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应该是古时最美的劳动之一。穿梭在碧绿的荷塘中,划船起歌,《采莲曲》应运而生。
《采莲曲》是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在汉代时,就有《江南》这样优美的采莲诗。
到了唐代,王昌龄、李白、白居易三位大诗人,都写过《采莲曲》,雅趣非常,各有千秋,可称是唐诗中最有名的三首《采莲曲》,你来评判一下,谁写得最好呢?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王昌龄的《采莲曲》中,采莲女和荷塘完美的融为一体,荷叶和罗裙一色,让人眼花缭乱,芙蓉人面,一样娇俏可爱。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在池塘中,我们已经分不清哪是荷花,哪是采莲女,此时,听到歌声,才知道,有人过来了。
多么自然而灵动,明·钟惺《唐诗归》: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
王昌龄的《采莲曲》,自然清新,如一幅清新的画作,读完之后,脑中就有了画面。
采莲曲
唐代: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写采莲女的美丽,没有直接着墨,还是用反衬的方法来写。美丽可人的采莲女只是悠闲的采着莲,却引得旁边一众男子下马驻足观看。
夏天的若耶溪畔,美丽的采莲女笑语吟吟地采着莲子。阳光照耀着采莲女的新妆,风吹起,吹起衣袖,空气中都飘荡着香味。
那岸上是谁家出来游乐的男子,三三两两,似隐非隐的在垂杨下。身边的紫骝马不断嘶叫,身旁的落花纷飞,见了此美景美人,怎能不叫人踟蹰,空令人感伤。
男子被采莲女吸引,久久不去,像极了《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的那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写得绮丽但不艳情,可见李白的功底。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李白和王昌龄已经将采莲女的美丽风情写得那么可爱美好了,白居易还能怎么写呢?
尤为珍贵的是,白居易是那么细腻,他用轻盈的笔触写采莲女遇见心上人的情态和羞涩,令人忍俊不禁。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
“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善于体会人情,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纵观这三首《采莲曲》,王昌龄巧妙地将采莲女与荷叶荷花“融”为一体,若隐若形,别具一格,令人遐想。
而李白用反衬的手法来写采莲曲的美丽,那岸边徘徊不去的青年男子,不就是被采莲女的美丽情态所吸引吗?
白居易则更细腻,他截取了采莲女的一个画面,却将她的美丽、可爱情态,表露无遗,令人浮想联翩。
每一首《采莲曲》都有一个或一群美妙的女子,读完,真让人憧憬爱情。
同是《采莲曲》,王昌龄、李白、白居易都能写得各有特色,景美,语绝,情意悠长。这就相当于,同一个题目,三个人各写了一首名作,后世传唱不绝。后人不得不感慨他们的高妙才华了。
看得透又看得远者prevail. ppt.cc/flUmLx ppt.cc/fqtgqx ppt.cc/fZsXUx ppt.cc/fhWnZx ppt.cc/fnrkVx ppt.cc/f2CBVx
ppt.cc/fVjECx ppt.cc/fEnHsx ppt.cc/fRZTnx ppt.cc/fSZ3cx ppt.cc/fLOuCx ppt.cc/fE9Nux ppt.cc/fL5Kyx ppt.cc/fIr1ax ppt.cc/f71Yqx tecmint.com linuxcool.com linux.die.net linux.it.net.cn ostechnix.com unix.com ubuntugeek.com runoob.com man.linuxde.net ppt.cc/fwpCex ppt.cc/fxcLIx ppt.cc/foX6Ux linuxprobe.com linuxtechi.com howtoforge.com linuxstory.org systutorials.com ghacks.net linuxopsys.com ppt.cc/ffAGfx ppt.cc/fJbezx ppt.cc/fNIQDx ppt.cc/fCSllx ppt.cc/fybDVx ppt.cc/fIMQxx ppt.cc/fKlBax
