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15 August 2023

一場無聲的隱形政變──剖析中共「火箭軍事件」 宋國誠 / 上報

 

1,厭戰與避戰心理

 

別看習近平閱兵時軍容壯盛,那是「表面的軍威表演」,而非「有信仰的戰力表現」。打仗不是靠吶喊和踢步,更不是靠擺拍或演練,而是靠勇敢衝鋒、不怕流血和甘願陣亡。換言之,除了軍人素質與科技能力之外,不貪生、不畏死才是打勝仗的要素與條件。實際上,習近平天天掛在嘴邊的「能打仗、打勝仗」等等,對軍隊未必有號召力。因為,在黨國一體之下,中共軍隊名為「保國」,實則「保黨」,所謂「黨」其實就是黨中央,黨中央就是「習近平」。軍隊以其生命保護習近平,也就是「為一人捐軀」軍隊未必甘於從命。實際上,習近平的「能打仗、打勝仗」六字言,軍人的真實體認是「能打死、打到死」。世上沒有一個軍人是「不怕死」的,為一個僅僅因為「紅二代」就高居國家領導人賣命,誰願意?

 

對於出身農村的貧苦青年來說,從軍不過是「餬口飯」。因為熟讀馬克思主義、服膺毛澤東教條而投筆從戎者,絕無僅有。對於各軍種高級指揮官來說,打一場台海戰爭,成本巨大、代價高昂;倘若美國介入參戰,共軍必將遭受至少「五國盟軍」(美、台、日、韓、澳)的全面圍剿。在此情況下,共軍士兵若非葬身海底,就是淪為戰火冤魂,指揮官若非丟官罷職,就是軍法審判戰敗之責。以上總總,必使共軍產生厭戰、避戰、逃戰、反戰「四重心理」。換言之,即使習近平想打仗,軍隊也未必想打仗

 

2,政治忠誠與軍事專業的失衡

 

從晉升海軍出身的王厚斌擔任新任司令員,以及提拔空軍出身的徐西盛擔任政治委員,兩人均未曾在火箭軍服役,缺乏核武管理與導彈技術的專業技能,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人事調動,暴露了習近平把政治忠誠的重要性置於軍事專業之上,意味在俄羅斯瓦格納傭兵發動兵變之後,習近平加大了對軍隊意識形態的控制,不惜進行徹底的整肅與清洗,換言之,在可能出現「中國的瓦格納」之下,習近平已經對火箭軍失去了信任。

 

習近平(中)7月31日晉升新任火箭軍司令員王厚斌(後排左)、新任火箭軍政委徐西盛(後排右)為上將。(美聯社)

 

王、徐兩人的任命,意味火箭軍將處於停車熄火狀態,這包括對整個軍系進行紀檢和調查,以及等待新任指揮官熟悉指揮與後勤系統的時間。這將出現火箭軍現代化建設的「空窗期」,乃至處於士氣低落、一蹶不振的狀態。

 

習近平的戰略雄心遭受挫折

 

火箭軍之所以稱為「王牌軍」,是因為這一支戰略支援部隊自建軍以來即受到習近平的重視與扶持,近年來更在中美對抗情勢下藉機擴充、身負重任。火箭軍不僅擁有並掌管中國不斷擴充的核武庫,擁有(指向美國的)不同系列的導彈和大量發射井,並且是實現習近平「大國戰略」的重要籌碼。換言之,習近平致力於發展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核威懾,通過對「三大爭議海域」(東海、南海、台海)以及西太平洋投送能力的增強,取得台海戰略優勢並與美國進行戰略對抗。在此情況下,火箭軍的角色與地位至為關鍵。然而,隨著火箭軍的「不符所望」,習近平的戰略雄心遭到了重大打擊,中國「常規/核導彈」的現代化目標也受到牽制和滯緩。

 

另一方面,習近平試圖併吞台灣的野心,也將因「軍腐」問題而受到耽擱與推遲。一個貪腐成性、懼於作戰的部隊,何以擔負攻台重任?換言之,火箭軍事件不只是一樁「軍腐個案」,而是習近平「中國夢」的破碎與瓦解的典型标志。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