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正式登上世界货币的宝座后,美国就扮演了类似“世界央行”的角色。作为“世界央行”,你首先得“印钱”,也就是发行美元。然后,你还得想办法把这些美元“输出”到世界各地,让其他国家和国际市场拥有足够多的美元来支持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而且,全球经济规模越大,贸易越活跃,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多。
怎么才能把大量美元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呢?方式有很多,比如对外投资、对外援助,但最主要、最持续的方式是贸易逆差。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状态,用凭空印出的美元去购买他国的实实在在的商品和服务。只有这样,其他国家手里才能积累起美元,这些美元才能在国际上流通起来,支撑起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比如您提供的数据,2024年美国出口仅覆盖进口的78%,高达918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很大一部分就可以视为美国向全球注入的美元流动性。
从这个逻辑推演,理论上,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国,美国似乎只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不可能也无需追求贸易顺差。
这当然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国际铸币税收益”。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美国仅仅印出一些成本极低的“绿纸”,就能换取其他国家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宝贵的资源。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确实是“占了便宜”,是极不对称的收益。这个事情从公平性上看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它确实是现实经济体系运作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事情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如果仅仅是“印钞买东西”这么简单,美国岂不是可以整天开动印钞机,然后坐享其成?特朗普总统也就不会整天抱怨贸易逆差,想方设法让别的国家多购买美国的产品了。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种美元输出模式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美国能够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高度依赖进口低廉的商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产业空心化和国际竞争力持续衰弱几乎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很多东西可以轻易地从国外买到,而且按照美元输出的逻辑,美国似乎也“不应该”生产太多可以用于出口、减少逆差的产品。这是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但是,美国毕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不可能完全依靠对外输出美元和发展虚拟经济来维持运行。美国的老百姓需要就业,需要工作,需要有收入。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总需要有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的货币,凭什么美元就能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货币?仅仅依靠军事实力吗?不是,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别忘了,当初美元能够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正是因为它背后的美国经济在二战后一枝独秀,其制造业产能接近全球的一半!是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了美元的地位。
现在,美国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结构性困境: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者,其体系运行似乎需要贸易逆差和产业外流;但作为一个大国,其经济的健康、国民的福祉和长期的国际地位又要求其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美国能同时实现既是世界货币发行者,又是产能巨大的制造业强国这两个目标吗?
至少在现有的、建立在过去全球化基础上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这是无法同时实现的。美元的特权地位与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美国好贪心,既想获得金融业霸权(已经实现),又想获得制造业霸权(中国获得了制造业霸权。产业链完整,能生产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品),这是不可能兼得的,因为这2者是相互矛盾的。
中国有制造业霸权,所以中国有实力和底气硬刚美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