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兰珍
那晚半夜时分,51岁的陈独秀刚刚睡下,22岁的潘兰珍便轻轻推开房门走了进来,她坐到陈独秀床边,脸红似粉,鼓起勇气提了一个要求。
正要入睡的陈独秀,听女子一说,立马睡意全无,点头表示应允。
潘兰珍是陈独秀的邻居,比陈独秀小29岁。她观察陈独秀已经很久了,觉得这男人器宇不凡,人也和善,且孤身一人,于是决心委身于他。
潘兰珍家境贫寒,4岁时就跟随父母离乡背井,逃荒来到上海,租住在熙华德路一个亭子间里。13岁时,她进了一家纱厂当童工。17岁那年,容貌姣好的她,被流氓工头强暴。为了逃避摧残,她离开纱厂,到烟草公司打工。
陈独秀离开党组织后,国民政府悬赏3万大洋通缉他。1930年,他隐姓埋名来到上海,在熙华德路石库门一间房子里居住下来,和潘兰珍家成了邻居。一来二往,便有了交流。陈独秀见潘兰珍一副清秀模样,年纪轻轻却没有文化,就主动教她读书识字。作为回报,潘兰珍则帮助陈独秀收拾家务。
渐渐两人有了感情,但毕竟年龄相差太大,陈独秀并未往深处去想,只是把潘兰珍当女儿看待。但从小就缺乏疼爱的潘兰珍,却从陈独秀身上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柔体贴,这让她想要和陈独秀走到一起。
这天晚上,陈独秀刚刚睡下,潘兰珍就推门而入,害羞地问陈独秀说:“你愿意娶我吗?”当时的陈独秀正是天涯沦落人,自然满心欢喜,稍微犹豫了一下便点头答应了。
但潘兰珍做梦都没想到,眼前的这个男人,会是国民政府通缉的要犯。为了藏身,陈独秀改名换姓,自称姓“李”。为了不让潘兰珍担惊受怕,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
两人在一起生活了两年,潘兰珍始终没能怀上身孕,她估计自己不会有生育了,就抱养了一个女儿,陈独秀给这个养女取名潘凤仙。这天,潘兰珍送孩子回南通寄养,回到上海后却不见了陈独秀踪影。
后来翻阅报纸,才发现和自己同居了两年的丈夫,竟然是共党要犯,早年间曾是北大教授,乃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搁在一般女人,被男人欺骗了两年,定然恨意大增。但潘兰珍的反应却是,听说陈独秀被捕后押送去了南京,她立即拿了简单的行李,奔赴南京。她找到陈独秀关押的监狱,就近租了间房子,一边替人洗衣缝补,挣钱维持生计,一边抽空到监狱照顾陈独秀。如此侠义的女子,令陈独秀喜出望外,大受感动。
陈独秀被逮捕后,经法院审理,以“危害民国罪”判处他有期徒刑13年。最初,南京老虎桥监狱不许他读书看报,不许探监。陈独秀暴跳如雷,强烈抗议,典狱长冷笑着说:“对你这种人,就要这样收拾,你想搞乱青天白日的天下,这就是后果。”
陈独秀闻听,当即破口大骂:“我操你妈!不取消三不准,老子操你们这帮混蛋狗娘养的!”监狱方最终屈服,给他安排了单独的房间,并且允许亲友探视。陈独秀就把牢房当成了图书室和会客室,跟刘海粟谈艺术,跟好哥们谈国事,夫人潘兰珍来探监时,还可以留宿不走,卿卿我我过夫妻生活。
在接下来的五年牢狱生活中,潘兰珍如同保姆和秘书一样,照顾着丈夫的生活。潘兰珍是自由人,陈独秀不能办的事,都交待她去跑腿、采购和联络。陈独秀在狱中著书立说,都是潘兰珍替他收拾材料,整理书籍。在潘兰珍的协助下,陈独秀的专著一部一部地出版问世。其中,《小学识字教本》书稿的大纲和条目分类,也是在南京监狱中完成的。
1937年抗战爆发,经朋友呼吁,陈独秀提前获释,出狱后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住在同乡邓仲纯家。安定下来的陈独秀,最大愿望是把《小学识字教本》的书稿写完。邓家虽然条件优越,但鉴于日军对重庆的频繁轰炸,陈独秀不得不随时躲进防空洞避难,思路和写作常被打断。
考虑到这种情况,邓仲纯特地在江津县石墙院替陈独秀找到一处住所。石墙院离县城三十多里,没有大路,不通车辆,既没有敌机骚扰,也少了许多应酬。陈独秀对此非常满意。
