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就出现了笔者一直担心的“四个现代化”:资源垄断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和经济沙漠化,这四化可谓中国经济目前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中国“财富性质和原因”最直观的反应。
企业赚钱的逻辑也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逻辑。当大量的财富来自金融,房地产,垄断行业而不是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时候,这种繁荣只是自欺欺人的数字繁荣而已。
从斯密的《国富论》伊始,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亦即探寻国家繁荣的本源问题。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企业。2011 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名单达到了61家,奠定了中国财富和繁荣的基础,但如果探究这些企业的赚钱的逻辑:即靠赚钱,以及赚的什么钱,却是一个对 转型中国而言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有三件事都与中国企业赚钱的逻辑有关。
第一件事是最新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2011年9月3日-4日,中国大企业峰会在成都召开,2011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在我看来,这个名单让 我最关注是是:500强利润最高的10家企业,全部由国有金融部门和垄断性国企占据,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石油、农业银行、中海油、中 移动、中石化、交通银行和中信集团,这10家企业的利润之和达到8668.43亿元,占去了500强利润总额的四成。而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润总额都不 及10家利润最高国企总额的一半。中国500强前十名靠什么赚钱?无论是金融,还是石油、电信,无疑都是垄断企业,这和2011美国企业500强利润排行 前10位不少属于技术密集,如制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计算机软件行业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这个事例,我们姑且冒着被人质疑的风险认为,中国企业的利 润,相当一部分来自“垄断”。
第二件事是2011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中报。两市共2244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赚得净利9969.12亿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96家 盈利超过10亿元,为2011年的上市公司中期考核交上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然而,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发现很多上市公司靓丽业绩的背后,却是值得玩味的 “利润逻辑”。根据业绩和公告显示,上半年,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银行理财和委托贷款,而这些与公司主业无关的行为却为上市公司的漂亮中报贡献不菲。
比如,在理财市场,海螺水泥,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而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陕鼓动力(行情 股吧
买卖点)亦累计斥资26.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再看“委托贷款”,截止到8月24日,沪深两市有107份关于的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 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而这些委托贷款,年利率最低的为12%,最高则达到21.6%。这些委托贷款给上市公司贡献的利润之高令人诧异。比 如,上市公司钱江生化委托贷款共计1.4亿元,利息收入高达1680万元,比其一季度1369万元的净利润还高。而武汉健民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 20%,一年利息收入达3000万元,而上半年其净利润也不过3620万元。而最典型的就是ST波导,这家“手机中的战斗机”的企业主营业务一直一度接连 亏损,但其2011年中报显示其净利润为3514.58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773.83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50.47%。
如果说,中国500强企业的利润相当一部分来自垄断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再次以偏概全的说,中国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的利润,来自不务正业的银行理财、委 托贷款等“信贷套利”的偷懒方式。8月10日《证券时报》的一则关于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的报道其实可以从侧面印证这种说法。这个报道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 银监会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称,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的报道引发了很多媒体的关注。蹊跷的是,8月11日,银监会有关负责 人就对此就行“辟谣”。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目前年化收益率很高的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三件事和房地产有关。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中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家电行业巨头,青岛、海尔、格力、康佳等,纷纷涉足房地产业。在一个房展会上,海 信和海尔都一口气推出了遍布全国的10多个楼盘,而格力进军地产业不足一年,就实现在房地产的营业收入就超过5亿元,比上年增长913.5%。而深圳的康 佳集团也在去年的7月5日,以成交价3.42亿竞得昆山市周庄镇全旺路南侧地块,正式吹响了进军房地产的号角。今年即使在严厉调控的背景下,本来不是房地 产行业的企业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并未有明显的降温,而与此同时,根据笔者曾经在江浙一带进行实际调研,高达70%以上的民间资本选择投资房地产和投资,而 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从事制造业,这和上世纪90年代民间资本争相投资实业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三件事,反应的就是时下中国企业赚钱的主流的逻辑:其一,赚垄断的钱,无论是政策垄断性的金融企业,还是行业垄断性的电信企业,以及资源垄断性的石 油企业,他们赚钱的逻辑是垄断,而垄断对国有企业的利润的贡献之高,几乎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目前150多家中央企业,前十家的利润总额就占全部央企的 80%以上,这几乎意味着,别的竞争性领域的央企基本是不赚钱的;其二,靠“金融赚钱”,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从银行获取信贷 资金,然后充当二道贩子,通过委托贷款、银行理财等形式资金再贷出去,获取暴利。特别在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空前火爆,利率也节节攀升,最高的 年利率高达100%以上,普通的年利率在60%左右,一些上市公司依靠自己的优势获得信贷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企业的投资或者经营活动,而是利用银行对信 贷资金监管的漏洞,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了民间借贷市场,获取暴利;其三,投资房地产赚钱,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投资房地产的情况,和日本泡沫破灭以前的情况 极其相似,当年日本的东芝、松下、索尼也是差不多利润的一半都来自房地产。
