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艰难谈判7个月之后,好莱坞制片人大卫•埃里森与传媒大亨莎莉•雷石东达成初步协议,将从后者手中收购著名媒体集团派拉蒙环球(原维亚康姆CBS),从而成为这一全球传媒巨头的新主人。”
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埃里森(David Ellison)与美国媒体大亨莎莉•雷石东(Shari Redstone)在艰难谈判了7个月之后,于上周二达成初步协议,收购后者持有的国家娱乐公司(National Amusements)股份,从而控股著名媒体集团派拉蒙环球(原维亚康姆CBS)。
01
两个超级富二代的交易
这场交易的双方都是身份不凡的超级富二代。
身为卖家的莎莉•雷石东是已故著名媒体大佬萨姆纳•雷石东(Sumner Redstone)的女儿,她从其父亲手中继承了国家娱乐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全球顶级媒体航母——派拉蒙环球(Paramount Global,原名维亚康姆CBS)77%的含投票权股票,是其真正的幕后老板。
而买家大卫•埃里森则是全球著名科技巨头甲骨文公司(Oracle)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儿子,也是出品过《碟中谍》和《壮志凌云》等经典影片的好莱坞明星制片人。
这意味着交易完成后,大卫•埃里森将成为这家媒体集团的新主人,从而拥有众多著名媒体品牌——包括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顶级好莱坞制片厂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等。
卖家莎莉•雷石东(左)和买家大卫•埃里森(右)都是有个好爹的全球顶级富二代
02
狗血的豪门恩怨大戏
莎莉是已故媒体大亨、犹太人萨姆纳•雷石东(Sumner Redstone)的女儿。
雷石东于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波士顿,后继承了家族的电影院生意,并依托院线业务一步一步发展为国家娱乐公司。
雷石东通过这家公司收购了维亚康姆公司(Viacom),并进一步控股了美国黑人娱乐电视网(BET)、喜剧中心频道(Comedy Central)、MTV全球音乐电视台、尼克国际儿童频道(Nickelodeon)等一批细分领域的头部媒体娱乐公司。
1994 年,雷石东赌上全部身家,从众多竞争者手中抢下了出品过《教父》、《阿甘正传》等经典影片的好莱坞大厂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1999年,雷石东又以 373 亿美元的价格鲸吞了当时美国第三大电视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终于崛起成为与新闻集团的默多克齐名的全球传媒大亨。
雷石东家族是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老板。图为CBS经典新闻访谈栏目《60分钟》,我国前领导人曾在该节目与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谈笑风生
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控制欲极强的雷石东在公司归属权方面与两任妻子和多位子女们长期交恶,上演了一出出狗血的豪门争产大戏,家庭关系几乎分崩离析。
2016年,雷石东因精神原因终于退出了维亚康姆公司和CBS的日常管理,由其女儿莎莉接任两家公司董事长及其母公司国家娱乐公司总裁。
2019年,莎莉将维亚康姆和CBS合并为维亚康姆CBS公司。2022年,出于对流媒体市场的重视,公司推出了流媒体服务“派拉蒙+”(Paramount+),并更名为派拉蒙环球公司(Paramount Global)。
与默多克一样,雷石东生前对人口庞大的中国市场也是念念不忘。自从其1997年首次访问中国之后,便一直试图打入大陆市场。
但由于中国对于媒体行业的严格管控,雷石东一直未能如愿在华设立电视频道。只是与默多克的星空卫视类似,在涉外酒店及广东省等有限场所及地区落地了MTV中文频道。
此外,该公司还向中国大陆的电视台提供《MTV天籁村》等节目内容,并与央视合办CCTV-MTV音乐盛典,曲线涉足中国市场。
03
生不逢时的接班人
莎莉•雷石东从豪门之战中获胜,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接到手的却是个烂摊子。
近年来,受流媒体崛起的影响,包括CBS在内的传统电视媒体日子并不好过。疫情更是对好莱坞电影公司等线下娱乐业造成了重创。
派拉蒙环球看起来家大业大,事实上电视和电影两大最核心的业务板块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成了千疮百孔的纸老虎。
流媒体瓦解传统电视行业
美国数字营销机构Adtaxi在最近发布的《2024年流媒体电视调查》中预测,流媒体服务的迅速普及将在今年再次导致传统电视观看量和付费电视订户下降。
该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超过80%的美国成年人将流媒体作为默认观看的内容来源,73%的人将流媒体作为第一内容终点,而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作为第一内容终点的比例分别为15%和6%。
