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9 July 2020

孙立平 | 围而不战:关于当前局势的一点理解

 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

1、蓬佩奥的冷战演讲,选择在尼克松的故居发表。有何寓意?我们知道尼克松是对中国接触政策的制定者,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启动者。蓬佩奥在这里发表中美关系转变的宣言,是为了宣告尼克松开始的这个历史性进程的终结?想的太小肚鸡肠了。我觉得这一选择的深层含义,是继承和延续尼克松的一个重要思想:不战而胜。
2、在最近的一个演讲中我强调了这样的一个意思:由于美国在科技、军事、金融等方面占有的优势,他完全可能寻求的是一种并非即刻决战的战略,而是将其变成一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即利用上述优势,逼迫你不得不进入它设计好的一个个陷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消耗你的资源和实力,最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决出胜负。在这个过程中,它几乎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你则会处处被动,穷于应付。对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超级大国马拉松。(共匪中国1000%会被拖垮。习画猪头明知中国的实力不如美国,偏要处处与美国做对。美国不用跟中国打热战,光是打冷战,耗个15-20年,就足以把共匪中国拖垮。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哈哈,great great news!)
3、不错,最近一段时间,外交上的冲突迅速升级,军事上也变得日益剑拔弩张。美国两艘航母在南海游弋;日本从美国购买100余架F35,并将装备在7艘轻型航母上;台湾全面部署重型反舰导弹,爱国者-3型导弹;美首次公开否认中国南海主张,不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英国派最大航母配合美国巡航南海;中印边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印度全国动员备战,连续增兵边界,40余国先进武器装备齐聚印度,帮助印度备战;美要求中国72小时内关闭休斯敦总领馆,特朗普称有可能要关闭更多领馆;美商务部取消香港特殊待遇。有人说,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是四面埋伏,八面楚歌。有人说,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冷战的问题,而是热战的危险。但这里我要问一句,如果这一切都是剑锋另有所指呢?
4、剑锋所指是什么?就是经济,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因为今天的中美关系以及世界局势与当年冷战时已经大不一样,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使得美国既无需也无法采用当年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在当年美苏冷战的时候,美国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而现在,美国面对的,是一个孤独的中国。只要美国有几艘航母游弋在中国的周边,只要其众多的盟友轮流值值班,只要偶尔有个小兄弟挑点事,中国就很难将精力集中在国内的经济发展上,甚至要将相当一部分资源用于应对这种严峻的外部局面。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怎么敢呆在一个火药桶般的地方?外资企业和资本会留在一个与母国处于准战争状态的地方?国内资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今天的经济运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性的机制,包括科技、金融、网络等等。只要美国在这些方面有所动作,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出现问题。这叫什么?这就是不战而胜,就是经济问题军事解决。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局面持续5年10年,我们的经济会怎么样?我们怎么办?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5、在5月2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现在最大的误区:以战术思维对战略思维》。我在这篇文章中强调,如何用战略思维正确地解读和应对当前的局面,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种相反的情景。很多人,把对方的一个个动作都看作是决战的姿态,都是假定中美之间的对抗甚至军事对决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后以此为基础设想出种种的应对方案。从贸易战的不能认怂,要打一场诗史性的贸易战,到要造1000个核弹头,都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摆出的都是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决战姿态。其实,这既低估了对方的战略水准,也拉低了自己在战略层面进行思维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战术性思维替代战略性思维的表现,最后的结果是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附:

孙立平:现在最大的误区:以战术思维对战略思维

 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 5月22日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一篇文章对美国制裁华为事件背后战略意图的分析,并引出对我们应对中美关系变化思路的反思,特别是以战术层面思维替代战略层面思维的误区。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我在2018年6月21日所做的一个音频节目改写而成的,旨在讨论从战略层面考虑应当正视的几个战略性陷阱。
芯片案例:战术思维与战略思维
在最近几年中,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日益走向紧张与对立。甚至可以说,在疫后的时代,中美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将会是左右世界格局最重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不同方面的学者,自然要提出种种对策与主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对策主张的共同问题是,忽视了对方动作背后的战略意图,以自己的战术性思维,来应对对方的战略性意图。结果就是,这些对策看起来针锋相对,但实际上是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一步步陷入对方布好的战略陷阱。
在2018年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期音频节目,讲的就是要提防冷战陷阱。现在回过头看,那个节目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对问题的核心症结,认识和表述得还不是很精准。直到最近我看到下面要介绍的这篇文章,对这个问题的意识和定位才更加清晰起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美国整华为是一个战略陷阱》,发表在《猫哥的视界》公众号上。这篇文章要分析的是,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战略思路。文章指出,由于美国拥有金融霸权和科技霸权,其对华为的打击可以是毁灭性的。比如,利用SWIFT系统在结算上对华为进行制裁,使其从一个国际型企业变成一个国内型企业。再比如,在对华为的芯片供应上不设置120天的缓冲期,直接切断,从而使华为很快陷入绝境。但在现实中,美国既没有使用结算这个金融手段,同时,在芯片供应上也设置了120天的缓冲期。
这是为什么?文章认为,顺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顾忌中方的报复,因为中国确实有这样的报复能力。所以文章推测,美国虽然给出了120天的缓冲期,但缓冲期过后,美国大概率也不会真正使用这个杀手锏。那问题就来了,既然美国早就知道不能真正对华为下杀手,为什么还要以此发难呢?文章认为,这就是美国精心设计的一个战略陷阱:用虚虚实实,引而不发的手段,逼迫中国在芯片高端制造上投入天量的资源,这样一来,不仅会极大压缩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的投入,而且在高端芯片制造上投入的天量资源在未来5—10年之后很可能变成一种无效投入。
文章指出,现在比较麻烦的是,这次美国给我们挖的战略陷阱很大程度上不是阴谋而是阳谋。就是说,你明知道对手的意图还没办法去破。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你不用集中力量发展芯片产业的方式来应对,美国确实可以在现阶段高端芯片制造上切断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供应。这对于中国来说,绝对是重大打击。但如果你用集中力量发展芯片产业的方式来应对,在生产设备的制造和生产技术与工艺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但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且需要几千亿美元资金的投入。更要命的是,这么巨大的投入还可能是一种无效投入,因为未来智能终端产品的大部分储存、计算功能都会放到云端来解决,对高端芯片的需求会大幅度减少。
文章认为,这就是美国的战略思路:用各种手段引诱、逼迫中国在一个注定会急剧萎缩并且非常烧钱的领域耗费巨大的资源,从而挤压中国在其他科技领域投入的资源。而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美国一分钱不花,利用自己的科技霸权反复施压,就能不断逼迫我们在这个领域消耗宝贵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
上面这四个自然段,都是我根据那篇文章改写的,目的是通过华为这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什么是战略思维,什么是战术思维。这里概括的这个战略脉络,是主观上就很明确的战略意图,还是一种在主观上并非很明确但在客观上已经形成的战略态势?换句话说,是一个事实还是一种想象?对此,可能还有讨论的空间,但其中所体现的逻辑,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形成一种起码在同样层次上进行思维的能力。
我们可能面临的三个战略性陷阱
确实,从贸易战开打以来,特别是美国将中国明确列为战略对手之后,美国主动进击的姿态非常明显,双方的紧张关系日益凸出。对于这种远非偶然因素造成的紧张,实际上可以有不同层面的解读。
一种解读是,把对方的一个个动作看作是决战的姿态,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所谓窗口期,讲的都是这个意思,都是假定中美之间的对抗甚至对决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后以此为基础设想出种种的应对方案。从贸易战的不能认怂,要打一场诗史性的贸易战,到要造1000个核弹头,都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摆出的都是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决战姿态。其实,这既低估了对方的战略水准,也拉低了自己在战略层面进行思维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战术性思维取代战略性思维的表现,最后的结果是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实际上,对于目前的这种态势,还可以有一种非常不同的解读:由于美国在科技、军事、金融等方面占有的优势,他完全可能寻求的是一种并非即刻决战的战略,而是将其变成一种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即利用上述优势,逼迫你不得不进入它设计好的一个个陷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消耗你的实力,最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决出胜负。在这个过程中,它几乎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你则会处处被动。
