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31 August 2022

中国的功臣成了中共的囚徒

 


高文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门口的木牌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有两场对战争罪犯的大审判:一是东京大审判;二是纽伦堡大审判。

高文彬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全程参与了东京大审判,为申张正义,惩治战犯,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然而,中共当政后,高文彬却被强加罪名送上审判台,被持续迫害27年。

高文彬幸遇良机

高文彬,1922年生,上海人,194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同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同年11月,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而组建的盟军国际检察局成立,向哲濬任中国检察官。因东京大审判适用英美法程序,法庭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急需懂英美法、英语或日语好的人才。当时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教授英美法课程的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著名律师刘世芳,把他的得意门生、学业优秀、英语极好的高文彬,推荐给向哲濬。经过面试与体检,高文彬被录用。

1946年5月15日,23岁的高文彬,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上海江湾机场,乘坐美国军用运输机,飞往日本东京,开启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东京大审判

1946年1月19日,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宣布,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由美、苏、英、中等11国参加。审判从1946年5月3日开始,持续到1948年11月12日,历时两年半924天,共开庭审判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

因案情庞大、复杂,证人、证据众多,东京大审判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参与国家最多、规模最大、开庭时间最长、留下档案文献最浩瀚的一场大审判。

800多本庭审记录

据高文彬回忆,当时中国代表团仅派出17人,参加庭审的中方人员自始至终没有超过10人。而苏联代表团有70多人,美国代表团有100多人,日本28名甲级战犯的辩护律师多达112人。

此次审判涉及的55项罪行中,44项与中国相关。中国是此次战争中受害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战胜国。当时军事法庭采取英美法诉讼程序,定罪不光靠各国提出的一纸战犯名单,而且要看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是不是有力,能否驳倒对方,并被法官团采纳。

高文彬先担任“国际检察局中国检察官办公室翻译”,后又担任助理检察官和检察官向哲濬的秘书。期间,高文彬主要负责整理每天的庭审记录,查阅相关资料以供庭审时使用。在对日本甲级战犯在华犯罪进行审理时,高文彬为了收集更多证据,经常加班至深夜。“两年多的审理,仅庭审记录就多达800本。”

1948年8月,高文彬回国时,带回两套庭审记录,一套送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另一套送给他的母校东吴大学法学院。

将杀人狂送上审判台

1947年的一天,高文彬在东京《日日新闻》上发现一张照片,拍摄的是1937年侵华日军攻入南京不久,两个军刀插地的少尉军官洋洋得意,题目是“百人斩超记录”。图片上的两个日本少尉军官向井敏明与田野毅,以砍掉中国人头颅的数量作为“比赛”,最终以向井砍死106人“获胜”。而杀死105人的田野毅失败的原因竟然是,他的刀刃卷了。

高文彬将这份报纸复制3份,一份留在检察局办公室,两份通过中国首席检察官顾问倪征燠寄给南京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石美瑜立即向盟军总部提出抓捕罪犯。当时,两人混迹于被遣返的日军中回到日本。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搜寻,终于在日本崎玉县找到两人。此时,杀人狂魔已变成头裹白布、在街边设摊的小商小贩。

两人被押解到南京受审时,与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一样,百般抵赖,拒不认罪。但是,证据确凿,不容狡辩。两人最终被判处死刑,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被执行枪决。

历史性的成就

经过艰苦卓绝的起诉、举证、辩论、审讯和量刑,17位中国代表最后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比如,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起始日,提早到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的1928年6月4日;设法进入被盟军封闭的日本内阁和日本陆军省档案库,寻找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证;说服末代皇帝溥仪出庭作证等。

1948年11月4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宣判。判决书长达1212页,整整宣读了7天。28名战犯全部被认定有罪;东条英机、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战犯被判处绞刑;另外21名战犯分别被判无期或有期徒刑。

高文彬被中共逮捕

1949年中共占领上海后,高文彬成了“国民党的遗留人员”,在集中“学习改造”后,被分配到上海军管委外事处第四科工作。

他以前有一个老师叫艾国藩,是东吴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法专家。艾国藩的本职工作是瑞士驻上海领事馆法律顾问,办公室设在原来的法租界外滩一号。高文彬跟艾教授关系不错,常向他请教。

上海外事处第四科负责与“敌产”有关的案子。其中,有一个法租界公董局62处公产大案,由高文彬负责。高对法租界不了解,常去找艾教授了解有关情况。1952年,中共发动“三反”、“五反”运动时,艾国藩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上海的特务”抓起来了。

有人揭发高文彬一直为艾国藩服务,给他定了一个“为国民党特务盗窃外交部机密情报”的罪名,把他也抓起来了。

高文彬被判刑10年

中共指控高文彬拿了艾教授的钱,实际上,他1分钱也没拿。高文彬一介书生,生性胆怯,经过一番威逼利诱,就怕了,今天承认收了20万,明天又说30万。办案人员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证据,但是,中共说他“不老实”,没有经济关系,也有政治关系。最后,艾国藩被判刑7年,高文彬被判刑10年。

艾国藩也是一介书生,笃信法律,不懂中共整人的伎俩,以为中共的法院总有讲理的地方,于是,上诉到上级法院。艾认为,如果自己做了,死刑也认;自己没做,判一个月都不行。那知道,共产党是根本不讲法律的。上诉就是认罪态度恶劣,这怎么能行?结果,艾国藩被改判无期徒刑,后来死在监狱。

1952年,高文彬被判刑。1953年,他的妻子就跟他离婚了,法院把大女儿判给他,由他母亲抚养。从此,当年东京大审判的功臣沦为中共暴政下的囚徒,妻离子散。

高文彬刑满不释放

高文彬在上海被关押一年多,分别关在第三看守所、第一看守所、提蓝桥监狱。1953年被押解到苏北盐城东台上海农场川东分场劳改,在那里待了一年左右,又被押解到江西北部的珠湖农场,到70年代初,被转到江西中部的永桥农场。

