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hursday, 4 December 2014

为何在这次台湾大选中,国民党会惨败

台灣縣市選舉,國民黨大敗,敗得很愚蠢。
國民黨跟這個世界脫節,不知道年輕一代厭惡「大一統」。馬英九雖然想維持現狀,卻偏偏強推「服貿協議」,他以為讓大陸──也就是年輕一代所謂的「中國」──的資金進來,會令台灣的經濟有活力。
但是中國的資金,豈是經濟之簡單。馬英九和國民黨之蠢,是讓在大陸投資的台商,高姿態回台,以一副暴發家長的嘴臉,手拿一大叠從大陸賺來的鈔票,威脅利誘,叫台灣人投國民黨的票。
台灣的商人在大陸混了幾年,都沒有了儒家「溫良恭儉讓」的氣質,他們在北京上海的貴賓室跟中國官員喝多了茅台,沾了一身酒肉的「牛B氣」。譬如美國蘋果手機的買辦郭台銘,親自在台灣各市站台,包括支持台北的國民黨少爺連勝文,像大陸人講的,他郭老闆就會加碼投資。
這副得意忘形的姿態,在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是對選民的侮辱。設想如果有一天,英國首相金馬倫,帶他的兒子去北京見中國的習總,叫兒子認習總做乾爸爸。然 後金馬倫回英國,舉行大選,然後中國的華為、中石化、阿里巴巴的老闆CEO,由北京飛來英國,馬雲在BBC發表講話,叫英國人投保守黨一票,如果保守黨勝 出,中國這三大企業,包括馬老闆,會加速在英國投資,另每個英國選民,派發賞金一百英鎊。
中國人貧窮久了,最近十年發了點財,多得意忘形,常常High爆。連戰帶着連勝文去北京見總書記,然後郭台銘挾錢回台灣叫選民選連戰的兒子。中國人盲目相信,錢是萬能的,而且都迷信「教父」的名句:「我能給他開一個他無法拒絕的價錢。」
但是這一次,台灣人偏偏拒絕了。他們的人生觀與唯財是尚的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連戰和中國國民黨,這次打錯了算盤.
-------------------------
没想到国民党几乎完全被共匪收买了,难怪国民党会惨败
--------------------------------

