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银行(SVB)的清算重组事件,一个多星期来引起了许多连锁的效应。从四、五家处于类似地步的银行被清查,到瑞士信贷面临“雷曼时刻”,全球金融界从此进入动荡时期,已经不可避免。在全球战争硝烟未平,更多战争危机四伏,供应链重组并脆弱,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各国经济停滞乃至衰退的时刻,这一灾难让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界、金融界的人士,都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和恐慌。
硅谷银行为什么会陷入清算重组呢?硅谷银行作为专门服务风险投资公司以及硅谷新创公司的专门银行,其商业模式在1983年创立以来的四十年间,托福于硅谷的成长和计算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直到2019年之前,都一直运行平稳。但在2019至2021年间,其营业额突然迅速增长,甚至翻倍成长。从2019年的约30亿美元,突然增长到2021的接近60亿美元。过度的高速增长对保守和传统的银行业来说,往往并不是一件好事。2019年硅谷银行的存款总额是大约400亿美元,到了2021年,存款总额陡然增长到1,250亿美元,是两年前的三倍!
硅谷银行的管理层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资金,选择将其2021年投资总额的1,270亿美元中的77%,亦即近1000亿美元,投入了十年期的美国长期国债。在2021年,这些美国长期国债的年溢率,只有0%到2%之间。那时候,左派的拜登政府还刚刚上台,激进的政府支出和失控的通货膨胀,还没有被放出笼子来!
但到了2022年,随着政府支出的加剧和通货膨胀失控,美联储不得不持续加息,美国国债的长期溢率上升到了4%~5%。在公债市场上,利率上升意味着债券价格的下跌。就在过去几个月内,硅谷银行的客户们,那些硅谷的新创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忽然开始提他们的存款,准备新的投资。当他们需要大笔的现金之际,硅谷银行就必须出售他们手中的长期公债,而这时的利率已经是他们两年前购买时的利率的四倍、五倍。利率上升,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所以他们只能大幅度折价来出售手中的公债,必须承受巨大的利率损失。多大的损失呢?是18亿~24亿美元!
硅谷银行在债券业务上损失20亿美元,是天大的新闻,惊慌的储户开始提出款项,提款潮引发了硅谷著名大佬如Peter Thiel等人的惊呼,又带来更大的提款潮。银行挤兑开始后,硅谷银行的末日就到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介入、银行的破产清算和重组,也就接踵而来。
硅谷银行的崩塌,从技术层面看,是典型的由流动性问题引发的挤兑,导致大面积的亏损、未实现亏损、乃至不得不被FDIC清算重组。但人们在追究事件的根源的时候,就不得不涉及管理层的能力、判断力、甚至政治立场和倾向,以及国家层面的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问题。
硅谷银行的最大股东是美国的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占股11.3%)、贝莱德(BlackRock)(8.1%)、道富集团(State Street)(5.2%)以及瑞典最大的养老金基金Alecta(4.5%)。硅谷银行的资产总额在2022年12月31日为2,090亿美元,存款总额1,754亿美元,其中超过93%没有得到FDIC的保险。1754亿美元存款中,超过93%没有得到FDIC的保险,就是说1,631亿美元没有保险,FDIC保险覆盖的只有122.8亿。
按FDIC个人和公司账号每家25万的保额,就是49,000个储户。平均每个储户的存款,是70万美元。这表明银行开户的客户中,个人账户比较少,公司账户比较多。硅谷的许多公司都被拖累了。的确如此,硅谷银行倒闭在西部科技界和银行界引起震动,许多公司甚至发愁如何确保员工获得工资。这也是美国政府决定迅速出手的原因之一。
硅谷银行的倒闭,是继2007年华尔街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破产倒闭之后,美国最大的一起银行倒闭事件。但这起事件不是发生在华尔街(Wall Street),而是美国的主街(Main Street)。美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条主街(Main Street),而每个城市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银行,多半也坐落在主街和附近最繁华的街道之上。华尔街出问题,离美国主流社会的民众还相去甚远,因为人们对华尔街拿着七位数工资的人们没有太多的认同感。但主街的银行出问题,就会立即影响千家万户、工薪阶层,问题就显得更不一般。硅谷银行倒闭时,有四万多家客户,平均存款超过70万美元。因为这一金融灾难,1200家硅谷企业和公司马上面临不能给员工发工资的困境,所以美国联邦政府才不得不当天晚上就由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发表共同声明,并由拜登在第二天发布声明,以防止下一个工作日可能出现的灾难。
人们最广泛担心的问题,不是硅谷银行本身会怎么样,其2,000亿美元的资产下落如何,而是这一危机是否会蔓延开来,殃及全世界。对银行系统健康状况的担忧,会不会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并且,加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殃及的范围会有多大,遭殃的时间尺度会有多长,亦即这一波的金融危机会持续多久,这才是金融界和经济界最关注的问题。