在劳改农场,高文彬吃了太多的苦。冬天,甚至大年三十晚上,零下2度到零下3度,他还被要求上身赤膊着挑土,满身是汗,垫肩贴着肉,下面穿着短的衬裤,赤脚穿球鞋。鄱阳湖边没有屏障,北风直直的吹来,非常寒冷。因为上级规定要赶在4月汛期到来前挑一万亩地,如果来不及,水一淹,等于白挑。所以,建设工地高度紧张,80到100斤一担,他每天要挑几十担,甚至上百担,皮被磨破了,垫肩和血肉都黏在一起了。

按照刑期,他本应在1962年刑满释放,但中共的法律就是儿戏,刑满不释放,而是变了一个说法,叫“留场就业”。他被“留”在永桥农场,当了一名初中英文教师。

高文彬终于回上海

1976年10月6日,中共当局抓捕了毛泽东的妻子江青等“四人帮”,十年文革宣告结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迫害的人,纷纷想办法,找门路,解决自己的问题。

按照当时的规定,65岁以上退休了的人可以回上海。那时,高文彬还没满65岁,就不断的写信给中央、给外交部、给邓小平申诉,这些信最后都被退回到上海市政府安置办公室。他又到安置办去找。

他说,有的人是老牌特务,有血债的,他们过65岁了,都能回上海。我根本没做过什么坏事,还曾是中共外事部门的干部,反而不能回来,这不合理。经过反复上访,历经千辛万苦的高文彬,终于在1979年回到阔别几十年的上海。

1980年代初,他的冤案获得平反。

结语

1949年中共当政后,在东西方冷战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在外交上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被中共认为是敌对的国家。

中华民国时代以教授英美法为主的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师生几乎都受到中共的迫害。法学院院长盛振为被判刑十年;继任法学院院长杨兆龙被判无期徒刑。高文彬是众多东吴大学法学院学子中饱受不幸的一位

至今,中共当政72年,仍然是党大于法,权大于法,冤假错案遍中华

袁伟时:中国人欠了一笔思想上的债

 近代史专家袁伟时从人的自由、社会稳定、外交因素三方面解读了百年思潮之"缠斗"以下为发言实录:

  

袁伟时:中国人欠了一笔思想上的债

  

  我想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在写书或者创作自己作品时一定要有激情,没有激情写出来的东西就干巴巴的,不能感动自己,更不能感动他的读者。我自己在写作中也有这个问题,常常看到那些史料就会有一个冲动:这些应该写下来。这些写下来后也有很多问题在心里反复出现,最大的感慨是——为什么问题一再出现?鸦片战争前后是这些问题,整个19世纪不断重复,到20世纪还在重复,为什么?我有一个感慨,中国人欠了一笔债,思想上的债。


  法国知识分子有些人对世界影响很大,比如萨特,西蒙波伏娃,等等,很多中国人都读过,但认为最值得读的是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法国一些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其实很多是带错了路,他们的思想其实给世界产生不好影响,左倾思潮影响了全世界。我想中国人也有这样的问题,但没有人正视,直截了当提出:中国人的思维,中国百年来的思潮,反反复复,有些东西是错的,当然有对的,也有错的。这里面思潮的缠斗影响非常巨大,因为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一切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我还有一本书很快会出来,书名是《思想决定命运》,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



  究竟百年来中国思潮在什么地方、围绕什么东西缠斗?在我看来围绕着三个问题:

  

人的自由有多大,是决定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第一,人究竟是摆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中国百年来发展不起来?因为中国人原本是臣民,是三纲支配下的臣民,是家族、宗族的一部分。整个中国的社会制度、法律就决定了中国人没有独立人格,这在多方面都体现出来了。很明显的,经济上没有自由。我的书中很多地方提到过,清代道光年间乃至整个19世纪都出现一个问题:我们能做生意吗?老百姓有自由吗?有经济上的自由吗?江浙商人提出"我们能到辽宁那边做生意吗?能到直隶做生意吗?"朝廷说不行。当地总督不敢决定,报到朝廷,不批准。这样的事一再重复。


      我自己的生活中有过这样一件事,七零年代我参加广东佛山地级干部会议,当地一个公社书记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农民不用生产队长打锣就能开工了?不用去催。那时队长拼命打锣拼命叫,农民就是拖拖拉拉不愿意开工。为什么改革开放解散了公社,不用人叫,他就自己开工了?因为他们的自由恢复了,仅仅恢复了一部分,中国人就有了饭吃。但经济上这样的事,自19世纪以来到20世纪经济上都是这样。


      19世纪七零、八零年代,中国那些先驱们一再提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报纸,一定要有国会,这个东西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是,办报的问题,十九世纪一直在缠斗,二十世纪还是在缠斗。什么人能办报,办报要根据什么手续?究竟有多大的空间?这些事表明,人的自由有多大,是决定整个国家兴衰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安安定定生活?

  

  第二,社会要稳定。19世纪时,社会是不稳定的,相砍相杀。除了相砍相杀以外,天灾不断,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动荡不安,有一亿多中国人死于非命。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安安定定生活?到20世纪依然是一亿多中国人死于非命,这又是为什么?究竟怎样才能稳定?好多志士仁人开出自己的药方,有人说改良,有人说拿起刀枪干革命。结果一再革命,社会还是动荡不安,后果相当悲惨。怎么样才能够维持社会稳定?我们非常珍惜的一个安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得到?知识分子、历史学家是不是应该做出自己的回答?

  


中国人打着爱国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什么时候能够平静下来?

