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1 July 2023

蘇暁康:哥倫布與鄭和的區別


【按:嚴家祺詮釋明代「鄭和下西洋」與今日「一帶一路」的歷史同構,乃大哉論,哥倫布與鄭和二人的「大海航行」性質,是两种文明的區別,比較鄭和與「一帶一路」,也是明朝與中共制度同構的一種絕妙歷史透視,不少史學家早就斷言,中共在歷史上最像朱明:家天下、殘暴、太監(近臣)當道、毛澤東亦步亦趨學朱元璋。我補綴一筆,西洋史家也有「哥鄭比較說」,直指兩種文明制度的差異,有「當代達爾文」之稱的賈德戴蒙,在其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便問道:為何當初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而不是美洲的原住民跨海發現歐洲?當然,至今歐美人還頗為鄭和抱憾:他已經航行到北非海岸,卻如今只從那裡發掘出幾隻破陶罐,否則今天的非洲遍布中國人,如同南洋。】

戴蒙说,中国的发展条件相当不错。譬如象""肥沃月湾""那样早就发展农业;从南至北,从沿海到西藏高原,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谷物、动物和技术;地大,可养活大量人口;和""肥沃月湾""比较,没有那么干燥,生态环境没有那么脆弱,令中国的密集农业可垂1万年之久。这些优势令中国一度在科技发展方面领先全球。直到15世纪初,中国派郑和7下西洋,在1405年的首航中,有""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随行27,800多人,比哥伦布早80年,规模亦非哥伦布可及万一。但其后由于权力斗争而""罢宝船弊政"",中国的航海探索事业开始了28年后戛然而止。对于这段历史,中国民族主义者无不扼腕叹息。
但戴蒙发现,原来哥伦布的航海探索事业也一波三折。生于意大利的哥伦布为了张罗船只出海探索,转而效忠葡萄牙国王,但葡萄牙拒绝给他船只出海时,他去请求Medina-Sedonia公爵,被拒后,再去求Medina-Celi伯爵,再被拒,最后跑去西班牙国王那里要船,国王拒绝了他,但最后让他上诉,并予接纳。
戴蒙说,要是当时欧洲由头3位拒绝哥伦布的统治者任何一位一统天下,欧洲人的美洲殖民历史怕要改写。戴蒙说,正因为欧洲四分五裂,哥伦布可以周旋于各国之间售计,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和谋士周游列国、大放异彩那样,当西班牙开始殖民美洲时,其它欧洲国家眼见财源滚进西班牙,其它6国也加进殖民美洲的事业,情况跟欧洲其它的事物如大炮、电灯、印刷术的引进一样:最初某些地方或会由于一些古灵精怪的理由而不肯创新,但在邻国的压力下,还得就范。
但中国则全国一统,任何一个命令,无论何等荒谬,都得举国奉行。戴蒙说,即使现代中国还摆脱不了这种遗毒,譬如文革期间领导一声令下,全国学校即关闭了5年。因此,他说,要破解中国最终被欧洲凌驾之谜,窍门就在于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这跟葛剑雄教授在《分裂与统一》巨著中提出的""乱世的魅力""之说,交相辉映。若以金融投资譬喻,欧洲的发展属于分散投资型,不会全败,也不会全胜,正如10个统治者不容易个个都是废人痴汉屠夫,也很难个个是圣人,但长远而言,分散投资通常是大赢家。中国的全国一统、极度集权则属于孤注一掷型,一赢全赢,一输全输,属病态赌博。短期而言,孤注一掷或有昙花一现的灿烂,但从中长期言,倾家荡产、家散人亡,非常正常。
