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unday 24 October 2021

罗家伦对清华大学的贡献

 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后贡献多多,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是把清华纳入国立大学体系。

罗家伦是1928年9月18日宣誓就职的,随后他在《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演讲中说,在外交部任命他的“训令”中,并没有“国立”二字。这说明要他担任的是清华大学校长,而不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

为什么有人要回避“国立”二字呢?他听说这“是当时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主张,说是恐怕美国朋友看了不高兴!”但是他凭借“一点革命的劲儿”,便在清华大学前面加了“国立”二字。后来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他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罗家伦看来,增加“国立”二字,是中国学术不再依附于外国势力并获得独立的重要标志。把美国庚子赔款兴办的清华学校正式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正是这个意思。

这种见解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不能让清华改变留美预备学校的性质,就是中国的耻辱。因此大家把国立清华大学的成立,视为学术独立的标志。

这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谓学术,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政治、追求真理的活动。因此学术独立的含义,就不仅仅是摆脱对外国人的依赖,还包括不受政治等因素的干扰和控制。罗家伦只强调前者,不强调后者,体现了他作为国民党党务工作者的局限性。对于这个问题,胡适、任鸿隽等老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看得比较清楚。比如任鸿隽曾在《独立评论》上撰文抨击国民党党化教育,并坚持政党势力不能进入学校,就是基于这一理念。

此外,把大学变为国立,完全由国家的力量来办,也未必是好事。这是因为:第一,国家的力量应该是有限的,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国家包下来,很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第二,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智慧,私立学校是挖掘这些资源、发挥这些智慧的最好形式,所谓“学在民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从人类历史上看,凡是对学术文化教育管制得比较松,就是一个开明的时代,相反则是专制黑暗的时代。

二是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罗家伦上任后,经过一番考察,发现清华存在八大问题:一是机关太多,冗员充斥;二是职员薪金过高,权力太大;三是浪费惊人;四是图书太少,设备不足;五是在教师待遇上重资历不重学识;六是学生重考试不重学问,教师重教书不重研究;七是学生人数太少,教育成本过高;八是学科配置不合理,有名无实的学系太多。于是他开始对清华大学进行整顿。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淘汰机关冗员,提高教师待遇。

罗家伦认为,过去清华的工资并不高,只是不像其他大学那样拖欠而已。国民革命成功以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教授待遇都已经超过清华,再加上首都南移,恐怕很难聘到优秀的教授。于是他通过重新给教师发放聘书、给职员发放委任状的办法,来调整他们的工资待遇。有关统计显示,罗家伦在任时先后“解聘不力教员三十余人,延揽优良教授多达四十余人,并发送待遇与其他福利,使之安心教学和研究。”

后来冯友兰回忆说:“当时有一种议论,说清华有三种人物,:神仙、老虎、狗。教授是神仙,学生是老虎,职员是狗。这话虽然有污蔑之意,也说明一部分的情况。”

三是揭露清华基金的黑幕

罗家伦上任不久,就提出要彻底清查清华基金,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关于清华基金的管理和黑幕,罗家伦是偶然发现的。1928年初夏他还是战地政务委员的时候,就看到汤姆生会计师事务的关于清华基金的账目报告。报告说:清华基金管理非常混乱,有人动用基金随便买股票、买公债,还有的前一天把基金存入银行,第二天银行就倒闭了。另外,管理者还利用换汇等手段,堂而皇之地贪污公款。

当时,刚刚改组的清华董事会对罗家伦并不支持,所以他以辞职相抗争。罗家伦说:“我的辞职不是对于黑暗的屈服。我是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基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轨化。”

为此,他还草拟一份上万字的谈话稿,公开披露清华基金的黑幕和前任校长滥用公款的问题。这个谈话稿在叶楚伧主持的《民国日报》刊登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后,罗家伦还拜访了美国公使马慕瑞、国府委员戴季陶、陈果夫以及孙科等人,并提出“改隶废董”的议案。所谓“改隶”,就是改变清华大学原来两部共管的状况,由教育部单独管理;所谓“废董”,就是废除清华董事会,将清华基金转交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保管。

在“改隶废董”的过程中,罗家伦采取了许多非正常举措。他说:“我承认我所取的办法,有点非常,或者可以说带点霸气。但是向黑暗势力斗争,不能不如此。要求一件事的彻底解决,不能不如此。老于人情世故的人,开始就决不这样做。但是我不知道什么顾忌。人家对我的仇恨我不管,我为的是清华的前途,学术的前途!”

