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还是遥遥领先中国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2016年这个报告营造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领先但会被美国反超”这么一个气氛,把中国放在领先者,美国放在挑战者的地位上,我不能同意。更合理的气氛是美国高端制造业领先中国,但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地追赶和挑战。
2000年前后,中国是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业上竞争,做得很成功,但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是说不上话的,干的不是一类事。但现在有很多高端产业是能直接对话的,虽然美国还是遥遥领先。比如说美国搞电动车,中国也搞电动车,美国无人机中国也无人机,美国苹果设计智能手机,中国华为也设计智能手机。不全是美国领先,中国也有领先的。比如说高铁,美国就没有。中国即将发射量子通信卫星,将率先产业化,美国也没有,这可能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创造一个产业。德勤报告中提到了高性能计算机,中国天河二号还有刚出的神威太湖之光超过美国连续多次排名第一。就只看美国整体遥遥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中国也是可以和美国竞争的。哪怕2010年说这个话底气都不足。到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碰到很多问题,产能过剩、钢铁企业巨亏,但是在高端制造业应该很有信心,这些年取得很大的进展。报告似乎说美国在盯着中国追赶,事实上应该反过来,是中国在盯着美国。中国很多事在学习美国,解放军学美军,创投学美国,高端产业都盯着美国。
而且现在的高端制造业趋势也是更多看美国和中国了,美国创新出来,中国跟上。之前会有其它国家与地区先参与,比如美国苹果发明了智能手机,台湾HTC在安卓平台上跟进,日本手机企业也进来了,中国大陆很多手机企业再进来,把HTC和日本手机企业打败。现在象无人机这样的产业,直接就是中国美国了,深圳占据了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在2010年德勤报告就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到第一位了,那时高端制造业肯定比现在要差不少,为什么全球高管们却坚定地把中国排到第一?这需要解释中国另外一个竞争优势:成本创新,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阿里巴巴曾鸣提出的概念。表面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做的是高大上的先进制造业,其它国家从事中低端不怎么样,但中国是个特例。通过技术山寨运动,中国将很多曾经的高端制造业变成了中低端。有个笑话说,只有中国不会造的才是高端产业。创新不仅是研发高大上的新产品,中国企业知道有些产品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有方向地努力研发,用其它国家不可能实现的低成本做出来,这也是很伟大的创新。这种创新容易为人所忽视,但成就很大,也很不容易。这需要海量的素质足够的研发人员,也需要产业基础,象印度大学生数量也不少,但素质和产业基础还不行。中国成本创新成功了,对一个行业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跟破坏性创新有点类似。
与会的GE全球研发中心研发总监张育提供了一个案例。GE这个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张总就感觉中国制造业能力上升很快。中国本土企业产品从低端、中端,做到高端,GE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在收缩转型集中部署。上海研发中心内部也是这样,本地员工做研发最初是给美国人打工,十几年来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技术项目反而把美国人拉到团队里。虽然跟美国还是有差距,但是能力增长很快。GE观察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最新的动向是大量在投软件,向软件转型。
沈阳机床公司总裁赵彪介绍了一个直接的案例。沈机以前一直做中低端机床,并不真正理解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并不是普通机床加上一个控制系统或者数字显示,沈机在自己真正研发控制系统之后才体会到这一点。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部件与控制系统的组装,日本提供给沈机的控制系统做不了手机加工,它限制你只能用30%的功能,高端制造和加工无法实现。沈机自己组织了十个年青人开发i5智能控制系统,一开始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自己控制。这些年青人很有想法和活力,有互联网和信息化基因。越做越进步,自主的控制系统最后变成了一款真正能够实现智能的一个生态体系。今年沈机在深圳和东莞的消费电子行业实现了12000台的订单,直接挤占了日本企业的份额。两个月前日本发表一篇文章,由于中国沈阳机床i5智能机床的出现,日本机床不得不考虑退出消费电子行业或者减量退出这个市场。赵总认为,不管美国和中国怎么竞争,制造环节一定是在中国,美国就是搞研发设计和市场,成本降不下来。赵总还有一个观察,从市场份额来说,中端是最大的,高端和低端都在往中端走。中国抓住中端,还是能做到制造业全球第一。我之前也有类似的观察,高端产品虽然看上去高大上利润很高,但往往价格过高卖不上量,不容易分摊研发成本,还不如中端制造量大致胜。
中国的独特与厉害之处在于,有化高为中低的成本创新,又在高端制造业发起冲击。以前说中国科研人员“青黄不接”,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还在主打,耽误了一段时间。现在这个状况已经过去了,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是中青年主打。如航天发射主力是二三十岁的年青人,美国反而是五六十岁的当主力。现在中国研发钱和人都不缺,和十年前都很不相同,而且情况会越来越好。中国的研发支出只少于美国,遥遥领先第三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4年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中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2019年前后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华为战略部副总裁郑志彬在发言中也提到了研发人员的问题。德国每年本科毕业生40万,日本55万,美国270万,而中国是730万。中国2000年前后教育大改革之后,虽然大学生相对比例不很大,但是高素质人才绝对数量不断提升。到2014年本科以上的人才储备有1亿多人。郑志彬介绍说,世界银行做了30多个发展中国家就业人群的比例分析,从中可以惊喜地看到中国中产阶级崛起。30多个国家,只有中国的中产阶级就业率每年增加0.5%,对应中等技能岗位的常规人工技能密集型,和高技能岗位的非常规技能密集型。而中国的低技能岗位每年以1%的速率下降。从1993年到2010年,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上,看人才比例尤其是就业人群比例,就知道产业在慢慢发生向上的转移变化。其它30个国家,除一个国家中端技能岗位增加率0.1%左右,剩下所有国家全部是中等技能岗位在下降,低技能岗位在上升。通过这些数字能看到,中国的产业转型一方面是产业生态系统自己在不断的演化,另一方面中国本身人才的匹配度也会让产业形态慢慢往上走。
