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14 August 2021

一战中的德国和美国

 德国在1916年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决定。


这种愚蠢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们别无选择"论点中的自我禁锢,另一方面则是最经常且最致命的自我妄想——对敌人的低估。


"无限制"潜艇战意味着一旦在所宣布的封锁区内发现商船,不论其是交战国还是中立国船只,不论有无武装,均不加警告予以击沉。
平民部长们认为,重新开始无限制潜水艇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国加入我们敌人的队伍"。


最高统帅部对此并不否认,但认为可能性不大。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美国运送部队到欧洲之前,就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来达到目标。他们声称,这一任务在三四个月内就可能完成。


出于对美国的了解,德国驻华盛顿大使伯恩斯托夫伯爵反复告诫其政府,如果发动潜艇战,美国肯定会参战,德国必将战败。
由于军方日益强烈地坚持战争,他在发回德国的每条信息中都试图改变在他看来将会带来致命后果的这种趋势。
1917年1月9日,德皇、宰相和最高司令部召开了会议,决定封锁英国海域,在一个月内击沉60万吨船舶,迫使英国在明年收获节前就投降。
他们认为,这是德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他看不出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赢得战争,"保证我们将来世界大国的地位"。


结果是,尽管德国潜艇击沉了大量协约国船只,造成巨大伤亡,但英国受到美国宣战的鼓舞坚持了下来,并没有投降。


200万美军最终抵达欧洲,在美军第一波进攻的8个月里,投降的是德国


当时有别的选择吗?鉴于它非要取得胜利,拒绝承认现实,大概没有。但是,如果它知道这是死胡同,从而延缓美国加入敌对力量,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


如果没有美国,协约国不可能坚持到胜利;而由于德国也难以取得胜利,双方将步履维艰直至筋疲力尽,最终达成相对平等的和平。


如果这样的话,世界历史就要改写了,没有胜利,没有赔偿,没有战争罪责,不会出现希特勒,或许也不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

美国在一战为何放弃中立,助英法对德作战?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这场战争造成了1000多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3000多亿美元相当于1919年美国工业产值的5倍(191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639亿美元)。
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欧洲,主要参战国也是英法德等欧洲诸强。在战争的爆发后,美国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严重,而且德国为了避免美国偏向协约国还出钱赞助了一些和平组织,鼓吹反战和平的思想,美国政府权衡下宣布“中立”。

作为中立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提供贷款,大发横财,国力大增。不参战又能赚钱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尤其是1917年齐默尔电报事件后美国却抛弃了他既定的中立政策,毅然加入了即将失败的英法一方。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国政策变化,并倒向了英法一方呢?
一、中立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宣布“中立”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对当时国际形势的考量。

1500年后的世界是欧洲人的天下,欧洲诸国不断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美国也没有逃脱被奴役的命运,本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783年才真正独立。独立后的美国因为自己远离欧洲并且国内百废俱兴,所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总统说过:“卷入欧洲战争是不明智的”。
▲美国领土扩张图
美国的独立战争鼓舞了拉丁美洲的解放战争,尤其是到1810年以后,整个拉美的独立运动高涨,墨西哥、巴西等相继独立。在拉美独立的过程中,美国也大肆对外扩张,但是在往北扩张时遭到了英国的抵制。1812年,英美爆发了第二次战争,因为英国当时忙着欧洲剿灭拿破仑,只有5000多名正规军参战,结果是英美平局结束。

这次战争让美国意识到自己力量还不足以同英国抗衡,只好将扩张的矛头转向拉美。为了维护自身在美洲的利益,美国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观点。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国既要求欧洲各国不能干涉拉美的事务,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与美国为敌;也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的事务,对欧洲诸国的争端保持中立。”因为美国还弱小,所以这个政策对欧洲诸强入侵美洲并没有起到约束作用,但是保证了美国能够独立于欧洲的纷争之外。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汽车
基于这种传统外交的影响,美国主要在拉美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在国内美国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尤其是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不到英国的一半,到1894年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191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
在工业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后,美国因为自己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并没有去和世界上的一流强国英法等国发生冲突。大多数时候美国坚定不移奉行门罗主义的中立政策,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海外贸易,闷声发大财。


▲一战中的神秘武器——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很快由运动战演变成了阵地战、堑壕战。这种相持性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作保障。美国秉持中立的政策,左右逢源向交战双方出口粮食、石油等物资,巨额的出口给美国带来了20亿的债券,美国一跃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坚持中立,他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欧洲之外去攫取巨额利益。一战中,美国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巴西的咖啡等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
美国保持中立除了经济的考虑,还有一个原因是政治利益。经济力量的一再增强,助长了美国在世界上需要更多话语权的野心。美国想要更多话语权就必须打破工业革命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美国的机会。
美国期待交战双方两败俱伤。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一战后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海上将不再有德国。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豪斯上校对威尔逊总统说:“暂时袖手一旁,让欧洲国家厮杀火并、相互削弱,以便利用矛盾,坐收渔利,为美国霸权铺平道路,不失上策。”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认为中立可以赚大钱,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认为参战更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参战自己可能血本无归。
二、金钱的诱惑高于既定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远远超出了英法各国的估计。战争到了1915年,英法等国近百年对外殖民的掠夺的黄金财富就花费的差不多了。战争还要进行,各种物资还要购买。怎么办?为了战争的胜利,英国为主的协约国发现只要把美国拉到自己这个阵营就可以了。

