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6 August 2018

在贸易战之外,如何要看到更大格局?


 
贸易战是经济事务,但不能就经济谈经济,更应该从外交、政治、历史等角度来审视贸易战,过去经验能带给我们什么?经济人读书会近期主持"我们如何阅读贸易战"的线下活动,几位导师书友分享不同看法。
北京大学苏剑教授从军事战与经济战对比指出,贸易战和军事战争不太一样,军事战是以国家为单位打的,本国内各个阶层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贸易战在本国内各个阶层的利益是不一致,比如提高关税保护了美国企业,实际也伤害了美国老百姓的利益,"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消费者也成为了一条线上的蚂蚱。特朗普站在美国国家的角度打贸易战,结果它既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两条线上的蚂蚱之间的战争。"
如果说苏剑老师代表了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上升的乐观态度,当下局面也让人联想曾经的一战时刻。《枢纽》一书作者施展从凯恩斯对一战分析出发,强调在经济单元和政治单元不重合的前提下,经济问题引发的政治问题会造成巨大的后果,想办法去消除这种不重合是当下思考的方向。对比之下,经济人读书会书友苏琦认为过去认为的"神话"——即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不会打仗,在一战中就破灭了,当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利益链如此深度咬合,看起来和一战不同,其实很可能相互依赖越深,造成彼此的脆弱性越大,造成彼此提防的局面。
除了经济视角,政治视角如何看待贸易战?中央党校的蔡霞老师在经济人读书会活动最终总结,中美贸易战经济只是表象,背后的实质包括了政治,而中美贸易战的提起和发生和中国国内政治层面的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是基本面,决定了未来走势。如何理解贸易战,本身就决定了贸易战的走势。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美贸易战绝不仅仅是经济影响,也绝不仅仅是国际影响。放长视野来看,改革开放之后40年,中国经济一直在一条大致顺利的道路上狂飙猛进,其背后的实质,是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而这两者都离不开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贸秩序对中国事实上的友好与接纳态度。
说到底,首先,40年来技术进步的最大源泉来自中国产业链整合进国际经济合作网带来的技术转移,不论这种转移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山寨还是以市场换技术;其次,产业升级对内依赖急行军般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依赖国际市场对中国产能的接纳与国际分工网络对中国产业的衔接。这一过程中,中国将人力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极低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整合了整个东南亚同一产业网中的所有国家,顺利成为世界工厂。
对美国而言,这一过程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美国经济本身也从中获利匪浅——前提是,中国经济模式不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运作机制,中国在地缘政治战略方面不会成为美国的对手,否则,再大的经济利益都不足以说服美国(以及西方整体)"滋养"潜在的敌人。不幸的是,以莱特希泽为代表的强硬派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不再认可中国以目前这种方式运行全球经贸关系对美国是利大于弊。这一判断,真正说明了美国对中国贸易战态度何以总是出乎意料的强硬。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大的变局,也是最大的挑战。
这是影响我们几代人未来十年的大事件,变化仍旧在持续,值得每个人持续关注。
——原载金融时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