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数十年的冷战。除了几千万人死亡,人类还饱受极权主义/独裁主义统治之苦。
而冷战结束后,世界拥有了三十年太平盛世,经济、科技有了惊人的发展。
在对二十世纪的反思过程中,人类重新审视现代性、民族国家、民主价值等问题,汲取了极权兴起的教训,这才有了第二次全球化。然而,面对第二轮全球化暴露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下动荡不安的世界,以往的社会与政治的哲学、治理与整合的经验,全都失效了。
社会撕裂、世界动荡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危机:人类事物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说法,"人类政治面临全面的困境,即便是在老牌的民主国家之间,也无法就最基本的事实达成一致"。 没有共同价值的全球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持久的。第二次全球化的价值基础正在动摇。即便明知道"共同底线的破裂,将会导致世界战争、文明毁灭",人们的心态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惨痛教训,被白白浪费了。
正如卡尔纳普所说,哲学家的工作竟然只剩下了语言分析:一方面,将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句子分拣出来;另一方面,剩余的有意义的句子被分成两类:一是可由逻辑和语法确定真假的句子,二是对世界进行描述的、具有经验意义的句子,前者交给数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分析,后者则交给科学家。
这样的分析看似精彩,却使得"真正的哲学"走向死亡:人文精神衰落,导致"人"的萎缩,人的理想也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今日人类思想退回到十九世纪,表面看是新冠肺炎疫情所致。更深层的原因是,支撑第二轮全球化的信念基石脆弱不堪。 人类在科学、政治和哲学领域遭遇的困境看似并无关联,但三者背后其实有着共同的本质:真实心灵的丧失。
而冷战结束后,世界拥有了三十年太平盛世,经济、科技有了惊人的发展。
在对二十世纪的反思过程中,人类重新审视现代性、民族国家、民主价值等问题,汲取了极权兴起的教训,这才有了第二次全球化。然而,面对第二轮全球化暴露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下动荡不安的世界,以往的社会与政治的哲学、治理与整合的经验,全都失效了。
社会撕裂、世界动荡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危机:人类事物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说法,"人类政治面临全面的困境,即便是在老牌的民主国家之间,也无法就最基本的事实达成一致"。 没有共同价值的全球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持久的。第二次全球化的价值基础正在动摇。即便明知道"共同底线的破裂,将会导致世界战争、文明毁灭",人们的心态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惨痛教训,被白白浪费了。
▲基因编辑婴儿"违背科学伦理、威胁人类安全",被同行斥为"比纳粹的人工配种更恶劣"
正如卡尔纳普所说,哲学家的工作竟然只剩下了语言分析:一方面,将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句子分拣出来;另一方面,剩余的有意义的句子被分成两类:一是可由逻辑和语法确定真假的句子,二是对世界进行描述的、具有经验意义的句子,前者交给数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分析,后者则交给科学家。
这样的分析看似精彩,却使得"真正的哲学"走向死亡:人文精神衰落,导致"人"的萎缩,人的理想也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今日人类思想退回到十九世纪,表面看是新冠肺炎疫情所致。更深层的原因是,支撑第二轮全球化的信念基石脆弱不堪。 人类在科学、政治和哲学领域遭遇的困境看似并无关联,但三者背后其实有着共同的本质:真实心灵的丧失。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十九世纪末,尼采就提出了"上帝已死"。二十世纪道德相对主义日益兴起,道德被等同于追求利益,在政治社会领域,终极关怀开始退出社会(政教分离)。 当终极关怀和价值真实性不再存在时,科技和经济便成为人类唯一的目标。但是科学技术所依赖的事实真实性就能一直存在下去吗?道德与信仰缺失的社会,科技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换言之,人在满足物质享受之后,就真的不再考虑生前死后的问题了吗?如此一来,争权夺利的人还有什么底线可言?权力和民族主义的膨胀,正缘于此。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的扩张,使得客观真实也处于瓦解之中,我们极有可能要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中。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必然是混沌、动荡的。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当今世界在真实性判断上的混乱。
▲2019年4月10日,多国科研人员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它来自距地球5500万光年之遥的近邻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合理"的科学想象和"荒谬"的宗教事实。
2019年4月,全球多位科学家同时公布了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二百多名科研人员历时十余年,从四大洲八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多年前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见。 那么,我们看见的黑洞照片,是黑洞"真实"的形象吗? 根据以往的经验,照片上拍到的东西都是经验真实。但 "黑洞"在经验上是没有意义的,其真实性仅存在于数学符号的层面。科学家在拿出照片时,或许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我们在看黑洞照片时,混淆了数学真实和经验真实。 遵照同样的逻辑,请问:上帝真的存在吗?