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9 July 2025
采莲曲
Tuesday, 8 July 2025
傅国涌: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2005年1月,《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在大陆初版时,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些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无论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无论他们的学问、才情、人生经历乃至政治信仰等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私人文字都真实地记录了历史,把握了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以及他们各自作出的人生选择。要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仅有官方的正史是远远不够的。宏大的国家化记忆固然不可回避,但历史同样需要(甚至更加需要)带有个体温情的私人记录。这不是什么"野史",这也是正史的一部分,有了这些带有个体生命体温,他们的泪与笑,他们的犹豫和决然的私人记录,我们的历史才可能是完整的。
相隔五年,此书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时,八旗文化出版社将书名改为《抉择: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突出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剧变之际做出抉择这一主题。六十年前的那一刻,知识分子面对的是去、留之间的抉择。1948年选出的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可以代表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华部分,24位选择了出走,占全部院士的29.6%,其中10位是人文组院士,占28位人文组院士的35.7%。胡适、傅斯年、梅贻琦、蒋廷黻、顾毓秀、萧公权、董作宾、李济等或赴美国,或去台湾,钱穆则在香港办新亚书院。毫无疑问,大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留下,其中甚至包括早就洞穿自由的"多少"与"有无"的储安平。因此,长期以文化人身份在上海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夏衍晚年写回忆录时还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十月革命之后,俄国的大作家如蒲宁、小托尔斯泰,以及不少演员都跑到西欧和美国,连高尔基也在国外呆了十年。而中国呢,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仅没有文艺工作者'外流',连当时正在美国讲学的老舍、曹禺,也很快回到了刚解放的祖国。
当然,这不只限于文艺界,科学家也是如此。……"
其实,夏衍看到的只是历史的表象,不同的人作出自己的选择,乃是基于各不相同的理由,并不是如此简单。毫无疑问,对于数量更大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在去留之际的抉择主要不是政治性的,更多的还是家庭的原因,拖家带口难以流徙,清华大学教授浦江清1948年12月12日的日记说,他当时如果想走是可以走的,但他从未想过要走,"我也不想走,我的小家庭都在这里,不愿再有迁动的狼狈情形。…… "史学家吴相湘回忆1948年11月25日前后的北平之行,"其时,北平学术界人士,大多不甚恐慌。我曾与北大师友多所接触,交换对时局意见。他们都曾经抗战八年在西南的流离转徙,好不容易重回故都,分配到宿舍,为时不过半年,真可说喘息甫定;并且年纪又大了,实在不敢想像再来一次'疲于奔命'的逃难生活。何况当时金元券发行引起物价上涨,更使人不敢想及未来,惟有听之天命。"国学大师钱穆在《师友杂忆》中也说:"国家遭此大变,但距抗战流亡不久,家人生计,顾虑实多。"