陈独秀在石墙院续写书稿的日子,没有固定收入,仅靠撰写短稿的微薄稿费度日。多年的牢狱生活,和日以继夜的写作,使年逾花甲的陈独秀身体出现了异常。1940年2月6日,潘兰珍陪他到重庆仁和医院,医生为陈独秀做了认真检查。第二天,潘兰珍来医院取检查结果,医生告诉她说:“陈先生的心脏病、胃溃疡十分严重,可能活不了三年。”
陈独秀也预感到时间紧迫,他一边服药治疗,一边熬更赶夜地写作。正在此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灾祸:有盗贼夜间摸进陈独秀的住处,误将装有书稿的木箱当贵重物品窃走。六天后窃案侦破,木箱追回,但书稿被小偷用来引火做饭烧了一些。陈独秀仔细核查,发现书稿少了近三分之一。失物追回大半,也算不幸中之万幸,陈独秀重新收拾心情,凭记忆抓紧时间补写失去的内容。
陈独秀六十二岁时,终于完成了四十二万字的《小学识字教本》初稿。这是一本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专著,突破了《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释的束缚,全书解释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形音寓意及衍生规律,除了征引古代文献,还大量引用了近代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古玺、货币、陶瓦等古文字资料,诠释了方言口语,字形本义与词汇的关系。陈独秀在自叙中写道:“本书取习用之字三千余,综以字根及本字根凡五百余,是为之一切之基本形义,熟习此五百数十字,其余三千字乃至数万字,皆可迎刃而解。”
1941年初,国民党教育部设在江津的国立编译馆收到陈独秀的书稿,总编辑陈可忠翻阅几页,即被鸿篇巨制折服,当即决定出版。恐其它出版社再向陈独秀索取书稿,决定预付稿费二万元。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教育类书籍出版必须通过教育部终审。《小学识字教本》摆上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案头后,他择要看过,很是叹服这部理据充实的学术著作,当即批示:“内容无大碍,可出版,但‘小学’两字不妥,易与小学生、小学校混淆,须改。”
编译馆将批示转告陈独秀,陈独秀的犟脾气又上来了,他断然拒绝说:“‘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断不能改。”
陈独秀不同意改,编译馆也不敢出版,推说要筹集资金,将书稿搁置起来。陈独秀只好找到邓仲纯、台静农和北大毕业生何之瑜,几个人商量后,由何之瑜出面协商,国立编译馆用钢板刻写蜡纸油印了五十部,分送学者与文化机关研究。
1942年5月27日,63岁的陈独秀在石墙院病逝。临终前,他给相伴12载的潘兰珍交待了两条遗言:
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教育部寄来的预付稿费2万元,切不可动用。
第一条遗言,是希望34岁的潘兰珍后半生能有个归宿,找个好人家;第二条遗言,是陈独秀坚守了一辈子的文人骨气。《小学识字教本》未能正式出版,绝不可动用稿费。
陈独秀逝世后,潘兰珍并未改嫁,尽管生活艰难,她也没有利用过“陈独秀夫人”的名号,为自己谋求一丝一毫的利益。
1943年,潘兰珍在四川一家农场当了一名普通工人。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学校找了一份炊事工作。然后把养女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也是好人命短,1949年,41岁的潘兰珍被查出患了子宫癌,就在这年10月,她走完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
2023-06-1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