另外,冯友兰也举过一个具体事例。他说,当年清华想招收女生,但“这个问题如果要跟有关部门商量,那就可能无休无止地讨论下去”。于是,罗家伦就在招生简单上加了男女兼收四个字,问题就解决了。

四是建造超一流图书馆

在“改隶废董”的斗争中大获全胜以后,罗家伦为清华设计的六大项目有了资金保证。从1930年到1932年,这些项目先后落成。其中最漂亮、而且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图书馆了。

据杨绛回忆,早在1932年,闺蜜蒋恩钿就对她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的地是厚玻璃!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一连串的感叹号,表达了这位清华女生的激动和自豪。进了图书馆以后,杨绛看到那无须油漆的软木地板,便情不自禁地想摸一摸它有多软,是不是可以掐得动。到了书库,她都不敢落脚,生怕把玻璃地板踩碎。

资中筠在《清华园里曾读书》中也说:“一进入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至神圣之感,自然而然谁也不会大声说话,连咳嗽也不敢放肆。……在那灯火通明的大阅览室,浸润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一种无限满足的心灵净化的感觉。”她还说:“第一次爬上窄窄的楼梯进得书库望着那一排排淡绿色磨玻璃的书架,真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外加优越感”,这就是她非要考清华大学不可的原因。

清华图书馆不仅装修考究,馆藏丰富,使用方便,而且还有非常优雅的外部环境。曹禺说,当年他在那里写《雷雨》,无论是“想到头痛欲裂”还是“写得太舒畅”,都要走出图书馆,才会在春风、杨柳、蓝天、白云、浅溪、绿草和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鸭中,感到韶华青春和自由气息。

毫无疑问,大家都承认清华图书馆在“中国大学中绝对是一流”(季羡林语)的;但是他们在赞美清华图书馆的时候,都只字不提罗家伦的贡献。

罗家伦对图书馆有他自己的看法。早在就职时他就批评说:“清华现在的弱点是房子太华丽,设备太稀少。设备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仪器;一方面是图书。我以后的政策是极力减少行政的费用,每年在大学总预算里规定一个比例数,我想至少百分之二十为购置图书仪器之用。”

他还说:“图书馆不厌舒适,不厌便利,不厌书籍丰富,才可以维系读者。我希望图书馆和实验室成为教员学生的家庭。我希望学生不在运动场就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我只希望学生除晚上睡觉外不在宿舍!”

除了讲究、舒适以外,罗家伦还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为将来发展留下余地,二是要有一个“伟大的阅览室”。关于第一点,他说我们要接受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教训,该图书馆建成后,没几年就面临书库爆满的困扰,以至不得不另谋出路。为此,他不同意当初要在原图书馆背后加盖一个建筑物,使之形成工字形结构的方案,而是主张把书库建在北面,“使他有很大的地面可以不断的推进。”几十年以后,清华图书馆在原来基础上再次扩建,应该感谢当年罗家伦的远见。至于第二点,罗家伦富于激情地说:“大阅览室是最可以使人兴奋,最能刺激人好学兴趣的场所。所以这次在西面所建的大阅览室中,预计可设一千个座位,而且每一个或两个座位上都安置台灯。诸位想想,将来有人一踏进这个阅览室,看见一千个青年学子各个都在座位上,面对着绿色的台灯,静静地埋头用功研究——这是何等可以使人感动的气象!”此外,罗家伦还在扩建后的图书馆一层增添许多研究室,供教授使用。

由此可见,清华大学图书馆哺育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和文化名人,在这方面罗家伦功不可没。

2020-12-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