAT 30 万人民币左右的年薪。按照国内的个税,他到手每月应该有 17000 人民币,在北京租一个房间的话,大概是 2500 。
如果不考虑北京超过硅谷的房价的话,在北京还是比硅谷能存一些钱。

总结

我很后悔自己没能早点去硅谷,见识一下这个全世界的科技中心。就像我 6 年前第一次用 Mac 时,很后悔自己没能早几年就接触这么优秀的操作系统,完美结合了 Unix 系的 Shell 和优秀的图形界面。
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想省规划的时间,也可以报 Boolan 提供的这种硅谷游活动,可以帮你规划好很多细节, Boolan 的李建忠将这次活动办得尽心尽力,虽然多花了一些钱,但是我觉得还是挺值的。

接上一篇,接着介绍一下这次旅行参观到的科技公司和景点。

Apple

作为一个 iOS 程序员,不能不去参观苹果相关的内容。这次我首先远远参观了在建的苹果飞盘大楼。苹果的安保很严格,不让靠近拍照,所以只有一个很远的外景。图片不算清晰,还是放出来给大家看一眼吧

苹果的办公区域是由多个独立建筑构成的,每个建筑前的路牌都有着不同的颜色。

苹果最好吃的食堂是 Cafe Mac,我找我在苹果的同事带我进去尝了一下。吃的是下面这个菜,是一条煎的鱼,下面有一些蔬菜,然后配土豆泥和面包吃,算是我这次在硅谷食堂吃得最好的一次了吧。至少肉的口味相当好。不过,苹果的食堂中午是收费的,晚上免费。这道菜的价格是 9 美元,其实挺便宜的,麦当劳买个早餐都得 10 美元。

苹果的总部旁边有官方的体验店,我在里面买了一些纪念品,后来听朋友说,每到 WWDC 期间,这里面的各种纪念品都会卖断货,特别是带有 “The crazy one” 字样的 T-Shirt。

Facebook

Facebook 的办公区比较严,基本上没有员工带的话,是没法进入到里面参观的,但是进入 Facebook 园区后,里面的建筑也都非常有意思。
走在 Facebook 的园区里,每个建筑都有着强烈的 Hack 风格。也常常看到「Hack」,「Move Fast」这样的口号。下面这个建筑,整个墙面模拟成老式的电子游戏机的游戏界面。

最有意思的可能就是 Facebook 园区外著名的点赞标志(Thumbs Up Sign)了,由于在园区外,所以很多人过来留影。但是如果你留意这面墙的背面,你就会发现背面居然是 Sun 公司的标志。

tinyfool 给我说,Facebook 的办公地原来是 Sun 的,后来 Sun 衰落了,Facebook 搬了过来,然后直接把 Sun 的标志翻个面,做成了自己的标志性地标。这在中国,可能会认为太马虎,不正经,但是我认为 Facebook 是鼓励这么做的,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传达一种解决问题导向的做事态度。
嗯,这次也有幸见到了 Facebook 的涂鸦墙,上去为猿辅导留了一个名字,哈哈。

在 Facebook 里面参观的同时,我也有机会和两位在 Facebook 工作的 iOS 开发者聊天。Facebook 早年有大量 Web 端的工程师,后来经历移动互联网兴起,很多很牛逼的 Web 开发者需要做移动端的工作。所以,为什么早年 Facebook 希望用 Web 的方式实现移动端的体验,为什么 Zuckerberg 会说这是他犯的最大的错误,又为什么 Facebook 会发明 React Native 这样的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Facebook 有着大量优秀的 Web 端的开发者导致的。知道了这段历史,就能理解这个发展过程是必然的了。

Google

相对于 Facebook 比较严格的安保,Google 的园区相对开放,而且 Google 还有专门的游客参观室。其参观室的名字也相当 Geek,叫做「Google Visitor Center Beta」,满满的工程师风格.

