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22 April 2024

后疫情中国的社会心态

 

积极向上的少了,穷开心的多了

与十年前的创业大潮不同的是,经历大国崛起和三年疫情的年轻人,仿佛越来越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么靠近权力,进入国家扶植的重点行业(比如电动汽车,锂电池),要么干脆进入权力体系,挤破脑袋地考公务员。至于国企,并不是不想进——看看一家三代“铁路人”,一家三代“电力人”,再看看那个爷爷和爸爸都是银行行长自己长大也要当银行行长的那个小朋友,你会发现所谓国有企业已经严重板结为一个基层家族把持的小社会,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越来越“县城婆罗门”化。那么距离权力相对较远的广大打工人呢?下班后让短视频占据自己的注意力,放假特种兵国内旅行,而曾经出国旅行的盛况不再。经济上追求安稳,思想上趋于保守,文化消费趋于廉价和低俗。看似又回到了疫情前的岁月静好,实则在没有盼头的心态下趋于萎靡。


反思的声音少了,不想回忆的人多了

虽然在前几年就出现了”反思婊“这种诋毁性的网络词汇,但是至少这个词汇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上有不少呼吁反思的声音,对爱国群众来说这种声量是如此刺耳,以至于他们发明出这么一个侮辱性地词汇,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粉红们暴跳如雷呲牙咧嘴的气势。然而现在,呼吁反思的声音变得极其微弱,不要说什么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几年前的疫情期间的事,大多数人好像也抱持者不想思考,不愿记起,得过且过的的心态。是啊,为什么要记起?不愿记起又何谈忘记?


不关心,不去想,因为想了也没用

站在墙外,看到维权事件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烂尾楼业主,变相减薪裁员导致的维权,以及养老金等维权等等,这些事情实实在在地正在发生。像烂尾楼这样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人家庭的,得到全社会足够的关注了吗?难道是墙内信息封杀导致大家对此一无所知?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像恒大和碧桂园暴雷,多家房企烂尾,理财产品养老金暴雷,这些事情就算没有媒体报道,但是以其波及面之广,就算从身边的人那里也能听说到了。那么为什么好像社会整体看起来还那么淡定呢?我认为还是和大众的心态有关。

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再到解封后的希望落空,处于彷徨状态的中国人,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想看那些糟心事。人们更倾向于把所有糟心事都归结为“别人的事”,不论这件事离自己有多近。过去人们忙着赚钱,忙着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不少人主动选择了漠视社会事件,而现在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想尽力保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没有闲心去关注别人,就算最后落到自己头上,那也可以安慰自己:大家都不好,到了那一步谁也没办法。

疫情后一年多到现在,大众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已经让我感到并不乐观。我知道个人感觉这个东西是不怎么靠谱的,仅凭这些更是无法预料今后会如何。只是不知道,这到底是创伤后恢复期的平静呢?还是自我麻醉下可怕的平静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