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18 January 2020

波士顿- 一个移山填海的造城故事

波士顿·查尔斯河畔夜景


波士顿(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一六三O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美国革命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中心,它的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摘自《维基百科》
维一·


你或许知道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哈佛大学和工程技术顶尖的麻省理工学院,你或许也知道最早到北美垦荒的清教徒和独立战争中打响的第一枪,你或许还知道朗费罗、爱默森、霍桑这些文人。若是你有机会亲自到美国走一遭,发现这些人物和事迹都出现在波士顿的左近,就会不由得对这个城市发生一点特别的兴趣。

我就是这样。二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波士顿,因为喜欢以上种种的缘由,居然也就在这里住了下来,直至如今。

不过,让我对波士顿最发生兴趣的却是它移山填海的造城故事。

荷兰人为了保护自己百分之四十低于海平面的国土不致被海水淹没,曾经持之以恒地筑坝填海。他们自豪地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这是世界上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波士顿人也曾经“移山填海”,而且是真正的移山填海。他们削平半岛上的山岗,把土石填进海湾,将原本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扩展了两倍半之多。当然,就面积而言,波士顿的填海规模与荷兰,甚至与香港、新加坡、东京湾的填海造地工程都不能相比,但就工程的性质来说,用“移山填海”四个字来描述却不夸张,而且须知:那是一百七八十年前的旧事。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麻萨诸塞州,东临大西洋。因为美国东北六州的欧洲移民最早来自英国,所以这个地区又统称为“新英格兰”,波士顿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都会城市。

公元一六二九~三O年间,由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率领的一支英国清教徒船队在波士顿东北面的萨兰姆(Salem)上岸。人困马乏,当地又缺少食物,他们便沿着海岸向南深入,来到现今的查尔斯河口,又遇到没有淡水的麻烦。隔着海湾,南面是一座当地印地安土著称为“绍姆特”的半岛。说它是半岛,其实只有一条细细的狭长土地与陆地相连,涨水的时候,这条通路有时也会被海水淹没。此时绍姆特完全成了真正的岛屿,这就是波士顿最初的土地,面积四百八十七英亩,差一点点不到两平方公里。



十七世纪早期殖民化时代的波士顿地形图,波士顿原本是有三座山岗的半岛,只有一条极细的狭长小道与大陆相连,宛如咽喉,几乎可以看作是大西洋沿岸上四面环海的孤岛。


正在这群清教徒进退维谷的时候,只身一人住在绍姆特岛上朝圣派教徒威廉·布莱克斯通(William Blaxton)发现了他们,便邀请到对岸自家宅院里的泉水旁歇息,供给他们水喝。其后,这群清教徒便从对岸的查尔斯镇逐渐搬迁到绍姆特岛上来,从此这里成了清教徒的天下。绍姆特岛上最高的山岗有三座山峰,他们就称它为“三山”(Trimountiane)。後来,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怀念,就用自己故乡英国林肯郡的小城波士顿为名来称呼这片新的土地,“直把他乡作故乡”了。

这个仅有一条小路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与外界的交通很不方便,从他们原先在北岸居住的港口萨兰姆或者对岸的查尔斯镇到波士顿来,如果走陆路就不得不沿着海岸一直向西行,向南再折向东,然后从咽喉小道进入波士顿,乘马车都要走上两天,十分的辛苦。不过在那个年代,这种几乎“水寨”一般的地形倒也是易守难攻的天然防御工事,免于外界的侵犯。

一六三O年九月十七日,第一任总督约翰·温斯罗普宣布波士顿建城,一六七三年建成“波士顿邮路”, 将波士顿与纽约和麻州西部联系起来,这就是美国最早的通衢公路,自此波士顿率先开始了北美开疆拓土的殖民历史,并且在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只是在早期历史上进展缓慢,人 口也仍旧不多。经过一百五十年的繁衍生殖,独立战争之后的一七九O年,人口仅从一六四O年的一千二百人增加到一万八千余人,生存空间并不是问题。