找陈硕师兄带进了 Google 的食堂,没有感受到传说中的那么好吃,不过种类挺多的。很多硅谷公司允许员工带狗上班,在 Google 园区拍到一条大黄,马上想起了 sunnyxx 的头像.

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好,在 Google 的食堂和办公室,都听到华人在用中文交流,有一种没有出国的错觉。另外包括 Google 在内的几乎这次参观的所有科技公司,都会给员工配可以升降的办公椅。

Airbnb

Airbnb 的办公室在旧金山市区,听 Angela 说有一半是华人工程师,惊叹这到底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Airbnb 的会议室非常有意思,每个会议室都是模仿线上一个真实的 Airbnb 房东的家来装修的。比如下图就是模仿一个上海 Airbnb 房东的家的会议室。

和 Airbnb 的李勇聊天,我也能感受到公司在硅谷的便利,他们在使用 Swift 开发 iOS 版 Airbnb 的时候,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苹果的工程师对接,实际上他们也遇到了不少 Swift 的问题。而中国的公司在遇到 Swift 的问题时,基本上找不到可以向官方快速求助的渠道

Udemy

 

Udemy 是一家在线教育公司,Boolan 组织了一场和他们的市场部 VP: Richard Qiu 的交流会,很高兴这次能够听到硅谷公司对在线教育的一些观点。
Richard 是一个华人,在美国生活了 30 年,他给我们分享了挺多不一样的观点,比如他认为教育的「平台模式」可以弱化对于内容生产的出成本和风险。所以他们每月 2000 门新课。iOS 新技术出来后,很快就有课程。这样的好处就是很容易 scale,但是坏处其实也比较明显,就是质量不太好把控。
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在很多时候都需要仔细考虑,比如我们的在线辅导产品猿辅导之前更像是平台模式,而现在更接近自营模式。京东最开始明显是自营模式,但是它也有入驻的各种第三方卖家,融合了一些平台模式的特点。平台和自营的选择,更多时候是在质量控制、规模化成本、内容成本之间的 trade off。
对于在线内容的付费,Udemy 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Udemy 发现:推免费的课程意义不大。免费的学生很难变成收费的学生。但是收费学生买了一门课之后,之后付费的门槛就小得多。而且他们发现,第一门课付钱多少,对于之后付费多少没有那么差别。所以他们的目标变成了尽量让用户尝试第一次付费。
在聊全球化的时候,Richard 提到没有国际公司在中国成功过,Uber 差点成功。我想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
  1. 中国市场足够大,硅谷的成功产品即使是壁垒最小的工具类产品,也需要在中国做特别多的本地化开发和运营。非工具类产品,则需要更多的考虑中国人的文化的差异做相关的调整。甚至也有可能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2. 中国市场的竞争足够激烈,通常成功的硅谷产品刚刚火起来,就有复制过来的中国产品已经开始竞争。硅谷的公司在精力上无法顾及这块市场,也无法这么快地成立中国的本地化开发和运营团队。
  3. 中国的市场环境,无论是从资本、产品设计、技术实力、研发速度上讲,都不弱于硅谷的公司,所以硅谷公司很难占到便宜。
当然,中国的公司要做海外市场,同样很难.

Uber

Uber 真的是为硅谷而设计的产品形态,在硅谷要打出租车太难太难了,因为硅谷其实地广人稀,出租车没法很容易叫到。而且出租车很贵,我试着在旧金山市场打了一次出租车,才短短 3 公里左右,就花了 12 刀。而如果用 Uber 的话,价格大概只有 6 刀。
所以 Uber 在硅谷创立时,真的是切了两个很强的用户痛点:1、打车难。2、打车贵。
看看中国的滴滴抄过来变成什么样了吧,打车难这个问题在一线城市也有,但是其实并不严重,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滴滴通过增加车的供应,应该说使得问题有所缓解,但远远说不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打车贵这一点,滴滴是基本上没有颠覆的,现在叫滴滴的快车还要比出租车贵一些。
另外,旧金山市区的交通状态并不好,但是能够看到 Uber 的自动驾驶汽车,让我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有了更强的信心。或许再过两年,自动驾驶已经在硅谷到处跑了。

