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7 March 2015

長平:穹頂之下的政治霧霾

「中間的每一個環節,基本都是一個壟斷環節」,「壟斷是不可能有創新的」,「外界的人士滴水不進」,「就是一個獨生子,這個玩具都是他的,他可以玩 得很膩,他可以亂扔」。在柴靜出品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中,幾位中共官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環保部車輛污染研究處主任丁焰及國家發改委能源 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用這些話來描述中石油,一家對環境霧霾負有重要責任的國有企業。了解中國政治的人不難發現,用這些話來描述中共政權本身更加合適。
儘管柴靜在片中的解說詞「我不是有多怕死,是不想這麼活」已成為網絡名句,但是這位前央視調查記者顯然無意拍攝一部政治寓言片。恰恰相反,這部上億 人觀看的紀錄片引發激烈爭論,批評者認為它弱化了對政府的問責。那些因參與環保運動而遭到政府迫害、拍攝同類紀錄片卻被嚴厲禁止的人士,對這部紀錄片的順 利製作和發行充滿了疑慮。
但是,由於中國的環境霧霾背後是顯而易見的政治霧霾,壟斷的國有企業背後是壟斷的政治勢力,壟斷權力都具有相同的特徵,以同樣的借口,幹同樣的壞事,並以同樣的手段掩人耳目,或欺世盜名,或霸道專橫,對任何壟斷權力的解析都有舉一反三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不了解中國的政治霧霾,就無法解開環境霧霾的癥結。柴靜的紀錄片引來很多環保專業人士參與討論,他們面對社會公眾,對環境霧霾作出了專 業的分析,給出了專業的建議,是這場爭論最大的收穫之一。但是,這些基於西方治理理論和經驗的專業研究,大多已白紙黑字出版在冊,以中國政府強大的購買能 力,很難想像他們不能得到這方面的知識。中國政府面臨環境壓力,提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也有十年之久,民眾也耐心地順從「需要時間慢慢改變」的說 教,然而十年之後霧霾愈加濃厚,這是為什麼?
不是適應專制 是專制損害自主
柴靜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以深入淺出的講解,糾正人們對環境霧霾的一些誤解和誤導,對於認識中共製造的政治霧霾很有啟發。其中,「環境適應性」是一 個極大的騙局。宣傳機器努力讓人們相信,中國有特殊的文化傳統,中國人更喜歡被人管着,渴望政治強人,不適應西方的民主政治。一句話,中國需要專制
事實上,不是因為人們適應了專制,而是因為專制一直在損害人們的自主功能。正如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臨牀預防醫學教授Edward Lawrence Avol在這部紀錄片中所言:「我不認為有任何證據表明,讓孩子多暴露在污染空氣中,能幫助他們產生『適應性』。讓他們暴露在污染中的第一天,他們受到一 部分功能損傷;暴露的第二天,損傷沒有第一天多,不是因為他們產生了適應性,而是損害已經發生了。」
語言的詭辯也是專制常用伎倆之一。十年前霧霾就已經十分嚴重了,但是它為什麼沒有讓人們像今天這樣不適?柴靜說,因為那時候我們不叫它霧霾,而是叫 它霧。霧不僅不可怕,而且在中國文學中還頗有些詩情畫意。柴靜沒有告訴觀眾的是,PM2.5這個概念是美國大使館帶到中國的,它每天公布自行監測的北京空 氣質量數據,揭開了中國空氣污染的真相。在這部紀錄片中形象十分正面的國家環保部門,曾一再表達抗議,認為美國大使館違背外交公約。官媒鼓吹愛國主義,稱 「空氣質量數據不能看別人的臉色」。正是美國大使館堅持「違約」,媒體終於在「霧」字前面加上「毒」,或者後面加上「霾」,使得這一概念雲開霧散。
新詞彙令「專制」變優雅
跟當年在蘇聯和東德發生的歷史一樣,如今為中共專制政治鼓吹者,也覺得「專制」不好聽,要換成「威權」、「獨立主權」、「儒家式民主」等新詞彙,總之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在這些詞語的裝飾下,「專制」不再是有毒空氣,而且變得深刻而優雅,讓人自豪起來。
「我們總是聽到一種聲音說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跟我們談環保太奢侈了。」柴靜說。這種說法的政治霧霾版是:「中國民眾素質很低,不能實行西方式民 主。」紀錄片深刻地指出,「但往往受污染最嚴重的就是最窮的人,他們最容易受到傷害,他們最需要發出聲音,他們最需要得到幫助」。政治也是如此,最需要民 主的不是寡頭大鱷,而是底層民眾。