年輕人再不信「大陸機遇論」 —— 台灣觀選記


到了台灣觀察九合一選舉,身在當地,更能感受到這次被當地時事評論員形容為「政治海嘯」的國民黨慘敗,觀察到當地人反應,並有機會與各方討論選舉結果。
選舉結果冷笑話
就以六都選舉為例,國民黨輸掉其四雖然事先已在預期之內,但台北、台中均輸了20多萬票,高雄和台南均輸三比七,這些均在預期之外。至於原本認為穩操勝算的新北,甚至認為國民黨最具人氣的政治明星朱立倫可以贏25萬至30萬票,但結果只贏得兩萬票,已經教人十分訝異。
但桃園卻輸得更慘,話說吳伯雄的兒子吳志揚,吳家三代都在此當市長,選前11月15日《聯合報》的民調顯示,吳志揚正以49%對25%大幅領先對手 鄭文燦,勝算完全沒有人懷疑,但結果民進黨反敗為勝。有民進黨成員透露了一個冷笑話,說點票時發現鄭文燦意外領先,於是急急打電話給對方報喜,但鄭文燦卻 說沒有空多說,因正臨急臨忙在草擬勝選演說!從中看到結果是如何出乎意料,以及讓人措手不及。
年輕人民心思變
敗選是因為國民黨和馬英九管治得太爛,台灣民眾民不聊生,房子太貴,物價太高,但大學畢業生薪水卻10年來不升反跌,只有「22K」(22,000 元台幣,折合約5500港元),都說只能吃泡麵過日子,年輕人對政府怨氣冲天,因此民心思變,轉化成選票,「首投族」尤其踴躍,造成了一場「政治海嘯」。
尤其惹來年輕人反感的,是偏偏國民黨卻對此麻木不仁,了無新意的在選舉中繼續大打經濟牌,不斷強調如果不投國民黨票,讓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就會倒退,台灣經濟就會被邊緣化,民眾就要承受苦果。
國民黨搞錯問題自食其果
舉個例,在選前數天這最後關頭,國民黨的電視廣告主打中韓自由貿易牌,廣告中身穿韓國民族服裝的女子,在象徵台灣對南韓的撲克比賽中,不斷翻中大 牌,並打出「謝謝民進黨在立法院擋下法案」的字幕,以此攻擊民進黨「阻住地球轉」,阻礙兩岸服貿協議在議會中通過,讓南韓後來居上。
再舉另一例子,國民黨找來大舉投資大陸的台商郭台銘為該黨候選人站台,這位曾經捲入「22K」風波,質疑年輕人薪水是否真的只有「22K」的大陸台 商,承諾如果國民黨那些市長、縣長勝出,他就會在當地投資。但結果卻是惹來更大的反感,最後,郭曾經站台挺過的候選人如連勝文、胡志強等等,統統輸得兵敗 如山倒,沒有一個倖免。
國民黨不斷強調如果不投國民黨票,兩岸關係倒退,台灣就會遭邊緣化,將來人民生活就會很慘,但問題是,讓民眾光火的是,如今他們生活已經夠慘﹗過去8年大家投了你票,但生活卻沒有好過,還每况愈下。
「大陸機遇論」不能讓民眾「有感」
年輕人看到的是,兩岸靠攏,經貿合作,富了的只是一批買辦階級,為那些有錢在大陸投資的人,打開方便之門,但普羅百姓卻不一定得益,甚至因為資本出 走,而讓本土經濟進一步萎縮,流失更多就業機會。資本家,演藝界人士,或許還有部分專業人士,不錯能夠因為大陸而賺大錢,無限風光,但無權無勢的小市民, 卻對這種「繁榮」「無感」。
偏偏今次選舉焦點中的焦點,就是台北市長選舉,由國民黨永遠名譽主席連戰的兒子,幾乎全無從政以至公職服務紀錄的連勝文,對無黨籍的醫生柯文哲,而 後者打出的,正是「權貴對平民」的價值之戰這張牌,更把前述的怨懟情緒,不單在台北,而是在全台燃點和發酵。柯文哲無錢無人,但在網絡上卻有排山倒海義助 他,尤其是挖苦對手連勝文的創意文宣,主題都離不開,對連勝文「官二代」、「富二代」背景的不屑。
再加上中共反民主反自由的本質,令台灣年輕人更害怕兩岸融合,會逐漸侵蝕台灣的核心價值,而大陸欠缺文化和價值上的軟實力,令台灣年輕人更加心存抗 拒,充其量只會視對方為一個暴發戶,就如選舉期間發生的一件事,那就是大陸女星鞏俐因拿不到金馬獎而出言不遜,還說往後都不會參加,只會讓人對「強國人 民」的氣焰更加厭惡。
其實,台灣今天的處境,不也正是香港的寫照嗎?

九七後的特區政府,由董建華到梁振英,都向年輕人一味唱好大陸,一樣強調大陸為香港提供千載難逢的經濟發展機遇,尤其是董,到了今天仍然喋喋不休的 繼續說「中國好,香港更好」。但問題是,所謂「香港更好」,究竟是所有人都會更好﹖還是只有少數權貴階級更好﹖是有錢在大陸投資的人更好,有錢藉「直通 車」概念炒股票的人更好,有舖可以藉自由行大幅加租的人更好﹖
這與台灣國民政府的思想與盲點,不是同出一轍嗎?他們看不到,經濟增長,只是一堆總體數字,不一定會讓人「有感」,也不代表人人生活更好,而現實是,香港貧富懸殊加劇,「大陸機遇論」對年輕人沒有多大說服力。
而香港人與台灣人在普世價值上,看法也比較接近,這讓彼此更加親近,而相反,在這方面,與中國大陸,卻有着一道巨大的鴻溝。
因此,台灣和香港同時分別出現了「太陽花學運」和「雨傘運動」,並不偶然,唯一不同的是,台灣當地有民主政制,可以讓當地人以選票為自己發聲,而反之香港,卻只能以更對抗性的抗爭方式,來發出怒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