与1937年外敌入侵、"流徙西南天地间"不同,这一次是内战定局、政权更迭,要流徙到前途未卜的台湾岛上或者异国他乡,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何况,在多数普通知识分子心目中,"都是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未必就是俄国共产党人",而且共产党未必比国民党更坏。本着这样一种"与人为善之心",加上许多其他的种种因素,大多数知识分子选择留下也就在常理之中了。等到思想改造运动、批俞平伯、批胡适、批陶行知、批胡风……一波接一波,直到铺天盖地、几乎无人能够幸免的反右运动大旗招展,知识分子全军覆没,就是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1949年前夜,美学家朱光潜、政治学家张佛泉、植物学家胡先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毛子水等16位知识分子联名发表《中国的出路》,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现在全世界的民主制度都在受着极权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民主宪政成功,至少须有二个以上象样的较大政党,然后人民始能有选择,政党始能彼此发挥监督砥砺的作用。但我们更反对极权共产集团。因为假如极权共产集团得势,人类便将要开倒车,一切的进步理想便全完了。"
到了抉择之际,签名的16个人中既有选择出走的,如张佛泉、毛子水等,也有选择留下的,如朱光潜、胡先驌等。1949年11月27日,朱光潜即在《人民日报》发表《自我检讨》,自述抗战之后的愿望本是谨守岗位,把书教好些,再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书,"可是事与愿违,一则国民党政府越弄越糟,逼得像我这样无心于政治的人也不得不焦虑忧惧;二则我向来胡乱写些文章,报章杂志的朋友们常来拉稿,逼得我写了一些于今看来是见解错误的文章,甚至签名附和旁人写的反动文章。"这篇检讨彻底否定了一年前自己签名同意的《中国的出路》,1950年他开始研究马列主义,1951年10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艺术问题的《艺术的社会根源》(路易·哈拉普著)由他翻译出版。他的检讨和改造不能说不积极,但是在接下来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他依然首当其冲,成为北大的两个重点批判对象之一(另一个是周炳琳)。他在西语系、在全校的师生员工大会上不停地接受批判,写下了大量的检查,对自己的反动立场、反动思想、反动学术观点等一一进行无情的自我批判,内心之虔诚、态度之认真几乎都无可挑剔。1957年朱光潜对罗隆基的批判也是众所周知的,到了1960年代,他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连尼采、叔本华的名字都不敢提及。多年以后,他在垂暮之年为自己当初的"顾虑、胆怯,不诚实"而羞愧。然而,他的出路并没有因为自我检讨、积极改造而改变。
与他一样选择留下并且受过很好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金岳霖、贺麟等人都曾极力否定自己的过去,积极改造自己的思想,以适应1949年后的新环境。贺麟1946年发表《学术与政治》一文一再阐明"学术有学术的独立自由","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为了保持学术独立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生命,亦所不惜。"当一个新的、他完全陌生的时代降临后,他却未能守住这一诺言,反而放弃了学术的尊严,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迅速败下阵来,说了大量违心话。
曾被学生认为"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的哲学家金岳霖,1949年后发生180度的大转变,先后参与对杜威、罗素、胡适等的批判,对梁漱溟、章伯钧等的批判。但是,他自身的命运没有因此而好到哪里去,那已经是一个丧失了"不说话的自由"的时代。选择了出走的胡适在海外读到金岳霖写的一篇检查后,沉痛地说:"是不是毛泽东和他的政权已经很成功的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将这一位最倔强的个人主义的中国哲学家的脑给洗干净了?还是我们应该向上帝祷告请准许我们的金教授经过了这样屈辱的坦白以后可以不必再参加'学习会'了。"
吴宓苦恋一生的毛彦文偶然在美国读到一本由香港美国领事馆译成英文的大陆杂志,上面登载着许多大陆著名学者的坦白书,吴宓的检讨说自己一向用纯文学观点教莎士比亚戏剧,现在知道错了,应该用马克思的观点教才正确。毛彦文气得发指:"人间何世,文人竟被侮辱一至于此!"
