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6 May 2015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为例。他与武昌起义,关系的确不大,然而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翌年发动广州起义,此后十余年间,其人为革命摩顶放踵,奔走万里,坚忍一心,屡败屡战,如此功绩,岂能忍心抹煞。
诚然,他组织、发动的武装起义,一来规模有限,二来皆归于失败,但是,除了不以成败论英雄,这里还有必要引用美国历史学者路康乐(Edward J.M.Rhoads)的一个精辟论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而言,革命形势远比革命党的起义重要。孙中山之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劳,即在造势,形成 “南望革命军,有如望年”的社会心理。革命之势,不仅造就了革命,同样在滋养改革,我们切忌把革命与改革完全对立开来,两者有时正相反而相成,没有革命的 压力,哪有改革的动力呢,清末的孙中山们与袁世凯们,恰是一体两面,体制内的改革派(如善耆、端方),对体制外的革命派甚至不无资助和保护。
论及势和造势,不妨说说该如何评价一位政治家。
德行、才具、事功等,皆可作为论定的标尺,不过却是枝节,政治家的根本,端在对世界潮流的预判与顺应。正如陈寅恪论学,提出“预流”之说:“一时代 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 者,谓之未入流。”政治亦然。顺潮流而动,尺寸之功,可成伟人;逆潮流而行,王霸雄图,尽归尘土。
伟大的政治家能够“预流”,最伟大的政治家则可开创潮流。老话说时势造英雄,殊不知还有一种人,可造时势。这正是孙中山所长。他不仅预见了浩浩汤汤 的民主与宪政潮流,还为他的国家规划了通往民主与宪政之路。他囿于门户之见,行事不择手段,与虎谋皮,引狼入室,推行恐怖,出卖主权等,这些过错与罪责, 毋庸讳言,皆可非议,然而就其大节而言,开一时之风气,引一国之潮流,虽九死犹未悔,历百折而不回,正不失为一代伟人。
评论历史人物,第一贵在持平,如胡适所云,“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恶一人而不掩其功,爱一人而不饰其过,是非曲直,功过分明,才是 论史的第一要义,矫枉过正,显然有违持平之义,本意还原真相,最终却成偏见;第二则在拓宽历史的视界,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拘泥于一时,而当放眼一世,不要把得失计较于一城一池,而当纵观一天一地,明乎此,即可“预流”,此后再来论史,便不至失之狭隘、偏颇,便可知百年兴亡,大浪淘沙,哪些人眼下权势熏天,不过沐猴而冠;哪些人一时惨遭埋没,终将为公正的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