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17 June 2019

中美贸易战长期化之影响

2019年5月突如其来的转折后,中美贸易战的长期化,乃至中美大国竞争的剧烈化,已然露出难以避免的势头。诚然,历史很难找出完全相同的前例,此长期化与彼长期化的诸多细节也未必具有可比性。

然则,至少就对抗的广度深度,与挑战的严峻程度而言,贸易战长期化的前景对于中国之影响,与当年的太平洋战争长期化对于日本之影响,具有相当的可比性。

接下来,就此话题,笔者将分几个层面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直接影响有限
仅就直接影响出口的层面而言,即便后续的约3250亿美元贸易额全部加上25%的关税,至少近期内的冲击并非海啸级。

从2019的已有数据来看,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对家,排在欧盟与东盟之后,进出口占到中国外贸总值的11.5%。而就过去一年来看,中国对美出口3.16万亿元人民币,占到全部出口的19.2%。且如海通证券姜超指出,中国对美出口的平均利润率甚低。国内历经多年打拼形成的产业配套集群、基础设施完备、熟练人力资源等,也非越南、印度、印尼、非洲等地一夕之间所可轻易复刻。

由此,会有一部分“川普关税”传递到美国境内的销售价格上涨,而非立竿见影的导致订单的跨境转移 --- 事实上,这将意味着联邦政府变相的对美国居民搞了一次增税。而为规避关税而出现的最终出口地迁移,仅就其本身而言,抹去的GDP增速不超过半个百分点,当属大概率。

然而,很明显的是,趋于长期化的贸易战已不是孤立事件。

外资企业的总撤退
贸易战的长期化、美国商务部启动对华为的前后封堵、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处处长发表“大国对抗宣言” --- 以上这些事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纷至沓来,颇有“完美风暴”之声势。

以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基伦·斯金纳却公开讲出“这是美国第一场与非欧洲血统的大国展开较量”的言论,一时语惊四座

而与此同声映衬的,就是WTO年代开启之际扎堆开入的外企,日益显露出了从中国总撤退的迹象。

整体撤裁R&D在华分舵的最新跨国大企

预期正在改变。而这就如同在浸泡和高压下,开始漏水的大堤。

作为一个曾在世界知名巨头(至少目前还是)的在华扩张期混了好几年的“过来人”,笔者想要着重点出,在华外企具有两个相当普遍的“特色”:一个是滚雪球式的扎堆捆绑;一个是员工的“螺丝钉化”及具有“特色”的变质腐化。

从GE、菲利浦等开着产线的,到IBM、微软等需要代码的,再到香格里拉酒店、WeWork共享办公等提供服务的,一个共通特点就是采购端的高度全球绑定。譬如香格里拉所需的水处理,在全球范围都是交给纳尔科(Nalco)打理的。再比如,当需要从氨到氧的工业气体时,多家跨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只向普莱克斯(Praxair)下单。

因此,当跨国巨头的高管们夹着皮包来到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时,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既然香格里拉与GE这样的大客户纷纷在华现身,纳尔科和普莱克斯也就必须建立和扩大其存在。在二十一世纪开年之际,外企滚雪球般的扎堆投资中国,原因即在于此。

所以说,当宏观预期出现大幅度调整时,跨国企业的进出都是“自带杠杆”的

而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阵型齐整,或大或小的外企普遍比国企民企更为强调流程格式。这些内控措施,在剥夺快速决策效率,排除“非常规”交易方式,从而为内资企业提供了各式各样商机的同时,却也造就了数目可观的失去跨国资源就没法混,甚至N年来练就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充分利用两端的信息不对称,一头忽悠老外一头耍弄境内的“杜拉拉”和“贺涵”们。


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摆弄电邮和报告等“公司内部业务”,而非真的去为公司创造价值,是升职最高效的法门 --- 反正,老外好忽悠

然则,到了风水倒转之日,硬币的另一面就是:美国总部掷出裁员指令之时,连听一听忽悠的机会都不给。而忽悠老外的那些本事,到了内资的领导与老板们那里,半点用没有。

外汇储备承压
当关税的影响同外企撤退的“滚雪球”叠加时,外储承受的压力就凸显出来。

中国对美出口虽然只占出口总额的不到20%,但其带来的经常账户顺差,却占全部贸易顺差的92%。再将跨国公司对在华成本中心的供养纳入视线 --- 不论汇入美元兑现开销,还是将当地经营所获利润滚动再投入 --- 在现行结汇制度下,对于央行均属提供支撑。

鉴于人民币区的汇率与本币计价资产价格持续偏高,在变形的蒙代尔三角格局下,外储规模本就是承受压力的一极。在如此当口,贸易遇阻、资产外走、外企回撤 --- 这里还要考虑,在川普税改的吸引下,跨国公司将利润回流美国的因素 --- 的“三花聚顶”,可谓来得相当是时候。