不过在独立战争之后,波士顿的经济迅猛发展,渐渐成为国际上最富有的港口贸易城市,十九世纪初年, 波士顿已经成为全美制造业的最大中心之一,这样,对交通运输和动力的需求成倍增长,开挖运河,建立水坝,修筑铁路和桥梁这些设施必不可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多,因此人口迅速攀升,从下表中可以看到,从一八OO年起,几乎每十年都是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到一九OO年,人口已经与今天五六十万人的水准不相上下,这对原本可以说弹丸之地的波士顿来讲,扩充土地便不得不提到日程上来。

因此,波士顿的填海工程从十九世纪初便应运而生了,这个工程粗略来说,几乎涵盖了整个十九世纪。

波士顿的填海扩展城市的工程按照年代的前后和施工的区域,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一、一八三O年代的磨坊海塘填海工程:

直到一七七六年美国建国之前,波士顿的城市布局还鲜有改变。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波士顿东岸差不多一公里长的“长坞”(Long Wharf)码头的兴建。当时波士顿的人口大约一万六千人,但已经是个繁忙的港口了。还有就是北湾外侧两端修建的海坝,海坝将北湾围成一个磨坊海塘,利用潮汐的涨落给磨坊和锯木厂提供动力。

到一八二O年,波士顿的填海造地工程实际就开始了。不过北部的作坊海塘并没有填土,最大的地形变化是在後湾(Back Bay)筑起了一道新坝,借以再增加一处潮汐动力的资源。

随着波士顿城市的扩展,突出在城市中心的“三山”地势太高,并不适于居住,显然有了改造的必要。移去的土石建成如今的三山街(Tremont Street,此街向南通过中国城,因此还被华人称为“天满街”),弗农山(Mt. Vernon)在十九世纪初就开始被慢慢削平,铲出的土石就填在山下西侧的查尔斯街,而灯塔山(Beacon Hill)则是在一八O七年和一八二四年间被铲削的,而这里的土石就用来填充了北湾的作坊海塘。当然,三山并没有完全削平,今天的州府建筑就坐落在灯塔山削去大半的山顶,参观州政府建筑的游人从这里俯瞰波士顿,还可以感慨这里一收眼底的城中风光,可是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其实灯塔山当初的山尖和今天州政府大厦的穹顶竟是一般高呢。
作坊海塘的填充而形成的土地将北头(North End)与波士顿其它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图一中的蓝色区域)。当时著名的建筑师查尔斯·布尔芬奇(Charles Bulfinch)设计了这个区域的街道布局,并且亲自参与设计了整个灯塔山社区的房屋建筑,其中著名的民居建筑眼下已经成为游人驻足的游览胜地,有一处并不起眼的小巷甚至被称作美国旅游摄影取景最多的地方。

随后,在一八三五年,三山里最后一座山岗盘波顿山(Pemberton Hill)也开始迅速削平,土石运送到现在地铁北站附近的地方填平道路。

磨坊海塘的施工面积在所有填海工程中是面积最小的,但因为施工工具原始落后,进展缓慢。不过波士顿人看到了填海造地的甜头:一面是三山的削平,平坦的地势改善了居住条件,另一面是填充出来的作坊海塘地区又提供了城市扩展的新土地。

不过此时的波士顿仍然还是一个由相当大水域包围的城市,如今游人如织的昆西市场和海关大楼就在海边,整个後湾还是一片汪洋。


二、大湾和南湾的填海工程:

大湾构成波士顿金融区的大部分,南湾是今日的中国城和新英格兰医学中心,一共增加波士顿最初的土地的百分之六十。

大湾沿海原本是一系列船坞码头,是波士顿除了南端狭长的陆路之外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经过填海造 地之后,原本在海边征收税务的海关大楼如今已经吞进林立的摩天大楼之中,而这片新增的土地造就了波士顿这片在美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金融区(图一中的粉色区域)。

