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24 February 2016

今后政策文件失灵的情况将会增多


2015年中国经济不好,2016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更糟。这是很多市场人士不希望听到、却又不能不面对的事实。为改变经济困局,在中国还是要靠政府出台政策。中国是大政府国家,同时也是个“政策大国”——这主要是指政策文件发得多,背后则是政府支配的资源多。
过去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政府调控经济比较简单一些,速度太快就搞宏观调控,经济不好就搞投资和信贷刺激。在经济政策重视需求侧时,这种操作基本上还算管用,出台政策文件就能影响市场。不过,现在与过去不同了,要素红利消退了,很多产品过剩了,政府债务大量增加,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不好,中国的宏观调控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这时候出台政策就不象过去那样管用。市场对政策的反应似乎比过去更“迟钝”。有分析人士曾表示,现在即使出台“四万亿”政策,也砸不出过去的响动来。就是指的这种“政策钝化”。
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在内部讨论中表示,今后经济大环境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政策文件失灵,至少也不像过去那样灵光了(陈功,2016年2月初,《战略观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有一支政策面的“亲军”,都是由国企那样的亲生儿子组成的。民营经济中的一部分不是政府的亲生儿子,但不是亲生儿子的,也要设法拉关系,搞腐败,设法成为“干儿子”。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抓资源,上项目,占政策便宜。这部分“亲军”在中国经济中很火,它们把持了大部分的增长效益,日子过得很滋润。但问题是,如果好处都由“少数”企业(“亲儿子”和“干儿子”)给占了,那别人吃什么?等到要用到“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时候,发现这个“大多数”早就快咽气了,使不上力了。第二个原因是,国内政策的系统协调性越来越差,这与腐败、利益集团和政策官员的素质有关系,套路的事情好办,花钱的事情好办,精打细算节约的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本来剩下的资源就不多,没什么人愿意协调,但愿意做梗的人却不少。第三个原因是资源短缺,过去政策有影响力,那是因为后面的资源充足,带着好处。现在如果资源短缺,影响力会立刻下降,就只剩下号召了!
如果今后政策失灵的情况增多,政府调控经济和干预市场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政策的严肃性将会降低,完全有可能出现“你发你的政策文件,我做我的事情”,套用中国科技界的一句话,政策与市场变成了“两张皮”。  
---------
这是好兆头啊,预示着共匪越来越玩不转经济,而它玩不转经济,意味着它离垮台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