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21 April 2018

美国对中国“抛弃幻想,准备斗争”

3月下旬以降,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冲突愈演愈烈,似有升温的迹象。但当众人把目光投射在所谓的“贸易战”时,却忽略了美中两国更核心的地缘政治矛盾上。这个结构性矛盾将在未来10至15年影响东亚权力格局,东亚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壁上观。
自尼克森总统以降,美国对中政策大多数时间都以“交往策略”(engagement)为主,“围堵策略”(containment)为辅。除了在天安门事件后,对中禁售或禁止转移来自美方的军事重要科技外,美国希望,藉由交往策略,把中国吸纳到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并依循着“现代化理论”,影响中国国内社会和政治。
这种想象并非过去五十多年才有。早在清朝时期,美国在基督教传教理念下,透过传教士希望改变中国,走向西方文明的道路。简言之,这是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对中国的传统幻想。
然而,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幻想正被中国的崛起所打破。愈来愈多西方国家警觉到,中国利用不计其数的经济手段,诸如投资和贸易,实现其地缘政治目的,这激起了中国周边国家和美国的极大不安。
以澳洲为例,在美国对中国正式展开“301条款”调查之前,澳洲政府已对中国商人试图通过政治捐献来影响该国政治展开调查。在地缘经济竞争加剧之际,美国与日本也在考虑如何有效地应对中国。
川普总统前策士巴农的观点,最能够体现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惧”。这位曾在美军服役、高盛工作过的媒体人,与另类右派(alt-right)思潮具有紧密的关系。
去年秋天,巴农在日本的一场演说中就批评,美国历届政府容忍美国国民成为中国经济扩张牺牲品,称“美国变成了像附属国一样”。
他进一步主张,应对中国的优势和不断增长的霸权,需要美国及其盟友进入“决策的关键期”。他用20世纪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绥靖主义为例警告说,对中国这样一个不断崛起的竞争者采取姑息主义是危险的。
即便巴农离开了美国高层,但他的这一番话,却准确传达当今美国政坛对中国的态度:愈来愈多的美国政治人物认知到,中国的崛起,在“地缘政治”和“全球领导地位”上,对美国是一种正在近迫的威胁,而非只有机遇。
这种情绪表现在去年十月十八日,川普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部分内容中,将中国设定为“具有经济侵略性的国家”。
这股氛围也弥漫到欧洲国家。当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中西欧国家采取的疑虑态度更甚于欢迎态度。这点以英国首相梅伊今年初访中时,即便中国不断施压,也悍然拒绝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就可窥知一二。
在世界权力正可能面临“典范转移”下,美中贸易冲突绝不只是代表“谁赚一角,谁亏两分”如此简单的算术题。美国把中国崛起对东亚地缘政治的冲击,视为对美国利益的莫大挑战,才是答案。这种结构性矛盾,无论是美国或中国,都难以轻易解开。
即便习近平从欧巴马时期后半段,即不断以“新兴大国关系”向美国喊话,以缓解两国日益加深的结构性矛盾。但从当今的结果来看,美国似乎已决定,与东亚盟友团结一致(包括台湾这个‘准盟友’),共同遏止中国的“野心”,以防坠入“修昔底德政治陷阱”中。
这意味着,美国不再对中国存有幻想。美国对中战略将逐步走向以“围堵策略”为主,“交往策略”为辅的道路上。这就是美国对中国“抛弃幻想,准备斗争”的前期准备.
--------------

哈哈,到处招摇的习包子现在有苦难言了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