传统电视的观众数量下降,势必带来流媒体行业的繁荣。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2023年美国的流媒体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6亿人,占全美2/3以上人口。
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没落。Ampere Analysis 的研究显示,流媒体总收入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首次超过美国付费有线电视订阅收入,预计2028年付费有线电视的收入将降至2017年高峰时期的一半。
Comscore的《2023年流媒体报告》显示美国流媒体用户持续增长
疫情沉重打击电影市场
新冠大流行期间,电影院线无法正常营业,给全球电影行业带来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观影人数和行业收入在疫情期间巨跌八成以上。2020年,美国年度票房为22亿美元,较2019年的114亿美元下滑了80.7%;总观影人次仅有2.4亿人次,也下降了81%。
虽然美国电影市场从2021年和2022年开始逐渐有所恢复,2023年票房收入更是突破90亿美元,成为后疫情时代表现最佳的一年,但仍未反弹至疫情前的水平。
好莱坞的头部电影公司因此不得不展开了多轮裁员,不仅是普通员工,连高层也未能幸免。迪士尼裁员数量多达7000名,奈飞也宣布重组电影部门,减少每年的电影产量。
为了应对传统电视和电影业务萎缩的问题,派拉蒙环球也进行了多轮裁员,大约25%的员工受到影响,并关闭了历史悠久的MTV频道,同时通过取消或合并一些部门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你熟悉的派拉蒙影业,赫赫有名的好莱坞大厂也不得不面临业务萎缩和裁员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是派拉蒙环球的大股东,持股占比14.41%,市值达15.8亿美元。
虽然巴菲特多次增持派拉蒙股票,对股价有所提振,但一直表现不佳。去年以来,派拉蒙的股价持续震荡下跌,至今累计跌幅已达55%,导致这项投资也备受外界质疑。
04
新业务开局就是地狱模式
当然,派拉蒙环球也没有坐以待毙,为了响应流媒体崛起的大趋势,也开始加注这一领域。
事实上,公司旗下的CBS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视频服务CBS All Access,但仅提供数量有限的CBS电视节目,不温不火、毫无亮点,总共只积累了1000万用户,可以说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样的发展态势显然无法帮助派拉蒙环球公司华丽转型成投资界青睐的流媒体巨头。
从2021年开始,原有的CBS All Access升级成为全新的流媒体平台——派拉蒙+(Paramount+)。
CBS的流媒体业务就和央视频一样,不温不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派拉蒙+除了涵盖CBS All Access的内容外,还扩充了公司旗下MTV、Showtime、BET、喜剧中心等频道的电视节目,以及派拉蒙影业的2500余部电影,如《变形金刚》、《碟中谍》等,还与另一好莱坞大厂米高梅(MGM)签订了授权协议。
你可以理解派拉蒙+从"央视频"模式升级为"芒果TV"模式——内容上不局限于电视台节目,还包括其他平台内容以及自制节目,品牌上也相对独立。
派拉蒙环球表示,希望投资者和观众不要再将其视为一个传统媒体,而是一个新时代的流媒体平台——言外之意就是:“请按照奈飞的市盈率给我估值。”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派拉蒙+的转型计划雄心勃勃,但最终结果并不太好。
进入市场太晚
公司2021年3月才推出其流媒体服务“派拉蒙+”,然而此时,主要流媒体平台都已经经营多年。例如,Amazon Prime Video的前身Amazon Unbox早在2006年就已经推出,奈飞和HULU于2007年上线,就连与派拉蒙+类似的迪斯尼+也早于其2年上线。
等派拉蒙环球重新意识到流媒体业务的重要性而仓促推出全新平台时,已经成为最晚进入这一领域的传媒巨头。此时流媒体行业格局已经初步建立,头部企业已经建立了巨大的优势,严格来说派拉蒙+已经错过了业务发展的最有利时期,再去攻城略地只能是难上加难。
行业竞争激烈
疫情期间由于禁足令的原因,大量美国人只能居家生活,催生了对于视频流媒体的刚性需求。
派拉蒙也是瞄准这一契机才决定推出派拉蒙+的,但是这正是美国流媒体竞争最为白热化的阶段,不仅有奈飞、亚马逊、油管等大佬的重金加注,还有ROKU、FOBU等OTT的搅局,更有一批强有力的新挑战蠢蠢欲动。
康卡斯特旗下的NBC环球在2020年上线Peacock,华纳兄弟旗下的HBO也于2021年推出HBO Max,后与探索频道的流媒体平台‘Discovery+’合并成Max。
混乱的战局使得派拉蒙+生逢乱世,开局就是地狱模式,升级难度直线上升。
派拉蒙+很难在极度白热化的流媒体竞争中获胜
缺少资源协同
美国的流媒体平台根据其背后的控股公司,基本可以划分为科技系和传媒系两大阵营:
前者包括谷歌的Youtube TV、苹果的Apple TV,亚马逊的Amazon Prime Video等,奈飞也勉强可以纳入。
后者包括迪士尼的Disney+、Hulu和ESPN+,华纳兄弟探索公司的MAX(由HBO Max和Discovery+合并而来),康卡斯特的Peacock,以及本文的主角派拉蒙+等。