即使如此,吴宓、朱光潜、金岳霖等人也未能幸免被废弃、被批判、被侮辱的命运,他们虽侥幸逃过了反右一劫,却几乎无人逃得过"文革"的网罗,有北大学生记得朱光潜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北大广场挨批斗时——"他稀疏头顶上在寒风中颤抖的一绺白发…… "
朱光潜那一绺在寒风中颤抖的白发,与吴宓临终时的呼喊:"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就是1949年选择留下的知识分子最后的命运。"根株浮沧海",选择出走的胡适、钱穆、毛子水们同样有着内心永远的伤痛,他们"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大地",漂浮在异乡、孤岛的苦痛始终伴随着他们的余生。1949年后,假如没有台湾、香港,一切更是不堪设想。两岸三地,三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六十年来的历史演变,今天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那是上帝对中国的恩待。
Monday, 7 July 2025
中国网络审查制度远非“防火墙”般简单
中参馆ChinaFile 是亚洲协会旗下的在线杂志。其使命是促进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并进行细致入微的公众讨论。该出版物刊载原创报道、分析、摄影和视频,内容涵盖政治、文化、环境和技术等广泛主题。中参馆ChinaFile经常关注那些未被广泛报道的话题,并与记者、学者和其他专家合作。
6月30日,位于纽约的非盈利网络杂志《中参馆》 (ChinaFile) 发布了一份深度调查报告,详细剖析了中国网络审查机制的演变、现状及其对全球互联网的深远影响。报告指出,中国的网络审查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精密、动态且适应性极强的多层次管控体系,将中国的网络审查仅仅理解为一道“防火墙”已远不足以概括其全貌。
该报告由中参馆资深调查编辑杰西卡·巴特克 (Jessica Batke) 和美国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劳拉·埃德尔森 (Laura Edelson) 共同完成。
作者将中国当下的网络审查制度称为“锁网” (The Locknet),并表示其影响力正日益超越国界,向全球互联网渗透。报告将中国的网络审查系统比作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因为它不仅仅像“水坝”一样简单地拦截信息,而是像水闸、运河和灌溉系统一样精密地引导和调控信息。报告形容这是一个“贯穿线上与线下世界”的庞大机器。
报告指出,传统上我们认为防火墙是“一堵墙”,会完全封禁像Google、Facebook这样的网站,但这只是“水坝”的功能。作者在文中举例,中国的“信息水利工程”常见手段还有“节流” (Throttling) 等功能。对于一些未被完全封锁但不受欢迎的外国网站,比如某些学术数据库、技术论坛或小众新闻网站,审查系统并不会直接切断访问,而是会大幅度降低用户访问这些网站时的网络速度。这种体验就像一个水闸被拧得很小,水流变得断断续续、极其缓慢。用户会感觉网页加载极慢、图片无法显示、视频频繁缓冲。这种持续的糟糕体验会极大地消磨用户的耐心,使其最终主动放弃访问,转而寻求国内的替代信源。
当国内发生某个突发的负面公共事件或丑闻,信息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时,审查系统除了使用传统删帖、封号的“堵水”手段外,更会启动“水利工程”中的“泄洪”和“漫灌”机制。
“泄洪”指的是,审查系统会有意地将大量无关的、娱乐性的内容(如明星八卦、搞笑视频)推上热搜榜,瞬间占据公众的注意力。这就像打开泄洪闸,用巨大的、无害的水流(信息流)来冲击整个河道。同时,官方媒体和大量“爱国”博主会协同行动,进行“正能量”的“漫灌”,发布大量关于国家成就、民族自豪感的内容,主动设置议程。在这一系列操作下,原有的负面舆情就像一股小小的“污水”,很快就被海量的、官方引导的“清水”所稀释、冲散,并被推到信息流的下游,最终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这种方式不是简单地“堵”,而是主动地、大规模地重塑整个舆论场的“水文环境”。
报告表示:“审查机制的隐蔽性,让用户难以判断他们所接触的信息是否完整,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与信息互动的方式。”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参馆发现中国的审查制度正在“悄然潜入全球互联网”。这意味着,即使是身处中国境外的国际互联网用户,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受到中国审查指令的影响。比如,报告将输出“自带审查”的技术产品比喻成“出口内置过滤器的净水器”。
