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4 August 2019

苏轼其实是一位高明的工程师

苏轼其实是一位高明的工程师.你知道,苏轼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既是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又是大书法家(造诣不让蔡京)、美食家、大诗人,不过我们未必知道苏轼的另一个身份——他还是一名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
苏轼后来在徐州、杭州、惠州任行政长官(知州)时,都有大兴水利的惠政,在三地均留下一条“苏堤”。可见苏轼对水利工程的建造,既有热情,也很在行。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还协助朋友修建了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你没听错,宋代广州已经建成自来水供水系统,它的设计师就是苏轼。今天的广州博物馆,还陈列着宋代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模型。
时为北宋绍圣年间,新党执政,作为旧党领袖的苏轼失势,被贬岭南惠州。他听人说起,“广州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恰好知广州的王敏仲是他朋友,苏轼便给王知州写信,提出一个解决饮水难的方案:蒲涧山(即白云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以凿空的竹管为自来水管,引白云山泉水入城。
王敏仲根据苏轼的提议与设计,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苏轼又向他提了一个更细致的建议:“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为什么要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又塞住?是为了方便日后检查哪一根竹管堵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有了这些小孔,发现水管堵塞之后,只要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断是哪一节竹管堵住,更换那根竹管就行了,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
苏轼又建议,广州政府可以在珠江上游的循州购置一部分良田放租,作为养护供水网的基金,“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还可以在广州城中建一批公租房,“日掠二百”贯房租,“以备抽换之费”,同时也用于“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葺”。看看,苏轼这个方案,设计多么周全,也极具操作性。
凭着广州城自来水工程的设计者身份,苏轼便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工程师。昔日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果然是苏东坡的隔代知音,不忘记将苏轼的工程师身份列了出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