通常认为,相较于科技系阵营,传媒系的流媒体平台背靠母公司庞大的电视、电影、剧集、娱乐节目等IP和版权库,可以更好地发挥内容优势,降低节目制作和版权采购成本。
然而事实却是,传媒系平台在订阅用户数量、订阅费收入、行业影响力方面都远远不如科技系,甚至还出现了奈飞通过过硬的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反攻好莱坞、登上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戏码。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在于,传统媒体的流程、制度过于僵化,不同内容平台之间已经形成了固化的利益格局,很难顾全大局地牺牲自身利益去推动新业务的开展。派拉蒙+的命运就是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绝佳注脚。
面对严苛的竞争环境,虽然派拉蒙环球一直在鼓吹流媒体业务的重要性,但在GTM和市场推广策略上却全无章法。不仅缺少内部资源的协同,还把宝贵的版权资源拱手他人,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例如派拉蒙+刚成立之际,CBS花费近一千万美元买断了哈里王子和梅根王妃接受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专访节目版权,吸引了1700多万用户观看。
但如此独家的内容却只能在CBS旗下的电视网收看,并没有上线同一家集团的派拉蒙+,使得后者丧失了绝佳的拉新机会。
CBS花钱买的独家专访也不给自家兄弟
而在与派拉蒙影业的协同上,公司也显得比较保守。为了确保电影业务的利益,派拉蒙影业的电影在院线上映45天后,才可以进入派拉蒙+进行点播。而竞争对手华纳兄弟则是将部分电影与院线同步上线自家流媒体平台Max。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公司胳膊肘还往外拐,将近年来最成功的剧集——《黄石(Yellowstone)》卖给了康卡斯特的Peacock,成为竞争对手的拳头产品,让人不禁疑惑派拉蒙+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哪怕是中国的国有媒体都知道建立融媒体中心来统筹跨平台内容资源,堂堂全球媒体巨头反而却无法协调利益做到这一点。
宁予外寇,不予家奴,好剧集卖给竞争对手也不给自家人
主动放弃优势
派拉蒙+起初的优势在于其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毕竟美国流媒体的价格已经越来越高,成为消费者的巨大负担。
在上线之初,派拉蒙+的无广告套餐为9.99美元/月,而含广告套餐为5.99美元/月(不含Showtime+和BET+),并提供了4.99美元/月的限时优惠。当时HBO Max的价格是14.99美元/月,奈飞的Premium套餐则为17.99美元/月。这个定价相较于其丰富的内容库而言并不昂贵,被消费者称赞为“良心”。
派拉蒙+提供了1个月免费试用,CBS All Access老用户也可获得一周的免费试用,学生用户还有为期四年的折扣价。同时,派拉蒙还与沃尔玛、英国天空广播公司(Sky)等机构达成流媒体合作协议,向其会员提供免费流媒体服务。
通过精准定价和合作引流,派拉蒙狠狠吸收了一波订阅用户。
由于流媒体经营成本巨大,后续用户订阅数量增长乏力,不少平台纷纷开始频繁涨价,这就显得派拉蒙+性价比极强。
毕竟,流媒体平台高昂的价格却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诟病的问题。Simon Kucher发布的《2023全球流媒体行业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在订阅流媒体时,价格因素的重要性同比增加了4%,订阅付费意愿却同比下降27%。
为了应对消费者对于订阅价格的抱怨,进一步挽留用户,奈飞和迪士尼+都继续保留并推广价格更低的含广告套餐,避免引发用户退订。
可是派拉蒙+却禁不住诱惑,在挣扎许久之后主动放弃了实惠的定价优势,加入了涨价大军,含广告套餐大幅涨至7.99美元/月,无广告套餐调整为12.99美元/月,这一价格和其他平台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竞争优势。
更加愚蠢的是,派拉蒙+还计划取消价格实惠的含广告套餐,这相当于在消费者的雷点上蹦迪,被用户称之为“吃相难看”,纷纷取消订阅以示不满。
其实如果派拉蒙+有足够魄力,能够继续坚持低价策略,倒是很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抢下一大块份额。然而却利令智昏地主动放弃了价格优势,沦为泯然众人矣。
价格成为美国消费者选择流媒体平台的主要因素
05
马太效应带来生存卡位战
业界一致认为,相对于付费用户总数而言,目前美国流媒体服务太多了,全行业最终可能只有四到五家平台能够存活下来,其他平台则可能被整合或淘汰。
比图科技(Tubi) 发布的《2024 年美国流媒体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美国用户平均订阅3.8个不同的流媒体服务,而重度用户平均订阅4.7个服务。
此前,Comscore发布的《2023年流媒体报告》显示,美国家庭订阅的流媒体平台从2019年的每个家庭平均4个,增加到2021年的5个,再到2023年的6个。
但由于平台涨价太猛,后续订阅数量预计不会进一步增加。根据Comscore的报告,62%的美国受访者表示,已订阅的流媒体服务超过了他们的预算,如果要订阅新的服务,他们会选择替换现有的订阅。