如果从这样一个层面进行思考和推演,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三大陷阱:
一是军备竞赛的陷阱。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常规性展示肌肉的军事动作之外,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动向是美国太空军和太空飞机的动作。据报道,美国全新军种——太空军(USSF)已开始招募军人。美军5月6日公开太空军首个招募广告视频,在介绍太空军工作职务时,用了“也许你在这个星球的使命不在这个星球”的说法,同时,还公开了X-37B太空飞机以及卫星控制室的画面。而这个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飞机,则由空军移交给了太空军。从这些动作中,人们不难发现当年星球大战的影子。
现在需要明确的是,在一个有核的时代,军备竞赛有时不是仅仅具有军事的意义,而是成为一种财富的消耗器,甚至是一场财富豪赌。我们知道,现代的军备竞赛,是要以财力消耗作为代价的。一架B-2轰炸机大约是20多亿美元,相当于100多亿人民币。一艘福特级超级航母130亿美元,将近1000亿人民币。在上一次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军备竞赛时,苏联最鼎盛时期的经济总量也只相当于美国的60%,而现在我们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也是美国的60-70%。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双方拿出同样数量的财富进行军事比拼,其在本国财富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负担也是不同的。
二是自力更生陷阱。
如果说在现代世界的对抗和冲突中,军备竞赛是一个财富消耗器,另一个财富消耗器就是自力更生。我们知道,即使是冷战也必然包含遏制和封锁,特别是在高科技上的遏制和封锁。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轮的中美对抗中,高科技将会是最重要的战场之一。从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断供,到技术转让的受限;从学术交流的减少,到留学管道的瘀滞;从高端技术领域被纳入国家安全范围管理,到安全机构对学术活动的直接介入,过去改革开放40年中形成的中美科技合作的框架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就会被逼到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上,即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虽然自主创新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早晚要走的路,但在有良好外部环境情况下主动的自主创新,与在外部环境不利情况下不得已的自主创新,含义是不一样的。不知道这当中深浅的人可能还会兴奋,说你封锁一段时间,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过去不就是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搞出了两弹一星吗?有人甚至说,这会使中国迎来一个自力更生的春天。但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不能用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无奈的。用自力更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走的弯路要更多,投入要更大。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有巨大的资源和财富的消耗。
三是“选择性陷阱”。
这是我自己造出来的一个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一种敌对的气氛和环境中,你选择的范围可能要大大地缩小。对于即将甚至实际上已经开始的冷战,这当中既有崛起国和守成国意义上的矛盾,实际上也有意识形态和体制上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将未来的世界称之为:一个世界,两个体系。
这样的环境,对一个国家在政策上的选择会有重要的影响。4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开始,与思想解放有着直接的关系。什么叫思想解放?就是在思想上选择范围的扩大,原来不可以做的现在可以做。而思想解放只有在敌对意识比较淡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如果在意识形态和体制的意义上敌对的意识浓重起来,就很容易走向偏狭、走向极端。凡是你肯定的,我就要反对。凡是你这样做的,我就要那样做。这就意味着选择范围的缩小,走的路会越来越窄。
不是应对,而是破解
上面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概括为一种博弈模型。因为我不懂博弈论,只能用很外行的语言来进行概括:在甲乙双方的对立中,甲方(美方)拥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威慑手段;这个手段轻易不敢使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威慑而存在,但确实有使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面对这种局面的时候,乙方(中方)不得不做出种种防御性的应对,而在这种应对中需要损耗大量资源;于是,威慑性的手段成为乙方资源的消耗器。
从上面对三个陷阱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三个陷阱是可以阻止一个社会的财富创造的,前两个陷阱则有可能使已有的财富迅速消耗在无用的方面。这就是我们在遭遇这些陷阱时,在战略层面必须意识到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当时中国面对的局面也是很被动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不是去应对所谓的挑战,而是另辟蹊径,以改革开放,化解困局,不但化险为夷,而且赢得几十年快速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孙立平课堂第136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