附:《槍炮、病菌與鋼鐵》
Guns, Germs, and Steel ___ the Fates of Humen Societies
为什么是欧亚人种征服、取代、杀戮美洲、澳洲、非洲的土著,而不是相反?进化生物学家Diamind,以这本破天荒的书,用影响人类历史更为广泛的环境因素的解释模式,去解构人种学模式,由此至少使得世界历史成为所有居民的历史,人类史的整一叙述也比恐龙和冰川来得更有趣、更重要。一万三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已是狩猎采集人构成人类总人口,在那时的前后,分散于各大洲的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便开始分道扬镳了。野生动植物的早期种养,使得肥沃新月(中东)、中国、中美洲等地率先发展。为什么小麦玉米、家畜以及现代世界里的其他那些动植物出现在这些特别的地区而不是他处,现在仍不清楚。农业和游牧的地域性起源,只是不同区域人类之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那些原初中心的食品生产方式的比率的极不平均,如大小、定位以至连续的状况,皆极大地受制于气候与地理的特征。社会发育越过了狩猎采集阶段,才有可能发展书写、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也包括肮脏的细菌和强大的武器。这类发展了的社会,以海上和陆地的探险,以牺牲其它社会的人类来扩展其领土,五百年来欧洲人征服非欧洲人的大多数事例,皆源于航海寻宝,并入侵土著领地、屠杀、引入病毒。
序 Yali的诘问--地域性路径差异的历史
第一章 从伊甸园到Cajamarca
第一节 溯源:公元前一万一千年各大洲都发生了什么?
第二节 自然实验的历史:波西尼亚岛的地理类型社会
第三节 Cajamarca的冲突:印加皇帝为何不能捕获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章 食品生产的起因与扩展
第四节 耕农的力量:枪炮、细菌和铁的根基
第五节 历史的富裕与贫穷:食品制造之初的地缘差别
第六节 农业成因:食品制造的可能性
第七节 如何做杏仁:远古庄稼的无意识生成
第八节 苹果与印地安人:为何同一地区却种植失败?
第九节 斑马、不幸福婚姻与Anna Karenina原则:大的野生动物为何驯养不了?
第十节 滑雪板与战斧:为何各大洲的食品制造展现不同比率?
第三章 从食品到枪炮、细菌与铁
十一节 家畜的致命礼物:细菌的演变
十二节 文字:原创的与借用的--书写的演变
十三节 必然的母亲:技术的演变
十四节 从平均主义到盗贼统治:政府与宗教的演变
第四章 五节分说世界
十五节 Yali的人民: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历史
十六节 中国怎么形成中国人的:东亚的历史
十七节 波利尼西亚的快艇:南亚膨胀的历史
十八节 半球冲突:欧亚人与美洲人的比较历史
十九节 非洲为何是黑人:非洲历史
结语:人类史作为科学的未来
从最终因子(如大陆轴心定位)到接近引发因子(如枪炮、马匹和瘟疫)导致征服的链条图解:
东西轴心--野生适应物种(马)、易于散布扩展的物种--易于驯养的植物与动物物种(其细菌进化为流行病疾病)--食物剩余与储存--大型、密集、定居、分层次的社群--产生技术(剑、枪、铁、船),政治组织与书写,流行病。

