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14 February 2015

近期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倒闭潮

这里既有技术赶不上时代、前期投入过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也有无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出现歇业关门的企业,更有试图转型升级,但是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这也许并不是坏事。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就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加工贸易,他认为加工贸易的历史任务已完成,现在已不合时宜,唯有由低端转向中高端,延伸附加值才能适应时代变化。
  “中国制造业以往的廉价成本优势已经丧失。”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近日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产建设太多,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但挤占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让用工价格直接上升;也挤占了制造业资金,制造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导致资金成本随之上扬,加之欧美经济下滑,减少了外需,又恰逢人民币升值,一下子把实业挤垮了。”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近日表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需求要素再不改变,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是品牌和创新。
  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 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 是这么多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
  姚景源举例说,苹果手机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而我们每生产一部苹果手机,其中49%的利润被美国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韩国还拿走了百分之十几,剩下我们中国拿3.63%。”
  随着一家又一家企业的倒闭,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
  实际上,即使小到电饭煲、吹风机等物品,中国制造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写的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起热议,他在文中提到中国的 中产阶层到日本去买电饭煲、吹风机、马桶盖、保温杯、陶瓷菜刀等商品。而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商品,为什么要远渡重洋去日本购买?是因为日本的电饭煲能煮出 粒粒晶莹的米饭、吹风机能让头发干爽而柔滑,甚至马桶盖都能让人如沐春风。
  在吴晓波看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
但是中国企业哪有技术上的创新?
所以中国制造业/实体经济等于基本上全垮。
----------------------------
 “中国制造”将成过去式?企业倒闭潮2015席卷中国

 “中国制造”一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如今,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同时,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也因为本国货币贬值,计划撤出中国,回流本土,中国制造业面对“前后夹击”的困境。

  香港《星岛日报》日前报道称,2015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前夕,知名日本钟表企业西铁城(Citizen)在广州的生产基地宣布结业,遣散千多名员工。同样在2月,美国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准备迁往越南。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据传闻,两厂将裁员共计九千人。
  
  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

  另中国经济网报道,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把制造基地回迁日本。优衣库、耐克、富士康、三星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业内预计中国制造业倒闭潮或在2015年爆。那么,为什么在21世纪屡屡传出中国制造业的倒闭潮的新闻呢?中国制造业怎么呢了?也许只有厘清中国制造业是如何兴起的,厘清全球制造业的现状;才能知道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并明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的前世今生

  首先,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主动的拥抱和回归到世界主流的文明中来了,即中国也就成为了世界中的一部分。

  其次,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世界相对和平、稳定,者权威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即世界经济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刚好也在这一阶段出现,而中国作为资源价格的洼地,为世界级的企业找到了外在的竞争优势——比较竞争优势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第三,中国社会主动融入世界大家庭和世界的一系列有利形势,让务实的中国人抓住了这一千载难缝的市场机会,即外在环境和内在要素创造出许多的创业机会,这样一大批搭中国改革开放之风和世界经济繁荣之便车的企业就应运而生,注意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这种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制造成本的能力,这种制造成本的能力并不是建立在依靠一套科学管理的系统下的,而不是体现企业家的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企业内在能力的体现,这也就为这些企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可能埋下了伏笔。

  一旦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内在要素变化就是中国国内消费者消费的升级,这种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是纯物质层面的,他们由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阶段过渡到耐用消费品的发展阶段,一是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由注重产品性能的发展阶段过渡到重视自我享乐的阶段,即由物为本的阶段转向以人文本的阶段,这种复杂的消费环境,对中国制造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外在环境变化就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世界更多的价值洼地的出现、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摩擦不断的增多等等,这同样考验着中国制造业的智慧),中国制造业的经营成功就完全处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中,这也是为什么在本世纪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市场永远在传中国制造业倒闭潮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国制造业

  中国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日前撰文指出,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对制造业也是如此。从供给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 ”

  对此,有专家表示,事实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制造业企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

  压力虽大,但是并不是没有出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据IDC去年预测,制造业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2015年,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此外,工业4.0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小型化、专业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