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 September 2025

毛澤東有關抗日戰爭的內部言論,這才是真正的中共黨史


9月3日,兩岸的"兩個中國"都列為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華民國是軍人節。中共一面說為蔣介石平反,一面又繼續歪曲歷史吹噓他們是抗戰的主力。下面一些珍貴資料是中共仍然"保密"的毛澤東有關抗日的講話。洛川會議上的講話收進"毛澤東選集"第二卷時已經面目全非。對日本政治人物的講話,是在文革時期流傳出來《毛澤東思想萬歲》(外界"盜版")中收錄的,1976年我到香港時還能在"托派"開的"一山書屋"裡買到,不久就絕版了,那是研究毛澤東真實思想的絕佳教材。這些資料是我以前在網上下載下來的。


毛澤東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在陝北洛川會議上的講話摘要(1)

"要冷靜,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避開與日本的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遊擊,要想辦法擴充八路軍、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要千方百計地積蓄和壯大我黨的武裝力量。對政府方面催促的開赴前線的命令,要以各種藉口予以推拖,只有在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我們才能坐收抗日成果,去奪取國民黨的政權。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趁著國民黨與日本人拼命撕殺的天賜良機,一定要趁著日本佔領中國的大好時機全力壯大,發展自己,一定要抗日勝利後,打敗精疲力盡的國民黨,拿下整個中國。"


毛澤東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在陝北洛川會議上的講話摘要(2)

"有的人認為我們應該多抗日,才愛國,但那愛的是蔣介石的國,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祖國是全世界共產黨人共同的祖國即蘇維埃(蘇聯)。我們共產黨人的方針是,要讓日本軍隊多占地,形成蔣、日、我,三國志,這樣的形勢對我們才有利,最糟糕的情況不過是日本人佔領了全中國,到時候我也還可以借助蘇聯的力量打回來嘛!"

毛澤東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在陝北洛川會議上的講話摘要(3)

"為了發展壯大我黨的武裝力量,在戰後奪取全國政權。我們黨必須嚴格遵循的方針是'一分抗日,二分敷衍,七分發展,十分宣傳'。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得違背這個總體方針。"!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偕委員黑田壽男去北京,與毛澤東有下面一段對話:

毛:我曾經跟日本朋友談過。他們說,很對不起,日本皇軍侵略了中國。我說:不!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就不能團結起來對付蔣介石,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所以,日本皇軍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好教員,也可以說是大恩人,大救星

佐佐木:今天聽了毛主席非常寬宏大量的說話。過去,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給你們帶來了很大的損害,我們大家感到很抱歉。

毛:沒有什麼抱歉。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使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沒有你們的皇軍,我們不可能奪取政權。這一點,我和你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兩個人有矛盾。(眾笑,會場活躍)。

佐佐木:謝謝。

毛:不要講過去那一套了。日本的侵略也可以說是好事,幫了我們的大忙。請看,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同時,你們的壟斷資本、軍國主義也幫了我們的忙。日本人民成百萬、成千萬地醒覺起來。包括在中國打仗的一部份將軍,他們現在變成我們的朋友了。

摘自《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五三三至五三四頁。)


2)毛澤東感謝日本侵略中國,因此,不要日本賠償!

1972年,中日建交的時候,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向毛澤東道歉,"啊,對不起啊,我們發動了侵略戰爭,使中國受到很大的傷害。"

毛澤東說"不是對不起啊,是你們有功啊,為啥有功呢?因為你們要不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話,我們共產黨怎麼能夠強大?我們怎麼能夠奪權哪?怎麼能夠把蔣介石打敗呀?"他感謝田中角榮。"我們如何感謝你們?我們不要你們戰爭賠償!"