这意味美国流媒体市场的马太效益将加剧,如果平台不进入前5名,大概率不是被淘汰就是持续亏损,然后被吞并或者淘汰。
这恰巧也与中国目前的市场格局相似——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形成了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TV和Bilibili五大平台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态势。
在行业即将开启生存卡位战之际,派拉蒙+却处于岌岌可危的危险地带,很可能面临出局的窘境。
根据eMarketer的统计数据,2023年美国主要流媒体平台中,YouTube 以 2.36亿用户位居榜首,奈飞、Amazon Prime Video等也都保持在一亿用户以上。“派拉蒙+”的用户数仅为7260万,排名第7,位于倒数位置。
2023年美国主要流媒体的用户数量,派拉蒙+排名倒数,生存堪忧
在这样的行业竞争格局下,派拉蒙+的结局也可想而知——名没得到名,钱没得到钱。
流媒体是个极度烧钱的行业,版权、制作、服务器、人员都是吞金巨兽,如果用户数上不去,自然也很难挣到钱,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式的恶性循环。再有钱的爹妈也禁不起败家子这么折腾。
此前派拉蒙环球的目标是,流媒体业务到2024年收入至少达到70亿美元。然而现实很骨感——派拉蒙环球仅去年第一季度就亏损11亿美元,其中流媒体业务就贡献了5.11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又继续净亏损 5.54 亿美元。公司已经债务缠身,长期借款已经超过 140 亿美元,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
06
Drama Queen卖祖产
任何业务总有成长期,虽然当下表现不佳,但如果未来前景看好,投资者也是可以忍一忍的。然而问题在于,派拉蒙+的前途的确不太光明。
公司管理层缺乏战略眼光的魄力和大破大立的勇气,在业务经营上被僵化的既得利益格局捆缚住手脚,变相处于一种被动的躺平摆烂状态。
持续的巨额亏损和暗淡的发展前景成为投资者和管理层无法承受之重,幕后大BOSS莎莉逐渐丧失了耐心,打算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出去,以便及时止血。
选择之一:合并
如前面提到的,美国流媒体行业已经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行业很可能会迎来大规模整合,最终只留存四至五家平台。
因此,派拉蒙环球的高管公开表示,计划转变现有独立经营的流媒体战略,积极探索与竞争对手或科技公司组建合资企业。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派拉蒙环球已经与竞争对手康卡斯特进行了对话,讨论将派拉蒙+与Peacock合并为单一产品的方案,希望通过合并每年节省5亿美元成本,以提高盈利能力。
毕竟Peacock表现也差强人意,其3400万的用户数甚至还不如派拉蒙+。通过合并,两位难兄难弟的用户规模可以超过1亿,虽然距离Youtube、奈飞、迪士尼还有很大距离,但双方在男性及女性用户、娱乐及体育内容方面各自具备优势,可以形成互补。不过看起来是一桩天作之合,却因为双方针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问题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
另有消息称,派拉蒙环球与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也讨论了合作的可能性。华纳兄弟旗下的流媒体平台Max虽然表现优于派拉蒙+和Peacock,但也没有好太多,因此也有强烈的整合冲动。
早在2020年,华纳兄弟探索公司就将HBO GO和HBO Now流媒体服务合并为HBO Max,2022年又将探索频道Discovery+和AT&T旗下的华纳媒体(Warner Media)合并为Discovery+,去年4月又再次将HBO Max与Discovery+合并为Max。而近期有消息称,华纳兄弟探索计划与迪士尼、福克斯推出一项合资流媒体服务。
选择之二:出售
整体或者分拆出售也是一个选项。
阿波罗环球管理公司(Appollo Global Management)提议以270亿美元现金部分收购派拉蒙环球的电影业务。虽然报价不菲,但莎莉•雷石东拒绝了这一提案,因为这笔交易将导致她父亲建立的媒体帝国解体。
此前与派拉蒙环球多次合作过的好莱坞独立制片人大卫•埃里森也表达了收购的兴趣,双方从去年11月接触后开始正式讨论。
不过在谈判上,莎莉充分发挥了雷石东家族的Drama功力。
莎莉与埃里森双方针对具体收购条款来来回回撕扯了许多轮,包括估值报价是否合理、有线电视业务Spectrum是否单独剥离、部分股东的反对和起诉是否损害雷石东家族利益、其他潜在投资者的搅局如何应对等等。
这场漫长的狗血谈判在中途还上演了单方面假装中止谈判、派拉蒙环球CEO因交易存在分歧而辞职等各种戏码。在各种极限撕扯之后,倍感疲倦的双方在上个月一度宣布中止谈判。
就在各路吃瓜群众本以为这场交易已经告吹的时候,没想到再次上演峰回路转的drama大戏——双方上周二(7月2日)突然传出重启谈判的消息,并于短短1天内就迅速达成了初步协议。
新条款提高了收购报价,由此前的17亿美元微增至17.5亿美元。此外,埃里森还将通过旗下公司Skydance注入充足资金以化解公司债务,并将保护雷石东家族免于因交易而可能引发的投资者起诉。派拉蒙环球的董事委员会正在评估这些新条款是否足以让股东接受。
