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年前,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中国天地大变。
六十年前,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延安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年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重温甲申,心中犹有万马奔腾。
一、合格的领袖
甲申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领袖的历史。也就是说,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 、崇祯、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是合格的领袖?
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
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明虽亡,仍人才遍地。
数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形态不仅是“人治”,而且是“一人治”。
崇祯为什么不能用人才?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
人才中不乏天才。崇祯更不敢用天才。袁崇焕就是天才,
张献忠的嫉妒心也很强,包括嫉妒知识分子,嫉妒人才,
扼杀人才,扼杀天才,必然鼓励狗才。天才孤傲地守着自己的信念,
李自成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自成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可是他最大的对手却是他自己。
张献忠似乎不值得多说了。他不是人,近禽兽。他已然变态了。
甲申年明清鼎革战争中,中国唯一合格的领导者是多尔衮。
在朱元璋家族手里,汉民族已经烂透了。明朝哪里出现过什么“
明朝是个大国,但汉民族是个弱势民族。清国是个小国,
满清从不拒绝在他们看来是优秀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强盛的原因。
赵无眠认为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之一,此说虽有争议,
多尔衮的聪明使他拥有了巨大的人才库,
二、机会与机遇
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是机遇。
我个人理解,机会和机遇听起来相同,其实有区别。前者小,
谁掌握了胜利谁就掌握了历史。谁掌握了机会谁就掌握了胜利。
李自成起陇亩,不读书,凭着直觉闹革命。
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成立了大顺政权,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刻,
  甲申年的西安弥漫着一股浮躁的空气。
李自成对机会的把握停留在初级阶段,
沉溺在封建泥潭中的明朝是不可能自救的,
机遇就像阳光,它会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
甲申年,李自成也输在不知彼上。
大顺军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也炼成了钢铁。秦地是出过“虎狼师”
然而,在郭沫若写作那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仅知己,而且知了彼。
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伟大的变革,
今天,机遇再次眷顾中国。中国的安全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
回到甲申年,
三、一个民族的征服和征服一个民族
前面谈到,中华文明一经成熟就丧失了活力,开始衰朽。
  甲申年的历史是用汉民族的鲜血书写的。
少时读史,为汉人落泪。长大读史,另有滋味。
就在和甲申年同一个时代里,欧洲发生了一件事情:
中国为什么会屡屡丧失历史机遇?
宗教当然是重要原因,但那是另一本大书了。读甲申,
上个世纪我们北方那个大国的崩溃,就是思想摧残的结果。
这一点,从明朝皇帝与臣属的关系上得到的印证最无情。
明朝对臣属压迫最深,而明朝皇帝的下场也最惨。
还有一个事实我注意到了:离專制中心越近也就是离北京越近,
在明朝受尽屈辱的大臣们到了清朝之后,
專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
甲申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典型场景如下:
專制吃人。人民变成羊。汉民族就是羊。汉民族的膝盖特别容易弯。
相同的情形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一个师的国民黨部队,
为了活命,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
  曾有一个玩笑,问:猪除了可以吃外,还有什么用?答:
專制社会下的人格多奴性,最少宽容精神。奴性越大,
中国的汉*丰富多彩,叫人说不尽,道不完。汉*在哪里?汉*
清军残酷,汉民族在内战中表现出来的残酷性,不让清军。在扬州、
张献忠不说也罢,可素以军纪严明号称的大顺军,
今天汉民族变了吗?答案在汉民族每一个成员心里。
是什么使我们本民族如此相互仇恨和恐惧?
中国亡在满清手里是中国的幸运。满清统治了汉族则是满清的不幸。
——读者推荐
【附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