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21 April 2022

状元宰相文天祥:道之所在 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是两朝皇帝的亲自劝降,也难折其志。曾征服了半个世界的蒙元铁骑,征服过欧亚40多个国、700多个民族,却始终未能征服一个书生!

这就是一个中国士子的气节,他真正践行了儒家仁义之道。鲜为人知的是,他幸遇高人,“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

少年立誓做忠贤

文天祥的名字有个由来,其父曾梦见一儿乘紫云而下,接着又开始上行,所以后来生了儿子,就起名云孙,字天祥,又字履善。

文天祥祖籍成都,1236年生于江西吉水(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文家村)一富庶之家。其父文仪为当地名儒,藏书甚丰,设法聘名师为天祥兄弟授课,督促他们朝夕苦读。母亲曾德慈,出身诗礼之家,教子有方。

当时庐陵疫病流行,很多人病死,文家本来备了很多木材准备盖房子,见街头暴尸无钱下葬,文仪便立刻将木材打造成棺材,免费安葬穷人。有农民租种文家土地,荒年欠收,文仪也“不忍直于有司”。

在这样敦厚的家风的影响下,文天祥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常读圣贤之书,爱览忠臣之传。因父亲经常礼佛参禅,庐陵青原山又是禅宗圣地,文天祥从小也深受佛家思想的熏陶。

一次去庐陵学宫游览,见祠堂内供奉着被朝廷谥为“忠”的三位乡贤:欧阳修、杨邦、胡铨,少年文天祥心慕之,便发誓说,将来如果不能成为这样的英雄,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20岁即为状元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后入白鹭洲书院读书,中选贡士,随父前往临安应试。

殿试上,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他言万余不为稿,以史为鉴,一挥而成,表述了经世济国的抱负,被赞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主考官庆贺国家喜得人才。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文天祥成为601名进士中的第一名状元,当时他只有20岁。理宗见其名曾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故文天祥又字宋瑞。

不久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

宦海浮沉 壮年归隐

服丧三年期满后,文天祥被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国运见衰,蒙古军威逼,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百官皆不敢反对,唯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时朝廷未采纳,几次得不到回应,文天祥便主动请求任闲职。

从1259年到1274年的十五年里,文天祥出任过瑞州知府、江西提刑、安徽宁国知府、湖南提刑等职,因刚介正洁,勇于直谏,他五度被罢官,二度退回家乡文山。

壮年回乡后,文天祥兴建了归隐的山庄,他寄情山水,不问世事,“以功名富贵为飘风”,潜心修道,自拔于流俗。

当时文天祥以才华与风雅闻名,且相貌堂堂,《宋史》描写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身为一介书生,文天祥还习得一身好武艺,体魄健壮,尤擅游泳,会下盲棋。

然而,一场惊天国难,改变了他潇洒倜傥的闲适生活。

书生本弱 国破则刚

1275年,元军入侵,宋军防线崩溃,朝廷下诏各地组织兵马勤王。国难当头,当时只有张世杰及39岁的文天祥响应。有人劝止文天祥,谓之“羊虎相拼”,文天祥说,国家危急,却无一人一骑入卫京师,甚感遗憾痛心,所以不自量力,以身殉国,望天下义士,由此而奋起。

那时每谈国事,文天祥就痛哭流涕,抚案感慨:“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他人忧虑的事情,以他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他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文天祥为自己平日的奢华而自责,立捐全部家财以充军资,招募抗元义军三万余人,义无反顾地执干戈以卫家国。其母曾氏深明大义,支持儿子毁家纾难,并随子辗转各地游击。文天祥认为,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

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至元营与元将伯颜谈判时,他被扣留。见大势已去,谢太皇太后抱着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伯颜试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到北方。途中,文天祥冒险脱逃,一路历尽艰险辗转到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他与张世杰、陆秀夫坚持抗元,三人被称为“宋末三杰”。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成功收复了十四个州县,那时南宋已经降元两年了。

兵败被俘

后端宗病亡,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文天祥被加封信国公。忽必烈命元将张弘范征讨南宋小朝廷。

1278年12月,文天祥义军寡不敌众,兵败五坡岭(今广东海丰),文天祥吞下随身备用的冰片,自杀未遂,昏迷中被俘。元兵捆绑文天祥至张弘范军营,以枪矛威胁他叩拜张弘范,文天祥拒不下拜。张弘范为其不阿所动,让左右给文天祥松绑,以客礼相见。

张弘范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遂将自己写的《过零丁洋》抄录给他。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张弘范叹服其忠义及诗才,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1279年2月,张弘范向宋军所在的崖山发动总攻。其时,张世杰已指挥宋皇室及全体军民搬到千艘海船上。海战惨烈,绝境中陆秀夫将国玺系于腰间,背负7岁少帝跳入大海,其他宫眷、大臣和将士等十万人也纷纷投水殉国,宋全军覆没,几天后,海上浮尸数万。张世杰突围后,遭遇飓风,也溺水而亡。至此,建国三百多年的大宋彻底灭亡。