有媒体透露,即使Skydance收购成功,也不会影响派拉蒙环球的其他自救措施,包括继续寻求与康卡斯特或者华纳兄弟探索公司合并流媒体业务、单独出售BET电视网等。
收购协议初步达成的消息传出后,派拉蒙股价一度大涨10%,周三开盘上涨13%,创下近一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不过双方仍有45天时间寻求更好的报价,因此交易仍有可能失败。
例如,亿万富翁巴里•迪勒(Barry Diller)和他的数字媒体集团IAC仍表示希望收购国家娱乐公司。另外,好莱坞高管小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 Jr.)和史蒂文•保罗(Steven Paul)也表达了对收购部分资产的兴趣。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2016年,正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王健林曾经也想以80-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派拉蒙49%的股份,但最后这笔交易不了了之。
对于雷石东家族而言,不管接盘侠是谁,能卖掉这个赔钱货就已经是胜利。只不过,这出交易又成了一个“富不过三代”而“卖祖产”还债的经典故事,雷石东这个名字也将逐渐从全球传媒行业的历史中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New York Times,Yahoo! Finance
看得透又看得远者prevail. ppt.cc/flUmLx ppt.cc/fqtgqx ppt.cc/fZsXUx ppt.cc/fhWnZx ppt.cc/fnrkVx ppt.cc/f2CBVx
ppt.cc/fVjECx ppt.cc/fEnHsx ppt.cc/fRZTnx ppt.cc/fSZ3cx ppt.cc/fLOuCx ppt.cc/fE9Nux ppt.cc/fL5Kyx ppt.cc/fIr1ax ppt.cc/f71Yqx tecmint.com linuxcool.com linux.die.net linux.it.net.cn ostechnix.com unix.com ubuntugeek.com runoob.com man.linuxde.net ppt.cc/fwpCex ppt.cc/fxcLIx ppt.cc/foX6Ux linuxprobe.com linuxtechi.com howtoforge.com linuxstory.org systutorials.com ghacks.net linuxopsys.com ppt.cc/ffAGfx ppt.cc/fJbezx ppt.cc/fNIQDx ppt.cc/fCSllx ppt.cc/fybDVx ppt.cc/fIMQxx ppt.cc/fKlBax
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10 July 2024
传媒业变天,躺平摆烂的派拉蒙环球在漫长的狗血谈判后卖掉了自己
Sunday, 24 September 2023
普通人创业前要做的几个测试
作为一名还未成功的平民创业者,我在亲自踩过一些坑后,建议所有的朋友们: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想离开职场,做生意、开店、开公司、创业,最好能在这之前,依据下面的内容,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
普通人创业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创业的难度,如果在此之前进行一些有逻辑的测试,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能力水平的不足,甚至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补强。
而这些准备,将大大提升普通人在创业之后的存活率。
是的,普通人创业,最开始不要想着发财,而要想的是尽可能生存下来。只有尽可能在这场创业大逃杀中生存下来,才有可能在后续的过程中找到机会,实现发财之梦。
根据创业近两年的过往经验,我认为以下测试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普通人。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一名普通人,是隐藏的大佬,天选之子,未来的马云,被埋没的张一鸣,则无需看下面内容。
第一轮测试:拉新能力测试
对于所有创业者,公司创始人来说:
拉新能力是最高优先级能力!
拉新能力是最高优先级能力!
拉新能力是最高优先级能力!
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拉新能力甚至在最开始,要远远大于产品能力。
因为从公司开张那一刻起,所有的老板每天一睁眼,面临的就是,客户在哪?用户在哪?顾客在哪?消费者在哪?
同时,由于现阶段国内商业环境的竞争激烈,大家同质化严重,大多数公司的产品、服务,并不会比其他公司好太多,这就决定着谁有持续稳定、独特的拉新能力,谁就先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
我见过身边诸多死掉的老板朋友们,最开始创业,耗费大量时间研究产品,耗费了大量资金,等产品一开发出来,推不动,不会拉新,不会推广,卖不掉,倒闭关门。