汇率可以贬吗?
面对如此压力,一个看似合理的方向就是启动本币贬值。一方面,部分化解关税上调的打压;另一方面,将本币计价资产锁入笼内,缓冲央行外储的承压。

然而货币贬值从来都是一个危险的游戏。纵观世界金融货币史,可说只有美国将其玩得风生水起 --- 究其原因,也并不复杂:手持世界本位货币的美国,其进口与外债都是美元计价支付的。

若是在“次贷危机”送来的机遇期,石油、铜、大豆等等关键资源的计价结算都已本币化,中国也可全无顾忌的将人民币贬值。然而,现实却是,即便是俄罗斯委内瑞拉,卖石油也是收美元的。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的有色金属,与直接关系食品价格的大豆贸易,更是紧跟伦敦金属交易所与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期货指数。


我们用的油跟吃的豆都是哪来的

在肉类与水果轮番“食物凶猛”,滞胀来袭的风险露出端倪之际,引入幅度可观的“输入性通胀”,恐非明智之举。汇率,很想贬,但却断不可行。

本币计价资产价格.....
外储规模需要保卫,汇率却又不敢贬得太多,非典型蒙代尔三角里,就只能调整本币计价资产价格的一极。而在人民币区,这主要就是房地产价格。

近期已然大幅下调的A股,在人民币区经济里权重并不大

当前人民币区各类房地产的总市值,数据出入虽多,数量级而言却是大差不差:大致在四百多万亿人民币/65万亿美元一带,超出美日欧几大货币区房地产市值的总和。倘若中国人将手里的房地产全部脱手,可以买下全世界发达国家,而且尚有富余 --- 这跟大概三十年前的日本,卖掉东京都的一个广场,即可收购整个加利福尼亚,貌似有得一拼。
东方明珠周围的一圈,按市价交易能换来些啥,很值得盘点一番

然则,问题在于,卖掉一套北上广深的大房子,所得的是一大堆人民币;而要拿去“收购美国”,就得兑换美国人接受的绿票子。而以PBOC账面的3万亿美元(而且相当一部分不可轻动),如此规模的逼仓显然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从降低金融货币体系风险,保证经济体安全冗余的角度看,调整以一线城市房地产为代表的本币计价资产价格已是紧迫的急务。而对于以上海为代表的,高度依赖外企、金融与高端服务业提供负债主体的房市,这个调整已是迟到数年。

只是,调整本身也是风险重重。大面积的深度价格下行,一旦出现在或明或暗被抵押给了或正规或影子的银行,换了一笔又一笔贷款的资产上,立时便是躲闪不开的封喉利刃。而既要起到缓冲作用,又不能在账面上有所体现,最聪明的方式就是彻底冻结房地产的流动性。

一个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而且价码动辄几百几千万的市场,下行预期一旦出笼,本来就是成交量直接趴地板的情形;况且,还有无数大妈随时行动起来,看着你们,看哪个还敢“恶意抛售”!

为这一切埋单的将是.....
只是,”冻房“这条路,一旦迈出去是回不了头的 --- 土地财政在现有模式下,产生于土地使用的增量而非存量之上;建房盖楼的物资需求,是一条长长链条的起点 --- 二手房的交易过户遭遇冰封,势必导致开发商不再积极拿地。如此,从县市的卖地融资到建筑队的项目包工都要打上问号。依次类推,钢筋水泥铝材,直至靠这些高能耗行业支撑需求的电力煤炭,尽数处在冲击的笼罩之下.....


需要喊出这句口号的不仅仅是万科

行文至此,想起了两年前辗转听说的一个故事:某位坐标上海的现实版“杜拉拉”,在2016下半年的光景,砸上了积累的几百万又借了一千多万的贷款,拿了一套联排别墅持房待涨.....
此后的局势演变,跟原先想象的不大一样.....

长话短说,这位姐姐的操作,净效果是每月要还差不多5万的按揭。在一开始,由于这套别墅以每月3万租了出去,凑出剩下的数字并不算难。但在半年之后,感受有所变化的租客不玩了.....

这下,心理上承受的压力量级就很不一样了。倘若时至今日,仍未及时撤出的话 --- 房价没有上涨,房租持续下滑,出口端渐渐露出关门的迹象 --- 这位基本可以肯定是在某幢高端写字楼里供职于银行、四大、咨询、律所等行业的当事者,除了积极主动的楷模级996,貌似选项不多.....

现在,如此一番管中窥豹,行将为趋于长期化的贸易战支付代价的埋单者已可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从西北内陆的煤老板到东南沿海的白领族,从无所事事的泥瓦木工到编制裁撤的外企职员,从为卖地收入滑坡头痛的各地公务员到为手上房产难寻下家失眠的诸多炒房客.....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我们都无可选择的处于历史的余波当中。

而从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的视角看,真正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