  

  第三,怎样处理与外国的关系。原来我们是天朝大国,一统天下,但整个世界处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大门关不上了,关上的大门,人家要来冲击,要你打开门和你做生意。人家本来要求通商,但看看林则徐给英国国王的书信,我想大家会哑然失笑,他说,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皇帝因为考虑到你们的困难,你们若没有中国的大黄和茶叶就会影响你们的健康和生活,所以我们的皇帝还是恩准与你们交易。就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但这并不是昨天的笑话,后来我们仍一再重演这样的故事。


  在融入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究竟该怎么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曾国藩提出:小事不要计较,大的东西要坚持。但大清帝国皇帝坚持的是外国公使不进北京,假如进入要行三跪九叩礼。他们坚持的是这些东西。李鸿章更提出纲领性的意见,19世纪70年代他提出八个字:外须和戎,内需变法。我想,这八个字是不是在现在的中国人生活当中仍然起着作用?中国人动不动就反对帝国主义,和跟日本怎样,钓鱼岛问题出来后,有些人就说要炸平东京。当然这些是情绪话语,但是,中国人打着爱国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什么时候能够平静下来?什么时候既能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又能跟外面所有的国家人民平等相处?而且提出这些言论的时候,不再被一些浅薄的知识人说成汉奸、卖国贼?所以这些,会一再地使我们感到很难过,而且要写出自己的书、自己的文章。我的书就是围绕着这些东西思考。

北京报告称中国网民规模10.5亿

 

—31/08/202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经上升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31日在北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说,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互联网基础建设全面覆盖,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最明显,达9.62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底,中国的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9.62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91.5%。另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周三表示,在互联网应用中,短视频的用户群"增长最为显著",过去六个月新增2800万用户,比12月增加3%,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8.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以来每年进行两次的调查,到上半年末,中国网民总数达到10.51亿,其中99.6%的人使用手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说,"尽管环境复杂、严峻,有很多风险和挑战,但我们仍然看到某些在线应用在增长"。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平台实施了更严厉的监管。关于隐私、数据管理和算法推荐的新规定,压制了流行的收入模式。关于算法的规定于3月生效,旨在限制应用程序使用算法来推荐用户喜欢的在线阅读、观看、播放和购买。中国版的抖音(TikTok)的豆瓣网和其竞争对手快手等短视频应用都应用了算法,以保持用户的沉迷。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很受欢迎。豆瓣网有超过6亿的日活跃用户(DAU),而快手的DAU在第二季度超过了3.47亿。张晓说,中国继续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5G覆盖方面,已经"扩展到每个县"。截至6月,全国有超过185万个5G基站,为移动用户提供更快的网络连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29.5小时,比去年多出近3小时。这份报告还说,超过58%的中国农村居民现已上网截至今年6月,约有2.93亿农村居民可以上网,尽管这比一年前下降了1.3%。该报道说,中国农村人口一直在下降,根据中国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总数为5.09亿,比2010年的上一次人口普查减少24.38%。

翻墙程序:socks5-by-DavidAlphaFox

 

A socks5 tunnel.

使用方法

在服务器上,使用default.json.server中的配置参数
在客户端上,使用default.json.client中的配置参数
然后将文件改名为default.json

secret 需要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一致,代表密码 在客户端上,需要自行替换192.168.0.1为真实的ip地址,server_port为目标服务器的UDP 端口,port为本地socks5服务器端口.

from https://github.com/DavidAlphaFox/socks5

https://github.com/DavidAlphaFox/socks5/issues/1

PDM

 A modern Python package dependency manager supporting the latest PEP standards.

https://pdm.fming.dev/

中文版本说明

Docs Twitter Follow Discord

Github Actions PyPI codecov Packaging status Downloads pdm-managed

What is PDM?

PDM is meant to be a next generation Python package management tool. It was originally built for personal use. If you feel you are going well with Pipenv or Poetry and don't want to introduce another package manager, just stick to it. But if you are missing something that is not present in those tools, you can probably find some goodness in pdm.

Highlights of features

  • Opt-in PEP 582 support, no virtualenv involved at all.
  • Simple and fast dependency resolver, mainly for large binary distributions.
  • A PEP 517 build backend.
  • PEP 621 project metadata.
  • Flexible and powerful plug-in system.
  • Versatile user scripts.
  • Opt-in centralized installation cache like pnpm.

What is PEP 582?

The majority of Python packaging tools also act as virtualenv managers to gain the ability to isolate project environments. But things get tricky when it comes to nested venvs: One installs the virtualenv manager using a venv encapsulated Python, and create more venvs using the tool which is based on an encapsulated Python. One day a minor release of Python is released and one has to check all those venvs and upgrade them if required.

PEP 582, on the other hand, introduces a way to decouple the Python interpreter from project environments. It is a relatively new proposal and there are not many tools supporting it (one that does is pyflow, but it is written with Rust and thus can't get much help from the big Python community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t can't act as a PEP 517 backend).

PEP 582 proposes a project structure as below:

foo
    __pypackages__
        3.8
            lib
                bottle
    myscript.py

There is a __pypackages__ directory in the project root to hold all dependent libraries, just like what npm does. Read more about the specification here.

Installation

PDM requires python version 3.7 or higher.

Via Install Script

Like Pip, PDM provides an installation script that will install PDM into an isolated environment.