还有一些我认识的朋友,开个店之后,完全就是坐店,不懂开拓客户,不懂推广,不懂营销,完全吃自己之前积累的人脉,或者门店的流量,到最后一旦人脉吃尽,或者选址错误,就直接挂掉。
还有很多老板,觉得我不懂拉新,我不懂推广,我找一个懂的合伙人、懂的员工来帮我。要么就被坑了好多钱,什么也没卖出去,要么就是合伙人、员工一走,公司直接一蹶不振。
所以拉新能力是最高优先级能力,可以说是老板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只要老板有拉新能力,那公司这个摊子,就已经具备了张罗开的条件。
哪怕初期产品能力不强,只要你具备拉新能力,也可以先跑起来,为产品后续的不断优化留出试错的空间和方向。
所以在创业前,你最好在职场中就要尽可能去培养自己的拉新能力,尽可能做和拉新、推广相关的事情。这个可以不拘泥于手段、方式。
比如你是乙方公司的牛X 客户经理,你是电商公司的牛X 推广,你是互联网公司的牛X 市场,你是快消公司的牛X 渠道销售,你是汽车公司的牛X 销售,你是传媒公司的牛X 写手……
只要你懂得有方法、有策略地去用一些手段,就能搞来客户、用户、买家,那你基本就具备了这个能力。
当然,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强大一些,那你可以在此能力上不断进行延伸。
比如不断挑战自己,用非常少,甚至不花钱的方式带来用户、客户。
不断挑战自己,用之前没用过的方式去进行拉新、搞来客户,跳出自己之前的能力圈,培养多种拉新能力。
这个非常重要,我之前做在线教育的时候认识了一堆所谓的“用户增长大神”,这些用户增长大神各个擅长用免费的课程、资料、礼品进行微信裂变、获得用户,结果后面微信裂变被封杀,这些增长大神的技能纷纷无用武之地。
所以,多学会几种拉新方式总归是好的。
如果你接触不到这样的工作,那恐怕你需要在工作外去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做个抖音号、做个公众号、做个小红书号,尝试去推广推广,练习这种思维,不过要注意别被培训机构割了韭菜。
当你发现拉新、推广对你来说比较难、比较棘手,没有什么头绪,各种手段都搞不来用户,或者搞来用户很慢。那相信我,你在创业之后,也将面临这种痛苦。
大家可以仔细看身边能做起来的老板,公司最开始第一批客户、消费者,一定是老板亲自上阵打下来的天下。
比较幸运,我在创业之前,就一直混迹于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位,天天就是搞用户。我投过广告搞来用户,也通过灰产搞来用户,也做过微信裂变搞来用户,也做过红包活动增长用户,然后我自己也做过公众号,搞了3 万粉丝,也兼职通过BD 拉来过客户。这一切,都是在创业前,进行拉新能力的反复训练。
所以我后来开公司搞客户、做电商卖衣服,本质就是放大这个过程。
所以拉新能力测试,最高优先级!基本这一关,就会淘汰掉大多数人。
第二轮测试:小问题解决压力测试
创业后,所有老板每天会遇到大大小小几十个问题,每个月会遇到几百个问题。
这些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都是很多小问题。
公司注册工商执照、对公账户、员工招聘、开发岗位、写BP 写PPT 写公司手册、定绩效、租房、拉网线、攒电脑、安家具、修电脑、修打印机、开除员工、做合同交社保、买工具、办物流、搭货架、缴税、开发票、调解员工情绪、安慰员工大姨妈……
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很多人在职场打工的时候没有遇到过,因为很多事情不归你管,你也没有心思和权限管,但到创业后,这些问题扑面而来。
对于创业者,对于各位的老板来说,你能不能解决这些小问题,尤其是快速解决这些小问题,非常关键。
因为你开公司后,每天节奏非常快,都是推进型的层层速进,一旦某个小问题你无法快速解决,它很有可能就会缠绕着你其他事情,一环扣一环,后面的事情你就推进不了,节奏就慢了下来。
能快速、大量、密集地解决小问题,其实是很多创业者非常忽视的一个能力,它会产生很多深远的影响。
首先你能快速解决很多小问题,让它们不困扰你一天两天,你就会节省出很多精力,专注解决更高难度的问题。
如果你能快速解决很多小问题,意味着你可以省很多钱。比如员工说电脑坏了,你啪啪啪上去一顿搞定,至少省200。做公司门头有人忽悠你要500,你自己网上搞了一个,还很好看,又省300。省下来的都是你的钱。
我对解决小问题省钱这个事情真的感触很深。我身边一些互联网高管出来创业,可能之前在公司花钱花惯了,或者融资了,一开公司,花钱就大手大脚。
我朋友说,冬哥,我要买个企业邮箱,1000 多元一年,这样显得正规。我说你花那钱干啥,我给他租了个公司域名,建了个企业邮箱,非常正规专业,只要50 元。
我朋友说,冬哥,我们最近打算买个电商系统看数据,好像是8999 元一年。我说你花那钱干啥,我丢给他一个联系方式,让他直接租就好,100 元就一个月。
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你解决了它,就会省很多钱。
创始人能快速解决小问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
在团队面前树立你的威信,树立老板能干、强悍的形象,从而加深你的领导力。
小公司,员工们对于老板或多或少都有着能力的怀疑。员工丢给你一个小问题,你能快速解决,甚至员工出了很多问题不用找你,你直接上来啪啪啪啪给他们摆平。
那你在团队中的领导力会得到绝对的加强!员工会对你有向心力,心悦诚服,绝对不会私下建群骂你。
最怕的就是小公司老板,员工一有问题解决不了,老板也解决不了,老板只能骂员工:我招你来是为了啥?