被困于元军船上,从远处眼睁睁观看的文天祥,痛不欲生,欲蹈海而死,为元军所阻,只能向南恸哭,抗元三杰,如今只剩身为俘虏的文天祥了。

张弘范摆酒庆功,向文天祥敬酒说:“如今宋朝已亡,作为臣子,您已竭尽忠孝,应该问心无愧了。谁还给您记录?如您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商朝灭亡时,伯齐叔夷义不食周粟,其义节不因国亡而改变。作为一臣子,我就是竭尽自己的努力,谈什么记录不记录?”张弘范为之动容,感其仁义,心生敬佩。

从此,张弘范在生活上优待文天祥,并上书忽必烈,详陈不可杀文天祥的诸多理由,忽必烈感慨说:“谁家无忠臣”,命以礼相待文天祥,将之押往大都。几个月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北上,行前他训诫下属,不许折辱文天祥。

进入江西地界时,文天祥开始绝食,他计划以死殉国,埋骨家乡。期间文天祥被强行灌食,他拒不张口。绝食8天后,身体并不见衰竭,而船已驶过卢陵了,想到自己不能死于故土,文天祥便放弃了绝食。

劝降逼降

10月初,辗转万里的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带至接待宾客的“会同馆”,“供帐饮食如上宾”。文天祥的铮铮铁骨,使忽必烈甚是欣赏,他希望降伏文天祥。

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跟文天祥一样中过状元的留梦炎,他是南宋丞相,危难时弃位逃走,不久就投降了元朝,任元朝礼部尚书。一见留梦炎,文天祥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愧窘退下。

小皇帝宋恭帝降元后,被封为瀛国公,当时也被元朝逼迫前来劝降。见是小皇帝,文天祥郑重行臣子大礼,面北而跪,伏地痛哭,他对小皇帝只重复“乞回圣驾!乞回圣驾!”四字,以示自己殉国的决心,恭帝无由启齿,怏怏而回。

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也召见了文天祥。见文天祥长揖就坐,阿合马喝问:“见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何要跪?”后阿合马默然离去。

元朝宰相孛罗决定亲自出马,他先下令让文天祥尝尝坐牢的滋味,文天祥被戴上木枷,捆绑了双手,关进了兵马司的牢房。入狱十几天后,文天祥才被松了手缚,又过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颈上还系着铁链。

不久文天祥被押上枢密院堂审问,他泰然站定,不跪。孛罗叱左右按倒他,被拽倒后,文天祥拚死坐地不跪,又数人上来掰他的腿,强制他做跪状。文天祥说:“现唯有一死,不必多言!”孛罗喝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起来!”文天祥答说:“我以义死,何惧监禁!”最后孛罗只好命狱吏把文天祥带回牢房。

牢狱中的正气

文天祥曾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犯人的感受:“地狱何须问,人间见夜叉”,“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但他对囚禁的折辱安之若素,“朝餐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解衣烘稚虱,匀摷救残须”。

兵马司牢狱污秽不堪。每逢暴雨,牢房积水即成沼泽,泥水没过囚床,文天祥只能在水中站立。墙里的老鼠洞灌满了水,黑暗中,老鼠争相窜出,淹死在水中。太阳出来后,牢房像蒸笼一样闷湿,空气中夹杂着粮食的霉腐味、厕所的骚臭味、死老鼠的秽浊味,令人窒息难忍。另一次大暴雨,墙壁多处坍塌,文天祥不得不被暂时转移至他处。当他迁回修好的牢狱时,文天祥写道:“向之所谓臭腐温蒸,依然故在。回视吾所挟,亦浩然而独存。”

文天祥以浩然正气,抵御了逆境中所有的不堪。如此短窄幽暗的肮脏牢房里,成就了他名垂千古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诗中,文天祥历数十二位历朝忠烈,以他们彪炳日月的丹心壮举,激励自己困而益奋。囚中他吟哦不绝,“母亲曾教我忠,我不违母志”,“静传方外学,晴写狱中诗”,“直弦不似曲如钩,自古圣贤多被囚”,“熊鱼自古无双得,鹄雀如何可共谋”。

此后的三年两个月,文天祥始终难中不改其节,誓死不降。

文天祥的儿女情长

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囚禁中,文天祥也有“梦里尚还家”的思念。自他起兵勤王,家小便随他转战南北,长子和母亲都死于军中流行的瘟疫,妻子及两个女儿被俘虏,还有两女病死军中,另有两女死于乱军之中。次子被俘,传闻已死。三年来,妻女杳无音讯。

发妻欧阳夫人出身书香门第,文天祥与之夫妻情深,他曾诗曰: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此。

1280年春天,文天祥接到女儿柳娘的来信,知道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都在大都宫中,穿道服诵道经,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文天祥明白只要他投降,即可与亲人团聚,但他不能选择变节。亲人咫尺不得相见,心如刀割的文天祥泪下哽咽,在给妹妹的信中,他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他请妹妹嘱咐妻子“归之天命,毋怨毋怨”,嘱咐女儿“好好做人”。

后来他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作为宋朝丞相的责任和使命,使自己不得不以身许国,他希望女儿勿以己为念,今生缘分已尽,来生再续亲缘吧。