For Linux/Mac

curl -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pdm-project/pdm/main/install-pdm.py | python3 -

For Windows

(Invoke-WebRequest -Uri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pdm-project/pdm/main/install-pdm.py -UseBasicParsing).Content | python -

For security reasons, you should verify the checksum of install-pdm.py. The sha256 checksum is: f09accb8a530315be312cf9ce7af987ccb608aa90d3972968d73e7ef7d8c547b

The installer will install PDM into the user site and the location depends on the system:

  • $HOME/.local/bin for Unix
  • %APPDATA%\Python\Scripts on Windows

You can pass additional options to the script to control how PDM is installed:

usage: install-pdm.py [-h] [-v VERSION] [--prerelease] [--remove] [-p PATH] [-d DEP]

optional arguments:
  -h, --help            show this help message and exit
  -v VERSION, --version VERSION | envvar: PDM_VERSION
                        Specify the version to be installed, or HEAD to install from the main branch
  --prerelease | envvar: PDM_PRERELEASE    Allow prereleases to be installed
  --remove | envvar: PDM_REMOVE            Remove the PDM installation
  -p PATH, --path PATH | envvar: PDM_HOME  Specify the location to install PDM
  -d DEP, --dep DEP | envvar: PDM_DEPS     Specify additional dependencies, can be given multiple times

You can either pass the options after the script or set the env var value.

Alternative Installation Methods

If you are on MacOS and using homebrew, install it by:

brew install pdm

If you are on Windows and using Scoop, install it by:

scoop bucket add frostming https://github.com/frostming/scoop-frostming.git
scoop install pdm

Otherwise, it is recommended to install pdm in an isolated environment with pipx:

pipx install pdm

Or you can install it under a user site:

pip install --user pdm

With asdf-vm

asdf plugin add pdm
asdf install pdm latest

Quickstart

Initialize a new PDM project

pdm init

Answer the questions following the guide, and a PDM project with a pyproject.toml file will be ready to use.

Install dependencies

pdm add requests flask

You can add multiple dependencies in the same command. After a while, check the pdm.lock file to see what is locked for each package.

Run your script with PEP 582 support

By default, PDM will create .venv in the project root, when doing pdm install on an existing project, as other package managers do. But you can make PEP 582 the default by pdm config python.use_venv false. To enable the full power of PEP 582, do the following steps to make the Python interpreter use it.

Suppose you have a script app.py placed next to the __pypackages__ directory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nt(taken from Flask's website):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hello_world():
    return 'Hello World!'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If you are a Bash user, set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 by eval "$(pdm --pep582)". Now you can run the app directly with your familiar Python interpreter:

$ python /home/frostming/workspace/flask_app/app.py
 * Serving Flask app "app" (lazy loading)
 ...
 * Running on http://127.0.0.1:5000/ (Press CTRL+C to quit)

Ta-da! You are running an app with its dependencies installed in an isolated place, while no virtualenv is involved.

For Windows users, please refer to the doc about how to make it work, it also includes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how it works.

Badges

Tell people you are using PDM in your project by including the markdown code in README.md:

[![pdm-managed](https://img.shields.io/badge/pdm-managed-blueviolet)](https://pdm.fming.dev)

pdm-managed

Packaging Status

Packaging status

PDM Eco-system

Awesome PDM is a curated list of awesome PDM plugins and resources.

from  https://github.com/pdm-project/pdm

 

吴晗和胡适

 

1928年胡适接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第二年,吴晗考入中国公学,成为胡适的学生。读书期间,吴晗写作的《西汉的经济状况》论文,深得胡适赞赏。此稿经胡适推荐,卖给大东书局,获稿费80元,对家境贫穷的吴晗无异雪中送炭。

后来,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去了北平,吴晗也追随北上,经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做了馆员。这期间,吴晗写了《胡应麟年谱》,特地将文章寄给胡适请求指教,胡适阅后大加赞赏,并相约面谈。吴晗从此成为胡适弟子。

再后来,吴晗考上清华,生活费成为一大难题。为此,胡适给清华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信求助,信中说:“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胡适的请托,使吴晗的入学非常顺利。他报到注册后,教务长张子高和史学系主任蒋廷黻两位先生,都告诉他胡适曾有信函委托关照,对他另眼相看。工读事蒋校长也在安排。

很快,吴晗便获得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助教的机会。不但如此,系主任蒋廷黻还约见他,建议他研究明史。吴晗写信征求胡适意见,胡适回信说:“请你记得: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做一个能整理明代史料的学者。”

吴晗读信后,眼界大开,从此决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吴晗给胡适回信说:“先生所指示的几项,读后恍如在无边的旷野中,夜黑人孤,骤然得着一颗天际明星,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

在吴晗成长的路上,胡适堪称恩师,就连师母江冬秀也帮过吴晗夫妇大忙。据胡适的学生罗尔纲回忆:抗战那年,我在天津候船南归,江冬秀师母也到了天津,住在周家。吴晗叫我带他去向江冬秀师母借钱,以便去云南大学教书。他说要借300元。我说路费100元就够了,为什么要这样多。他说要多借200元,留给妻子袁震在北平应用。我带他去见师母,照实说了,江师母立即转身回房间取了300元给吴晗,说:“我送给你。”

罗尔纲当时非常惊讶,他不曾见过家庭主妇有如此大方的。

然而,吴晗到云南教书后,受地下党影响,思想日益激进,与平和理性的胡适渐渐格格不入。待到抗战胜利,这种距离更是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分道扬镳。1946年12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这样记载:访吴晗,“吴氏夫妇攻击胡适和傅斯年甚力”。

在吴晗的取向中,政见是超感情的。一旦投靠权门,就更是秉承旨意而完全不讲人情人性了。

1950年代国内掀起批判胡适的高潮,吴晗也加入合唱,而且声音嘹亮。对一手提携他的恩师胡适,吴晗竟然昧着良心说:“胡适之做过我的老师,没给过我什么,我之有些知识,主要是靠自学。”老友沈从文落难,在博物馆扫地,见到吴晗,想同过去一样与他握手,吴晗直接视而不见,仰头走了过去。在章罗问题上,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前途,拿出1948年秋的私信,污蔑构陷,给了曾经的好友以沉重一击。

至于像挖明朝皇陵、拆北京城墙,一桩桩,一件件,提说起来,都不免让人忿忿不已。

吴晗后来遭了报应,全家蒙难。

1990年代,学术圈大佬开会,有人说起吴晗全家的惨状,一向不问世事的钱锺书,忽然对着邻座的费孝通说道:“你还记得吗?吴晗1957年整起别人来,不也是无情得很吗?”