(翻譯摘自《田中角榮傳》日語原版)

---------------------------------------------------------------------------------

洛川会议:1937年毛泽东定下的可耻阴谋


抗战史上的今天 8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


读史人想来都知道1959年的庐山会议。但这个细节,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在那年的7月17日,在和周小舟等五个人谈话的时候,毛泽东说的那句话。当时,毛刚刚收到彭德怀的《万言书》。他忿忿地捯起彭德怀的"历史账":


在中共性命交关的历史时刻,彭德怀所领导的"华北军分会,不同意中央的游击战方针"。


由头呢——他相当不平静地讲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讲起1937年8月在陕北开的那次会,即史书记载的洛川会议。毛的用意,是要让周小舟他们知道,彭在历史上是反过自己的,不要站到这人一边。


在中共党内,谁都知道,"老彭是老毛的人"。那么,洛川会议和后来的"彭反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6年的"西安事变",开始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局面——国府不可再打共军,而是和共产党一起打日本。这一局面,不仅使延安免去遭国军军事围剿之苦,政治上也完全站稳了。但这"战"究竟怎么个"抗"法,怎么才能使得共产党既得一个爱国好名声,又不至于把自己千辛万苦保下来的一点点力量在战场上拼掉?红色将领们的意见,就相当不一致了。


当时,延安向"蒋委员长"呈报的抗战力量:四万八,而实际上,作战部队不过三万——事关枪饷,南京方面只承认两万。那时,正值"七七事变"刚刚发生,政府一再催促,命共产党军队从速改编、开赴前线,接受阎锡山指挥。作为中共驻南京代表,周恩来也一次次来电,代为催促。


虽然到了1959年,坚持有话直说的张闻天也被打入"彭德怀集团",但在1937年,这位当时的总书记,与毛泽东的意见是一致的,也认为应当立足于日军大大杀伤国军之后,自己坐收"抗日成果"。于是,对于政府的"电令",总以种种借口推托。


但形势不等人。到"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已经无法再拖。怎么办?


大家都记得毛泽东那时候有两顶军帽:八路军的一顶,红军的一顶。那顶有着红五星的灰帽子,是无论如何舍不得丢下的。虽然口口声声"拥护蒋委员长",八路军三个师的指挥权,也是绝不能轻易交出的。他提议将各地将领召回,举行党的会议,确定军队"开赴前线"的对策。地点就选在红军指挥部所在地洛川县南90里的一个村庄——此时是1937年8月22日。


这是一次为期四天、仅有22人出席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共官史上,不仅没有像对遵义会议那样下力气吹乎,只要可能,绝对避开不提。今天之所以将它翻检出来细细审视,实在因为我们中国再度面临国共两大党谈判合作的局面,不得不将过去被双方或掩盖、或改写的史实一一剥出,分清是非曲直。类似这样作为今后借鉴的剥离工作,恐怕是免不掉的。


比方说,我们大家都熟悉周恩来在1950年代初说过的那段话。当时,他为了帮同推动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极为诚恳地谈到"革命如何选择了""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正确的"毛泽东。那阵子,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已经具有非常高的声望的周总理,在说这一段话时,不知有没有将洛川会议包括进去。因为,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不但在这次会议之前的数年,他曾以上峰的地位,一次次"修理"毛泽东;在长征后的这个洛川会议上,此前几乎不曾离开党/军最高位置的周,最后基本告别了他"军事家"的生涯。


1937年的洛川会议,是以张闻天的报告开场的。


由于为人的清正和后来所遭受的磨难,张闻天今天已被奉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等等。惟独这份报告,不见收入他的文集——编者认为无关紧要?还是有意为贤者讳?


在他的形势报告里,不乏对蒋介石在过去的十年如何仇视共党、如何背信弃义的指斥;以及"自己同志"在近期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的评说——这都是我们在日后的史书里读过无数遍的。有趣的,是他最后提出的一个的议案。他建议,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应该学列宁,学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聪明绝顶的"一箭双雕":让侵略者与统治者两败俱伤的策略。具体到中国么,就是坐看蒋介石与日本帝国主义厮杀,最后胜利归人民。


