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媒体对习近平的关注,这些年政治上集中在他的内部清洗与加强社会控制;经济上集中在房地产衰退与大规模失业和他对私有经济的打压,以及低端劳密型产业的china+1布局;外交上聚焦于他与普丁的友好合作及中美关系交恶,完全忽视了他从2015年以来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布局。被美国在2018年斥为“仿制、偷盗、剽窃美国技术之集大成”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习近平主政第一任期内由总理李克强主持完成的。在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压力之下,北京被迫在2019年放弃了《中国制造2025》,但很快不事声张地成立了规模为210亿美元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力装备这三个领域进行投资,带给西方制造业严重挑战的中国出口产品“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就是2021年以来陆续推向国际市场的,在这些中国制造如洪水般淹没国际市场,习近平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的说法,海外中文媒体一片嘲讽之声,但西方投资界与工商界人士在中国制造的倾销下,意识到中国要将自己变为制造业的“亚马逊”,最终结果是挤垮西方国家的制造业。
2025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结束,推出了新的五年规划聚焦于人工智慧,晶片和主导全球生产链,在中国经济通货紧缩和地缘政治紧张的阴影下,中国此举公开表明希望通过推进技术革新赢得与美国竞争,以前中共提升科技水准是支持增长和减少不平等,现在重点是与美国竞争,就是在与华盛顿的战略对峙中,中国希望加倍投入人工智慧、先进半导体、量子物理学和太空探索,以确保其技术主权,这是关乎中国尤其是中共生存的优先事项。
通过美中关税战与九三阅兵,部分敏感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已经更新,这至少有助于川普政府重新审视对华关系,不再轻敌。
《华尔街日报》在《中国新五年规划为与美国更激烈的科技对抗做准备》(10/24/2025)一文中,检讨了过去西方媒体对习近平的轻视,重新评价了中国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认为该计划为该国设定了要主导电动汽车、航空航太和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的目标并成功实现其中许多目标,在催生一批全球赢家的同时,也扰乱了相关产业的全球格局。该文引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卡特娅·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的说法,承认在“习近平上台时,这些规划仍被视为官方套话,未必很有分量,但过去十五年的情况表明,这些规划蕴含着影响力,特别是如果与投资、资源和激励措施相结合的话——这套模式已经取得了成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