报告举例称,一些国际公司可能会在他们的产品中,整合已经过中国审查标准“过滤”的大型语言模型,从而将审查效应扩散至全球。报告中引述专家观点表示:“国际互联网用户可能会发现自己受到中国审查法令的约束,即使他们在中国境外。在某些情况下,国际公司会复制这种审查制度,例如,将经过审查的大型语言模型整合到其产品中,然后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此外,中参馆还对中国当局和科技公司影响全球互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的行为提出警告,报告将其比作“重塑全球河流的河道规则”。报告称:“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渗透。”中国政府和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正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 (ITU) 等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工作,旨在推动他们所倡导的“新IP”等网络底层架构标准。报告警告,这些新标准提案往往在“提升效率”和“加强网络安全”的名义下,嵌入了有利于国家进行集中化控制和监控的设计。比如,某些新架构可能更容易追踪到每一个数据包的源头,从而削弱用户的匿名性。
该机构警告称,如果这些由中国主导的标准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纳,那就相当于重塑了全球互联网这条“大河”的“河道规则”。未来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就会变得更“亲审查”、更“不亲隐私”。这种渗透方式不针对具体内容,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互联网的“水文地质”,使其更容易被任何希望进行大规模监控和审查的政府所利用,从而对全球所有用户的自由构成潜在威胁。
最后,由于篇幅限制,《中国数字时代》不能一一报道报告中的惊人发现,但这份报告的最大意义在于将中国审查制度比作一个“水利工程”,其复杂性颠覆了我们对“防火墙”的传统认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它不仅揭示了“锁网”系统内部的运作逻辑,也对其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Sunday, 6 July 2025
蘇暁康:中國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苏晓康:论美国的几位总统
Monday, 30 June 2025
网友“小米悠悠”的死亡,是绞缠着医疗艰辛的另外一种故事
我在朋友圈里刷了一遍,没有一篇转发的帖子。那天也只有寥寥几个帖子。发酵几天之后,她上过微博热搜,网上各种蹭流量的帖子甚嚣尘上。
但是迄今为止,在自媒体和主流媒体之中,都没有她的真实姓名,她的故事模糊难辨,只能在她的小红书账号中依稀重构。人们的关注点,是她有一套房子,200万存款,以及她每一步都走错了的人生。
在她漫长、痛楚而孤独的死亡之后,她幻化成了一个教训:不重视自己的身体,抠门不舍得花钱,怯懦怕事。连她自己也是这样看待自己。
她的小红书账号,至今只有1.3万粉丝,6.9万获赞与收藏。虽然在最后的几个帖子里甚至有几万的评论,但是可以说,她只是悄悄走掉的另外一个生命,给人们留下的不过是警醒而已。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断言:一个普通人,潦草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可是一切,为何会如此发生?
01
在有限的资料中,尤其是来自于她和网友之间的互动,重构一下她在舆论中极其匮乏信息的一生。
1982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不知在哪里上的大学,在武汉的体制内工作,父母尚在,母亲70多岁,至少有一个妹妹。
十多年前,单位体检中发现卵巢有一个囊肿,此后每年体检中都有发现。医生说一个腹腔镜手术就能解决,但是怕花钱,怕麻烦家人,没有做。十多年没有任何行动。
2023年7月B超发现增大。依然没有重视,当天回去上班。
2023年11月,脚骨折,怕扣工资,继续上班。腹部已经肿胀,但以为只是长胖了。
2024年3月,再次检查,发现了16cm的包块,怀疑卵巢癌。开始搜寻资料,发现最好的医生在上海和北京。但是怕去外地医院麻烦,医药费单位不报销,于是选择武汉的三甲医院。
这时候,还不是最晚期,只要手术切干净,预后就会挺好的。
她积极配合治疗,也很乐观。接受了手术,接受了4次化疗,没有做放疗,认为用处不大。
结束化疗后三天,她回去上班。一个半月后,腹痛一周去看急诊,转移复发了。因为没切干净,医生没有做评估,直接加了化疗,所以无法做二次手术。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为了省钱,她参加了免费的用药小组,并且进了两次,每次都要重新检查,长时间耽误治疗,病灶不断生长转移。
今年2月份开始,用药已经无效,只是不断进展。她的帖子里,都是疼,肚子疼死了,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6月20日,她留下了最后一个帖子,“我今晚就要走了”。全文是:昨晚灌肠之后,去大厕时肠穿孔了,我今晚就要走了,感谢大家的陪伴。 许多人在询问她的情况。6月23日,有病友贴出微信对话:我是XX兰的妹妹,我姐凌晨三点左右走了,感谢一直以来的关爱与支持,在此告知一下。
病友说,最后三天,生不如死。
对了,她的微信名字叫:阳光米兰。
网友“小米悠悠”的死亡如此漫长而痛楚,但是她的生命却结束得如此潦草而简单。在这些天里,再没有任何信息更新了:她的家人,医院,或者同事。
而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在意难平的是:一个43岁的独身女子,以一己之力,给自己买了房子,还有200万存款,从旧帖上还可以判断她大约还有一辆车。为什么她要如此刻薄对待自己?
