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hursday, 23 June 2016

还记得“五道杠少年”吗

2011年,黄艺博头顶“五道杠少年”的光芒,闪耀中国,名动华夏,时年13岁。这正应了张爱玲那句话:出名要趁早。不过我对此言,一向有些保留,首先出名未必越早越好,其次,哪怕出名要趁早,那也得看出名的方式和内容:怎么出名,什么名声。假如这两点都站不住脚,那么少年成名,只怕得不偿失。不幸的是,这两点,恰恰构成了黄艺博的困境。就其名声而论,称他为争议人物,都不合适,争议大抵指毁誉参半,黄艺博则是毁多誉少,有些人(包括我)为他辩护,不是基于肯定,而是基于同情。至于他成名的方式,则有一定作伪成分,作伪的结果,导致黄艺博这个人,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给观者的感觉,正是一个大写的“伪”字。
黄艺博之成名,推手有二,一是他的父母,二是现行体制。尽管其父事后声明,称自己的言论遭到了媒体夸大其词、断章取义:“标题说我儿子是天才,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这还是个正常的小孩吗?”然而参照双方叙述,足以确认一些最起码的事实:黄艺博自幼爱看《新闻联播》,源于其父熏染,父亲有此习惯,儿子极具孝心,常陪父亲一起看,同时,他也喜欢看动画片;黄艺博读《人民日报》,源于其父有时把办公室的《人民日报》带回家,充当儿子“看报识字”的工具,“黄艺博的阅读范围非常广,《人民日报》只是阅读刊物之一”……
这些辩解,并未减轻黄艺博父母的罪责。譬如拿《人民日报》教儿子识字,这不仅反映了父母的懒惰,甚至是一种愚蠢的表现。现在不比六十年前,彼时无书可读,只能拿《人民日报》之流充饥,如今早教读物那么多,令人目不暇给,随便挑一本识字卡、识字书,都远胜《人民日报》。而且,《人民日报》除了标题,正文字体并不大,让孩子辨认,有损视力;若读词语与句子,则涉及语感问题,毋庸置疑,《人民日报》所代表的文体之语感,如果不是汉语之最差,那也是最差之一。要言之,就冲把办公室的《人民日报》带回家充当黄艺博“看报识字”的工具这一点,这样的父母,绝非合格的父母。
无可辩驳的是黄艺博那些照片,那一脸十足的官气,一身傲慢的官架子,以及无处不在的作为权力隐喻的“五道杠”(就我所见,大概仅有一张照片不曾佩戴“五道杠”)等。这恐怕不是其父所言的“摆拍”那么简单。黄艺博的官相,尤其是作为官场标配的似笑非笑之神态,一朝一夕,断难养成,千锤百炼,方有所得。其良师益友,大抵便是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
显而易见,黄艺博之为黄艺博,源自其父母的精心塑造。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自家孩子塑造成这样的“政治神童”。这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么,抑或不得已而为之?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两者应该兼而有之。黄艺博的父亲是一位公务员,自称处级干部,爱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醉心于“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出自黄艺博《开博前言》,这应是其父手笔),大体而言,这是一位标准的体制中人,人与心俱在体制内。他以自己为模子,塑造儿子的未来,再也正常不过。然而,他在政坛,处于底层,其子纵然称得上“官二代”,却无多少实质内容,他无法为儿子从政提供足够的根基与资本,只能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他深知这个体制需要什么,于是投其所好。
相形之下,体制对黄艺博的需求度,并不低于黄艺博对体制的需求度。现在的家长,不是出生于泛政治化的年代,就是成长于泛政治化的年代,大都吃过政治的苦头(当然有些人甘之若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故而对孩子的教育,尽管去政治化,倘不能对政治退避三舍,那便教孩子虚与委蛇。像黄艺博及其父母这样,主动对体制投怀送抱,而且露胆披肝,心虔志诚,实属罕见。这等忠犬,必定被权力者视若珍宝,树为典范。换言之,这个体制从不缺舞台,不缺道具,就缺演员。黄艺博恰恰是一位实力派演员,不疯魔不成活,他不仅入戏,其成长过程,本身便是一出戏,由体制制片,父母导演,演给骗子、傻子、瞎子,以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观众观看。
不过深究起来,与其说黄艺博是演员,不如说他也是道具。对于人生剧本,他完全不由自主,缺乏选择权。他的面前不是没有其他选项,然而,父母和体制所灌输给他的思维,决定了他对其他选项视而不见。与丧失了选择自由相比,这毋宁是更大的悲剧:拥有自由而不知怎么使用,甚至视自由为重负、为怪兽。
基于此,我对黄艺博,不愿加以哪怕一分一毫的鄙夷和嘲讽,唯有无尽的同情和悲悯。真正该受批判的是他的父母与这个体制。其实体制不乏漏洞,只是做父母的人,非但不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反而以“天性”、“早熟”为虚弱的借口,把孩子一脚踢进了政治黑洞。这样的父母,何其可恶,正如这样的孩子,何其可悲。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11年针对黄艺博事件的评论,标题叫“救救孩子黄艺博”。
此后我一直留意黄艺博的消息,偶尔还会搜索一下,但见他的名字,不再出现于新闻,而流散于闲谈。这样的沉寂,我以为不是坏事。如果说天才陨落,以至与常人无异,令人遗憾,那么黄艺博这个所谓的政治天才,褪去“五道杠”的政治光彩,而归于平淡,未尝不能由此打开一条自由的出路。
可惜我的设想,终而落空。2016年,18岁的黄艺博重返公共舆论,他已经通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招生面试,只要高考成绩超过湖北一本分数线38分,即可录取。新闻还夹带了一则旧闻:三年前,黄艺博中考落榜,并未考入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后经其所在初中力荐,才得到破格录取。高中期间,他曾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荣获武汉市“优秀学生干部”、“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对此结局,想必黄艺博的父母非常开心,这正是他们所预期的正果。另一面,我的朋友伟哥读完新闻,感慨道:怪胎终于长成了怪兽。
2016年6月21日
补记:不出意外,黄艺博读大学,依然会被打造为政治标兵,比如担任学生会主席等,然而他的政治前程,并不值得看好。韩寒曾写过一篇《黄艺博是个好干部》,其中云:“……退一步说,黄艺博长大以后真的还是现在的样子,并走上官场,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是一个好干部,甚至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好干部。他两岁看新闻联播,七岁看人民日报,他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政权,热爱这个政党,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一堆普遍都不相信只想借着名头捞些利益的人群里,就他相信,太突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