硅谷银行的危机在美国还余波荡漾,欧洲的银行家已经坐不住了。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简称瑞信)银行陷入了困境。沙特国家银行是瑞信的最大股东,董事长阿马尔‧瓦库达利(Ammar Al Khudairy)3月15日向媒体澄清,由于监管障碍等原因,将不会再向瑞信提供财政援助。瑞信股价应声大跌,跌幅一度超过30%。3月16日瑞信对外公布,将从瑞士国家银行(Swiss National Bank,瑞士的中央银行)借入多达500亿瑞士法郎(536.8亿美元)来支撑其财务状况。这一利好消息只是让其股价从历史性低点反弹了一点,但其麻烦并未就此终止。
美国股东3月16日在新泽西对瑞信提起诉讼,瑞信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科纳(Ulrich Koerner)和董事长阿克塞尔‧莱曼(Axel Lehmann)是其他被告人之一。股东们指控瑞信欺骗投资者,通过隐瞒财务方面的问题欺骗了他们,没有披露其遭受“重大”客户资金外流,以及其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以布雷登‧特纳(Braden Turner)为首的美国股东表示,随着真相的曝光,以及瑞信的最大股东表示不会向该银行投入更多资金,投资者纷纷“逃离”,导致瑞信的股价跌至历史最低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有趣的是,代表美国股东起诉瑞信的律师事务所,也是第一家对硅谷银行的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和标志银行(Signature Bank)提起诉讼的律师行。人们关注的是,危机从硅谷蔓延到苏黎世,那会不会有下一步呢?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又可能在哪里呢?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新加坡?还是香港?
坊间许多人在替中共吹嘘,渲染什么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在硅谷银行拥有多个账户。但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在硅谷银行开户,是因为它是一些中国客户能获得的、用于美元存款和交易的唯一一个美国银行!但知情人士说,硅谷银行中国业务的负责人陈青(Carolyn Chen)在上周硅谷银行总部被美国政府接管后,已经被解雇。硅谷银行被FDIC接管,中国的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和私人股本公司感到震惊,还试图迅速将钱从银行转出,却发现遭遇障碍。最后还是美国财政部的决定,让这些中国公司不用担心钱会打了水漂。
硅谷银行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国际业务却异常的发达。银行的8,500名员工中,有五分之一在美国以外。其1,700亿美元的存款,有139亿属于外国存款,这些外国存款不受任何美国联邦或州的保险制度的约束。熟悉硅谷银行在中国运作的人士表示,硅谷银行在中国的最大卖点,是它能在短短一到两周内为客户开设美国支票账户。硅谷银行在中国没有银行执照,它通过美国的免费热线和电子邮件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银行也没有柜台交易,所有交易都在网上处理。硅谷银行倒闭后,中国上市公司如百济神州、再鼎医药、腾盛博药、堃博医疗、云顶新耀、阜博集团、汇量科技、圣诺医药、诺亚控股等都浮出了水面。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初创企业,从百度到腾讯,都与美国风险投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美中关系日趋恶化,美国对中共的围堵,以及两国经济的脱钩,这种蜜月关系面临脱钩的前景。硅谷银行的突然被清算,会削弱美方投资者与中国公司之间的联系。从长远角度看,从美国监管机构到银行本身到其国际储户,都会对继续与硅谷银行做生意产生疑虑,而中国公司未来继续大量使用这一银行的兴趣和可能性,也会有所减低;作为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途径之一,这个渠道未来的前景不会看好。
硅谷银行事件发生后,美国联邦政府的反应相当迅捷。财政部与美联储、FDIC存款保险公司在事发当天的晚上连夜开会,商讨对策,并迅速做出承诺,保护所有的储户,但不保护投资者和股东,以应对周末过去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市场可能有的负面反应。拜登也在星期一发表声明,表明其捍卫银行体系的坚定决心。财政部长耶伦则在星期四对美国国会议员们说,“即使两个地区银行在上星期失败,美国的银行系统依然健全完好”。她对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说,美国人能够相信他们的存款“会在他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在那里。”
硅谷银行事件发生后,美国联邦政府的应对措施,的确有许多错误的实施,其中还连带了“道德的危害”(Moral hazard)。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首席共和党成员、参议员柯瑞柏(Mike Crapo)就说,“我担心保证所有储蓄的先例。”他说联邦救护行动是“道德危害”。的确如此。FDIC本来保护的上限,是每个美国人在每家银行可以得到最高25万美元的保护,这次联邦政府保证所有储蓄,等于取消了这个25万美元的上限,使得FDIC的运作成本大幅上升。
