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年前,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中国天地大变。一个旧王朝死了。一个新王朝刚从母胎里生出来也死了。一个更新的王朝跃上了历史舞台。这个王朝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他们自己。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这个王朝有关。
六十年前,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延安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年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重温甲申,心中犹有万马奔腾。
一、合格的领袖
甲申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领袖的历史。也就是说,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 、崇祯、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是合格的领袖?
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
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明虽亡,仍人才遍地。
数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形态不仅是“人治”,而且是“一人治”。
崇祯为什么不能用人才?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
人才中不乏天才。崇祯更不敢用天才。袁崇焕就是天才,
张献忠的嫉妒心也很强,包括嫉妒知识分子,嫉妒人才,
扼杀人才,扼杀天才,必然鼓励狗才。天才孤傲地守着自己的信念,
李自成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自成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可是他最大的对手却是他自己。
张献忠似乎不值得多说了。他不是人,近禽兽。他已然变态了。
甲申年明清鼎革战争中,中国唯一合格的领导者是多尔衮。
在朱元璋家族手里,汉民族已经烂透了。明朝哪里出现过什么“
明朝是个大国,但汉民族是个弱势民族。清国是个小国,
满清从不拒绝在他们看来是优秀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强盛的原因。
赵无眠认为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之一,此说虽有争议,
多尔衮的聪明使他拥有了巨大的人才库,
二、机会与机遇
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是机遇。
我个人理解,机会和机遇听起来相同,其实有区别。前者小,
谁掌握了胜利谁就掌握了历史。谁掌握了机会谁就掌握了胜利。
李自成起陇亩,不读书,凭着直觉闹革命。
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成立了大顺政权,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刻,
甲申年的西安弥漫着一股浮躁的空气。轻易到来的胜利使李自成丢掉了耐心。耐心是伟大的东西,但它看上去平凡,是一种伟大的平凡。谁有耐心谁就会成功。皇太极的耐心是相当出色的。几次入关,他的马首都曾叩北京。八旗士兵们肯定不止一次在北京灰色的城墙下咽下口水。许多臣属都劝皇太极拿下北京,但皇太极谆谆开导他们:明朝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现在以我们满清的力量,还一下砍不倒它。取了北京也没有用。我现在带你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棵大树的枝蔓一根根砍掉。今天砍一根,明天砍一根,天长日久,它就成了枯干。最后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地。皇太极这一番充满哲理的话已和他的英名一同载入史册。皇太极要的不是一座北京,他要整个中国。历史也正是按皇太极的预测亦步亦趋。李自成如果有皇太极一半耐心,大顺军就可能统一黄河和长江流域。彼时满清若再问鼎中原,成本必大不同。
李自成对机会的把握停留在初级阶段,
沉溺在封建泥潭中的明朝是不可能自救的,
机遇就像阳光,它会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
甲申年,李自成也输在不知彼上。
大顺军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也炼成了钢铁。秦地是出过“虎狼师”
然而,在郭沫若写作那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仅知己,而且知了彼。
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伟大的变革,
今天,机遇再次眷顾中国。中国的安全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
回到甲申年,
三、一个民族的征服和征服一个民族
前面谈到,中华文明一经成熟就丧失了活力,开始衰朽。
甲申年的历史是用汉民族的鲜血书写的。满清贵族踏着汉人累累的尸体步入他们最辉煌的事业的祭坛。明成祖时曾进行过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为六千万。明末为一亿。而满清入主中原后,到清世祖时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人了,锐减了百分之八十多。约六千万人民在明清鼎革战争中遭到屠杀。一个小小的扬州,就被杀害了八十万人。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就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为“杀穷鬼”。两年之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如此大规模屠杀两次,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殆尽。入关之后,也是一杀再杀。直杀得惊天地,泣鬼神。江山在屠杀中改变颜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完全沿袭了满清灭亡中国的方略――战略一致,路线一致,手法一致,连屠杀都一致。南京大屠杀就是“扬州十日”的现代版。
少时读史,为汉人落泪。长大读史,另有滋味。
就在和甲申年同一个时代里,欧洲发生了一件事情:
中国为什么会屡屡丧失历史机遇?
宗教当然是重要原因,但那是另一本大书了。读甲申,
上个世纪我们北方那个大国的崩溃,就是思想摧残的结果。
这一点,从明朝皇帝与臣属的关系上得到的印证最无情。
明朝对臣属压迫最深,而明朝皇帝的下场也最惨。
还有一个事实我注意到了:离專制中心越近也就是离北京越近,
在明朝受尽屈辱的大臣们到了清朝之后,
專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
甲申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的典型场景如下:
專制吃人。人民变成羊。汉民族就是羊。汉民族的膝盖特别容易弯。
相同的情形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一个师的国民黨部队,
为了活命,扬州城那些因美丽而闻名的妇女们,
曾有一个玩笑,问:猪除了可以吃外,还有什么用?答:可以用来骂人。走笔至此,我突然想,猪比羊出息多了。一个人是杀不了猪的。猪坚决反抗。猪的吼声是绝望而雄壮的。它一辈子只有在被杀时才发出这最后的吼声。杀羊简洁明快。羊知道死期已到,但不反抗。屠户根本不用捆绑,只用手轻轻摩挲羊的头和身子,羊便驯服地躺下。屠户用刀在羊喉咙处轻柔地一抹,血喷出来。羊的眼睛里淌下一行泪水。我们应当学习猪的胸襟。
專制社会下的人格多奴性,最少宽容精神。奴性越大,
中国的汉*丰富多彩,叫人说不尽,道不完。汉*在哪里?汉*
清军残酷,汉民族在内战中表现出来的残酷性,不让清军。在扬州、
张献忠不说也罢,可素以军纪严明号称的大顺军,
今天汉民族变了吗?答案在汉民族每一个成员心里。
是什么使我们本民族如此相互仇恨和恐惧?
中国亡在满清手里是中国的幸运。满清统治了汉族则是满清的不幸。
——读者推荐
【附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