继之而起的南湾填海从大湾的南端开始,一直延伸向南,将原本狭长的陆路通道扩展开来,从而彻底解决 了波士顿原本半岛交通的困难局面(图一中的绿色区域)。後来渐次从美国西岸搬迁来的中国移民就在南 湾逐步形成了中国城。如今,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和塔夫茨大学的医学部正逐步在蚕食着中国城,建造高档公寓的开发商也看中了波士顿市中心这块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附近的剧院区近年也在逐步整修。由此看来,南湾将会成为今后波士顿深度开发的重点区域。

三、西湾的填海

西湾的填海工程将磨坊海塘填海的区域更向北推进了一大步(图一的黄色部份),增加了波士顿原有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如今,美国著名医学重镇麻州总医院就坐落在这里,濒临查尔斯河畔的蚬壳露天剧场也在西湾填海造出的土地之上。只是每年国庆在这里举办的音乐晚会上,这块如茵的草地挤得水泄不通,却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正是西湾的填海的结果,若如不然,这里其实是一片海水,查尔斯河口要远 在西面很远的地方呢。


四、後湾的填海

後湾(Back Bay)是波士顿最后的一项填海工程,也是几次填海工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一中的棕色部份)。共填土方五百七十英亩,比波士顿原先的整个绍穆特岛还要大许多,工程从一八六O年代开始,直到世纪末才最终完成,前后共历时三十年之久。

如果说前几次的填海造地是因为交通、居住的原因,那么後湾的填海则是由于卫生问题不得不为之了。因为作坊坝道的修筑拦截了海水潮汐的涨落,那个时候居民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丢在後湾水域里的垃圾由于坝道以内的海水很少流动,无法冲刷到大海去,日久天长,垃圾成堆,使後湾成了的臭水塘,传播扩散疾病的源头。

于是,波士顿市政府不得不出面主持筹划改造後湾的工程。当然,这时波士顿的人口陆续增加,建筑用地 也开始短缺。所以提出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将後湾全部填充起来。

工程的艰巨首先是填海土方的来源。由于填充面积大,而此时岛上的山岗和高地由于前三次的填海工程已经基本被大体削平,唯独剩下的一处灯塔山也已削去大半,而且山顶已经建起新的州政府大厅,不可能再 取土利用,所以只好到距波士顿西南十多公里以外的尼顿镇(Needham)高地取土。工程的总负责是发明蒸汽驱动挖掘机的约翰·骚瑟(John Souther)。他利用这种挖掘机使工程进度比前三次效率提高许多。

除了土石来源之外,其次还有运输问题。骚瑟建起铁轨和翻斗运输车将土石运到后湾。运输车每四十五分钟运行一趟,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一星期开行六天。即便是这样,後湾的填海工程还是持续了三十年才最终将滩涂和海湾全部填平,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后湾是采用边填边建设的方针,步步为营。但这里街市的整体规划还是设计得不错,网格一般的布局,整齐划一又不失独立风格的建筑风格,很快就被认定为今后最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富裕人士纷纷在这里认购土地,建筑房屋。而且许多至今都是享有盛誉的公共机构也陆续在这里建立起来,而且大多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例如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拉丁中学从市中心迁到芬街;一八六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在後湾博艾斯通大街建立;一八七O年:波士顿美术馆建在考普利广场;一八七二~一八七七年,誉为美国最漂亮的教堂——三一教堂建立在考普利广场;一八八一年:波士顿交响乐团建立在亨廷顿大街;一八八八~一八九二年:美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建立在考普利广场;一八九七年,美国第一条电动地下铁道从後湾通过。

许多高级时装珠宝商号,豪华旅店和大公司也纷纷在这里设置店面。没有多久,后湾成了除波士顿市中心之外第二个繁华的所在,而且是以高级消费为特色的区域。直到一九七六年,华裔建筑师貝聿銘(I. M. Pei)建成新英格兰地区至今最高的建筑——约翰·汉考克大厦,算是後湾区登峰造极的手笔了。如今,后湾已经和灯塔山老牌富裕社区并驾齐驱。