长期以往,员工就会对老板失去信任,一旦公司有风吹草动,员工会立马拍屁股就走。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那个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我看张艺谋的感受就是,这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创业公司老板。虽然张艺谋是个导演,但解决音响、舞蹈、音乐设计、镜头场景、工资项目、员工吃住大大小小问题全都信手拈来,甚至还不是外行指导内行,全都解决得深入彻底,表达得令人信服,这就会让很多优秀人士愿意跟着他干,从而形成绝对的领导力。
做小问题压力解决测试也很简单。
从明天上班开始,你作为你公司的一名员工,只要看到公司有各种小问题,大到这个业务没人管、工商没人跑,小到公司灯管坏了该换了,你都可以亲自尝试去解决一下。
你老板、你上司扔给你大大小小是你的、不是你的活,以及各种讲理的、不讲理的需求,你都接住尝试干一干,哪怕他们让你去订个外卖,你最好也尝试做一做。
以及你看到你同事业务做不下去了,活干不过来了,你都亲自去帮一帮。
相信我,你做的这些事情,未来创业后,一个不少的都会出现在你的公司。
你甚至可以反复做这些事情,不断地去练习解决小问题的熟练度,相信我,解决问题也是需要习惯积累和锻炼的。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能解决掉大部分问题,甚至会愈战愈勇,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甚至会享受此过程,乐在其中。
那我认为你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创业者的素质。
不过那时你这么优秀,公司应该会给你加薪吧?
第三轮测试:引领追随者测试
现阶段创业,还是需要团队作战。尤其你在解决上面的拉新问题、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时,公司和业务需要靠谱的副手、核心骨干来帮你看着,让你抽出精力发挥出你能力的最大价值。
所以你必须要有真正认可你的追随者。他可能能力并不足够强,做不了你的合伙人,但却可以成为你最忠诚、最靠谱的副手,你把一些基本的事情交给他,可以完全放心。你出去办事、谈业务、谈客户,公司有他在,你就不担忧。
这种关系是超越普通员工的。
所以你必须有引领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对你的人品,或者利益,或者能力,或者口碑,或者梦想,是愿意信服,从而追随的。
这个测试我认为在职场中通过管理场景可以观察,也就是你需要在职场中做到一定的管理岗,比如下面管3 个人或者十几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下属经常会抗拒你的决策;你每次发表宣导,下属都目光呆滞;你当上领导后,下属离职率飙升;下属离职后,直接把你拉黑,再也不想搭理你;下属对你很冷漠,大家都是公事公办……
那这些都证明着你无法引领追随者,你创业后大概率是无法把招聘来的员工变成心腹,变成核心团队,只会是一般老板和员工的普通关系。这种普通关系在小公司里极其脆弱。
如果你发现你的下属们跟着你很有干劲,你的任何指导他们都表示认可;逢年过节还问候你;甚至你离职去了下一家公司他们表示愿意跟着你一起走。
那大概率你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领导力,可以开始引领一些追随者。
我手中始终有一份员工名单,这份员工名单是在公司到了最危险时刻,我也完全不会裁掉的人。因为我知道只要有这些人在,公司就一定会东山再起。
公司的本质是要靠老板和他的一群忠诚的追随者打造。
啥,你没做过管理岗?大哥,你要不要先积累点管理经验?不然你开公司后怎么管员工呢?哪些员工要靠钱吸引,哪些员工要靠大饼吸引,哪些员工要靠展望来吸引你都不知道,咋管理下面的人呢?
另一个比较现实的就是,小公司最开始很难招到一些优秀的员工,如果有一些追随者愿意跟着你,则最开始公司的初期团队搭建,就有了基本盘。
我身边很多朋友创业后最大的苦恼就是公司太小,招不到靠谱的人。其实在你做公司前,就应该有一群人愿意追随你了。
第四轮测试:空手套白狼赚钱测试
作为一名普通生意人,我衷心建议:
如果你打算从职场跳出来,开始创业或者做生意的话,千万不要带着自己打工多年的积蓄,或者拿着家里的储蓄去投资创业。
至少不要一开始就这么做。
因为没有经过创业洗礼,手上还拿着很多现金的你,那简直就是残酷商业世界中待宰的羔羊,送财的童子。
我见过身边诸多的前同事、前前同事、职场好友们带着积蓄出来创业、开店、开公司、开发APP,到最后赔个底朝天,又老老实实回去打工,几年白干。
如果你真心想做生意,我建议你可以最开始,先测试一下自己。
怎么测试呢?