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西方國家的民主發展經歷了幾百年時間,我們改革開放才三十多年,需要耐心等待。且不說三十年前的罪惡歷史怎麼能夠一筆勾銷,西 方國家從專制到民主,從沒選票到有選票,從獨裁到權力制衡,這個轉折的時間到底是多長?「很多人都跟我講說倫敦要等了40年、50年才把污染治好,我們也 得等這麼久,但真的是這樣嗎?」柴靜問道。紀錄片中的數據顯示,「從他們開始治理污染的前十年,他們就把污染物降低了80%。」
你知道中共為什麼不公開官員財產嗎?中石油作為一家企業,卻把持行業標準化委員會,自行制定標準,而且不肯公開關鍵信息。柴靜問為什麼,中國石化集 團前總工程師、國家石油標準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曹湘洪的解釋是:「現在社會上自然的對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企業有一種不信任感」,「只要是有缺點就 把你無限放大,愈描愈黑,還不如不說」。不信任我就不告訴你,聽起來很荒唐?它也正是中共封鎖信息、打壓媒體的理由,還往往以「打擊謠言」的名義。
寧可遍地是災 也要一黨獨裁
一黨獨裁,遍地是災」,這是1946年中共喉舌媒體《新華日報》的社論標題。如今,毒奶粉、毒豬肉、毒大米、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這些 事實中共自己也無法否認,但是他們宣傳說:寧可遍地是災,也要一黨獨裁,即所謂「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為什麼?聽聽曹湘洪是如何為行業壟斷辯解:「石 油事關安全,弄的不好就出大事了。」民主必然動亂,獨裁才有安全,很多人都接受了這樣的恐嚇。
壟斷必然導致腐敗。紀錄片揭示,「我們36個重工業當中,現在22個嚴重過剩」。但是,它們並不會成為被市場淘汰的破產企業,而是仍然在大量蠶食社 會的寄生蟲。為了維持它們的存在,國家每年給予大量補貼,其中一家企業每兩年就補貼20億。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把這些企業叫做僵屍企業,「他們在消耗着大量 的金融資源,他們將給我們的實體經濟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而這些企業到目前為止還在擴張」。這難道不正是中共這個僵屍政權的寫照嗎?
「低人權優勢」不能持續
有一些理論家認為,中國這三十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得益於專制政權的高效率。知名學者秦暉教授稱之為「低人權優勢」。正如去年11月北京天空出現近一 周的「APEC藍」一樣,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這種高效率是可能的——至於它用來殺人,還是用來發展經濟,民眾只能聽天由命了。但是,從較長的時間看,這 種「優勢」不可能持續。
更重要的是,沒有製造污染的壟斷企業,清潔產業將會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美國實行嚴格的燃油標準之後,美国國內的車企日子不好過。柴靜問美國環保部門官 員,「那你們會不會有種壓力說,你們在打壓民族汽車工業呢?」對方回答說,「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保護落後是沒有辦法創新的。」
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編按:剛於上月底被去職)在紀錄片中說,節能環保產業現在年產值已達37,000多億,吸納就業人口可能是3000多萬人, 「這也是一個產業」。他說,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西方國家已經有經驗教訓,「我們這個階段會大大的縮短」。同樣地,很多人忘了,清潔的政治也是政治,而 且是更好的政治。
清潔的政治是更好的政治
在這部紀錄片引發的爭論中,不少人認為,通過勸諫而不激怒,達成上下協作,共同改善環境,豈不善哉?持這種見解的人遠不如中共體制內官員看得清楚。 一位匿名的發改委官員在電話中告訴柴靜說,「控制不了,比如說你是獨生子,你這個小孩要學壞,你做母親的有什麼太大辦法……人家有十個孩子,也不會調皮搗 蛋的對吧」。儘管這種比喻對大多獨生子來說並不公平,但是表達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壟斷的權力無法控制,只有打破壟斷,才能制約權力。柴靜在紀錄片中呼籲打 破中石油、中石化的壟斷地位,但是如果政權壟斷依舊,不可能出現公平競爭,而將成為權貴肆意掠奪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