後湾的填海工程完成以後,波士顿的地貌格局也就大致底定。经过这四次,尤其是最後的後湾工程,波士顿的面积扩大了两倍以上,原先查尔斯河的河口深入到後湾区以西的水镇(Watertown),如今由于填海工程将过去很长的一段海面变成河面,河口收紧到查尔斯镇以东,而新增加的土地正是波士顿赖以发展的空间。如果将波士顿和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相比较则很容易发现:一般城市的发展也有一个地域逐渐扩张的过程。但是通过填海造地,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而且达到两点五倍以上,的确是至为鲜见的。
波士顿历史人口统计表
年代人口 %±
16907,000
179018,320
180024,93736.1%
181033,78735.5%
182043,29828.1%
183061,39241.8%
184093,38352.1%
1850136,88146.6%
1860177,84029.9%
1870250,52640.9%
1880362,83944.8%
1890448,47723.6%
1900560,89225.1%
1910670,58519.6%
1920748,06011.6%
1930781,1884.4%
1940770,816-1.3%
1950801,4444.0%
1960697,197-13.0%
1970641,071-8.1%
1980562,994-12.2%
1990574,2832.0%
2000589,1412.6%
2008(估算)620,535———
如果将波士顿自一六三O年开埠以来至今的人口变化加以对照,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到,从一六三O到十九世纪初作坊海塘的填海工程之前的一百多年间,波士顿的人口从七千人发展到一万多人,没有多少变化。然而从作坊海塘的填海工程之后,随着大湾和南湾、西湾,以致後湾的填海工程,波士顿的人口爆增,在一九OO年,後湾工程完成之后,达到五十六万之众。而随着波士顿地域疆界扩充的停止,到如今,波士顿的人口基本停留在这个水平,其间由于经济等原因甚至还有过几次人口的递减。目前波士顿的人口保持在六十万左右,可以说这一百多年,波士顿的人口也基本没有增加多少。而十九世纪的填海工程期间,正是波士顿经济、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如果将波士顿填海工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三者叠放在一起,它们几乎是同步的。那个时期,波士顿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富裕的城市,但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都会地区。由于地域没有办法再增加,所以如今波士顿仍然还是全美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纽约、旧金山和芝加哥之后),达到每平方公里两千人。在美国这个地域广袤,人口相对稀疏的国家,波士顿的人口密度是很罕见的。

尽管有填海扩展的土地,但由于人口居住密度大,住房、交通就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一,居住密度大,地产价格势必飙升,真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至今波士顿的地产价格一直居美国前列,无论是民居还是商业用地。尤其是後湾地区和灯塔山地区,一间普通公寓价格动辄都是在几百万美金以上。这当然是无可如何的,解决之道只能是搬迁到郊外,所以在波士顿西郊和北郊逐渐形成较为富裕的市镇。另一方面,低收入的人口当然也很难在如此昂贵的城市居住,于是在近郊同时出现了他们的社区。这就是填海工程以后无法再扩展土地之后的趋势。不过,波士顿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选择,即它不是由城市中心向外成一环一环辐射状逐步扩展,而是依傍原先郊外的市镇形成星罗棋布的卫星城镇。这样就避免了摊饼式的扩展布局给交通带来无法解决的壅塞问题,另外城镇乡村彼此疏密有间的布局也给城市造成环境空间。至今波士顿的大都会地区有几百万的人口,但波士顿仍然还能保持人口在二十世纪初的水平。平日白天波士顿涌进大量上班的人群,人口可达一百二十多万,而当地居民数量则仍然保持在一九OO年代初期的五六十万人。

