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2 September 2014

蕉窗 作者:朱千华


读岭南园林,斑驳而且苍凉,繁华阅尽,给人缥缈之感。烟柳拂岸,人物幽远。很多古园林,那些沧桑阁楼,旧式家具,不甚明亮的厅堂,斑驳的廊柱,没落颓废,总让人感到旧宅中,老爷正襟危坐,双手拄杖,胡子花白。但园芭蕉却是新绿可人,很少有人会面对一株窗前芭蕉无动于衷,她不婉约,不灵巧,没有一丝贵气,却在叶间透着明朗清洁,落落大方,勃勃有生机。
写岭南园林的窗,一定是与芭蕉有关。前朝旧式的深深庭院里,处处可见花叶掩映的古树。岭南的植物太多,却没有哪种植物像芭蕉,可以与窗成为千古绝配。蕉窗,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灵动与意境之美。芭蕉的绿色,拒绝树叶的细碎,是大片大片的生动。从根部,一节一节舒展向上,直梢头,再溢进如云的叶片里,成就千古绝色。
我的窗前,有阳台,阳台下有芭蕉数丛。我的窗,是名副其实的蕉窗了。春阳里绿波荡漾,蕉叶一片一片,疏疏朗朗,每株五六叶,苍翠色,照在太阳光里。那一刻天地为之动容。晚上呢,月色成为背景,南方的女神飘然降临,透过窗台望去,满世界都是新的。
岭南的炎热气候,使得造园者尤其关注外墙的隔热设计。其关键在于窗户。传统建筑窗洞不大,上设窗楣,可遮阳,窗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翻,为气窗,用以通风换气,下部平推窗页,可依风向导入自然风。另有百叶窗,此为岭南重要的传统设计,有遮阳,防晒,隔热,导风,观景之功能。
岭南园林之窗,可谓琳琅满目,风格繁多。采光,通风,取景,陈设不同,园林之窗的设计也不同。其中满洲窗,彩玻窗,蚝壳窗等,为岭南古典园林里常见款式。
满洲窗。这是岭南旧宅与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窗式。这是令人费解之谜。满族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南国建筑,为什么会有东北的满洲窗?满洲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清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围攻广州城,达九个月。广州沦陷。屠城。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
至1652年,广州成为两王天下。并于广州城中,辟地80亩,建平南王府(其府址,在今广州市区,西起迎宾馆,东至吉祥路)。有满洲风格的宏伟府殿九间。其余大小官员府第,俗称旗下屋者,皆仿之。满洲窗,即由此来。
满族祖居东北,其地阴寒,冰雪无常。为使室内通风采光,在未有玻璃之前,皆以纸片蒙窗。因风大,窗纸常有破碎。故,在窗格上,多加横竖木条做纸骨,使窗纸不易破碎。这些木条中,又置窗心,多为不规则图案,成冰裂纹状,即成满洲窗了。
满洲窗的丰富图案,新颖奇特,冰裂纹之精美,令人惊叹。广州西关富户,纷纷仿效。此后,满洲窗又有发展,结合岭南建筑特点,融入屏门,栅栏,花墙等设计中。木框架,多采用酸枝木。窗心的设计,更趋精致。番禺的余荫山房花厅,前后分隔,用书画真迹,作窗心,使得满洲窗,更具观赏性。窗心之外,为窗衬。即围绕画心的部分。多用花草图案,如海棠图,盘竹纹样等。
随着岭南与海外文化的交往,满洲窗的窗纸,已被更为先进的,从海外进口的彩色玻璃取代。
彩玻窗。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广州开放自由通商后,外国的彩色玻璃也运到广州销售。彩色玻璃被广泛运用于屏门与花窗。在彩玻上进行创作,是清末岭南艺术家的独创技艺。采用进口玻璃材料,在上面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的技术处理,绘以花鸟虫草,刻以四季山水风光,配以各式传统的酸枝木花窗,成为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使窗户更加典雅秀丽。后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玻璃蚀刻工艺,渐渐失传。
岭南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余荫山房满洲窗。卧瓢庐是园主专为宾客休憩之所。透过满洲窗的彩色玻璃,可欣赏园中四季美景。透过单块蓝色玻璃,可见室外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之冬季雪景。打开窗后,从两旁重叠的蓝色玻璃往外看,则万山红遍,仿佛置身深秋的香山。这就是彩色玻璃的神奇之处,令游者惊叹不已。
蚝壳窗。蚝,又名牡蛎。在闽南地区,人们称之为蚵仔。两广及海南等南海水域,人们都称之蚝。每年冬春,是牡蛎收获季节。俗语云,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就是说,冬至开始,至次年清明,牡蛎肉嫩膏腴,最为鲜美。岭南地区,潮州韩江一带,饶平之井洲,以及中山,宝安等地,都是蚝产区。
蚝肉好吃,其壳也有用处。把蚝壳磨成薄片,做窗户用。这在岭南,是最常见的一种窗饰。彩玻出现之前,蚝壳就已大量用于窗饰,采光,私密性好。即使彩玻出现之后,也在大量使用。因为彩玻价格不菲,除了巨贾,很少有人买得起的。
可园的邀月阁最上一层,有近三十扇蚝壳窗。先选用个头大,质量好的蚝壳,精心打磨成均匀的薄片。这需要很细心的功夫。稍不小心,便全磨破,磨穿。好在古人有的是时间,能耐得住性子。蚝壳窗做成了,象纸一般薄,一片片镶嵌在窗门上,里面光线柔和舒适,真是岭南一绝。
推窗,庭前芭蕉数株。夏日,蕉叶荡漾天空,高舒垂荫,又大又绿的叶子,可于窗前遮阳。远观之,多么像一位情意绵绵的姑娘,拿着芭蕉扇,把一片凉意,送给窗里的书生。
蕉窗,是岭南文化中最和谐的一景。由此产生的古筝曲《蕉窗夜雨》,成为岭南音乐史上的奇葩。初听之,节奏较缓,渐入夜色。稍快,风欲起,仿若山雨欲来。渐渐乌云密布,由远而近,雨急速下。音乐速度,力度加强,骤雨至。最后一段,轻巧跳跃,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归至宁静,一片清朗的雨后气息。
此百听不厌的岭南名曲,其意境源于晁补之的《浣溪沙》。词云:
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
其实,这样柔肠寸断的宋词,不适合于岭南。岭南文化中,更多的是对于自然的融入,对人性的张扬与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蕉窗夜雨闲听叶,水岸晨烟柳色浓。岭南的古典园林里,房子,古树,都会渐渐老去。只有窗前的芭蕉叶,却是常新常绿的。
在岭南的一些地区,芭蕉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化州,古为芭蕉之国,至今,化北山野还保留着成片的野生芭蕉。当地山民,多以为蕉树有蕉姑娘附身,有灵性,对这些野生芭蕉敬畏有加。芭蕉出蕾时,吐露出的娇嫩红叶。更深夜阑,可听到清脆的爆蕾,其声啪啪,蕉蕾顶开苞芯,叶根伸出白里透红的嫩蕾。收割芭蕉时,当地山民,总要焚香祷告,祈求丰收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