我们现在承认美国高端制造业世界最强,可以接受全球高管们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估为世界第一。但我们不是俯首帖耳看美国第一就服气了,而是正在向美国发起挑战。美国如果真变成第一,总还是要一些硬的数据支持,如制造业就业率、增长率,现在还看不出来。增长率方面还是中国强得多,制造业增长率还是有百分之七。虽然下滑了,那是中国碰上了产能过剩、钢铁厂亏损这些问题,中低端碰上了市场空间不够的问题,规模实在太大。这些问题并不是中美竞争的关键,中美还是应该在高端制造业进行竞争。比如说美国页岩气革命,那是它自然资源丰富,打低油价对中美两国都是有利的。美国天然气和棉花便宜,有个中国纺织工厂转移过去了,还有说组装工厂去美国的。如果美国在这些中低端的领域和中国竞争,那中国应该欢迎,完全不用担心,其实也只是个例。中国工人的工资大幅上升,10年翻三倍,20年翻十五倍,报告中说会损害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这我们应该正面看待,正因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强工人才能涨工资。相比发达国家,工人工资还很低,涨工资是天经地义的。工人工资上涨影响制造业竞争力,不是工人的问题,应该让高端的人去努力。与会的有一些IT业、制造业的企业领导,应该在高端制造业上向美国以及德国、日本等国发起挑战。高端的挑战越成功,我们就越可以放弃一些低端产业。一些低端产业像造鞋子、造衣服可以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因为这些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工人的工资不可能有多高。但是如果没有准备好低端产业就不能放弃。
中美制造业竞争是一个大事,对中国有很大压力,也是一个动力。我们不应该害怕竞争,我对这个竞争是充满信心的。中国应该把自己看成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这些技术先进国一个等级的国家,在高端制造业上和他们堂堂正正地正面竞争。不能把自己放在德勤报告中说的强力五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层面去竞争,那是把自己看低了。明明可以做在高端上面努力的国家,为什么反而回到低端去努力?这个报告的意义很大,对中国提出了很好的挑战。
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主任李德芳就发言说了在德国考察工业4.0的感受,和中国算是各有所长。中石化到巴斯夫、BP包括SAP相关的企业去学习考查了。原来听说德国4.0进行了70%,感觉应该很厉害,结果去了以后发现有些方面还不如中国。中国制造2025很及时,德国4.0目前在离散行业走的比较强,但在流程工业石油石化方面也刚刚开始。德国4.0由IT企业、IT联盟,包括工业企业结合起来搞,非政府组织力量比较强。中国政府推动非常强,推动智能制造方面应该说力度比德国大,所以德国现在也在加强政府推动。目前德国搞了200多家的智能制造示范,中国工信部前面搞了40几家,这次又搞了60几家,很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示范。整个智能制造的方向包括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甚至到智能化的改造方向是正确的。中国整个方向、目标、策略,具体实施路径和跟德国一些企业比基本一致,有一些是德国走在前面,有些我们走在前面。李德芳认为,中国制造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能和外国比高低了。
还有多位专家在会上也发言了。专家们的发言以及主持人高所长的点评,我感觉不错。既没有妄自菲薄,没有害怕美国的强大,也没有自高自大,基本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中国美国的长处与弱点。如曙光公司副总裁任京旸介绍说,中国高性能计算行业很风光,强机排名超过美国,第一第二都是中国的,500强中总数也最多。但其实和美国还是有差距,CPU基本是美国的。而且中国100多台高性能机器基本在中国,美国的机器分布在全球很多地方,应用更广泛。任总认为,虽然如此,中国还是应该在CPU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向美国发起挑战,并不是那么难。
与会专家也有一些分歧,如路风教授认为信息化不是关键,还是应该把大飞机、数控机床这些关键技术做起来。后面再慢慢搞信息化,不是关键。但是工信部信息化和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却认为,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升到全球第一的关键之处,就是美国把一枝独秀的IT业竞争优势,结合到群雄纷争的制造业领域。信息化让中国制造如虎添翼,对于美国是更好的机遇。我认为即使这些分歧也是很好的讨论,是战术问题。参与讨论的专家们战略上还是很有信心的,多人提到了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强力支持,不久前召开的科技大会也很振奋人心。
德勤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制作了《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又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合作发布了中文版。对于中美在制造业上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这是个好事。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的会务组织很完善。中国方面参与讨论的专家与实业公司领导们,发言实事求是,态度坚定又有理性,气氛很好,让我感到很有信心。如果中国制造业以这样的精神继续发展,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至于制造业竞争力是不是会被美国超过,不是关键,中美作为两个制造业大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比其它国家条件都好,我认为都会有不错的发展.