比如在硅谷银行的案例中,每个储户的平均存款额是70万美元,超过25万美元的这部分,也就是每个账户45万美元的赔偿,该谁来承担呢?耶伦声称这次的救助不会动用“纳税人的钱”,但她同时说,救助的不足部分,会由FDIC在全美国的投保银行中通过一个“特别增收款”(special assessment)来补足。那就是说,是全美国的4,200家银行来共同负担。但这4,200家银行的这笔“特别增收款”又会从哪里来呢?一定是这4,300家银行的股东的权益,和银行的客户最终分摊的特别费用了。也就是说,最后还是由美国的普通民众来承担。这其实还是一种纳税人的负担,只不过通过银行体系转了一圈。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硅谷银行倒闭前一个月,福布斯在二月中旬公布的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中,硅谷银行还在100家银行中排名第20位!现在,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们,正争先恐后地防范美国股市长期下跌的可能。过去一周三家银行的倒闭,加剧了近期的市场波动。在美国股市、债市和衍生品市场,波动性已迅速上升。瑞信的危机,可能是未来世界可能进入金融动荡的标志性事件。著名的“末日经济学家”、Roubini Macro Associated首席经济学家鲁比尼表示,瑞信如果倒闭,金融市场将面临“雷曼兄弟时刻”。在鲁比尼看来,瑞信的问题是,它可能太大而不能倒,但也可能太大而无法救助!
硅谷银行事件前后,人们看到太多的管理失当、道德失措和道德风险的增加。美国著名企业Home Depot的创始人兼总裁Bernie Marcus先生说过,这些SVB之类的银行经营不善,是因为每个人都专注于“多元化”(diversity)和所有醒目的极左议题,而不是专注于他们该做的事:给股东回报!“他们没有保护股东和员工,而是更关注社会政策,我认为这可能是一家经营不善的银行。”据英文大纪元报导,在硅谷银行(SVB)倒闭前几周,该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出售了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inancial Group)360万美元的股票。硅谷银行出事之前,据说有九个月都没有人负责风险评估的工作。而银行那位“觉醒的”风险评估老板,据悉在月复一月的忙着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同性恋宣传活动和一个个“女同性恋能见度”日!
管理不善也是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之一。2022年年末,硅谷银行手中持有大量的长期国债,但在美联储利率持续上升之际,他们似乎没有任何对利率上升风险的对冲行为。他们本来有一个针对140亿美元证券的利率对冲,但公司却任其到时过期而没有去更新,导致银行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风险。2022年整个一年当中,银行减少了对冲,截至年底,其26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证券中只有5.63亿美元进行了利率对冲,低于一年前的153亿美元。该银行没有报告称其其它910亿美元债券(即所谓的持有至到期证券)有任何互换。该银行的报告称,由于其可供出售债券的利率上升,去年损失超过24亿美元。哪里出了问题呢?是银行高管赌错了,相信了政府的说法、通胀不会失控,利率也不会上涨,现在他们只能自食其果。
美国媒体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美联储正在考虑对与硅谷银行规模相似的中型银行实施更严厉的规则和监督。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美联储负责监管的副主席迈克尔·巴尔(Michael Barr)正在对硅谷银行进行审查,可能会对资产1,000亿至2,500亿美元的银行收紧规则。但有报导说,世界经济论坛内部人士承认,硅谷银行崩溃是一个“伟大的重置骗局”。这位世界经济论坛内部人士被抓到吹嘘说,硅谷银行的崩溃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计划完美——这次崩溃将对银行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金融崩溃。崩溃之后呢?伟大的重置就可以开启了。
冷眼观察我们的世界,真的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全球的经济衰退,似乎不可避免;全球的通货膨胀,还在日益加剧;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在继续实行;高科技的泡沫,可能在2023年破灭;左派的激进主义策略,继续侵蚀着人们的肌肤;即便是比较健康的金融企业,也承受不了人们信心低落的影响。政府监管机构能做什么呢?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可能必须增加,银行的成本会上升、利润减少,导致银行破产的增加。也就是说,在硅谷银行怦然示警之际,在我们的世界,金融进入动荡可能已经不可避免,因为,虽然有各种各样防范危机、化解危机的努力,那些准备利用这些危机达成其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者的努力也一直没有消停,他们也在枕戈待旦、蠢蠢欲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