当然,这样的城市和人口布局就势必要有相应的交通作为辅助。当初波士顿就由于人口众多而修建了北美第一条地下铁道,也就是现在仍在原先一百年前基础上运营的绿线地铁。只是当初是马车在铁轨上拉车,而如今是电动车而已。设施可能远不及许多其它大城市的地铁,但要知道,它是北美第一条地铁,而且至今运转良好。另外郊区火车提供了远郊的通勤交通。由于波士顿人口密集,地价昂贵,利用公共交通成为愿意也罢,勉强也罢的最佳之举。波士顿是至今美国利用公共交通通勤上班人数比例最高的三个城市之一: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这也说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是健全人口密集城市发展的明智之举,那种一味提倡发展私人汽车的思路是饮鸩止渴,完全不可取的,到头来只会是自尝苦果。

另一方面,城市是无法一味扩展的,否则会带来无穷的问题,城市的拥挤自然会引起外迁。波士顿也是如此。譬如原先在南湾填充起来的地区建有著名的波士顿学院。当初它是因波士顿信奉天主教的移民大量增加而由以学术闻名的耶稣会士建立天主教高等学府,以对抗WASP的哈佛大学,当初只有三名教师和二十二名学生。但到了一九OO年,地方狭窄,学生人数增加,就搬迁到市郊的牛顿镇。再譬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原先在填充起的後湾。后来搬到对河的剑桥镇去了。原先的学校大楼后来推倒,如今已经变成保险公司的大楼。也很难想象,如今已经是车水马龙的纽百瑞街上如何容得下这么一个世界顶尖的学府。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先填海造成的社区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变化也并非全是良性的,有些变化至今还为人诟病,有些至今还有协会在收集当年的资料。例如西湾和南湾的社区就是如此。西湾在二次大战之后就被定为“拆迁”的社区。如今的西湾几乎完全看不到当年的痕迹,只有麻州总医院逐渐蚕食了这个地区。南湾也是如此。原先在南湾刚刚建成之后曾经繁华了一阵,但后来随着後湾的建成,富裕的人口逐渐迁到那边去而使南湾一蹶不振,五十年代也被定为“重建”的地区。

波士顿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移山填海的造地工程的确成就了它独具一格的建筑布局和至今长盛不衰的都市繁荣。然而填海造地也带来城市建设的特殊问题。例如就在我们为了解後湾的变化去踏访勘察的时候,在後湾社区里碰到一对老夫妇。他们不无忧心地告诉我们,後湾的土地是一百多年前填充起来,上面的房屋地下都是打入木桩,然后在上面垫起石块建造起来的。如今因为城市的的不断建设,地下水位逐年降低,木桩已经裸露到水平面以上,很快变朽,这样地基将不稳,以致建造在上面的百万豪宅会一朝坍垮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说,包括後湾、南湾,以致西湾的房屋都有这个问题。

临分手时,老人递给我们他的名片,上面电邮地址分明是麻省理工学院。联想到老人的谈吐,我认为他应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退休教员。我对建筑一窍不通,但我想他的担忧一定有他的道理,不会是捕风捉影的杞人忧天。据老人说,市政工程人员已经在勘察了解,只是进展费时而缓慢。

可以想见,如今的建筑机械利器,是当年无法相比的。後湾三十年才造成的土地,在今天,一两年,或许几个月就可以完成,甚至顷刻之间就可以将一个社区夷为平地,而一旦毁掉是无法重建的。这绝不是在墙壁上随便涂抹大大的一个“拆”字那样痛快淋漓,所以城市的改造要慎之又慎。在波士顿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保护学会组织,谨慎地讨论当地的改建和修缮。记得在後湾街一家访问的时候,房主告诉我,大门漆成什么颜色,门把手安装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房主们保持景观的首要考虑当然是为了保持社区的房价,不过在这一层之下,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旧有景观的外来人,当然也是求之不得的。

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度,鲜有中国和欧洲那样悠久的历史陈迹,而波士顿难得地保留了美国自最初移民到独立,到发展成工业强国的历史遗迹,因而也成了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历史名城,我想,除了那些历史遗存之外,还应该包括它填海造地,独特的城市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