食堂

硅谷的公司都有食堂,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面没有吃的。像 Google 和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选址都是在远离 downtown 的「大农村」,如果公司不提供食堂,真的就没有什么可以吃饭的地方了,不能为了吃个饭,开车到 downtown 吧?而且美国人力贵,地广人稀,所以像国内美团外卖,饿了么这类的服务,在硅谷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说,虽然硅谷的科技公司食堂多么多么好,其实别说吃一年了,吃三个月估计你就很腻了。所以说,如果从吃饭的选择多样性来说,还是国内的环境好。
另外说到快递服务,这次帮老婆带了一些东西回来,但是美国亚马逊的标准送货时间都是长达一周,对比国内的京东,上午下单下午就送到的服务,中国人密集居住的特点还是让这些服务在国外完全不能比较了。

有哪些渠道可以加入硅谷的公司

如果你向往硅谷的工作,就我所知,有以下这些方式可以考虑:
  1. 去美国读研,然后在那边实习,毕业之后在那边工作。美国的研究生时间比较短,基本上是一年半就读完了,毕业的论文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不过基本上得自费。如果你经济上可以的话,这条路相对容易一些。不过现在走这道路的人很多,所以申请研究生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花费的话,学费+生活费可能在 50 - 100 万人民币左右。如果能在那边打工或者实习,估计压力也不大。我的一个有道的前同事 SLY 就是这样拿到 CMU 的研究生,然后读完研后进入 Google。
  2. 毕业的时候应聘国外的职位。这个时候得看人品,如果正好那边在招人,是个机会。不过这样的机会大多比较少。
  3. 进入一家外资企业,然后寻求 transfer 到美国的机会。我的一个在微软的大学同学,在微软磨了四年,终于拿到这样的机会去了西雅图。
  4. 有国内的一段工作经历后,直接应聘国外的职位。比如我知道像 Google, Facebook 就会有这样的招聘机会。

计算机博物馆

最后不得不说计算机博物馆,每一个程序员都应该来这里看看,这里能够看到历代的计算机发展历程,包括最早的 ENIAC,著名的 Xerox 的图形操作界面,还包括最初的第一代苹果电脑。可以说,这里展出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当那些传奇故事中的物品,真实展现在你眼前的时候,还是让人心里一阵,感慨万千。
第一代苹果电脑(下图),乔布斯靠这个挣到了第一桶金.

总体来说,硅谷的科技公司给我的感觉都是很开放,很鼓励创新,至少在各种细节上看是这么感受到的,另外华人工程师真的很多很多。

这次因为是参加的旅行团,所以花费还是比较高。我自己研究了一下,如果是自己自由行的话,估计能便宜不少。如果你像我一样,有不少朋友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工作,可以考虑一下自己安排行程,估计花费能够控制在 1 万左右(4000 多的来回机票,4000 左右的住宿,2000 左右的交通、景点和餐饮)。

签证

美国签证十年有效,你其实并不需要确定行程再申请签证,完全可以说「有意向」参加什么样的旅行即可。美国签证需要面签,可以直接在美国大使馆相关的网页上进行申请和交费。我第一次不太明白,找的是旅行社代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签证通过之后,虽然是 10 年有效,但是美国大使馆要求大家每两年更新一次 EVUS,如果没有更新的话,下飞机入境的时候有可能会被拒绝入境哟!
签证是否通过非常看人品,我个人签证时非常顺利,时间短短不过两分钟。个人的经验是:回答签证官的问题时,不要太犹豫,犹豫的话,他会认为你有撒谎的嫌疑。就我面签当天的观察来看,反正被拒签的人也是挺多的。