你就让自己通过不花一分钱,或者只花非常少的钱的方式,赚到一点钱来。不用多,10 万这个目标就行。
你可以写案子、倒卖东西、提供服务、做咨询、参与项目、做兼职,总之想尽各种办法,搞到这10 万块。
当然,如果你觉得10 万很少,自己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那也可以适当提高门槛,20 万、30 万都行,甚至50 万。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离开了你现在的公司,那些曾经说要照顾你生意的朋友都没了踪影;
你会发现,你之前设想的某种赚钱模式,根本就不复存在;
你会发现,你以为你的服务会有很多人买,结果真正付钱的人寥寥无几;
你会发现,打工赚工资只需要996,而创业赚钱则需要007。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打工能月薪2 万,出来创业后,赚第一个20 万都难得要死,然后也累得要死。
如果你能完成这个测试,我认为,你创业不能说成功,至少存活率会相当高。那时你再把你的积蓄投进去,至少也算事半功倍。
因为做生意、创业,就是在各种绝路中找到出路,用各种不花钱、少花钱的手段解决问题。然后一旦发现能解决问题,就大举压上,开始猛冲。
如果你通不过这个测试,那估计你也老实了,安安心心回去上班,吃喝玩乐买房子,也比把钱亏掉了好。
因为攒了多年的积蓄,说亏就全亏掉,那个心疼感,估计会让你苍老5 岁。
而你空手套白狼赚到的钱即使全亏掉了,你也并不害怕,不心疼。
因为你知道,后面还可以用各种手段再赚到钱。
所以以上的几种能力测试,是我创业之后,认为对于公司存活到现在,有决定性帮助的能力。
能拉新,让我们很多业务一做就能迅速开展,然后不断地优化,进钱;
能快速解决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让整个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顺畅的推进速度,从来不会出现打打停停的混沌感;
把员工逐渐培养成核心骨干,让他们愿意追随我,使得公司员工再怎么离职,基本盘依然保持不变,始终保持稳定的架构,稳定的向心力;
用尽各种办法,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地搞到钱,使得整个公司可以持续地运转下去,到最后一步步发展起来。
以上就是我创业后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帮到那些想创业的普通人。当然也不是说你以上测试没有通过就没法创业了,只是或多或少这些问题,都将会在创业之后找上门来,成为致命的关键一击。
因为真实的商业世界,真的是残酷而又不讲道理啊。
Friday, 27 September 2019
万国邮政联盟达成共识 中国享有优惠恐将结束
(附:美国退出“万国邮联”的影响与中国对美跨境电商应对之策)


虽说美国此举是对中国不公平贸易的又一记反击,要全方位防堵廉价商品规避高关税输入美国。不过,万国邮政联盟政策法规和市场总监索马松德拉姆(Siva Somasundram)认为,对成员国支持改革决定邮资费率的制度,这对多边主义和欧盟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
附:
美国退出“万国邮联”的影响与中国对美跨境电商应对之策
国家或地区 | 美国 | 香港、澳门 | 中国内地 |
所属UPU Country Group | Ⅰ | Ⅱ | Ⅲ |
终端费平均年度费率上限(2014-2017) | 3% | 6% | 4% |
终端费平均年度费率上限(2018-2021)(信件类) | 3% | 6% | 6% |
终端费平均年度费率上限(2018-2021)(包裹类) | 3% | 10% | 13% |
物流方式 | 万国邮联 | 商业快件 | 国际专线 | 海外仓 | |
邮政小包 | EMS | ||||
运费 | 最便宜 | 相对其他商业快件低 | 最贵 | 相对较低 | 一般 |
时效 | 最慢 | 一般 | 最快 | 快 | 灵活 |
运输网络 | 运输网络覆盖广,得益于国家邮政建设 | 网络覆盖不及邮政系统 | 仅限特定区域 | 本土配送可灵活选择 | |
通关情况 | 通关能力强,享邮件互换局特殊快速通关渠道 | 无特殊通关渠道,需逐件过检,货值800美元以下无需缴纳关税 | 多以一般货物贸易清关[8] | 批量货物清关,可能部分商品落入加征关税清单 | |
适用对象 | 价值小、时效无要求的轻小物品 | 时效有一定要求的贵重物品 | 时效要求高的贵重物品 | 可集中通关的大规模货物 | 商家针对市场需求大量备货的货物 |
Friday, 1 February 2019
顶级巨头公司在创业初期有多苦?谷歌、苹果、华为、阿里、腾讯……是这样过来的
联想:传达室出来的国际公司
华为:简易房+仓库的组合
腾讯:舞蹈室孵化出的国际企鹅
阿里巴巴:办公室就在马云家
百度:从宾馆开始的百度生涯
新东方:冲出十平漏风违章建筑
谷歌:第一间办公室,是租来的车库
苹果:又是个“车库奇迹”
Monday, 10 December 2018
'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创始人的秘密
Thursday, 6 September 2018
你不知道的李嘉诚
回望过去,本人由 1950 年创业开始,1972 年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市,于过去 68 年间,一直带领长江集团稳步发展,经内部增长及收购合并,积极拓展业务及收益多元化与全球化,并适时作策略性检视以及重组,尽心尽力为股东争取最佳利益及回报增值,本人衷心感谢各股东多年来对本人的支持及信任。
内地房地产过去持续上涨,往往以高于市值的价格也无法投得土地。内地政府部门都说要对房地产进行打击,价格太高。不听他们的话,还可以听谁的话?现在价格的确涨得太高,一般老百姓买不到,投资地产的公司也有危险。过去两三年我们买入的项目较少。香港地价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趋势……内地的地价也飞涨,我们也无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地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我从1950年开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经六十多年,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也一路走过来。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最后那分钱,要很小心。
2017年8月28日下午,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今年2月和8月,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收到印度税务局的评税令及罚款令,向和记电讯追收合计3223亿卢比(约392亿港元)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