转:


嚴家祺:一帶一路和三寶太監下西洋
香港《苹果日报》2018-7-28

一帶一路由兩部分組成,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對中國來說,500多年前,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者,就是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小名馬三寶,十歲時接受宮刑而成為宦官,服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朱棣比馬三寶大十歲,後來讓馬三寶改名為鄭和。朱棣42歲時,當了皇帝,三年後,即1405年,派鄭和率領船隊向印度洋進行遠洋航行。當時中國人稱加里曼丹島以西為「西洋」,以東為「東洋」。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這就是現在說的「海上絲綢之路」。

哥倫布遠航發現美洲新大陸是在1492年,鄭和第一次遠航比哥倫布早了八十七年。鄭和時代,中國是世界強國,GDP(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鄭和船隊有大船62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滿載瓷器、茶葉、鐵器、絲綢和金銀,浩浩蕩蕩向東南亞出發,雖然也從事貿易,但首要目的是政治性的,是為了宣揚中國的「國威」,向所到國家的國王賜送禮物,用今天中國常用的話來說,就是「大撒幣」,擴大明帝國在海外的政治影響。

哥倫布遠航的條件比鄭和差了許多。當時支持哥倫布遠航的西班牙王國,連年不斷的戰爭使國庫空虛,哥倫布的遠航經費不得不靠商人銀行家的支持,加上借貸後才勉強湊足。哥倫布的船隊遠小於鄭和,只有三艘,船員九十名,最大的船長度不及鄭和的五分之一。十五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與中國相比,國力小得多,屬於那個時代的「不發達國家」。當鄭和「大撒幣」散盡明帝國的財寶返回中國時,哥倫布首航歸來帶回的印第安人的黃金飾物的價值,就是他首航經費的一百七十倍。在哥倫布以後,首次實現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的水手們,在亞洲收購了大量丁香,到歐洲以成本一萬倍的價格售出了整船二十六噸丁香。1545-1560年間,西班牙平均每年從美洲運入的黃金有5500公斤、白銀25萬公斤。

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遠航回到中國,遠洋航行能力位居當時世界第一的中國,自己放棄了遠洋航行這一事業。1436年新登基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宣佈停止建造遠洋船艦。1511年葡萄牙人攻佔了馬六甲,隨即侵犯中國東南海岸,派艦炮轟廣州。中國皇帝的反應是,驅趕入侵者,同時實施海禁。1525年明朝政府下令沿海官員摧毀一切可以作遠航的中國本國大船,並逮捕中國這些船隻的水手。當中國自廢海權時,葡萄牙、西班牙這些早期西方殖民者卻在全世界竭力擴張自己的海權,建立海外殖民地。

在21世紀的今日,「宇航員」是「未知世界探索者」的名稱,在十五世紀初,「航海者」與今日「宇航員」一樣,也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哥倫布跨越大西洋到達美洲,當他們啟程時,他們連自己往何處去都不知道。與達.伽馬、哥倫布不同的是,三寶太監鄭和遠洋航行的是中國人與阿拉伯人早就熟悉的海上貿易路線。當葡萄牙人沿着達.伽馬開闢的路線在亞洲一些島嶼、沿海建立一個個據點、力圖控制跨越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時,當西班牙人在1521年征服北美的阿茲特克帝國,1532年征服南美的印加帝國和葡萄牙在此前宣佈佔領巴西時,中國不僅沒有向海外擴張、佔領殖民地的野心,而且主要是為了明朝的皇帝宣揚「國威」。

鄭和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談不上發展對外貿易,而是空前的「大撒幣」。鄭和遠航,確實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但中國老百姓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而哥倫布遠航發現了新大陸。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差距,就是鄭和與哥倫布的差距。

現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500多年前的三寶太監下西洋有四大共同點:

1,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如他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是為了宣揚「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是政治性的。現在中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主要也是政治性的,如果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用不到像中國那樣把一種「商業行為」抬得那麼高,長年累月、反反復複大肆宣傳,不得不讓東南亞、印度、西亞、歐美國家大肆防備。

2,對外貿易不尊重經濟規律,到處「大撒幣」,用金錢討好「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統治者,效果適得其反。

3,哥倫布的探索精神,在500多年前的三寶太監鄭和身上沒有,在今天「海上絲綢之路」中也看不到。

4,三寶太監鄭和的「海上絲綢之路」,轟轟烈烈近三十年,就銷聲匿跡;今天由於把貿易政治化,如果繼續按現在政治方式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也同樣會造成「不可持續」。

義大利耶穌會會士利瑪竇曾在1582年至1610年間居住中國,這正是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海外殖民的時代。利瑪竇認為,中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是中國不好戰、不尚侵略他國的原因。中國不好戰、不對外擴張,當然無可非議,但不能為了宣揚中國「國威」而到處「大撒幣」,這不僅損害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發展對外貿易,要走「非政治化」的道路,不要再把一些不適當的政治口號強加於中國對外貿易頭上。

嚴家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