机票

签证搞定之后就可以搞机票了,到硅谷玩可以有 3 个机票可供选择:北边的旧金山(SFO)机场,南边的圣何塞(San Jose)机场,东边的奥克兰(Oakland)机场。其实从距离来看的话,圣何塞离硅谷更近,比如今年 WWDC 17 的举办地,其实就在圣何塞。所以推荐大家按圣何塞 -> 旧金山 -> 奥克兰 这样的顺序来选择合适的机票。
如果提前三个月买票,另外不是旺季的话,同时购买往返的机票,其实很容易选择到往返 4000 左右的机票。下图是我在去哪儿上随意搜到的 4 月份的北京往返旧金山的直飞机票,价格 4000 出头。

酒店

酒店的话,美国整体的住宿都比国内贵很多,包括 Airbnb 也不便宜。如果想省钱,可以住 Motel,我们这次住的 Travelodge San Francisco Airport North 就是一家 Motel,提前预定的话,标间的价格大概在人民币 800 - 1000,这样一个人一天的住宿成本是 400 - 500。
如果你想住好一点,像这家 Motel 不远的 Hyatt Regency San Francisco Airport 就好很多,标间大概人民币 1400 - 1600,一个人 700 - 800 一天。
有一些酒店可能在不太安全的地方,如果你有朋友在硅谷,可以让他帮你参考一下。我这次去只是听说奥克兰那边可能有点乱。
预定酒店的话,可以选择 http://www.booking.com/。如果考虑在美国待一周的话,酒店花费约在 3500 - 5000 人民币,当然,你得至少找个同伴和你一起住标间才行。

旅行准备

  • 最好准备一张美国当地的电话卡,淘宝上可以买到。我对比了一下,比移动和联通漫游过去的信号好一些,价格也更便宜一些。
  • 信用卡,需要是 Visa 或 Master card,银联的很多地方无法刷卡。
  • 美元现金。随便去一家银行即可兑换。我准备了 1000 美金,剩了很多,因为基本上都可以刷卡。不过多少还是得带一些,特别是给小费的时候需要。
  • 下一些APP。比如 Google map,Google translate,Uber(绑定好支付的信用卡),yelp,有道词典, CrimeMapping。注意 Uber 不要下错了,要下在国外使用的 Uber,国内的那个 Uber 已经卖给滴滴了。
  • 驾照和租车翻译件。如果你要租车的话。
  • 电源转换插头。国内两头的插头🔌可以直接使用。三头的插头需要转换头。
  • 充电宝。多搞几个,因为到了那儿老拍照录像,很费电。

倒时差

我按照知乎上搜到的「节食+早餐法」,一路没有很强的时差反应,推荐给大家。

行程安排

再看看这张硅谷的地图:
点击此处
可以看到景点都集中在北边或南边,所以推荐大家把游玩的景点分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最北边的旧金山市区。可以在那儿逛唐人街,金门大桥,吃螃蟹,也有一些科技公司(如 Airbnb, Twitter),博物馆可以逛。
  • 第二部分是南边的硅谷区域,可以在那儿逛 Facebook, Google, Apple,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物馆。
这两部分逛完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考虑自驾去西边的一号公路。我这次是没有时间了,下次一定要体验一下。
选择酒店上,可以选择离 Caltrain 比较近的酒店,通过 Caltrain 来到最北边的旧金山市区以及南边的各大科技公司。也可以考虑前两天住在旧金山市区里面,后面几天搬到硅谷那边住,这样每天不用担心离酒店太远。

总结

如果你是程序员,那么一定要来硅谷玩一玩,也许你见了会说:「硅谷这个全世界的科技中心也就那样」,但是,只有来了你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希望这篇攻略能够帮到你。

from http://blog.devtang.com/2017/03/26/silicon-valley-1/
http://blog.devtang.com/2017/03/26/silicon-valley-2/
http://blog.devtang.com/2017/03/26/silicon-valley-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