一旦垄断、金融和房地产成为一个国家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产业的空心化和经济的虚拟化。一方面,在占有垄断资源的情况下,企业无 心通过提高技术含量赚钱,另一方面,在做实业的利润偏低,和整体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通过理财和房地产投资,就成了绝大多数的企业最理性的选择。这样,中 国经济就出现了笔者一直担心的“四个现代化”:资源垄断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和经济沙漠化,这四化可谓中国经济目前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中国“财富性 质和原因”最直观的反应。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四化”?一是改革不彻底,中国改革的不彻底导致在没完成政治体制改革之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对于深层领域的 改革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们是改革最大的阻力,从而使得在改革成了半拉子工程;二是改革不彻底导致官员层层寻租,设立很多审批程序,中国企业做实业的环境 已经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差的时候。
比如,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对实业失去的兴趣:首先,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的恶化,使得民间资本无法进入一些产业领域。目前民间资本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中只占13.6%,在金融业占只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只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只占6.6%,至于在石油、电信、 铁路等领域,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组整合的名义将民间投资挤出煤矿等领域,大量的民间资本没有出路,只能游离在通过重组整合等手 段,将民营资本逐出,即使一些竞争领域做的相当不错的实业家,如汇源果汁等,因为环境因素都急于退出实业,鲜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的;其次,中国楼市和股市 的不理性使得中国到处蔓延着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都争先恐后进入房地产业,在房价暴涨的情况下,进入房地产的一个月的收益都远高 于辛辛苦苦做实业一年的收益,做实业成了最没出息的选择。在国外,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如通用的韦尔奇,如英特尔的格罗夫,如苹果的乔布斯,很少有离开实业而 去进入资本市场的;在国外,看看福布斯和财富500强的企业,也鲜有房地产和纯粹搞资本运作的进入500强的,而在时下的中国,很多有为的企业家却因为种 种原因离开实业而去玩资本,搞运作,这是中国经济之大不幸。
经济的“四化”反应的,无疑是对未来没有很好预期的绝望写照。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如果其财富的性质和源泉主要靠垄断、房地产和虚拟经济,这样的赚钱 模式是没有任何根基的,最终会因为实业的萎缩而使得经济呈现“空心化”,整个经济体将演化成一个只追逐财富分配,而不创造财富的“传销化”体系。这样的传 销体系,尽管看起来美不胜收,但只会是一个海市蜃楼,一阵狂风就可以将其彻底摧毁,日本是,美国是,中国,能不是吗?
------------------------
这是好现象啊,让共匪继续这样大搞下去,等着看“呼啦啦,大厦将倾”的结局。
企业赚钱的逻辑也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逻辑。当大量的财富来自金融,房地产,垄断行业而不是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时候,这种繁荣只是自欺欺人的数字繁荣而已。
从斯密的《国富论》伊始,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亦即探寻国家繁荣的本源问题。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企业。2011 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名单达到了61家,奠定了中国财富和繁荣的基础,但如果探究这些企业的赚钱的逻辑:即靠赚钱,以及赚的什么钱,却是一个对 转型中国而言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有三件事都与中国企业赚钱的逻辑有关。
第一件事是最新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2011年9月3日-4日,中国大企业峰会在成都召开,2011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在我看来,这个名单让 我最关注是是:500强利润最高的10家企业,全部由国有金融部门和垄断性国企占据,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石油、农业银行、中海油、中 移动、中石化、交通银行和中信集团,这10家企业的利润之和达到8668.43亿元,占去了500强利润总额的四成。而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润总额都不 及10家利润最高国企总额的一半。中国500强前十名靠什么赚钱?无论是金融,还是石油、电信,无疑都是垄断企业,这和2011美国企业500强利润排行 前10位不少属于技术密集,如制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计算机软件行业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这个事例,我们姑且冒着被人质疑的风险认为,中国企业的利 润,相当一部分来自“垄断”。
第二件事是2011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中报。两市共2244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赚得净利9969.12亿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96家 盈利超过10亿元,为2011年的上市公司中期考核交上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然而,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发现很多上市公司靓丽业绩的背后,却是值得玩味的 “利润逻辑”。根据业绩和公告显示,上半年,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银行理财和委托贷款,而这些与公司主业无关的行为却为上市公司的漂亮中报贡献不菲。
比如,在理财市场,海螺水泥,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而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陕鼓动力(行情 股吧