根据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符号的真实性必须来自于经验,否则便无意义。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文、社会和宗教领域。数学是一种符号系统,自然语言是另一种符号系统,如果我们把上述例子换成自然语言的例子,人们很容易意识到混淆符号和经验是不妥的。
如何认识符号和经验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符号可以嵌入经验世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没有一个哲学家可以做出回答。 另一个例子是所谓"用数据说话"。大数据真的能够让我们更准确、深刻地洞察世界吗? 美国天普大学数学系教授保罗斯指出,看似精密的疫情数据,其实参考价值极低,这是因为——
1,基本资料的不确定,如死亡率和感染率,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疫情而死亡?大量未经检测就接受治疗的人,以及可能感染但没有症状的人都无法统计。
2,医疗机构和媒体报道这些数据的方式可能带来歪曲。比如某日某地新增病例数一夜增加了十倍,这可能仅仅是因为先前病毒检测数量不足。
这些统计数字最终带来的是社会日益加重的撕裂和恐惧。不同的大数据之间也经常不自洽。因为不同的大数据背后,隐藏着不同文化、制度和传染病互动的不同模式。
另外,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不是数字能体现的,它是一种催化剂和显示器,暴露出社会观念的巨变。 上述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真和假、经验和符号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时,我们如何判断理论的对错或缺陷?如果说在人文和历史中根本不存在真实性,那历史的教训还有什么意义呢?
出路:寻回人的尊严
真实心灵的解体,是当今人类所有危机的总根源。 今天,我们身处繁华的物质文明,但反观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贪图享受、缺乏勇气。人类的前途是暗淡的,我们将面临一个只有科技、没有文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科技的发展也是没有方向的。 人文学者当下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寻回人的尊严、重建人类的真实而宏大的心灵,这个心灵可以与我们的技术相匹配,但绝对不可能从技术本身、或从科学专业研究之中就能产生出来。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让人类有尊严的社会?答案很简单,实现却很难——让每一个人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这只有在民主国家才做得到;在专制国家,就别做梦了)。 在宗教伦理式微的今天,如何使终极关怀、价值、事实三种真实性互相维系,还能使人成为这三种真实性的载体?这是时代对哲学家的期待,也是我提出的 "真实性哲学": 第一, 汲取真实心灵丧失的历史教训。
如果这一分析正确,在现代社会重建真实心灵就是可能的。 例如,上文提到的"滥用大数据",是真实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为什么每次科学革命,都必然伴随着数学的大发展?因为数学恰好是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的自洽扩张结构的符号表达。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合宜地运用数学。例如增加控制变量集,在此基础上做新的受控实验,并且这一新的受控实验也是普遍可重复的。
第三,从不同层面尝试去发现"二十一世纪的真实心灵"。 随着现代性的兴起,传统社会的终极关怀不可避免地消失,但从真实性的整体结构来看,和传统的终极关怀等价的追求并不是虚妄的,只是哲学家从来不曾探讨过真实性的整体结构,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现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或许可以重构,"基于自由意志"的现代终极关怀,或许可以和价值、事实的真实性整合,以构成现代人的真实心灵,从而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在科学、政治社会和哲学领域的探索,奠定新的基石。
●不同于轴心时代、启蒙时代的思想,现代思想尚未沉淀显明。立场和现实的纠缠、眼界和时代的局限、语言和翻译的障碍,导致专业学者都迷失了方向,其他人只会更加束手无策。因为历史是可以被遗忘的,当社会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如果丧失历史记忆和反思精神,人们就很容易满足那些提供片面而最简单答案的思想,这时就可能重犯历史错误。
在当下这个大变局时代,了解思想的历史,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刚需。因此,我们急需一些精炼准确、系统公正的"思想史",塑造"二十一世纪的真实心灵",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思想是文明的根基,读思想史不仅可以汲取真实心灵的经验教训,更是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升华,洞悉人类心灵演变史,活出自己的尊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