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7 March 2022

上只角/下只角是什么意思

上海是十里洋场,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很多,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现在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

旧上海的文人,住不起上只角,又看不起下只角,他们认为:上只角是是有钱人住的地方,下只角是穷人住的地方,那么既不算有钱,也不算穷人的上海人所住的地方,应该叫做中只角。上只角虽然及不上,可比下只角要体面得多,上只角、下只角加上中只角才是真正的上海地区格局。

上只角/下只角的历史由来: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至1949年止,在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租界史的缘由,导致上海的地域概念特别强烈。总体来说旧上海时期的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大部分与中区属于上只角,而华界以及其他城乡结合部属于下只角。而新上只角的分布大体延续了旧上海时期的框架,并扩展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这些当今上海最核心的城区范畴。而随着上海旧城改造的持续深入以及南北平衡战略的切实贯彻,上海上只角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展至整个上海中心城区。而新下只角的分布区域基本集中在广袤的上海郊区内,如:闸北区、嘉定区、奉贤区、金山区等。

黄浦江由西南往东北流,西南面为上游,东北面就是下游了。今朝的虹口区境内位于提篮桥的海门路昆明路那里还有个“下海庙”。当年上海还是个渔村时,出海打渔就在这格地方出去,江南地方人叫“出海”为“下海”,因此有了叫“下海”的地名,而十六铺那里是上游,就是“上海”了。

大家晓得,中国人对地域观念特别强,像当年在外地工厂,才一万多人,还分上海人,宁波人,山东人,安徽人等等一样。而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讲究身份地位等级的人就更多了,租界多在西南,有钱人也多住在西南面,而大型工厂多在东北部,贫苦人多住在东北面。因此,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把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称为上只角,主要指以当今的淮海路为中心朝西南面发展的豪华地区,而把闸北、南市区为中心朝东北面发展的贫民居住区称为下只角了。虹口区亦基本属于下只角之列。

上只角与下只角,其实是讲不清的,有人讲,从来没有一本书、一种概括,能让卢湾区的淮海路上海人和闸北区的共和新路上海人都认同说的就是上海,甚至不能让淮海西路上的上海人和住在淮海东路上的上海人认同。实际上,上海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往往靠得很近,在一条河两对面或这条街那条街中形成了,一街(或一河)之隔,仿佛两个天地。这也是上只角与下只角没有很具体区分并且一直在变化的根本原因。

上只角与下只角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生活与文化中。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这也是浦东这几年建设这么快,讲起来上海的最高建筑大多数在浦东,但至今还没有人认为浦东是上只角的原因了。

而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

上海有名的七十二家房客,说得就是下只角的“二房东”们,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为各种小房间,上面还要搭上小阁楼,目的是为了多多住人,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租户多是外地到上海来谋生或逃难的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成份复杂、居住条件恶劣、吵架自然也多,蛮欢喜轧闹忙,实在是为了苦中作乐。

而在“上只角”内,多是那寂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或是雍容而典雅的老洋房,除了有一些男小孩在那里白相相,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居住在高级弄堂的人也不会串门,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偶尔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说话,则大多为某家的“娘姨”或“大师傅”。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或送客,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不会去围观。

人们讨厌下只角,向往上只角也是由此而来。

from https://www.cyxqd.com/10906.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