买卖点)亦累计斥资26.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再看“委托贷款”,截止到8月24日,沪深两市有107份关于的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 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而这些委托贷款,年利率最低的为12%,最高则达到21.6%。这些委托贷款给上市公司贡献的利润之高令人诧异。比 如,上市公司钱江生化委托贷款共计1.4亿元,利息收入高达1680万元,比其一季度1369万元的净利润还高。而武汉健民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 20%,一年利息收入达3000万元,而上半年其净利润也不过3620万元。而最典型的就是ST波导,这家“手机中的战斗机”的企业主营业务一直一度接连 亏损,但其2011年中报显示其净利润为3514.58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所取得的收益为1773.83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50.47%。
如果说,中国500强企业的利润相当一部分来自垄断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再次以偏概全的说,中国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的利润,来自不务正业的银行理财、委 托贷款等“信贷套利”的偷懒方式。8月10日《证券时报》的一则关于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的报道其实可以从侧面印证这种说法。这个报道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 银监会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称,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的报道引发了很多媒体的关注。蹊跷的是,8月11日,银监会有关负责 人就对此就行“辟谣”。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目前年化收益率很高的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三件事和房地产有关。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中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家电行业巨头,青岛、海尔、格力、康佳等,纷纷涉足房地产业。在一个房展会上,海 信和海尔都一口气推出了遍布全国的10多个楼盘,而格力进军地产业不足一年,就实现在房地产的营业收入就超过5亿元,比上年增长913.5%。而深圳的康 佳集团也在去年的7月5日,以成交价3.42亿竞得昆山市周庄镇全旺路南侧地块,正式吹响了进军房地产的号角。今年即使在严厉调控的背景下,本来不是房地 产行业的企业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并未有明显的降温,而与此同时,根据笔者曾经在江浙一带进行实际调研,高达70%以上的民间资本选择投资房地产和投资,而 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从事制造业,这和上世纪90年代民间资本争相投资实业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三件事,反应的就是时下中国企业赚钱的主流的逻辑:其一,赚垄断的钱,无论是政策垄断性的金融企业,还是行业垄断性的电信企业,以及资源垄断性的石 油企业,他们赚钱的逻辑是垄断,而垄断对国有企业的利润的贡献之高,几乎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目前150多家中央企业,前十家的利润总额就占全部央企的 80%以上,这几乎意味着,别的竞争性领域的央企基本是不赚钱的;其二,靠“金融赚钱”,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从银行获取信贷 资金,然后充当二道贩子,通过委托贷款、银行理财等形式资金再贷出去,获取暴利。特别在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空前火爆,利率也节节攀升,最高的 年利率高达100%以上,普通的年利率在60%左右,一些上市公司依靠自己的优势获得信贷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企业的投资或者经营活动,而是利用银行对信 贷资金监管的漏洞,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了民间借贷市场,获取暴利;其三,投资房地产赚钱,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投资房地产的情况,和日本泡沫破灭以前的情况 极其相似,当年日本的东芝、松下、索尼也是差不多利润的一半都来自房地产。
一旦垄断、金融和房地产成为一个国家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产业的空心化和经济的虚拟化。一方面,在占有垄断资源的情况下,企业无 心通过提高技术含量赚钱,另一方面,在做实业的利润偏低,和整体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通过理财和房地产投资,就成了绝大多数的企业最理性的选择。这样,中 国经济就出现了笔者一直担心的“四个现代化”:资源垄断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和经济沙漠化,这四化可谓中国经济目前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中国“财富性 质和原因”最直观的反应。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四化”?一是改革不彻底,中国改革的不彻底导致在没完成政治体制改革之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对于深层领域的 改革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们是改革最大的阻力,从而使得在改革成了半拉子工程;二是改革不彻底导致官员层层寻租,设立很多审批程序,中国企业做实业的环境 已经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差的时候。
比如,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对实业失去的兴趣:首先,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的恶化,使得民间资本无法进入一些产业领域。目前民间资本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中只占13.6%,在金融业占只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只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只占6.6%,至于在石油、电信、 铁路等领域,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组整合的名义将民间投资挤出煤矿等领域,大量的民间资本没有出路,只能游离在通过重组整合等手 段,将民营资本逐出,即使一些竞争领域做的相当不错的实业家,如汇源果汁等,因为环境因素都急于退出实业,鲜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的;其次,中国楼市和股市 的不理性使得中国到处蔓延着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都争先恐后进入房地产业,在房价暴涨的情况下,进入房地产的一个月的收益都远高 于辛辛苦苦做实业一年的收益,做实业成了最没出息的选择。在国外,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如通用的韦尔奇,如英特尔的格罗夫,如苹果的乔布斯,很少有离开实业而 去进入资本市场的;在国外,看看福布斯和财富500强的企业,也鲜有房地产和纯粹搞资本运作的进入500强的,而在时下的中国,很多有为的企业家却因为种 种原因离开实业而去玩资本,搞运作,这是中国经济之大不幸。
经济的“四化”反应的,无疑是对未来没有很好预期的绝望写照。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如果其财富的性质和源泉主要靠垄断、房地产和虚拟经济,这样的赚钱 模式是没有任何根基的,最终会因为实业的萎缩而使得经济呈现“空心化”,整个经济体将演化成一个只追逐财富分配,而不创造财富的“传销化”体系。这样的传 销体系,尽管看起来美不胜收,但只会是一个海市蜃楼,一阵狂风就可以将其彻底摧毁,日本是,美国是,中国,能不是吗?
------------------------
这是好现象啊,让共匪继续这样大搞下去,等着看“呼啦啦,大厦将倾”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