毛泽东接着发言,支持张闻天的见解,提出"实际策略",强调一定要"冷静,不要到前线去充当抗日英雄";要"坚持游击战争,避开与日军的正面冲突,绕到日军的后方去打游击";通过这样的办法,"扩充八路军的实力,并在敌人后方建立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至于政府方面一再催促的开赴前线的命令,虽然不可以完全不理会,但要"维持绝对独立自主,完全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行事。南京的任何命令,都要先报告延安听候处置。凡不利于八路军的,要以各种借口予以推托。"


但那时不是1966,也不是1959,在全面抗战刚刚爆发的当口,到会的22个人,多不同意这两位领袖的意见,特别是周恩来。他当时不但依旧是遵义会议定下的最高"军事三人组"成员之一,更是共产党派到南京、处理种种与政府合作事宜的代表。和1950s年代以后对毛泽东不得不唯唯诺诺、奉若神明不同,周恩来当时明白表示:既然已经合作,并同意了接受改编,就不可以公开违抗命令;也不可专打避实就虚的游击战。他认为,有利时可打规模较大的运动战——即使因此而蒙受损失,也是值得的,因为在人民面前证明了我们的努力。


即使在党内,毛泽东"伟大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意图也只能意会,如果大家在会上公开摆道理,对"自保中求发展而自保第一"这一派,显然不利。毛于是建议休会三天。在这三天里,周恩来被请到一旁"休息",毛则坚守岗位,亲自对带兵打仗的将领们苦劝——想来,彭德怀就是在那时候发表他"与中央不同"的意见的。工作做通之后,正式发布了很看得过去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共产党的军队接受改编。


会后,新当选的中央军委主席(张国焘届时尚未来归,故此时军委确切名称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亲自安排八路军的三个师,循不同路线先后开往前线。他当时最担心的是周恩来(他这回当选为军委副主席),担心他按自己的意思有所动作;以及将领们一不小心去充当抗日英雄。还好大家党性都很强,直到11月9日太原失守,中共的三个师都稳在游击状态。


周恩来没有返回南京——以洛川会议的精神,他是无法回去面对的——他去了山西。丢下一句话:"去前线看看,帮八路军干部办点外交",实际一呆三个月。对此,毛很不满意,一再催他,周只借故不动,还在9月底主持策划了平型关大捷。这场日后简直成了共产党抗日金字招牌的"大捷",也不能让意志坚定的毛改主意。他当时的评价是"以后要避免这种牺牲重大的战斗",并正式向周恩来、刘少奇发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指示。


在后世官史对毛泽东的颂扬中,有一条"在危机的时刻挽救了党"。正是洛川会议策略,使共产党的军队在八年抗战期间,从三万人发展到了近一百万,使得毛泽东的理想:"这次抗战,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得以实现。

 

 https://youtu.be/cttHOqhdv8A

 

教你一句非常有用的话 -这件事我想不通

 

刚上大学学校着火了,我报了火警,被导员问责,说要让我休学,我该怎么办

我教你一句非常有用的话。

在学校、单位这样“体制型”的团队里,遇到类似的事,大部分时候只要你反复说这句话,都能得到比较温和且宽容的处理结果。 而且能保证事情的走向不会因为过激而失控。

这句话叫:“这件事我想不通”。

我给你示范一下怎么用:
比如具体到这这次的事情上。你不需要告诉我你当时报警的心理是什么,是幸灾乐祸唯恐事情不大也好,还是纯真质朴缺乏社会经验。

又或许是你后面和导员沟通的时候,语言过激,梗着脖子出言不逊,导致的事态升级, 他才说出:“要让你休学!”也没关系。

们也不用讨论导员是否有让学生休学的权利。
你只需要连续三天,在辅导员的办公室门口等着,见面后盯着他的眼睛,面无表情地说:“这件事,我想不通。”
然后别管他说什么,找谁来劝你,你就重复:“这件事,我想不通”。

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冰冷,对你不再理睬或呵斥,你可以去找班主任或直管的系领导(一般是学生工作部的主任),强调:“这件事,我想不通。”
说这句话的时候,你还可以根据自己性格, 有一些微表情。

比如:生无可恋。


比如:似笑非笑。

目光坚毅型

比如:情绪崩溃.