是啊,一个连恩师都要毫不留情批判的人,有什么事什么人他不能痛下狠手的呢?

---------------------

中共把人变成了魔鬼

Google提出新人工智慧模型,讓機器人能更容易理解人類語言背後需求

 Google稍早宣佈啟用人工智慧模型PaLM-SayCan,將可讓母公司Alphabet打造的協助型機器人更容易理解使用者所下達口語指令,進而正確執行工作。

由於機器人所能理解語意,通常與人腦所能理解內容有所差異,例如機器人所能識別指令必須完整、精確,同時現階段所能理解內容也不能過於複雜、抽象,因此僅能執行「拿起一顆蘋果」 (Pick up an apple)此類簡潔描述指令,但可能無法理解「我剛運動完,可以幫我準備一些健康點心嗎?」 (I just worked out, can you get me a healthy snack?)的指令實際需求。

即便目前已經可以透過諸如GPT-3大型語言模型理解人類語句涵義,但距離讓機器人實際理解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用語背後需求,實際上還有一大段落差,原因在於人腦對於語句背後的情境會有一定程度想像,比方當人打翻飲料時,向他人提出幫忙請求時,就會自然理解需要進行現場狀況清理,因此會衍生拿抹布擦拭地面、拿掃把清理碎裂物品等,但機器人目前仍無法實現此類聯想,可能僅能從現有資料庫比對可行的做法,導致經常出現答非所問的回覆。


而藉由Google此次提出的PaLM-SayCan模型,則是可進一步協助機器人判斷人類語句背後潛藏涵義,進而將相關語句轉換成可讓機器人正確執行的指令內容,並且透過增加任務對應性與技能可行性判斷,藉此強化指令執行正確率。

以打翻飲料情況為例,機器人在接收「打翻飲料」關鍵字詞之後,將會進一步聯想所有與「打翻」、「飲料」等字詞組合相關應對方式,最後加上場景識別等判斷基礎,即可得出需要進行「清理」、「擦拭」等工作,最終則會讓機器人選擇拿取海綿吸拭灑在桌上的飲料。

目前Google已經透過GitHub公開PaLM-SayCan模型相關內容,讓有興趣的開發者、設計團隊取用測試。

https://say-can.github.io/

from https://mashdigi.com/google-proposes-new-artificial-intelligence-model-to-make-it-easier-for-robots-to-understand-the-needs-behind-human-language/

 

Tuesday, 30 August 2022

找个想法一样的人

 

很多人爱讨论一些抽象的假设性问题,例如:是找相似的人好,还是找互补的另一半好?

其实,在幸福的婚姻中,相伴一生的伴侣,几乎都是‌‌“相似又互补‌‌”的

相似,指对人生的看法相似。互补,指两人性情中可能一急一缓,一快一慢,一动一静,才可以互相调节。

最近我访问一位非常杰出的女建筑师。她是建筑界的巾帼英雄,有不少传世佳作,而她的婚姻也很幸福。两个女儿都年轻有为,一个是会计师,另一个也是建筑师。她的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心内科医师。

两人恋爱史平淡,由长辈介绍认识。老公是个理性的人,他知道她和别的女孩很不一样,她是个‌‌“想在自己人生中做点事‌‌”的女孩。那时,她还在考建筑师执照的艰辛长路上前进着。

挺着大肚子的时候,她考上了建筑师,一个孩子刚学走路,另一个还在吃母乳时,她开了自己的事务所。没有老公和家人的支持,这很难办到。

先生早就知道她很不喜欢洗碗,家务也做不好,笑笑说:‌‌“你还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好了。‌‌”支持你的人生决策,这是好男人的第一要素

小夫妻在照顾幼儿等生活琐事上,很多事还得亲力亲为。半夜,她要赶设计图,孩子又哭闹,别的妈妈恐怕会因心力交瘁、焦虑万分而决定回归家庭,把公司和梦想一起收起来——这一收往往是一辈子。可她都走过来了,因为她的医生老公很专业也很冷静,眼看他摸摸孩子的肚子,就能断定是便秘,拿了空针管装水往孩子屁股打进去,不一会儿孩子就不闹了。

她很感谢他的专业,让她不慌不忙,而她也打造了一座城堡给她和家人居住。

他们对人生的看法相似: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该依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做有贡献的事

在生活中,他们又可以互补。两人都忙,讨论过后,这事不是你处理,就是我处理。生活难事若四件,两人各依专长领两件去,事情就解决了。未必一定要老是‌‌“一起解决问题‌‌”。

我笑着跟她说,其实依照我的看法,一对伴侣都忙,比一个很忙、一个很闲好很多。两个人各奔理想,互相扶持,也比其中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理想成就另一个人圆满很多

忙,可以体会人在江湖确实有无奈,不会有空来抱怨‌‌“你都没时间理我‌‌”‌‌“你都不在乎我‌‌”‌‌“你都没把我摆最前头‌‌”,反而能够互相体谅,分担家务。两人各有理想,在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真正得到安慰,至少家庭经济还有一人撑着,在自己想走的路上,人生的成败功过自己负责,会活得甘愿些。

一个自认为是牺牲者的人(尤其是现代男女),想要不抱怨、不觉得委屈很困难,当他说‌‌“我为你牺牲这么多‌‌”时,感情路要平顺,就更困难了

學生都不放過, ‘校园贷’太可恶了

 

吴洪森:谁能闭关锁国?