文天祥的胞弟文天璧当时也已降元,他与弟弟感情笃厚,理解人各有志、人各有责,叹道:“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谁知真患难 忽悟大光明

文天祥崇信佛教、道教,与诸多道士都有交往,写过很多诗抒发自已求仙修道的愿望,行军打仗之时,文天祥还读道经,同道士一同探讨道教秘术。他给长子起名为“道生”、次子起名为“佛生”,可见其心之所向。

文天祥曾记述道家高人“灵阳子”向他传授过的道家学问,写有《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

……至人不可见,世尘忽相缨。业风吹浩劫,蜗角争浮名。偶逢大吕翁,如有宿世盟。相从语寥廓,俯仰万念轻。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

尘世中的名缰利锁与情网,把人捆绑得难以挣脱,累世欠下的业债带来生命中的劫难,人在世间“蜗牛角”这样的微小之地,为富贵虚名相争相斗。短促人生,人不过是匆匆过客,遇到仙翁指教,他豁然明了生命的意义,返回仙界才是人真正的归宿。

狱中,文天祥写诗曾署名“浮休道人”,他以庄子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为喻,抒发其悟道所得。

文天祥也过写多篇与佛家有关的诗,被俘后,他在狱中遇到异人,写《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志之:“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患难中,命在旦夕之间,他忽然悟到大光明的正法,生死随缘而置于度外,顿感身心尘落,了无挂碍。

1281年除夕,文天祥写下:“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如今生命随着这一年将要结束,以后再也梦不到和家人一起畅饮屠苏酒的欢乐了,拨动一豆灯火,我度过了漫漫长夜。这是文天祥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

除夕不久,文天祥生毒疮,流脓发烧,寒颤不止,“平生痛苦未尝有此”,当时他左眼患了眼疾,几近失明。

春天的时候,文天祥写好了遗书,他已经随时准备赴死了,但每天还钻研自己最爱的象棋。

拒绝忽必烈亲自劝降

元朝一直不杀文天祥,主要因为包括忽必烈在内的元朝君臣,对文天祥的忠贞都很敬仰。张弘范多次请求忽必烈善待文天祥,病危之际,张弘范仍关心文天祥,谏言说文天祥是忠贞之士,又是奇才,不可杀之。

前朝大臣曾联名请求忽必烈释放文天祥,安排他到道观做道士,留梦炎却坚决反对:“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1282年8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答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

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文天祥来,亲自劝降。身为阶下囚的文天祥,仍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风范,他长揖为礼,不卑不亢。左右武士强制让他对皇帝行跪拜礼,以金棒敲击他受伤的膝盖,但文天祥挺立不动。忽必烈见状,也不强求他跪拜。

忽必烈劝他不必固执,“你在这里也待了些时日,如能够改变心意,以尽忠宋朝那样来效忠我,我可以让你做丞相。”

文天祥回答:“深受宋朝的恩惠,我作为宰相,如何能侍奉二姓?国家灭亡,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

元世祖又问:“那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说,“如果你真对我好,望赐一死,我就满足了。”忽必烈知终不可得其心,无奈应允,文天祥依礼拜谢了忽必烈的成全,他终于可以一死尽忠了。

从容赴死

次日,1月9日,文天祥被带出牢狱,他非常从容地对狱吏说:“我的事完结了。”

刑场设在柴市口(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有什么可说?”监禁日久,文天祥已不辨东西,他问左右的人:“哪边是南方?”旁边的人指了方位,但见宁折不弯的文天祥端正衣冠,庄重地面南跪拜,大声道:“臣报国至此矣!”遂引颈就戮,围观的人无不涕泪。

不久,元世祖派使者送救命诏书制止行刑,但文天祥已身首异处了,终年47岁。忽必烈后来痛悔道:好男儿,惜不为朕所用!

数日后,文天祥妻子欧阳氏收敛遗体,发现文天祥面容不变、栩栩如生。其衣带中藏有绝笔辞,中有这样几句赞文: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据说行刑那天,狂风扬沙,白日里竟天地昏暗,咫尺之内都看不清。此后数天,京城连日阴晦,皇宫中白天也要点烛。追悔不及的元世祖下令追封文天祥为太保、中书平章事、卢陵郡公,并设坛祭祀。丞相孛罗行礼时,忽天地俱暗,走石飞沙,文天祥的牌位竟被狂风卷至半空,空中还有隐隐的雷声,元世祖明白,此乃英灵不受元朝封典之故,于是改称文天祥南宋官职: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国公,如此,天空才放晴。

明洪武九年,在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地方,建立了文丞相祠(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内有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手植,此树枝干均倾斜朝向南方,似乎感应了文天祥的忠义节气: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即使两朝皇帝亲自劝降,也难折其志。曾征服半个世界的蒙元铁骑,征服了欧亚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无论多少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的方法,却始终未能征服一介书生,这就是一个古代士子的气节!文天祥生而无亏、死而无愧,百折而不悔,正所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参考史料: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三‧宋》
《指南录》
《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
《宋史‧文天祥传》
《文山先生全集》
《笔记小说大观》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九
《古今笔记精华录文文山遇仙》
《南宋末杂事》卷七《梦占类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