在她的帖子里,反反复复地出现,怕麻烦,省钱。
在一次做心电图的检查中,她记录了一个细节。她受到一个态度恶劣的护士“像驱赶一群奴隶”的对待。她出来后拍了照,护士抢过她的手机,删了照片,说“你去投诉我啊,我叫李xiaoqing”。
她说,当然我不敢投诉,我怕她是关系户,怕我再去医院看病给我使绊子,可能连命都没了。这已经是2025年4月9日了。 一直到今年1月16日,她才发出了一声感叹:治疗不能省钱。
她说,工作这么多年,省吃俭用,本打算退休可以享受下生活,可能也用不到了。几年来心心念念要去看的演唱会,今年开了好几场,已经没有精力和体力去看了。
她其实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家人淡漠的恐惧,单位扣钱的恐惧,投诉无门的恐惧,退休之后的恐惧,靶向药太贵但是没有作用的恐惧,医疗费报销不了的恐惧。
从十多年前发现卵巢囊肿之后的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恐惧来概括。没人陪,花钱太多,单位惩罚,没有未来。
她其实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不重视。她一开始就很紧张,在从囊肿发展到癌症再到治疗,每一步她都掌握、了解并且采取措施。
但是她每一步都采取了最谨小慎微,最省钱,最便捷的方式,并且完全遵照医生和医院的指示。她没有任何一步进行质疑,冒险或反抗,因为每一步她都因为恐惧而退缩。
连在死亡的门口,她都客客气气,谨小慎微。
为什么一直到今年1月她才感叹不能省钱,因为只有到了这一步,她才能够确认,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再也没有更大的恐惧了,钱在未来已经没用了。
她并不是死于对自己的疏忽、认知的愚昧,或者省钱到抠门。她是死于恐惧:在恐惧未来的压迫之下,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02
可是,我们都有来自于金钱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恐惧,为什么她会谨慎到如此的极端?
“小米悠悠”的账号一共只有34个帖子。她迟至2024年1月12日才开始总结忏悔自己的治疗过程,而在此前,她在小红书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透明。
5月1日她的帖子说肚子疼得厉害,离她的生命终结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她的父亲远在山东老家没有过来,妹妹去参加老公哥哥的婚礼,“就剩我和妈妈在医院里煎熬,人类的悲喜果然真是不相通的。妈妈70多岁了,好多事情也不懂,每天都会哭。”
她比我们多数人都不幸得多。原生家庭冷漠而悠远,在已经必死的道路之上,只有年迈的老母亲在她的身边哭泣,家里的亲人也并没有多么在意。
她已经43岁了,在所见到的资料中没有任何关于男友或丈夫的痕迹。在一个(未经证实)已经被删掉的贴图中,她说,可能跟小时候的阴影有点关系。她一直被村里的一个大叔猥亵。感觉父母多多少少应该知道的,但是也没啥用。甚至在上了初中之后,父亲还责怪他对这位大叔不礼貌,来家里不打招呼。
她说出这件事,只是一个阴影,没有愤怒,委屈,呐喊,就如同在描述旁人的事情一样。她说隔壁姐姐也是如此。
她所生长的环境如此恶劣,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是犯罪的行为,她只是默然承受,甚至认同了它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她因此而断绝了通往爱情和婚姻的道路,但她却并没有把这当成是一件自己家乡或者整个社会的病态和罪恶,而只是一件应该自己咽下的苦果。
她2024年9月发的帖子说,被当地医院坑惨了。手术有残留,没有进行评估,做二次减瘤术,导致痛失二次手术的机会。
但她也只是抱怨。就像不敢反抗那个抢夺她的手机的护士一样,她不敢反抗医生。她没有发起任何针对医院手术的诉讼,要求赔偿,或者争取更好的医疗条件。她只是抱怨接下来的治疗昂贵而无用。
她大概也会认为,如果得罪人,接下来人家不给她治疗怎么办?或者她一个父亲不疼,妹妹不爱的单身女子,反抗有什么用呢?