任何一个国家,想闭关锁国独立发展。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是粮食能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进口;第二是能源能自给自足;第三是工业体系完备,从上游到末端,在本国内部就能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链;第四是所有原材料甚至稀有矿产本国地下都蕴藏充足。

纵观全球,有哪个国家符合这四项条件呢?

一个也没有。即便最强大的美国,也只具备了前两项条件,后两项条件只具备了一半。

至于中国,这四项条件,一条都不具备

中国粮食进口依赖度为40%,能源进口高达百分之60%。至于现代技术所广泛使用的芯片,中国能生产的只是低端芯片。高端的一片也做不出来。也就是说,高端芯片中国进口的依赖度是100%。说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只是依靠人多廉价,在低端生产线上占据优势。并且这点优势随着越南印度等国加工业崛起,也日渐失去。

这样的国情,心智正常的人都懂得中国根本就不具备任何闭关锁国的条件。可是,如此浅显的道理,还真有人不懂。还夸朝鲜好,说他们虽然经济落后,但人民群众觉悟高,拥护领袖。

朝鲜人口只有两千五百万。就这么点人口,也无法做到真正的闭关锁国。朝鲜能挺到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是依靠苏联和中国两个大国供养,前苏联解体之后,是中国一直在给朝鲜输血供氧续命。如果朝鲜完全闭关锁国,连中国的援助也断了,金家王朝撑不过半年。如果连两千五百万人口都无法真正闭关锁国,还必须依赖别国的供养才能存在,何况有14亿人口的中国?只有疯子才会相信中国能闭关锁国独立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朝鲜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就早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以至于去朝鲜参观的中共干部羡慕不已。苏联解体后,免费的农业机械朝鲜拿不到了,自身工业体系又非常落后,连拖拉机的零部件都生产不出来。苏联援助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很快就成了废铜烂铁,朝鲜农业又重新退回到原初的落后状态。

中国如果非要蛮干,走朝鲜道路,不出三年,工农业就会倒退回改革开放之前的状态。
样样凭票供应,饥饿、营养不良将成为国民普遍状况。到那时,为了多吃一个馒头,别说磕头喊万岁,叫我干什么都行。

所以,想让人民喊万岁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人民饥饿!
 
----------------------------------------------------------------------------

在大航海时代,远航能力的提升,代表着贸易能力的提升,人们可以在全世界进行贸易,贸易会带来分工合作,会带来全球财富总量的提升,会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机器设备的发明。

  而这一切,会让参与这一贸易系统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利益

  某国范围内,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进行交易被阻止 ,和设立国界,阻止两个国家具体的个人进行交易,其实是一种结果,都是破坏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行动,都是减少财富生产,破坏人类福祉的手段。

  所以,闭关锁国的利益损失者是谁,是普罗大众,是无数的消费者,他们本可以用更低的代价买到更多的产品是无数的生产者,他们本可以参与全球分工生产,提升自己的收入闭关锁国后,却面临

失业/企业主倒闭的命运。 

  明清王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不存在具体的利益。

  只有无数具体的人,活着在喘气的人,才有具体的利益。明清王朝的利益这种概念,其实是在说,明清王朝的统治集团的利益。

  但即使是明清统治集团,他们的长久利益也在闭关锁国下受损。

  打败明王朝的依然是西班牙的火炮技术,同样,清王朝不断衰弱的原因,还是因为在工业时代已经落伍。

  也即,即使你是一个支持大清王朝的人,那么,开放与世界的贸易,也是增强政府军事能力的唯一正确手段。

  纵观历史,历史上强大的国家,都是采取对外开放姿态的。

  从1841年开始,英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1842年。对原料的进口税降低到5%,对制成品的进口税降低到20%。

  随后,1846 年6 月6 日正式废除《谷物法》,1849 年起对许多外国工业品免征关税。《航海条例》也于同年废止。

  19 世纪60年代英国为了推行其贸易扩张政策,又先后同各国签订降低关税的双边贸易协定。1860 年英国与法国商订了《科伯登- 谢瓦里埃条约》,规定互相减免税,还附有最惠国条款。英、法二个重要国家为欧洲开辟了一个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这次由世界霸主英国主导的自由贸易浪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自由贸易浪潮。英国占尽了自由贸易的好处,经济实力越发强大,从1840-1870年,自由贸易帮助英国稳固了自身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1860 – 70年,英国的人均工业化水平,是美国的3倍,是德国的4倍。

  当时的英国,提出了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单方面降低甚至免收外贸关税。其他国家的产品出口到英国,英国不收关税。至于英国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你收不收关税,大英帝国不在乎。

  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个帝国支持者,对外开放、自由贸易也是一个正确的选项。

  最简单的论断是,对外开放必然带来更多的繁荣。

  什么叫繁荣?就是财富的增加,什么叫财富?就是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任何繁荣都会为具体的人增加实现目的的手段

  大清的贵族们一样可以在繁荣下,增强实力,阻止外侵,维护统治地位。

  大清的民众也一样可以在繁荣下,生活改善,生产能力增强,过上富足的生活。

  影响他们行动的是观念,认为外来贸易会掠夺财富,认为被人赚了钱就是财富被他人抢劫了,才是闭关锁国的根本观念来源。

  还有统治集团的短期利益,比如大明皇帝每一任都会印钱,而当时的南美大量白银输入,这会影响帝王们通过货币敛财。

  这属于短视的利益,和一个人为了赚钱去抢去偷一样,这是短视的,是看不到长远利益的。

  即使是计划经济时的苏联,也不是闭关锁国的。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他们怎么维持下去呢?