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人的态度会越来越好,主动来找你劝慰的领导级别会越来越高。

语言越来越友善,态度越来越温和。甚至可能以商量的语气,问你希望怎么办?

接着,有人会主动帮你找各种台阶,给你各种保证,希望你能在这件事上“能想通”, 让它过去就算了。

为了方便你“想通”,还会态度鲜明的告诉你,这件事到此为止,不会对你构成任何追责。

这个时候,你可以稍微松动一点态度,比如问:“真的么?”

然后你就能得到一大堆的保证,并且很贴心的给你一些方案,希望在这件事上大家达成共识。

并且结果,往往是比较有利于你,没有后顾之忧的。
这句“神奇话”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大多数体制系统内,其实都有逐层管理预案和赋权,来确保哪怕偶尔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下层有个别人遇到了些不公正待遇, 依然不会影响到体系的正常运行。

比如一个员工被领导无缘无故骂了;一个刺头学生被导员教训了;一个清洁工被组长扣工资了。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默默接受, 上面的人知道了也不会太在乎。

因为管理肯定无法100%的完美与人性化, 个别一两个遇到不公正对待的个体,只要不妨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就没关系。可以看作为系统管理中,偶发的小问题与代价。

基层个人如果不满,只要没有跳出管理框架,就对系统几乎是无害的。
比如你可以和直属上级争执,也可以越级去投诉,但是对方的管理身份更高,本身地位就并不平等,你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日后还可能被报复。

如果你选择公开威胁,甚至举拳相向,那对方更也不怕,因为此时你反而成了“过激”的一方,会有教导处、公安局等更强大的机构来应对。

但是,“这件事,我想不通”,是最让“上面人”难受的。

首先,它不是公开的威胁。因为“想不通”是诚实描述你个人的心理状态。
其次,它也不是一种行动宣言。现在“想不通”,或许哪天就想通了,对方不能因此指控你要做什么极端的事情。
但是,它又让人骨鲠在喉、如芒在背。

因为,“想不通”,代表着这件事在你这儿,“还没有过去”。
而且正在发酵,酝酿。随时可能跳出规则成为“意外”。

你之后一定会继续反复想这件事,随时可能陷入到极端情绪,做出一些极端行动。
至于这个行动是什么,你没有说。但对方会自己脑补为他最怕发生的那些事情。

比如,“想不通”的结果可能是在一天晚上,从宿舍窗户一跃而下;
也可能是怀揣一把利器,找到你认为不可饶恕的那个人血溅五步;
或者是写成材料寄给上级单位领导去投诉举报,或在自媒体曝光。
.....总之,既然“想不通”,那么人就可能越走越极端。

接下来的每一天,对方都会担心你是不是从“想不通”,变成要做什么了。
这会让每个饭碗可能受到影响的人,都变得寝食难安,希望你能尽快“想通”。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一颗不定时、不知道威力的炸弹
对方想把可能发生的恶果掐灭于萌芽状态

同时,这句话的“成本”很低。

相比其他更激进行动的后果,这句话只是表达自我感受,代表这件事在你心里还没完。
不管放在什么台面上讨论,说自己“想不通”都算不上重大思想错误。
它不是明确的威胁。那些可能的后果,是被人自己脑补出来的。
但当知道事情向更坏方向发展的时候,人类有种“积极准备”的本能,想要做点什么。

它就像是司机听到了引擎的刺耳噪音,夜晚睡前厨房传出的几声异响,显卡温度监控的黄色警告,让人寝食难安,无法忍受忽视不管。
因此,当“你的问题”随时可能变成“他们的问题”的时候。
这些人就会主动积极的来找你,试图解决掉这个隐患,能平安睡个好觉。
你也就占领了谈判主动权。

如果这是职场,对方或许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彻底摆脱这个麻烦人物。
直接开除或解聘。
但作为大学这样的教育机构,这个选项不存在。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主动找你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