她默默地咽下了所有医疗失败的苦果。
03
她参加了免费用药的实验小组,没有人告诉她这会耽误她的治疗,没有人给她更好的治疗方案、用药方案、手术方案。
她只是默默地在粉丝寥寥的小红书上自怨自艾,接受一些病友的安慰和建议。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的作用。
她怎么能不谨慎,把自己的钱计算到极其精细的地步呢?她的家庭帮不了她,似乎她的单位也没有任何的反应,她的医生也并没有给她最佳的选择。她自生自灭。
Sunday, 29 June 2025
蔡澜逝世| 交往61女友,风流一辈子
(香港27日综合电)被喻为“风流才子”的蔡澜曾在中国节目《十三邀」中表示,年轻时交过61位女朋友,感情生活多姿多采,他还分享追女心得:“交女朋友要练习,不是说马上就交到,怎么练习呢?丑的照杀,杀久了以后,你就成了专家,那漂亮的跟着来了。”
在交女朋友这方面,长相平平的蔡澜可从没输过,他公开自己交往过61个女朋友,遍及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也有女明星,可谓是风流了一辈子。
蔡澜曾在过往的访问中透露,年轻时是一只“无脚雀仔”,曾一年结交一个女朋友。在母亲催婚下才成家立室,蔡澜表示每个女朋友他都同样喜欢:“我叫我妈自己选媳妇,但我娶了她之后,母亲不准跟她吵架。”最后蔡母选择台湾的女友,正是结婚数十年的太太张琼文。
蔡澜虽然风流,但对太太非常好:“婚姻是一种诺言,婚后我从来没有出轨,如果我不能给安全感太太,我没资格和她结婚。”
妻子张琼文“会做,懂吃,不管他”
与蔡澜一样同为电影监制的张琼文,是个女强人。蔡澜称自己的太太“会做,懂吃,不管我”。
结婚这么多年,蔡澜的艳遇一段接着一段,对此张琼文从不过问,从不干涉。澜曾经在拍摄《志云饭局》时说过,张琼文是很好的妻子,“我妈沒选错”。
蔡澜坚持“丁克”不要孩子,张琼文也同意。选择不生育,他坦言:“一点后悔都没有”。蔡澜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长大,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我哥哥和弟弟都有小朋友,所以不必我来生了。生来干什么?我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要做来干什么?这个想法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名字有“澜”幸未经历风浪
活到这把年纪,蔡澜感慨自己很幸运,尽管名字中有一“澜”字,人生却没有经历太大的风浪。
有次,蔡澜在国外旅行,坐飞机遇到气旋一直往下降,持续了5分钟。坐在他旁边的澳洲大汉吓得腿软手抖,蔡澜神态自若地坐着,陌生人问他:“你死过吗?”