1915年,英国为主的协约国给了华尔街摩根财团一笔价值5亿美元的军火订单,这在当时可是惊人的大生意,而且协约国给出的诚意十足,佣金高达2%,也就是摩根财团可以通过这个订单获得1000万美元的利益。但是英国提出的一个条件是摩根财团先自己垫付这笔钱,等打完仗再还。这就相当于用美国人的钱给协约国提供物资。
当时美国国内认为向交战国贷款违背了中立精神,不希望摩根集团接受这份礼物。但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摩根集团反复宣传贷款的好处,最终美国政府以发行国债的形式给了协约国这笔贷款。

5亿美元的生意将美国拉到了协约国的船上。从这往后,美国与协约国的生意越做越大。美国的各大公司在与协约国的贸易中也是赚的很多。像著名的军火商杜邦公司,在一战后的几个月内就为协约国生产了2162吨炸药,相当于平时的两倍多。整个一战期间协约国集团所射出的炮弹,40%使用了杜邦公司的炸药和火药。
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大量商品,但英国以大量黄金漂洋过海会被德国截获为由,一直未付款,所有的商品都是赊账。在这种空头许诺下,美国的物资通过大西洋源源不断运往英法,支持着英法的战争。
美国与英国等协约国的贸易额从1914年的8亿美元,到1916年增长到32亿美元。除此之外,协约国还向美国贷款100多亿美元。这个时候美国和协约国如同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果协约国战败的话,那这100亿贷款将会成为坏账,再也收不回来
在美国与协约国贸易越来越紧密的同时,美国与德国为主的同盟国的贸易额则是不断下降。1914年美德贸易额是1.7亿美元,1916年下滑到100多万美元,几近于无。对于追逐利益的资本家来说,偏向谁是很明显的选择了,而美国政府代表的是一个个大财团大资本家的利益,自然政策要为这些团体服务。
三、打仗可以,但不能耽误我做生意
近代战争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当战争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后勤补给等方面的作用就愈发的明显。1915年后,英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海上力量,宣布实行海上封锁政策,想要饿死德国。


▲纪念一战著名海战—日德兰海战而推出的游戏,这次海战的失败促使德国实行了无限制潜艇战
德国海军觉着自己应该能突破英国的封锁,但是经过日德兰海战德国发现不行。1915年,为了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德国触动了他的新武器——潜艇。潜艇战,一开始只是针对英国的战舰,后来为了截断英国的海外物资运输通道,实行了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对商船进行攻击。


▲大洋快犬——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1915年5月7日,德国海军攻击了从纽约到英国的“卢西塔尼亚”号客轮,导致了124名美国人葬身大海,美国政府对此作出激烈的反应。1916年,德海军又攻击了“苏塞克斯”号,导致了3名美国人伤亡,这又引起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不满。威尔逊认为德国海军的行为威胁到了美国人的安全,美国商船有在战场漫步而不受干涉的权力。
威尔逊说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了美国国民的生命安全,实际上真正损害的是美国的贸易利益。当时英法等国的物资主要依靠从美国的进口,进口的物资只能通过商船来运输。德国无限制潜艇战让美国原本的中立开始发生了一些偏离
四、主动挑衅绝不容忍
美国与英国等协约国的经济绑在了一起,如果协约国赢了美国就会赚的盆满钵满,反之那就是血本无归。一开始的美国想坐山观虎斗,但是时间到了1917年,战争的发展逼迫美国不得不参战。
1917年,对于交战各方来说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美国如果这时候参战既可以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面临困境的德国孤注一掷又决定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全面封锁英国,击沉所有开往英国的船只。
而此时,英国所剩的口粮仅供他们维持6个星期,协约国一方即将面临崩盘。如果美国不参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贸易和贷款,也会造成德国在欧洲专横的局面。这种种因素让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很苦恼。
美国尽管给协约国贷款,提供各种军火,但真正要参战还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在美国政府万分焦急找理由的时候,德国的一封电报给了美国神助攻。

1917年英国截获德国外交秘书齐默尔曼的一封发给墨西哥总统的电报。电报的内容如下“我们计划于2月1号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于此同时,我们将竭力使美国保持中立。
如计划失败,我们将会向墨西哥提倡一个联盟。条件是我们将会一起加入战争和一起得到和平。我们(德国)将会向墨国提供慷慨的财政支持和一个谅解:墨西哥会重新收复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失去的国土。”


▲威尔逊总统在国会中发表对德作战演说
美国人一看这封电报,十分愤怒。原来美国人以为自己是远离战场的一个旁观者,但德国却想在自己的后院点火。再想想德国在拉美的投资仅次于自己,这是典型来挖墙脚。是可忍孰不可忍,全美国的民众都觉着必须要给德国点颜色看看。在愤怒民意的裹挟下,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随着美军的加入,德军陷入了劣势,最终走向失败。

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重建世界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妄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但最终由于美国国力不足,含恨而归。
丘吉尔说过:“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开始仍然坚持“中立”政策,也是到了战争后期才参战,最终以较小的牺牲获取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Y5NzQzNw==&mid=2247487946&idx=1&sn=0bf881950cbd138d70995587bb45946a&chksm=fb69aa38cc1e232e8b71400e6373728f4a339e867652c24b2f4cd31aeaf1b0280eecbd9c5c6a&scene=4#wechat_redirec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