  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加强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联系

  从七十年代开始,苏联通过跟西方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就需要大量的外汇,就需要苏联扩大出口贸易来赚取外汇。

  整个七十年代苏联跟西方国家之间的出口贸易发展非常快,1970年苏联的出口总额是115亿卢布,1979年就上升到了424亿卢布,增长了2.7倍,而对西方国家的出口额从1970年的21.5亿卢布上升到了1979年的125亿卢布,足足涨了4.8倍。

  不对外贸易,苏联早就崩了。

  从长远来说,对外开放、自由贸易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管你是自由主义者,还是国家主义者

当前的中美关系,很多人还有这些认识误区!

 

01


第一个误解:美国不过是历史不足二百五十年的年轻国家,不足以同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相比。


相当长时期以来,国内存在着一种比较强烈的藐视美国的取向。请注意,不是"趋向",是更加主观的"取向"。这种取向近两年来在中美大国博弈日益升级的状态下有明显增强的趋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无论民众还是学术界,大多认为美国不过是一个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与我们拥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国相比,简直是不自量力。这样一种近乎无知的态度和立场,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


美国与中国有许多不同,我觉得以下三点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绝对不可错判。


第一点,虽然美国自建国后迄今仅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欧洲文明史有多久,美国的历史就有多长,这是自17世纪初来自英格兰和荷兰的清教徒殖民于美洲大陆时就已经开启的客观历史进程,即美国是由欧洲移民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移民构建起来的国家


第二点,美国是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也是众多思想、理念和社会势力相互妥协出来的国家,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在欧洲大陆封建王权的桎梏下无法实现的思想、理念,在美国建国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虽惊心动魄,但却谈出来或者说妥协出来一个年轻的国家,它与靠武力建立的国家是不同的


第三点,美国这个国家,与其他过往的霸权国家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这就是,它对主宰和控制世界的战略诉求不是随着实力增长成为强国之后才产生的,而是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性。


实际上,美国单极思维的全球战略由来已久,确切地说,美国单极思维的全球战略与美国的历史一样长。


所以,我们绝对不可小视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更不能低估它捍卫霸权的决心和能力。



02


第二个误解:美国要搞"孤立主义"


从华盛顿的政治遗嘱到美国对外政策的历程来看,美国的确有着相当浓厚的孤立主义传统。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在20世纪初,其经济规模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4。


即便到一战结束后,美国依旧采取孤立主义的立场,国会甚至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使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有关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夭折。


但熟读国际关系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与其说是孤立主义,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如说是为了赢得遥远的作为全球实力平衡中心的欧洲的好感,或者说是为了让欧洲列强更加放心而采取的韬光养晦。


如今,美国采取一系列的"退群"以及打压中国的政策措施,意味着它在实施孤立主义吗?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总之,遏制中国崛起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它将动员全球范围内一切可以动用的软、硬权力和同盟、非同盟力量,对中国进行遏制、封锁和打压。


美国的这种战略调整已悄然进行了十余年,如今已跃然台上,成为当今中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最大的定数而非变数。因此,认为美国在搞孤立主义是一种误判


我们千万不能将 "美国优先"的口号,理解为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样的认知是肤浅的。实际上,这个口号表明美国的世界地位不允许他国超越或取代,体现的是美国"绝不做世界第二"的传统的霸权信念。



03


第三个误解:美国在搞"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


现在,很多人说这一轮全球化终结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剧了"去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美国这个曾经的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开始"反全球化"或者在搞"逆全球化"。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它脱离实际,危害不小。


实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实现产业链与中国"脱钩",无论其是否真正可行,都不意味着去全球化,而是将原来过于依赖中国的产业链布局进行新的区域性调整。


更重要的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最核心的内容即金融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并未出现调整迹象,这是最符合美国核心利益,也是美国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因而,我们仅仅关注贸易、产业链的调整是片面的。


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新的调整,其核心是在金融全球化格局即美元体系依旧的条件下,在产业链布局和贸易规则等领域做出区域化、分层化的调整。其中产业链布局调整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现在正加速进行并更多地体现出区域化特征。


贸易规则调整也同样如此,更多地表现为层次化或者分层化发展的态势,即一部分国家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规则、标准的全球化,还有许多国家继续支持二战后一直持续至今的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及其规则,这种发展态势很有可能会带来全球贸易规则的分层化或集团化。


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逆全球化"。


不能简单地说美国要搞"贸易保护主义",或者说,它所搞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曾经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美国认为在这个体系中过多的单方面市场开放让自身损失颇多,却有益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所以它开始转变立场,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贸易


归纳起来讲,美国如今的所作所为不意味着"去全球化",也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将原有的全球化架构进行拆解,试图组合成一种新的结构,我将其称为"全球化的分层化和区域化"。


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理念予以认识和理解,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当今的全球化态势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分裂",主要表现在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之间关于什么是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等共识公开破裂了,两者秉持着各自的理念不是相向而行,而是背道而驰。



04


第四个误解:"新冷战"是不可能的,更不足为惧。


现在,许多人对"新冷战"的提法感到不解,认为相比苏联,中国在意识形态传播、军事力量投射等方面都远远弱于美国,虽然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在快速缩小,但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又是与美国紧密挂钩的,这就注定两国关系无法"冷"到以往美苏关系的那种程度。


其实,这恰恰道出了"新冷战"的内涵—保持最低限度经济交往状态下的大国对峙与竞争。


正是由于中国在科技、军事实力等领域同美国之间的过大差距,以及中国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这种"新冷战"的走向意味着更大的危险。"新冷战"是手段,目的是在构建新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让中国出局,进而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出于美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强烈影响,还是出于对外关系政策中谋求弥补同盟国之间的分歧、弱化相互间竞争关系的需要,美国都需要一个"新的对手",并过度渲染其威胁。


在我看来,"新冷战"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比当年的"冷战"更具威胁性。


首先,从美国国内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来看,"冷战"时期美国经济虽处于相对下降的过程中,但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中产阶级队伍比较庞大。这不是胆怯,而是理性。