蔡澜回答:“不不不,我活过。”
这些年,总有出版社让蔡澜写回忆录,他都拒绝了,“我死都不肯写”。
在他看来,大多数人的回忆录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那么多缺点不敢写出来,都在说谎,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
如果有一天,蔡澜决定写真实的回忆录,他称“要等让我写的人都死掉了,就可以写了”。
列出“死前必吃”菜单
爱吃会吃的蔡澜,还列出了“死前必吃”清单,有各种菜式:炭烧响螺、猪油捞饭、四川麻婆豆腐、削法国黑松露做欧姆蛋、反沙芋、印度咖哩螃蟹、法国白芦笋……
蔡澜称,如果吃完这天下美食,就没人怕死了。
Friday, 27 June 2025
gslb.me提供免费的智能 DNS 服务
gslb.me提供免费的智能 DNS 服务,支持各种常见解析类型。免费版还支持一些高级功能,DNS平衡和GeoDNS地理解析、防火墙等。可以添加自己的域名,也可以直接使用自带的免费二级域名。有六种后缀可选,格式是glsb加不同后缀,形如:xyz.gslb.biz 等。
gslb.me注册简单,只需邮箱就能注册,无需手机号、信用卡。
网址:https://www.gslb.me/
点击右上角登陆,登录框旁边有注册按钮。注册后邮箱全名就算用户名,登陆密码是一个随机字符串,会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注册邮箱。注册过程比较简单,默认英语页面看不懂可以通过自带翻译功能的浏览器来访问。
如下图所示,右键添加域名,图中间最上面add record添加记录值,保存。
添加解析记录。
地理解析
gslb.me免费版还支持GeoDNS(地理DNS),这在cloudns是一个收费功能。
GeoDNS(地理DNS)是一种基于用户地理位置进行智能域名解析的DNS服务,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将用户请求路由至最近的服务器节点,降低网络延迟并提升访问速度。例如:欧洲用户访问某网站时,可能被解析至法兰克福数据中心;亚洲用户则被指向新加坡节点。
下面简单说一下在gslb.me免费版如何使用GeoDNS功能。
1.添加域名
和上面类似,首先添加一个域名。下面用自带的免费二级域名作为示例。自己的域名不想改ns可以用自带的免费的二级域名先设好,用自己的域名cname过来。
添加geo域名
自己填一个名字添加。
Smart Balancing一项要选择Georouting,拉到最下面点击保存。
2.添加ip
如下图,右键点击域名,选择add traget 来添加ip。把 Checks Available里面的两项都加入到右侧。拉到最下面保存。
如图所示,上面已经添加了两个ip(免费版只能添加2个)。
3.添加分地理解析规则
回到第一步添加域名的那张图,点击 Setup Georouting 进入设置页面。
下面的例子设置的是已经设置好的两条规则:
内地访客解析到1.1.1.1
其他所有的访客解析到8.8.8.8
添加地理规则添加地理规则
点击 Add country-based rule ,给规则取一个名字(如上图右上角的cn、all)。然后选中相应的国家、地区,点下面的加号添加进去,然后把第二框相应的ip添加到第三框。同样再添加一条,全选上面剩余所有的国家、地区,都添加进去。
上图已经添加了两条,图上显示是第二条。添加完毕点击右上角 Save all rules 保存。保存之后页面顶部出现 Commit 1 objects ,点击它进行提交。右下角出现绿子提交成功。
通过在线ping工具已经可以看到,已经按照我们设定的规则运行。
上面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需要的童鞋还可以根据ISP、ANS、就近原则等规则进行组合。
其他功能
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负载均衡、跳转、防火墙等功能。
详见帮助:https://www.gslb.me/howtos/
Wednesday, 25 June 2025
千年宿敌:波斯与犹太
波斯人和犹太人是中东地区两大古老民族, 在漫长遥远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古时的融洽和巴列维国王时期 (1941年一1979年)的默契,也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僵持。本文拟以时间为主线,以民族和国家为载体,对这两大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以这两大民族为主体的伊朗一以色列国家关系做一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探寻二者关系发展的特点。
一、波斯人解放犹太“巴比伦之囚”
二、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的宽容政策
(一)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的政治管理
(二)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的宗教宽容政策
三、历史变迁中的波斯人和犹太人
(一)巴列维国王时期伊以关系默契发展的主要因素
1. 伊以接近的国际环境
2.以色列发展与伊朗关系的主要诉求
3.伊朗发展与以色列关系的主要诉求
(二)霍梅尼及其后伊以关系的僵持
五、波斯-犹太民族关系和伊朗-以色列国家关系发展中的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