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对一般的教科书所说"辛亥革命推翻掉2000多年的帝制"的结论不太认同,他觉得有没有皇帝对一个现代国家来讲不是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国家有皇帝,但宪政依旧推行得很好。
研究历史的人都有一个说法,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对于失败的解释有各种各样,有一些观点认为袁世凯是偷窃革命果实,他登台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袁伟时认为这个说法跟历史事实不符,因为袁世凯是经过法定手续当选临时大总统的,第一届正式大总统也是经过法定程序当选的,所以不存在所谓"窃"的问题。另外,他是不是卖国贼?历史研究已经否定了这个结论,袁世凯在"二十一条"谈判中的表现得到了历史学家的赞扬。
"二十一条"分5部分,关于第5部分要求在中国政府各个部门请日本人做顾问,要用日本的武器或者跟日本合作在中国制造,中国的警察、军队要请日本的教官等,袁世凯说这些部分坚决不讨论,所以"二十一条"第5款那部分根本没有进入议程,其它部分他也竭尽全力拖延谈判或是讨价还价,将消息透露出去,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给日本施加压力。到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达成的协议不过十多条。所以历史上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但没有中日之间签订的"二十一条"。签字之后他马上召开会议讨论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中国的损失。实际上那十多条协议最终都没有实行。所以,战后日本一著名首相吉田茂应大英百科的要求写一个《百年日本史》,中文翻译是《激荡的日本百年史》,里面对"二十一条"下了结论:这个全部没有实现,徒然增加了中国对日本的不满。
过去我们说北洋政府是卖国政府,袁伟时认为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建立政权后,从意识形态角度美化自身,涂污北洋政府的结果。除了袁世凯应对日本"二十一条"的态度,袁伟时从其他外交方面,论述了北洋政府的功绩。他认为,北洋政府是收回中国主权的开端,维护了中国主权。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角度而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要求独立,沙皇俄国试图将蒙古变为殖民地,段祺瑞政府就进兵蒙古,第一次把蒙古收回,而袁世凯在世时也通过谈判迫使沙俄承认中国的宗主权,所有的关税自主权、司法自主权以及其它不平等条约的废除都有努力谈判。1919年爱国学生要求收回青岛主权、山东主权,华盛顿会议就将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北洋政府不是一个卖国政府,而是收回中国主权的开端。
孙中山对自由和法治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近代中国的许多历史人物纷纷走下神坛,中国人开始了解历史真相。环顾20世纪的中国,甚少触及的最后一尊偶像是孙中山,宝相庄严、灵光闪烁。
袁伟时认为,讨论孙中山功过是非,先要弄清楚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什么。他以为最重要的基准线是严复说的:"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任何有关的言行和事件都应以此为基准去考量,有利于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者是,不利者非。并不是所有反对袁世凯的人和事都应肯定。性质正义并不意味着手段正义,更不表明正义一方的各种举措都是正确的。
袁伟时以宋教仁案、临时约法、北伐战争等几个具体实例,论述了孙中山对法治和自由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
因宋教仁被刺案,而发起的"二次革命",袁伟时表达了不同看法。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主张组织特别法庭审理,袁世凯复电同意。但是应夔臣的辩护律师认为此举违法。司法总长许世英也认为组织特别法庭没有法理根据,不惜以去就力争。司法部致电上海地方审检厅说:"宋前总长为民国伟人,本案审理自当格外慎重,程都督拟组特别法庭,即系此意。惟与《约法》、《编制法》不符,碍难照办。本部斟酌再三,仍应由该厅负完全责任,审理所有一切。……该厅即速依法进行。"
当时全国各界异口同声,呼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宋案,实行法治,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最大的"国情"!可惜,孙中山等国民党要员充耳不闻,先是冀图暗杀袁世凯;继而不顾党内外反对一意孤行,发动"二次革命",意图用枪杆子决是非,法治进程因此中断,一个多月后,全军覆没。
在国家进入正常治理程序时,孙中山、黄兴等人以兵争替代法治。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在800个席位里占据了大部分,但它没有真正按照法治程序推动这个国家向民主法治道路前进。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表退位诏,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要求将首都迁到北京,临时参议院表决通过,将首都迁到北京,孙中山和黄兴非常不满。临时参议院说,若不同意,总统有权按程序退回参议院重新讨论。结果,孙黄二人没有践行其一贯追求与倡导的民主法治,而是选择了以武力胁迫参议员,迫使他们通过将首都改为南京的决议。
孙中山对自由的认识不足,从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思想就可略知一二。孙中山在《来校最后训话》中说:"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自由'"。《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若是主张个人的自由,不肯遵从党章与军纪,便是叛党叛军的行为。"这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