豪言壮语的确能鼓舞人心,当我们的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时,就应该抱有刻意的谨慎,当我们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世界霸主锁定为"头号战略对手"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


其次,从美国的对外关系来看,当年苏联的解体,令美国措手不及。


虽然福山自信地宣称"历史终结",但美国以往面对一个强大对手而凝神聚力的能量突然消失了,不仅国内政治纷争日益难以弥合,而且原有盟友对它的战略安全需求也突然下降,相互间在各个领域中的竞争关系日益凸显。


所以,美国在战略上需要一个对手,这个对手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它弥合国内的社会裂痕和政治分歧,也有助于它组织并领导一个稳定的国际同盟体系,以求遏制对手,迫使其崛起中断,可谓一举多得。


中美博弈则是真正的相互依赖的近距离"搏杀",其冲突必然是更加全方位的。



05


第五个误解:以经济体量衡量国家实力,认为美国在快速衰落。


传统的GDP规模来看待一个国家的实力,很容易误判自己和他人。


我们在批评美国对中国搞贸易争端时,经常指责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获取了巨大利益,甚至远大于我们对其出口所得,指责美方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然而在衡量自身实力及其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判断美国地位时,却几乎从不考量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国境之外的产出能力,只是关注其属地的GDP占世界总产出比重的相对下降。


实际上,美国产出的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海外约25000家的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它们的总销售额超过美国出口额的大约3倍如果我们只考虑美国境内GDP及其占比,怎么能更精确地衡量、判断美国的经济地位?


更何况,美国企业实际上占据着全球价值链网络的核心。


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实力并未下降,而是被全球化了,这是有道理的。美国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国际贸易、科技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以及军事领域中都具有拔群的能力,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力。


我们必须看到,美国霸权的支撑点是美元体系,而维系这个体系的是一种结构性权力—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国内巨大的、开放的商品市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系统,范围广泛的同盟或非同盟关系体系以及强大的、遍布全球的军事力量,而非简单的GDP规模及其国际占比。


历史经验同样告诉我们,仅仅依靠GDP等经济规模指标考察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是不现实的。


总之,在上述关于美国衰落的误解当中,基于经济增长及其实力变化所推导出来的关于国家崛起或衰落的线性推断是最危险的。


这非常容易造成对美国的战略误判,不仅轻视美国的真正实力,更容易忽视美国打压对手的战略意志与决心,在大国博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连续的战略被动。


约瑟夫·奈曾不无忧虑地指出:"谈论'衰落'可能会导致危险的政策选择,因为它会鼓励俄罗斯那样的国家推行冒险政策,鼓励中国对邻国更过度自信,或鼓励美国出于恐惧而反应过度。"



06


第六个误解:无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将终结美元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人就不断地为美元发布讣告。虽然这些预言一再落空,但由于美元地位问题与世界格局高度相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未来,因而对美元地位的分析与判断格外重要。


现在,很多人认为,经过此次危机以及美联储的无上限宽松操作,美元霸权将迎来"最后的黄昏"。


我对这种观点持有怀疑态度,这种局面在遥远的将来也许会出现,但用以认知、判断当前的美元体系和国际秩序极其容易产生误导甚至是战略误判。


自2020年3月23日美联储开始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以来,不仅将利率降至零,更放出了约16万亿美元的货币量,相当于制造了一个欧盟的GDP。


到2020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达到近27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2020年将达到98%,而且还在不断攀升……


美元信用的风险以及安全资产的短缺的确是目前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


但关键问题在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世界,可能是一个"比烂"的世界,各国相互之间比照的不是谁更好,而是谁更不坏。


正如货币的对外价格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样,我相信,在当今和未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经济状况仍旧是最不坏的一个,欧盟的经济情况会比美国更糟。


毕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美国的霸权地位直接相关


正是由于美元体系体现的是一种结构性权力,因而仅仅用可能的流动性泛滥或者国债规模膨胀作为判断美元信用高低的唯一标准,是缺乏科学性的。


除此之外,美元的结构性权力还表现在:贸易领域的巨大网络效应、对外政策关系的同盟效应


美元作为一种协商货币的功能,以及美国强大的全球军事实力所提供的安全效应,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地区难以企及或不具备的


当下一些国家所谓的"去美元化"举措都是被动的,即为了规避美元体系的强大制裁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若以此作为全球"去美元化"大势已成的证据,不仅是错误的,更是自欺欺人。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无论如何,美国私人和公共债务的不断增长,对美元信心的影响不容小觑。但是,即便美元走向衰落的过程已经开始,其最终的衰落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强国即便早已衰落,但由于货币国际使用所具有的路径依赖特征,其货币的衰落存在着相当长的时滞。


为此,美国必须制造出诱人的环境或条件,引诱或胁迫其他国家响应美国的号召,做出支持美元的承诺与行动,同时对任何影响美元地位的国际政治经济动向都充满警惕。



07

写在最后


中美两国相对而言,都是各自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对手。


目前我们所需要做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科学、理性地认识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抱有客观、现实和更加耐心的态度与立场。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不能混淆统治与治理的内涵,相应地,也不能混淆国际体系"权力转移"与"权力分散"的概念。否则,难免带来战略误判。


因此,在面对霸权国家不择手段的全方位打压、遏制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美国及其主导的世界格局,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必须严肃思考的历史性的大问题。


第二,就是要抛弃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与做法,顺应时代潮流,练好内功,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同意张宇燕教授的一个看法:我们依然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这个新的历史机遇主要在内而不在外。经济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分析,让我相信这样一个结论: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选择


作者:李晓,《双重冲击》作者,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A岗),广州商学院校长,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

来源:本文为"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